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 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2.doc_第1页
岳麓版必修2 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2.doc_第2页
岳麓版必修2 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2.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苏联的经济改革 练习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2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一“制度”的出台说明()。a赫鲁晓夫希望调动农庄的积极性b当时的农业生产趋于停滞c赫鲁晓夫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d当时的农业政策脱离实际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4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6把苏联比作一辆巨大的卡车,这辆卡车的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用另一只脚使劲踩刹车,结果造成了苏联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的迅速减速。这里的踩刹车主要是指()。a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b片面发展重工业c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d勃列日涅夫推行个人专断作风7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8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9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10俄罗斯总统普京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六十多年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 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全球通史请回答:(1)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2)材料三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3)为解决上述问题,苏联还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在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收购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2答案:a解析:赫鲁晓夫针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的改革,扩大了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但其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4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的“国家计委”“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再结合苏联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可以知道该笑话旨在说明计划经济对当时苏联经济造成严重破坏。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和题目要求,分析比较四个选项:在苏联历史上开创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主要进行经济改革,并且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因此,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改革还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这一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6答案:a解析:“踩刹车”是指其实行的政治经济政策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在这四个选项中,c项发生于1956年,a、b、d三项中,a项是最根本的。7答案:d解析:把卷心菜剥光,表现为苏联解体。8答案:d解析:题干要求从“内容”入手,a项是结果,排除;b项错在“同时”;c项经济方法的应用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也有体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9答案:b解析: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由此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10答案:c解析:僵化的斯大林体制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11参考答案:(1)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突破斯大林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