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思考.doc_第1页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思考.doc_第2页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思考.doc_第3页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思考.doc_第4页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思考.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思考 赵红双随着改革开放,新闻媒体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在基层从事新闻编辑多年的新闻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这种变化,同时也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新闻媒介的娱乐化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之形成一股传媒的时尚潮流。其表现形式是报纸,电视,电台上的娱乐性节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严肃性的节目相对受到冷遇和挤压。媒介为了追寻受众的满足迎合受众的轻松口味进行的新闻娱乐化包装。我国出现的稍晚一些,从上世纪90年代,周末报、晚报等兴起,到广播的经济台、文艺台的开播,电视台中影视频道以及说新闻、读报等相继走红,新闻娱乐化现象越来越普遍。虽然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专家学者褒贬不一,争论不休,但是新闻娱乐化现象逐渐为广大受众所接受,迎合了大众口味。一、新闻娱乐化成因分析“娱乐”实际上就是“使人快乐”。尤其是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可以理解为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媒体能用自己的力量“使人快乐”这是媒体的幸事,更是媒体的责任。媒体掌握着传播媒介,控制着传播内容,但产生新闻娱乐化并非都是媒体的责任,还有以下原因:1.社会的原因。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 ,人们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 ,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同其他娱乐相比 ,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是最惠而不费的一种 ,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他轻松休闲的节目 ,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场 ,帮助人们“逃避 ”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 ,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2. 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从新闻生产者即媒介的角度来看 ,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 ,在新闻改革过程中其经济实体的属性大大强化 ,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为了掏消费者的腰包 ,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被市场改写 ,客观性、真实性这些曾被重视的新闻理念被扔进市场的熔炉 ,重铸出来的是经媒体精心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 ,娱乐因素成为市场的主导。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追求发行量 、覆盖率 ,电视 、电台追求收视 (听)率和占有率。为了充分挖掘利用每一条新闻的价值 ,炒作、作秀等一系列原本属于娱乐界所热 衷的手法 ,自然就被某些媒体顺理成章地照搬到对各类新闻素材的处理上 。于是 ,不难理解 ,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 ,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经成为媒体的生命线 ,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 ,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通用原则 。效益为主 ,是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 。3. 受众的心理需求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 ,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 ,能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 ,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如开心辞典 、幸运52 等一直都是央视二套提高收视率的金牌栏目。这是娱乐化新闻的受众基础 。二、新闻娱乐化的利弊分析1、新闻娱乐化的可取之处。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体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新闻娱乐化既然可以轰轰烈烈的展开,就一定有它的道理。不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 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可观的回报。再者从传播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随着我国的传媒走向市场、竞争,传媒也从高高在上转为贴近生活、群众,必须走到普通老百姓中, 传播者为中心逐渐被受众为中心替代。在这一过程中,媒体有必要在内容上倾向于软新闻或者尽量使严肃新闻软化,在表达方式上强调故事性,人情味,悬念、煽情,刺激的内容, 增加趣味性, 贴近受众 。2、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在新闻娱乐化愈演愈烈的时候, 在新闻媒体享受着新闻娱乐化带来的诸多经济利益的时候, 新闻的公信度和权威性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一是新闻庸俗化。“新闻娱乐化”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消极,不利的影响。许多娱乐新闻,体育新闻也热衷于报道明星名人的隐私,有的还滑向色情。二是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丢失。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性的文章或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 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不但不能发挥休闲的作用,还会弱化媒体的社会功能,削弱媒体的喉舌功能和舆论引导作用。三是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下滑。由于以娱乐化为指导, 使得一些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和标题制作上挖空心思地寻找“娱乐性”, 热衷于搜集道听途说的材料, 放大事实, 歪曲观察角度等等, 把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丢弃到一边,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三、新闻娱乐化的反思我认为,我们很难鉴定新闻娱乐化是福还是祸,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存在。在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和接受心理的情况下,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掘新闻的娱乐功能,同时起到监督社会作用,并且给媒体自己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传媒之福;如果传媒超越了合理的娱乐的度,一味迎合部分受众低俗欲望,这也可能给媒体带来暂时的经济效益,但最终会导致媒体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这样的新闻娱乐化就是传媒之祸,无异于传媒的慢性自杀。1、首先是“适宜”。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灾难以及关系到人的尊严等严肃的新闻事实是不能拿来娱乐的。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求它们在报道新闻的同时要体现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对社会舆论作出正确的引导。2、其次是“适量”。除了娱乐媒体, 在任何时候严肃新闻都应该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而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硬新闻永远是受众最需要的。如果媒体每天给予受众的娱乐化新闻在数量上超过严肃报道的新闻,必然会削弱新闻媒体监测环境、影响舆论的社会功能, 强化受众浮躁的心态, 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3、再次是“适度”。就报道来说, 娱乐元素应该只是导引受众接受的契机而不是报道的主体 。如果受众在接受一则报道之后只记住其中有趣的部分而忽略其中重要的有价值的事实元素的话, 就是报道的失败。在处理娱乐受众与迎合受众的关系上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4、四是“适时”。娱乐是以生产快乐为目的的。如果在人类遇到重大灾难和危险的时候,媒体仍自顾自地娱乐, 那就不仅是不合时宜的问题而是良心与道德的问题了。从上述对新闻娱乐化的成因、表现、利弊等分析可见 ,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新闻控制体制比较完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新闻事业的影响比较显著的社会里,新闻娱乐化之所以能够轰轰烈烈地大行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