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扶贫整村推进规划.doc_第1页
十二五扶贫整村推进规划.doc_第2页
十二五扶贫整村推进规划.doc_第3页
十二五扶贫整村推进规划.doc_第4页
十二五扶贫整村推进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崇仁县“十二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年2015年)根据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印发江西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编制工作方案,按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的要求,顺应广大贫困乡村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在全县贫困村深入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结合本地实际,特制定规划如下: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式 (一)基本情况崇仁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西南部,东南毗宜黄,西南邻乐安,西北连丰城。县境南北长57千米,东西宽42千米,总面积1520平方千米。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2万人,全县辖8乡7镇,共有14个居委会、146个村委会。县现有耕地45.45万亩,山地面积145万亩。(二)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十二五”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基础的关键时期,站在新起点,更要认真分析和全面掌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1、要充分认识扶贫工作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众整体水平还不高,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多种原因,仍有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县还有相当塑料的贫困村尚未得到扶持,不少已扶持的贫困村因基础非常薄弱还需继续扶持。有趣是一些村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返贫问题严重。在去年我县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中,许多贫困村多年扶持的成果毁于一旦。这些都足以反映我县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在新的历史七点上,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毫不松懈地把扶贫工作抓紧抓好。2、要着眼全局把握扶贫工作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更加强调报账民生和加快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步伐。扶贫工作作为当和政府的德政工程、重要的惠民政策和改善民生的具体实践。3、要正视我们工作与形势任务要求存在的差距。我县扶贫工作付诸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对照形势任务发展的要求,仍有不足和问题,重要是:有些工作和思路还不开阔、措施还不到位、针对性还不够强,探索创新力度还不大;各项工作大专不平衡,有的落实进度上主动性不够;资金项目管理虽有改进,但仍然存在扶持重点上不够突出、资金投入不够集中、项目效益不够明显等问题。(三)“十一五”期间整村推进情况回顾“十一五”以来,我县扶贫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全市扶贫工作总体部署和预定目标,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群众收入明显提高。通过五年的扶助,全县贫困村群众年均收入由2005年的1020元提高到2010年2250元,为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4768人减少到2010年的3680人。2、争取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财政扶贫市级、县级配套资金从无到有,全部足额到位。扶贫工作越来越受到领导的重视。3、突出重点,全力抓好整村推进工作。通过扶贫,重点村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绝大部分村实现通水、通路、通电。使近6千农民告别了饮水难、行路难、照电难。“十一五”期间,共投入8个贫困村总资金970.17万元。共修建村级公路56.2公里,水渠护堤和排洪港52公里,村小学及配套设施2807平米,文卫楼2620平米,“三清三改”项目20个,建电排站4座,机井120余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20亩。圆满完成“十一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整村推进使重点村村的产业建设后劲不断增强。通过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了3个以上重点村村200多户贫困农户发展种养,农民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农民素质也得到了提升。通过整村推进资金投入有效改善了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农田水利设施得到进一步巩固,支撑产业得到较好的培植,为稳定脱贫打下牢固的基础,为实现小康创造了条件。二、新形势下我县扶贫开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面临的困难一是贫困人口规模还比较大,且分布不均衡。到2009年底,按国家现行的贫困标准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来统计,我县仍有14040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2%;另外,我国目前的贫困标准比较很低,与国际通行的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按国际贫困标准衡量我县的贫困人口规模还会更大。二是贫困地区基础建设水平还比较低,部分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改善。从“十五”、“十一五”以来,国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使大多数村委所在地通了水泥路,但是由于今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原本就薄弱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还有部分贫困村村还未解决饮水难问题,大部分贫困农村还未达到安全饮用水。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三是贫困人口增收缓慢。目前,我县贫困人口的收入层次低、总量小,持续力不强,增收缓慢,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后,增幅很小,而且收入构成不合理,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较低,收入稳定性差。四是扶贫开发的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一方面,虽然县以上各级财政都逐步增加了对扶贫开发的投入,但离贫困地区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很大,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扶贫项目资金不足,项目投资造价人为降低,建设标准达不到技术规范要求。五是扶贫产业开发基础差、水平低。“十一五”期间,我县贫困村重点产业开发大都采取“撒胡椒面”的扶持方式,没有形成能与大县场对接的规范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支柱产业,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大部分依然是传统的、落后的,农民增收困难重重。(二)面临的挑战1、扶贫对象分布广而散,而且都是居住在自然资源匮乏,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扶贫工作难度巨大,如果不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工作就难达到预期的效果。2、彻底改变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需要投入大量资金。3、“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一项全新的扶贫开发内容,扶贫对象识别程序繁、难度大,扶持措施需要新思路、新方式。4、贫困地区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人员年纪大、素质低,扶开发缺乏具备相应素质的劳动力。5、由于机构改革还未到位,贫困村项目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将给扶贫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三)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安排的支农投入不断增加,贫困村数量也不断增加。同时,国家即将出台(2011-2020)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纲要,为“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指明方向。同时,让贫困农民分享我国改革开放成果,早日摆脱贫困共同奔向小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是经过“十五”、“十一五”扶贫开发,有这较好的经验积累。“十五”、“十一五”以来,我县认真组织整村推进工作,不断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积极推动社会扶贫,切实搞好雨露计划培训,努力做好科技扶贫,圆满完成“十五”、“十一五”规划,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为“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打下一定的基础。三是贫困群众参与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的愿望非常强烈。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帮助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步推进,使得贫困村群众对现行的居住环境、生产和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已成为广大贫困农民的强烈愿望。参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一个贫困群众的梦想。四是地方财政投入能力逐步增强。随着经济的高速展,各级的可用财力逐年增加,能够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投入等提供进一步的保障。三、“十二五”扶贫规划的目的、指导思想及原则(一)规划的目的“十二五”扶贫工作,我们将抓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大做强产业化扶贫工作、着力调整种养结构,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县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强化扶贫培训和特困家庭子女学历教育,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进一步抓好贫困村的生态环境建设,确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为贫困农户增加收入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奠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指导思想以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大扶贫的要求,以提升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为重点,坚持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配套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通过水、田、路、电、气、房,教、卫、文、就、保、林全面治理,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三)规划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贫困村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基础,对有一定发展基础、具备开发条件的村,着重加大产业开发和生计建设;对发展基础差、经济落后的村,着重抓好基础条件的改善。坚持目标瞄准原则。重点扶持贫困人口,做到扶贫开发与产业化发展有效衔接,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扶重点村贫困人口改变面貌。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着重培育和强化扶持对象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动员、组织贫困群众参与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验收和后续管理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开发式扶贫原则。围绕稳定解决温饱和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把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统筹兼顾,综合开发,整体推进。大力支持重点村的生态和特色扶贫产业发展,不断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坚持社会参与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明确和落实各行各业定点帮扶责任,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公开政策、规划编制、资金使用、受益对象,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增强群众对项目规划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四、贫困村基本情况经上级批准,“十二五”期间我县有12个村委会列入省扶贫开发贫困村,涉及11个乡镇。即六家桥乡王铁村委会、梅坊源村委会、孙坊镇下港村委会、白露乡白路村委会、航埠镇航埠村委会、相山镇枧上村委会、马鞍镇马鞍村委会、河上镇石牛村委会、三山乡长仁村委会、礼陂镇红星村委会、桃源乡游坊村委会和许坊乡中坊村委会,12个村委会共有耕地面积26700亩, 5778户32808人,其中贫困人口5715人。1、王铁村基本情况王铁村位于六家桥乡中东部,东靠航埠镇,村所在地距乡政府2.5公里,全村11个自然村,11个村小组,全村456户,2704人,全村耕地面积3000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山地面积5000亩,人均山地面积1.8亩。我村生产条件差,是个易旱易涝的地方,村民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水稻种植。王铁村现有社会保障户32户,142人,占全村总人口5%,贫困户73户,402人,占全村总人口15%,低收入户132户,689人,占全村总人口25.7%。我村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差,种植结构单一,水利设施严重滞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缺乏必要的生产资金,部分农户因劳力缺乏,生病致贫。2、梅坊源村基本情况梅坊源村位于航埠、许坊、郭圩交界之处,六家桥最南端,距六家桥乡政府8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小组,377户,2028人。其中男性1153人,女性875人,男劳动力986人,全村耕地面积2420亩,人均耕地面积1.185亩,山地面积9600亩,人均山地面积4.73亩。我村生产条件差,村民耕作方法落后,人均收入低,经济收入主要靠水稻种植。梅坊源村现有贫困户60户,24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2%,社会保障户36户,144人,占全村总人口7%,低收入户121户,484人,占全村总人口23%。我村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少,山地贫脊,种植结构单一,水利设施严重滞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缺乏必要的生产资金,部分农户因劳力缺乏,上学、疾病残致贫。3、下港村基本情况下港村位于孙坊镇西北部,北靠临川,西靠河上,距孙坊镇镇政府12公里,全村辖6个自然村,6个村小组,539户,3336人,其中男性1714人,女性1622人,劳动力1567人,全村耕地面积3060亩,人均耕地面积0.91亩;山地面积8000亩,人均山地面积2.39亩。我村生产条件较差,村民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水稻种植。下港村现有社会保障户32户8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4%;贫困户35户11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5%;低收入户90户,44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3.2%。我村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少,山地贫脊,种植结构单一,水利设施严重滞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缺乏必要生产资金,部分农户应劳动力缺乏、上学、病残致贫。4、白路村基本情况白路村位于崇仁县北部,与临川接壤,是白路乡政府的所在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崇仁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开发“十二五”五年规划的重点村之一。全村一个自然村,六个村小组,393户,2011人,全村耕地面积820亩,人均耕地0.4亩,是一个典型的“人多田少”的村庄,我村生产条件较差,村民耕作条件方式落后,生产技术水平抵,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水稻种植。白路村现有社会保障户30户,75人,占全村人口3.7%,贫困户60户,180人,占全村人口11.2%,低收入户70户,270人,7.4%,我村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少,易涝易旱,种植结构单一,水利设施严重滞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缺乏必要的生产资金,部分农户因劳力缺乏、上学、疾病残致贫。5、航埠村基本情况航埠村位于崇仁县航埠镇政府所在地,全村耕地面积3361亩,人均面积0.6亩,下辖7个自然村,19个村小组,共有1123户,5285人,其中男性2543人,女性2742人。山地面积7502亩,其中有林地4820亩,人均0.9亩。航埠村生产条件较差,自然资源匮乏,村民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种植水稻、棉花和外出务工。航埠村集体经济为零,属于空壳村,农民人均收入1824元,有贫困户180户,共人口89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6.9%。从总体来看,航埠村处于非常贫困的状况,所有农户的收入处于国家贫困状态,60%以上的农户还住在土木房中。6、枧上村基本情况枧上村位于崇仁县相山镇东方,距县城30公里,毗邻港下、林头、风岗三个行政村,是崇仁县“十二五”期间省定贫困村之一,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409户,人口1880人,其中男性952人,女性928人,劳动力895人,共有耕地面积1229.6亩,人均耕地面积0.65亩,山地面积8431亩,人均收入1950元,我村生产条件较差,村民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水稻种植。枧上村现有贫困户60户,196人,其中社会保障户6户6人,低收入户54户19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我村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少,山地贫脊,种植结构单一,水利设施严重滞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缺乏必要生产资金,部分农户应劳动力缺乏、上学、病残致贫。7、马鞍村基本情况马鞍村位于崇仁县西大门马鞍镇所在地,全村辖16个自然村,21个村小组,988户,4224人,其中男性2216人,女性2008人,劳动力2014人,全村耕地面积4447亩,人均耕地面积1.05亩,山地27000亩,水面180亩。我村生产条件较差,耕作方式较落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较单一,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依靠水稻种植和外出务工。马鞍村农业人均纯收入为3800元,社会保障49户206人,占全村总人口4.8%,贫困户58户24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7%,低收入户62户25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1%。8、石牛村基本情况石牛村位于河上镇东部,东靠本镇元家村委会接壤,南与石庄乡花桥村小组相邻,西与本镇江上村委会古塘村小组毗邻,北与本镇江上村委会里龙村小组接壤。全村8个自然村,7个村小组,448户,总人口为2019人,其中男性1204人,女性815人,总劳力609人,共有耕地面积1575亩,人均耕地面积0.78亩,山地面积为2500亩,其中有林面积1500亩,我村生产条件很差,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水平低,经济来源和收入很少,主要靠种植水稻。石牛村现有贫困户72户32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6.1%。其中社会保障户21户7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2%,我村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文化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状况差,种植结构单一,水利设施严重滞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缺乏资金,部分农户应劳力缺乏上学、疾病等等原因致贫。9、长仁村基本情况长仁村位于三山乡北部,东与河上镇宋家村接壤,南与本乡三山村相邻,西与本乡熊家村比邻,北与河上镇汗上村相接,距县城22公里。全村25个自然村,18个村小组,715户,总人口为3193人,其中男性1724人,女性1469人,总劳力1134人,共有耕地面积2955亩,人均耕地面积0.92亩,山地面积1.5万亩,其中有林面积1.2万亩,我村生产条件很差,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收入少,主要靠种植水稻。长仁村现有贫困户60户25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8%,其中社会保障户39户10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2%,我村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文化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状况差,种植结构单一,水利设施严重滞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缺乏资金,部分农户应劳力缺乏及上学、疾病等原因致贫。10、红星村基本情况红星村位于崇仁县与宜黄县交界的中心地域,距县城15公里,前连郭圩乡后接许坊乡,与桃源乡毗邻。村所在地也为礼陂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现村内辖1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650亩,全村共有住户532户,总人口2462人,人均耕地0.67亩,村年人均收入2700元,村内通公路里程32公里,其中简易公路有12公里急需维修。各村小组水利灌溉和其它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急需更新。红星村532户中,贫困户有54户,贫困人口154人,其中有五保户5户、共5人;特困户24户、共82人;低保户25户、共67人,在上述贫困户中因病返贫的农户有10户,占贫困户的18.3%,因残致贫的有13户,占贫困户的 24.2 %,因老幼孤寡等原因致贫的有31户,占贫困户的57.5%。11、游坊村基本情况游坊村位于崇仁县的南部,桃源乡的东南方向。东与桃源奥村毗邻,南接桃源沙洲村,西与乐安县公溪镇莲塘村委会交界,北连相山镇柏昌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总面积为17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11个村小组,502户,2106人,其中男性1138人,女性968人,劳动力合计1320人。外出务工人员520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22亩,人均耕地面积0.38亩。共有山地面积12000亩(其中林地5000亩,荒地700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2636元,我村山多地少,村民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技术及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主要靠手工制作草纸及毛竹生产。游坊村有贫困户106户,贫困人口464人,占全村人口的22%。其中五保户4户5人,占全村人口得2,低保户37户,75人,占全村人口的3.5%,基本贫困户65户,384人,占全村人口的18.2%。农民经济收入目前来源于毛竹生产、手工制作草纸和外出务工,村内无组织活动场所,无文化活动场所,要开展一些文化活动都要借用村小学的教室。12、中坊村基本情况中坊村位于许坊乡的北部,东与新建村相邻,北靠谙源村,南与三川桥村相连,西与礼陂镇沧源村比邻。中坊村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村五个自然村,七个村小组,307户,1560人,基本贫困户58户2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6.7%,全村耕地面积1360亩,人均耕地0.87亩,是一个典型的“人多田少”的村庄,我村生产条件较差,村民耕作条件方式落后,生产技术全村人均收入水平抵,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水稻种植。中坊村现有社会低收入户69户,277人,17.9%,保障户11户,19人,占全村人口1.2%,贫困户55户,260人,占全村人口16.7%,五保户3户,3人,我村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少,易涝易旱,种植结构单一,水利设施严重滞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缺乏必要的生产资金,部分农户因劳力缺乏、上学、疾病残致贫。五、目标和建设任务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的努力,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善;特色增收产业基本形成;农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达到或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为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建设任务是:围绕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把民生工程作为重点:一是以贫困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重解决贫困村内行路、饮水、用电、就学、就医等民生问题,使贫困村基本民生状况有明显改善;二是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增收和防灾减灾产业,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农林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贫困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坚持贫困村综合治理,全面发展,加强贫困村乡风文明和村级班子建设。5年内,基本农田建设及改造0.229万亩,设施农业建设.218万亩,新建通村公路13.7公里,村内道路修建22.5公里,通村水利设施改造及建设23310延米,安全饮水入0.1683户,桥梁、水陂、水塘建设及维修38座;培育种植业1.048万亩,培育养殖业4.1595万羊,培育特色农牧资源开发项目1个,培育手工业和零售业5个;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130个,人居环境改造覆盖0.2282户及有线电视入村小组数80个;学校及幼儿园建设维修项目4个,卫生室建设及卫生设施改善2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项目12个,劳动力转移培训0.31万人,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个,培育示范户380户。解决大牲畜饮水困难200头。新增灌溉面积0.146万亩,新增基本耕地面积0.0244万亩。2011年计划实施项目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农田建设及改造1030亩。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修建9.5千米,水利设施建设11千米,安全饮水入户718户,桥、陂、水塘等修建4座。(2)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培育种植2050亩,养殖5000万羊。发展手工业1类。(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30个,人居环境改造1062户,有限电视入户16个村小组。(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学校及幼儿园建设维修4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2个,劳动力转移培训542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个,培育示范户40户。解决大牲畜饮水困难200头。新增灌溉面积980亩。2012年计划实施项目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农田建设及改造220亩。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修建9.2千米,水利设施建设4.46千米,安全饮水入户520户,桥、陂、水塘等修建11座。(2)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培育种植2270亩,养殖4050万羊。发展手工业1类。(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30个,有限电视入户16个村小组。(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学校及幼儿园建设维修1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6个,劳动力转移培训642人。培育示范户40户。解决大牲畜饮水困难300头,新增灌溉面积480亩,新增基本耕地面积74亩。2013年计划实施项目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农田建设及改造480亩。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修建6.6千米,水利设施建设4.75千米,安全饮水入户500户,桥、陂、水塘等修建13座。(2)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培育种植4270亩,养鱼1.41万羊。发展手工业1类。(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30个,有限电视入户16个村小组。(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2个,劳动力转移培训502人。培育示范户40户。解决大牲畜饮水困难300头。2014年计划实施项目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农田建设及改造300亩。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修建4.2千米,水利设施建设1.112千米,安全饮水入户863户,桥、陂、水塘等修建5座。(2)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培育种植970亩,发展养殖业7200万羊。发展手工业1类。(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20个,人居环境改造740户。有限电视入户16个村小组。(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劳动力转移培训522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个,培育示范户40户。解决大牲畜饮水困难300头,新增基本耕地面积150亩。2015年计划项目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农田建设及改造530亩。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修建6.7千米,水利设施建设1.98千米,桥、陂、水塘等修建5座。(2)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培育种植920亩,养鱼1.1245尾。发展手工业1个。(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20个。人居环境改造480户,有限电视入户16个村小组;(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卫生室建设及卫生设施改善1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2个,劳动力转移培训892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个,培育示范户220户。解决大牲畜饮水困难300头。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十二五”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3498.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72.8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101万元,行业部门投入资金312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3.5万元,信贷资金281万元,群众自筹1445.96万元,其他资金252.34万元。2011年投入725.5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31.7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17元,行业部门投入资金73万元,社会帮扶资金5万元,信贷资金105万元,群众自筹255.32万元,其他资金38.5万元。2012年投入776.2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48.9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27.5元,行业部门投入资金123万元,社会帮扶资金6.5万元,信贷资金46万元,群众自筹253.5万元,其他资金70.84万元。2013年投入743.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2.5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16.5元,行业部门投入资金54.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6.5万元,信贷资金43万元,群众自筹382.3万元,其他资金38万元。2014年投入562.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1.9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19.5元,行业部门投入资金33.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6.5万元,信贷资金37万元,群众自筹232.4万元,其他资金32万元。2015年投入690.7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87.8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20.5元,行业部门投入资金28万元,社会帮扶资金9万元,信贷资金50万元,群众自筹322.44万元,其他资金73万元。七、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了做好“十二五”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县扶贫办、财政、发改、水利、农业、畜牧、交通、民政、电力、卫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整村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总体指挥和协调。各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