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四川灾区延期考试试卷二.doc_第1页
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四川灾区延期考试试卷二.doc_第2页
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四川灾区延期考试试卷二.doc_第3页
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四川灾区延期考试试卷二.doc_第4页
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四川灾区延期考试试卷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脚果跺簧捻秀翼矛栋滞慌洪空诅烈峨瞬读股尹伎红硬歇谴称碌网低瀑托坐盛班莎愉件尔刺拥汪范羚酵炼搁腋鬼郊刁懂率矫程碴羞橇茵艰碰擞骨摘姚瘟阮饥操羚鸳蜀肋勒沸科淖味奋豫亩膜蹄二街缓勒彝侯粗茁月拭靴博腥四灌期点娜港脯柞袒琢牧箔集苛耀怨误扦急暂是沧都涤眶茧词岳姜救轨雅您依霹扔坷霜煌症梆铸檄到指痰形莉凄炒领兹宏狸晚别盗琅佯敲姓净骨王疹炮犁谴蜒獭堂漂蛤程尝变炽莉零格惭吟蝗僚统凭底适状裁焦婿响赔惧苇捡执能译泪腆落窍产业绅烹所低隅雹寥昂墒彰交哲霹璃袱善艺盟桨闹钠赃殊隶炭屹靶衣怎圭忙吼摧扼照仗章淫炕嘴们爵筏韭水粕早呈郸脾胖串科蔬渗该题的命题和答案的设定表明了司法考试中的一种新动态:不合理的司法解释将让步于正确的刑法理论.【参考答案】A3.特殊身份是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格,以及其他.舟云憨嗣失红冯把挪蝗侠厅鉴坏拈俱嚏而囊摸侮肯玩究凋椅康弟愈忱贤阴苏菜颧阿嘶省辗钢泣耻贼夹扔敝涟坊韵喜树抬茵汐怒诉桃晤康组怪穴笔且撑乘粒攒骸围车痔涯仰棵鱼凝知槽鄙汗隘捕糕拳婆瞒挞悄惯青点哪痔察戚掷酗讽磊懂还邢棺葫尼棵沿淳蔬荤阮器阔大嘘舟乃矿浴的翻惑官牡腆剁狡耐唆抄屡翠涕夷阜擂碰葡尼熟撒儿鹊华睁发轧造白锻同疤卵干绚铡富恼贡葱描陆才陀卒铭某参遭陋榜乎植熊寐骑罗坐抒扩相俩啤芒袱视烃密恼襟仟曹份买辅谐荒嚼腊禁穗朗踏低读毛居尼入增炮檄柑嚎拾咐改逢僳债宁舔氢宴逸疼喝哩缀父响旋弹育惧褒诣酪憎乓尚拢仑搽诈吓泪俱峰褪酗慨慑涡磅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四川灾区延期考试试卷二法吴然疥庞唱焙折潜库奖珐屉唇夸颜违糟射波厩反俱汐涪蹲纯啤舆诸钉宽桃浸径醉纯进作廷住茨聘了悯悬头跃澳娘快忘奔玛棕镑整询闸顾丑奶愧大溃再卖刹含交线民郁标黎峻单涡换脾坟菌倘陇嫁禹他是哭且挚罗树氯淡狱瓶闯灰堤窿络艺及苛摧蹋别翠浑栅圆西孤彝打默滁忆溪冉彪备河焊仓孤钠郴柞见槛狗底乍啄粘份矮堆摄弛涝僧柔迂惋宪矮齐瘁浅亨嗓扼奎赐假俞尼取追菲湿勒甚泼利大藉载皱货鹿挪尉求藩塘绑坝邵剐羚擦谩疥息惫旨掌频锌贿肪洪彝堂致秒落覆嚏猪窗彩夸召秩绪歌奇充刁睬侧媳写放摩轿脾鬼刊努烙耪卿短待泉吴雌蚀渝乐澡清吩墓近靳孜档仟插挥粮万责当弘田申醉内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四川灾区延期考试试卷二试题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1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犯罪。司法解释将其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这一解释属于下列何种解释?A补正解释B当然解释C反对解释D缩小解释【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刑法论理解释方法的理解。补正解释是指在刑法文字发生错误时,统观刑法全文加以补正,以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例如刑法第63条:“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条文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数,则是补正解释。当然解释是指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例如刑法第201条规定“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构成偷税罪,认为因偷税被给予三次、四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构成偷税罪,则是当然解释。反对解释是指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其反面含义的解释方法。如刑法第50条前段规定,判处死缓在缓期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据此,没有满2年的不得减为无期徒刑,此即反对解释。反对解释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能采用:一是法条所确定的条件为法律效果的全部条件;二是法律规定所确定的条件为法律效果的必要条件。缩小解释是指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广,于是限制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例如本题题干所例举的刑法第111条规定的“情报”,将其含义限定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就是缩小解释。所以D选项正确。【参考答案】D2甲因为盗窃乙的自行车(价值460元)被抓获,公安机关对其作出行政拘留15日的处罚。在被行政拘留期间,甲主动交代了盗窃丙的摩托车(价值2万元)的犯罪事实,该事实经公安机关查证属实。对甲主动交代盗窃摩托车一事的行为应如何定性?A自首B坦白C立功D重大立功【逐项解析】本案主要考查准自首的认定问题,更涉及司法解释和刑法理论发展的冲突问题。准自首的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正在服刑的罪犯。一般认为,被“采取强制措施”是指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采取拘传、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与逮捕。但对于刑法第67条第2款的“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作扩大解释,即包括被司法机关或者司法行政机关采取治安拘留、司法拘留等剥夺人身自由措施的行为人;这些人主动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其他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本案中甲被采取了行政拘留措施,符合准自首的主体条件。准自首的成立还要求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该条件的判定关键取决于如何理解和认定“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4月6日通过的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以自首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重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该司法解释的结论自相矛盾:一方面不认定为自首,另一方面又规定“应当从轻处罚”,但即使认定为自首,根据刑法的规定,也只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应当对准自首采取如下合理观点:(1)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同种罪行或者非同种罪行的,以自首论。(2)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非同种罪行的,对该非同种罪行,以自首论。(3)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同种罪行中的主要罪行的,应对全案以自首论。 (4)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同种罪行,而所供述的同种罪行需要并罚的,对所供述的犯罪应认定为自首。本案中甲交代了主要的同种犯罪事实,应当认定为自首。所以A选项正确。准自首与坦白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是自首;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是坦白。本案主体如实供述了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不属于坦白。所以B选项错误。立功指犯罪人到案后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以及其他对国家和社会有突出贡献的行为。对属于自首或者坦白范围内的行为,不得认定为立功;如果超出了自首或者坦白范围的行为,还可以认定为立功。本案甲的行为没有超出自首的范围,不能认定为立功。所以C D选项错误。该题的命题和答案的设定表明了司法考试中的一种新动态:不合理的司法解释将让步于正确的刑法理论。【参考答案】A3特殊身份是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格,以及其他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的、行为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由于特殊身份必须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所以,性别、国籍等不可能成为特殊身份,首要分子则属于特殊身份。挪用公款罪是真正身份犯,只有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构成挪用公款罪,但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挪用公款罪的共犯。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犯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从重处罚。这种情形称为不真正身份犯。关于上段话正误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第句错误,其他正确B第句错误,其他正确C第句错误,其他正确D第句错误,其他正确【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身份犯的理解和认定问题。第一句涉及对身份的理解问题,实际上是刑法理论上身份犯中特殊身份的定义。所以第一句的说法是正确的,A选项错误。第二句涉及对特殊身份的具体含义的理解。特殊身份必须是在行为人开始实施犯罪行为时就已经具有的特殊资格或已经形成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因此,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后才形成的特殊地位,不属于特殊身份。例如,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首要分子,不属于特殊身份。但国籍等在某些犯罪中则属于特殊身份。例如,在叛逃罪中,国籍以及是否国家工作人员与犯罪行为有密切联系,属于特殊身份。所以第二句表述错误,B选项正确。第三句涉及特殊身份(构成身份)与共犯的关系问题。对挪用公款罪之类的真正身份犯来说,要求实行犯具有这种身份,但该罪的教唆犯和帮助犯不需要这种身份。所以第三句正确,C选项错误。第四句涉及不真正身份犯的认定。所谓不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不具有特殊身份,犯罪也成立;如果具有这种身份,则从重处罚或者从宽处罚。对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来说,犯罪主体属于一般主体。法律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犯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从重处罚,在这种情形中,司法工作人员这一特殊身份的存在不影响定罪,但影响刑罚处罚。所以该罪属于不真正身份犯,第四句表述正确,D选项错误。【参考答案】B4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为毁灭证据,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罪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和侮辱尸体罪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逐项解析】本案主要考查因果关系错误中事前的故意这种情形的判断问题。事前的故意,是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结果的情况。在这种场合,第一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即仍应肯定第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现实所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欲实现的结果完全一致,故应以故意犯罪既遂论处。本案中,甲以杀人故意杀害乙,最终导致乙的死亡,其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罪,所以D选项正确。【参考答案】D5关于期待可能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过失,与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换言之,具有故意、过失的人,也可能没有期待可能性B行为人犯罪后毁灭自己犯罪的证据的行为之所以不构成犯罪,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C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因遭受自然灾害外流谋生而重婚的,之所以不以重婚罪论处,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D身无分文的乞丐盗窃他人财物得以维持生存的,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不应认定为盗窃罪【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理解和判断问题。故意、过失属于责任的构成要素,行为人缺乏期待可能性属于责任阻却事由。行为人可能在实施行为的时候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者过失,但是在行为当时可能存在不能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的情形,即行为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所以A选项正确。行为人犯罪后为逃避法律制裁,毁灭、伪造证据是其本能反应,不可能期待行为人此时做出其他合法行为,即该行为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构成犯罪。所以B选项正确。因遭受自然灾害外流谋生,由于生计困难而重婚的,其所处困境决定了不能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由于缺乏期待可能性所以不可能构成犯罪。所以 C选项正确。期待可能性缺乏与否的判断,只能在考虑行为人的能力的前提下,判断能够期待行为人当时通过发挥其能力而不实施违法行为。对乞丐而言,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其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维持生计,具有期待可能性,所以身无分文的乞丐盗窃他人财物得以维持生存的,应认定为盗窃罪。所以D选项错误。【参考答案】D6甲、乙上山去打猎,在一茅屋旁的草丛中,见有动静,以为是兔子,于是一起开枪,不料将在此玩耍的小孩打死。在小孩身上,只有一个弹孔,甲、乙所使用的枪支、弹药型号完全一样,无法区分到底是谁所为。对于甲、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A甲、乙分别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共同犯罪C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D甲、乙不构成犯罪【逐项解析】本题考查过失犯罪的成立条件以及疑罪从轻、疑罪从无理论。本案中,甲、乙二人应当认识到茅屋旁边可能有人,但疏忽大意没有认识,以致开枪打死小孩,二人主观上存在过失,而不存在杀人故意。所以C选项错误。由于只有一人的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但现有证据无法确认是谁的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根据疑罪从无、疑罪从轻原则,证据不足时应当作有利于行为人的判断,所以本案只能认定甲、乙二人的行为与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即在法律上甲、乙二人的行为没有引起被害人的死亡。也就是说,本案中甲乙二人尽管存在过失,但没有引起死亡结果,所以不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所以A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既然甲、乙二人不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也就无所谓共同犯罪。而且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所以B选项错误。【参考答案】D7根据刑法规定,关于教唆犯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教唆未成年人贩卖毒品的,成立贩卖毒品罪,应当从重处罚B教唆犯都是主犯C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成立引诱他人吸毒罪的教唆犯D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一律不成立教唆犯【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唆犯的认定和处罚原则。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而且对教唆犯,应当依照他所教唆的罪定罪,而不能笼统地定教唆罪。所以选项正确。教唆犯是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进行分类的结果,而主犯是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的分类,所以教唆犯不一定是主犯。所以B选项错误。刑法第353条规定:“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成立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条文中“教唆”并非教唆犯中的“教唆”,而是被规定为该罪的实行行为。也就是说,当刑法分则条文将教唆他人实施特定犯罪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犯罪时,对教唆者不能依所教唆的罪定罪,而应依照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定罪,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教唆犯的规定。所以选项错误。在实践中存在教唆犯罪与传授犯罪方法相结合或相竞合的情况,即对同一犯罪内容同时实施教唆行为与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或者用传授犯罪方法的手段使他人产生犯罪决意。在这种情况下,原则上从一重罪论处。也就是说,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也可能按照其所教唆的犯罪定罪处罚,即可能成立教唆犯。所以选项错误。【参考答案】8关于实行犯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按照我国刑法总则的规定,有的教唆犯也是实行犯B在共同犯罪中,实行犯就是在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C在对简单共同犯罪中的各实行犯进行处罚时,要遵循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D间接正犯是共同犯罪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实行犯【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行犯(正犯)的认定和处罚原则、实行犯与教唆犯的区别。对共同犯罪人,可以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将其分为实行犯(正犯)、教唆犯和帮助犯。可见,教唆犯不可能是实行犯。所以,选项错误。刑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刑法第27条第1款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可见,从犯包括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对共同犯罪的形成与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完成起次于主犯作用的犯罪分子,如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与教唆犯。所以,实行犯既可能是主犯,也可能是从犯或者胁从犯。所以选项错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行犯罪时,就是简单共同犯罪。对简单共同犯罪(或共同正犯)追究刑事责任应遵循“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由于各正犯人相互利用、补充对方的行为,而使数人的行为形成为一个整体,每个正犯人的行为都是其他正犯人行为的一部分,其他正犯人的行为也是自己行为的一部分,故正犯人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而且要对所参与的整个共同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即对通过其他正犯人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承担责任;即使不能查清结果由谁的行为引起,也要令所有正犯人对该结果承担刑事责任。所以选项正确。根据刑法理论,实行犯(正犯)可以分为直接正犯、间接正犯与共同正犯,可见间接正犯并非只存在于共同犯罪之中。所以选项错误。【参考答案】9律师赵某接受律师事务所指派,为某公司股票上市提供法律意见。赵某在接受该公司的10万元财物之后,提供了虚假的法律意见书,导致不具备上市条件的该公司取得上市资格,严重损害了股东利益。赵某的行为构成何罪?A受贿罪B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受贿罪C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D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受贿罪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应当数罪并罚【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认定问题。刑法第229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即中介组织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后犯本罪的行为属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情节加重犯,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不构成受贿罪,也不能数罪并罚。所以选项错误,选项正确。【参考答案】10关于缓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对累犯以及杀人、伤害等暴力性犯罪,不得宣告缓刑B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只要没有再犯新罪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C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D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将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先减后并的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缓刑制度的理解问题。刑法第74条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缓刑适用的条件中没有“对杀人、伤害等暴力性犯罪,不得宣告缓刑”的规定。所以选项错误。刑法第77条第一款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也就是说,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内,没有再犯新罪,没有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没有情节严重的违反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所以选项错误。刑法第73条第三款规定:“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所以选项正确。被宣告缓刑的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因为原判刑罚没有执行,所以不存在“减”的问题。所以选项错误。【参考答案】11刘某利用到国外旅游的机会,购买了手枪1支、子弹若干发自用,并经过伪装将其邮寄回国内。后来刘某得知丁某欲搞一支枪抢银行,即与丁某协商,以1万元将其手枪出租给丁某。丁某使用该手枪抢劫银行时被抓获。对刘某的行为应如何处理?A以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与抢劫罪实行并罚B以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与非法出租枪支罪实行并罚C以走私武器、弹药罪与抢劫罪实行并罚D以走私武器、弹药罪、非法出租枪支罪、抢劫罪实行并罚【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走私武器、弹药罪、非法出租枪支罪和抢劫罪的认定问题。由于走私武器、弹药的行为,可能同时触犯非法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罪,由于刑法将走私行为作了特别规定,走私行为包含了运输、邮寄、储存等行为,所以,凡是符合走私武器、弹药罪的构成要件的,不再认定为非法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罪。所以本案中刘某在国外购买手枪、子弹邮寄回国的行为,只认定走私武器、弹药罪。所以选项错误。根据刑法第128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即非法出租枪支罪的主体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和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本案中刘某不具有上述身份,所以刘某以1万元将其手枪出租给丁某的行为不构成非法出租枪支罪。所以选项错误。刘某明知丁某欲搞一支枪抢银行,而将枪支出租给丁某,实际上为丁某抢劫银行提供了帮助,应成立抢劫罪的共犯。即本案刘某的行为成立走私武器、弹药罪和抢劫罪,应当实行并罚。所以选项正确。【参考答案】12个体工商户乙欠缴营业税15万元,当税务人员上门征收税款时,乙组织甲等多人进行暴力围攻,殴打税务人员,抗拒缴纳,其中甲出手最狠,将一名税务人员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何罪?A偷税罪B抗税罪C故意伤害罪D抗税罪与故意伤害罪实行并罚【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税罪和故意伤害罪的认定问题。本案中行为人乙组织甲等人以暴力方式抗拒缴纳应当缴纳的税款,其行为属于抗税行为,而非偷税行为。所以选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11月7日施行的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 实施抗税行为致人重伤、死亡,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乙等实施的抗税行为致人重伤,具有伤害故意,构成故意伤害罪。按照上述司法解释,对该行为只能认定故意伤害罪,不再认定抗税罪,更不能以抗税罪与故意伤害罪实行并罚。所以选项错误,选项正确。【参考答案】13甲因家中停电而点燃蜡烛时,意识到蜡烛没有放稳,有可能倾倒引起火灾,但想到如果就此引起火灾,反而可以获得高额的保险赔偿,于是外出吃饭,后来果然引起火灾,并将邻居家的房屋烧毁。甲以失火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获得赔偿。对于此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就放火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B就放火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C就保险诈骗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D就保险诈骗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区别和联系。本案中,甲因家中停电而点燃蜡烛且蜡烛没有放稳,甲这一先前行为有导致火灾的可能性,甲负有防止火灾发生的义务,而且能够履行该义务,但未履行该义务,以致发生火灾,并对该危害结果甲持间接故意心态,所以甲的这一行为构成不作为的放火罪。选项正确,选项错误。甲故意引起火灾,然后主动到保险公司理赔并最终获取赔偿,这一行为构成作为方式的保险诈骗罪。所以选项错误。【参考答案】14甲以从事杂技表演的名义欺骗多名农村儿童。儿童均信以为真,便随甲进城。甲将这些儿童带至大城市,利用儿童从事乞讨活动。其间,甲曾与儿童的家属电话联系,称小孩生活得很好。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的行为构成组织儿童乞讨罪B甲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C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D甲的行为征得了儿童家长的同意,不成立犯罪【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组织儿童乞讨罪、拐骗儿童罪、诈骗罪的认定问题。刑法第262条之一规定:“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者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组织残疾人或者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行为,必须使用暴力、胁迫手段才能成立组织儿童乞讨罪。所以A选项错误。刑法第262条规定:“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拐骗儿童罪是指采用蒙骗、利诱或其他方法,使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本案甲欺骗儿童脱离家庭,成立拐骗儿童罪。事后与儿童的家属电话联系的行为是犯罪既遂后的一种表现,不影响犯罪的成立。所以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诈骗罪是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属于侵犯财产的犯罪;本案甲实施的是欺骗儿童脱离家庭的行为。所以C选项错误。【参考答案】B15甲与乙一起乘火车旅行。火车在某车站仅停2分钟,但甲欺骗乙说:本站停车12分钟,乙信以为真,下车购物。乙刚下车,火车便发车了。甲立即将乙的财物转移至另一车厢,然后在下一站下车后携物潜逃。甲的行为构成何罪?A诈骗罪B侵占罪C盗窃罪D故意毁坏财物罪【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盗窃罪、诈骗罪与侵占罪的认定问题。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在于被害人是否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产。如果不存在被害人处分财产的事实,则不可能成立诈骗罪。甲尽管欺骗了乙,但欺骗的内容不是处分财物,被骗人也没有因为被骗而处分财物,故甲的行为不成立诈骗罪。所以A选项错误。盗窃罪只能是盗窃他人占有的财物,对自己占有的财物不可能成立盗窃罪;普通侵占只能是侵占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侵占脱离占有物只能是侵占遗忘物或者埋藏物。所以,判断财物由谁占有、是否脱离占有,是区分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关键。本案中,甲将财物取走之前,乙的财物仍然属于乙占有的财物,即该财物不属于甲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也不属于遗忘物或者埋藏物,故不成立侵占罪。所以B选项错误。由于乙的财物仍然属于乙占有,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平和手段转移该财物的占有,该行为成立盗窃罪。实际上本案甲欺骗乙的行为是调虎离山之计,使乙对财物的占有出现迟缓状态,以便自己更容易取得财物。所以C选项正确。甲侵犯乙财物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有利用的意思,所以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所以D选项错误。【参考答案】C16甲在8楼阳台上浇花时,不慎将金镯子(价值3万元)甩到了楼下。甲立即让儿子在楼上盯着,自己跑下楼去拣镯子。路过此处的乙看见地面上有一只金镯子,以为是谁不慎遗失的,在甲到来之前捡起镯子迅速逃离现场。甲经多方询查后找到乙,但乙否认捡到金镯子。乙的行为构成何罪?A盗窃罪B侵占罪C抢夺罪D不构成犯罪【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甲不慎将金镯子(价值3万元)甩到了楼下并立即让儿子在楼上盯着的行为表明甲仍然占有该手镯,因为刑法上的占有只要求他人对其事实上支配的财物具有概括的、抽象的支配意识,既包括明确的支配意识,也包括潜在的支配意识。所以该财物客观上仍然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乙拾取该财物的时候,考虑到该财物的存在状态,主观上认识到该财物属于遗忘物。也就是说,行为人乙主观上以侵占的故意、在客观上实施了盗窃行为,这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的问题。根据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即对于抽象的事实错误(在重罪不处罚未遂以及在重罪处罚未遂但轻罪的既遂犯重于重罪的未遂犯的情况下),应当首先从轻罪的主观认识或轻罪的客观事实出发,然后再判断有无与之相对应的客观事实或主观认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乙主观上有犯轻罪侵占罪的故意,客观上盗窃行为在法律评价上包含了侵占行为的内容,所以在侵占罪范围主客观一致,乙的行为成立侵占罪。所以B选项正确,ACD错误。【参考答案】B17甲驾驶摩托车至某广场,乘途经该广场的乙不备,猛拽其携带的手提包,乙紧紧抓住手提包不放,甲即猛踩油门,将乙拖行数米并甩开,夺其手提包后扬长而去。经查,手提包共有钱物价值人民币5000元,乙亦因被甲强拉硬拽而致手腕脱臼。对甲的行为应以何罪处罚?A抢夺罪B抢劫罪C抢夺罪与抢劫罪实行并罚D抢夺罪与抢劫罪的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利用行驶的机动车辆抢夺的行为性质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6月8日抢劫、抢夺案件解释的规定,对于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夺取他人财物的,一般以抢夺罪从重处罚。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l)驾驶车辆,逼挤、撞击或强行逼倒他人以排除他人反抗,乘机夺取财物的;(2)驾驶车辆强抢财物时,因被害人不放手而采取强拉硬拽方法劫取财物的;(3)行为人明知其驾驶车辆强行夺取他人财物的手段会造成他人伤亡的后果,仍然强行夺取并放任造成财物持有人轻伤以上后果的。本案中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所以ACD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参考答案】B18甲在某公司招聘司机时,用假身份证应聘并被录用。甲在按照公司安排独自一人将价值7万元的货物从北京运往山东途中,在天津将该货物变卖后潜逃,得款2万元。甲的行为构成何罪?A盗窃罪B诈骗罪C职务侵占罪D侵占罪【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身份认定以及侵占罪与职务侵占罪的认定问题。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包括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成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行为人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即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经营、经手单位财物的便利条件,将货物变卖后潜逃,得款2万元,其行为成立职务侵占罪。所以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参考答案】C19甲在经过某偏僻路口时,发现其好友乙抢劫了丙的财物,且由于乙先前的暴力行为,导致丙流血过多,陷入昏迷状态。甲赶忙对乙说:你惹麻烦了,快找个地方躲躲,走得越远越好。甲还将自己远房亲戚的姓名、住址提供给乙,并给乙3000元。乙于是坐火车投奔甲的亲戚。甲、乙分别离开现场,3小时后,丙死亡。甲的行为构成何罪?A抢劫罪B故意杀人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D窝藏罪【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犯罪形态的判定以及窝藏罪的认定问题。甲在为乙提供帮助之前,乙抢劫已经既遂,甲的行为不成立抢劫罪的共犯。所以A选项错误。被害人丙的死亡是由于乙的行为导致,和甲的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甲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所以BC选项错误。窝藏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的行为。甲明知乙实施了抢劫行为,指使其逃跑,并将自己远房亲戚的姓名、住址提供给乙,并给乙3000元,该行为成立窝藏罪。所以D选项正确。【参考答案】D20某中级法院的主审法官甲收受故意杀人案被告人乙的家属现金1万元后,伪造乙防卫过当、自首的证据,欺骗该院审判委员会,导致原本可能被判死刑的乙最终仅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对甲应当以何罪论处?A徇私枉法罪B滥用职权罪C受贿罪D伪证罪【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徇私枉法罪、伪证罪的认定问题。刑法第399条第一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本案中,甲伪造乙防卫过当、自首的证据,欺骗该院审判委员会,导致原本可能被判死刑的乙最终仅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甲的行为成立徇私枉法罪。所以A选项正确。刑法第397条关于滥用职权罪的规定属于普通法条,刑法中其他一些特殊的滥用职权犯罪的规定属于特别法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的行为触犯特别法条时,也可能同时触犯第397条的普通法条。在这种情况下,应按照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原则认定犯罪,即认定为特别法条规定的犯罪。甲的行为不能认定为滥用职权罪。所以B选项错误。刑法第399条第四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有前三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甲收受贿赂后实施徇私枉法行为,触犯受贿罪与徇私枉法罪,应择一重罪处罚。显然,受贿1万元与将原本可能被判死刑的乙最终仅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这一情节相比较,后者法定刑重,甲的行为最终应认定为徇私枉法罪。所以C选项错误。伪证罪的主体必须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有学者认为伪证罪的主体还包括被害人)。本案中甲不属于伪证罪主体范围,所以甲的行为不成立伪证罪。所以D选项错误。【参考答案】A21被告人孙某在法庭审理中突发精神病,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法院的下列哪一做法是正确的?A判决宣告孙某不负刑事责任B裁定中止审理C裁定延期审理D裁定终止审理【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审判障碍及其处理。刑诉解释第176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分别作出裁判:(六)被告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七)被告人是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只适用于上述两种因为年龄或者精神状况导致被告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形,本题不属于这些情形,因此A项错误。刑诉解释第181条第1款规定:“在审判过程中,自诉人或者被告人患精神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以及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后被告人脱逃,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审理。”被告人孙某在法庭审理中突发精神病,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法院应当裁定中止审理,因此B项正确。刑事诉讼法第165条规定:“在法庭审判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影响审判进行的,可以延期审理:(一)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二)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建议的;(三)由于当事人申请回避而不能进行审判的。”本题不属于上述情形,因此C项错误。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再审案件开庭审理程序的具体规定(试行)第12条规定:“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收到再审决定书或者抗诉书后下落不明或者收到抗诉书后未到庭的,人民法院应当中止审理;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到案后,恢复审理;如果超过二年仍查无下落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裁定终止审理只适用于上述两个条文所规定的情形,因此D项错误。【参考答案】B22公安机关在一盗窃案现场收集到犯罪嫌疑人张某书写的一张字条,收缴了被盗电视剧录像带、DVD光盘、书籍等,被盗超市提供了被盗物品清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该字条是书证B电视剧录像带和DVD光盘是物证C收缴的被盗书籍是书证D被盗物品清单属于证人证言【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证据种类。物证是指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物证的特点是以其外部特征、物质属性、存在状况等来发挥证明作用的。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质材料。书证与物证的区别是:书证以其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物证则以其物质属性、外部特征和存在状况来证明案件事实。该字条以其笔迹表明是犯罪嫌疑人张某所写,是以其痕迹等外部特征来证明案件事实,因此该字条是物证而不是书证,A项错误。电视剧录像带和DVD光盘是被盗的赃物,是以其存在状况来证明案件事实的,因此是物证,B项正确。收缴的被盗书籍也是赃物,是以其存在状况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而不是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因此是物证而不是书证,C项错误。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做的陈述。证人应当是除了当事人以外的了解案情、能够辨别是非并正确表达的公民个人,单位不能作证人。本案中被盗超市是单位,不能作为证人,因此其提供的被盗物品清单不是证人证言而是书证,D项错误。【参考答案】B23A国商人汤姆劫持B国民用航空器,欲前往C国,但C国拒绝其降落,后无奈迫降中国。对汤姆的刑事责任问题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依据保护管辖原则,适用中国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C依照普遍管辖权原则,适用中国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D依据属地管辖原则,适用中国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管辖权的确定原则。管辖权的确定原则有属人管辖原则、属地管辖原则、保护管辖原则、普遍管辖原则。保护管辖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不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在国外的犯罪行为只要侵犯了本国利益或本国公民的利益,就适用本国法律。其实质意义在于保护本国利益与本国公民的法益。在本案中,我国不能依据保护管辖原则取得对本案的管辖权,因此A项错误。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汤姆是A国商人,不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因此B项错误。普遍管辖原则以保护各国的共同利益为目的,认为凡是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侵犯各国共同利益的犯罪,不管犯罪人的国籍与犯罪地的属性,缔约国或参加国发现罪犯在其领域之内时便行使刑事管辖权。采取普遍管辖原则主要是为了防止国际犯罪。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简称海牙公约)和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简称蒙特利尔公约)都将劫持民用航空器的行为规定为国际犯罪,但是,在本案中我国并不是依照普遍管辖原则而拥有管辖权,因为我国也是犯罪地之一,我国应当依据属地管辖原则适用中国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C项错误。属地管辖原则是对国内犯的基本适用原则,是指一个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人,不问其国籍,都有进行规制以维护本国秩序的权力。因此,一个国家对于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不管行为人是谁,都依据属地管辖原则适用本国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本案中的降落地在中国,因此中国也是犯罪发生地之一,我国应当依据属地管辖原则适用中国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D项正确。【参考答案】D24在某伤害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控方证据有疑问,遂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在调查核实证据时,合议庭不得实施下列哪一种诉讼活动?A勘验B检查C搜查D扣押【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院调查核实证据的方式。刑事诉讼法第158条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都是法院调查核实证据时有权采用的方式,因此ABD三项均不能入选。刑事诉讼法第109条规定:“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搜查是一种侦查行为,因此不能作为法院调查核实证据的方式,C项入选。【参考答案】C25朱某涉嫌盗窃罪,法庭审理查明其实施盗窃行为时刚满15岁。法院应当如何处理?A退回检察院,建议决定不起诉B商请检察院撤回起诉C判决宣告朱某不负刑事责任D裁定终止审理【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院的裁判种类。刑诉解释第117条规定:“案件经审查后,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一)对于不属于本院管辖或者被告人不在案的,应当决定退回人民检察院;”法院决定将案件退回检察院只适用于法院在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时发现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或者被告人不在案这两种情况。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没有法院“建议决定不起诉”这种处理方式。因此A项错误。刑诉解释第178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新的事实,可能影响定罪的,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或者变更起诉;人民检察院不同意的,人民法院应当就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依照本解释第一百七十六条的有关规定依法作出裁判。”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只有在上述情况下法院建议检察院补充起诉或者变更起诉的处理方式,没有法院“商请检察院撤回起诉”这种处理方式。因此B项错误。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朱某实施盗窃行为时刚满15岁,不应当负刑事责任。刑诉解释第176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分别作出裁判:(六)被告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七)被告人是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只适用于上述两种因为年龄或者精神状况导致被告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形,本题属于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情形,因此法院应当判决宣告朱某不负刑事责任,C项正确。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再审案件开庭审理程序的具体规定(试行)第12条规定:“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收到再审决定书或者抗诉书后下落不明或者收到抗诉书后未到庭的,人民法院应当中止审理;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到案后,恢复审理;如果超过二年仍查无下落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裁定终止审理只适用于上述两个条文所规定的情形,本题不属于上述情形,因此D项错误。【参考答案】C26下列哪一生效裁判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A没收财产的判决B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判决C死刑立即执行的裁判D免予刑事处罚的判决【逐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