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螳螂捕蝉.doc_第1页
10.螳螂捕蝉.doc_第2页
10.螳螂捕蝉.doc_第3页
10.螳螂捕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螳螂捕蝉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难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2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训练点:凭借文本,感悟少年的智慧。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很有趣的成语故事,一起读课题。(板)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有意思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快速的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二、整体感知,品情绪变化1谁来用最简洁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指导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注意语言的简洁。)2.弄清吴王对大臣们劝谏的态度,引导理解“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中感叹号的丰富内涵。3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抓住“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中的感叹号,体会吴王的态度变化。三、研读文本,悟少年智慧找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用了感叹号。导学吴王情绪变化的两处感叹号。1出示: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说说这个感叹号包含的情感,以及少年听到这句话后的内心想法。2为什么要用“终于被吴王发现了”?理解少年为什么选择在王宫花园,以及少年是怎么做的。3练读第48自然段。之后,老师与学生分角度朗读。老师在读少年的话时,有意加快速度,读出急切的语气,并组织讨论能否这样读(理解不能这样“急切”朗读的原因)。5自由读911自然段,然后联系插图试着讲一讲。(1)找出在讲述这个寓言故事时,抓住关键词语。(2)出示:“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体会吴王态度的变化(由“好奇夸奖急切问”)感受少年话语中感叹号的丰富内涵。1体会“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句话中感叹号的内涵。2为什么少年的话语中其他地方不用感叹号?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道理?默读全文,看看少年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细节中。四、链接古文,明寓言之道1交待螳螂捕蝉寓言出处。 螳螂捕蝉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这本书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出示: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2朗读小古文,并说说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寓言故事也是成语,其意思是: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板书: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眼前的利益 身后的隐患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2凭借文本,感受寓言故事谋篇布局及语言表达的特点。训练点:角色表演,感受文本的特色;学习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为吴王拟一份第二天朝堂上讲话稿。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1.听写四组词语或短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有什么联系。(1)蝉 悠闲 自由自在(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 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2. 谁能用上这些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二、设疑披文,感悟谋篇布局之巧1.讨论:大臣们的劝和少年的劝有什么不同?2和大臣们比,少年无疑是成功的。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螳螂捕蝉故事的生动。那仅仅故事讲生动,行不行?(不行)我们继续来寻找少年劝说成功的原因:3浏览3-11自然段,除了少年生动地讲故事,还写了什么?(1)少年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个早晨。(2)吴王与少年的对话。讨论:这些能不能不写?(太突然容易引起疑心,不会成功)(3)思考:这段文字与接下来的劝说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交流,感悟故事谋篇布局王宫花园选择了恰当的地点(有树、有蝉、有螳螂、有黄雀)拿着弹弓选择了恰当的道具(打鸟)转来转去,转了三个早晨选择了恰当的时间语言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这些行为都与一个中心有关劝,都是为劝做的准备。4.小结: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文章在结构上:先写故事的起因再写少年的准备少年用故事点醒吴王,最后写吴王恍然大悟,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可谓是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值得我们学习。三、角色表演,感受文本的特色地点的转换:朝堂花园 人物:吴王、大臣们、少年1.多重的性格,丰满的形象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吴王这一角色:专横、骄纵人物的语言描写,面对众大臣的直言进谏,吴王固执地说但当他听了少年的故事后,又表现得极为谦逊明智,恍然大悟可见人物的性格是具有多重性的。这里作者通过生动简洁的语言,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少年其智,吴王其人,跃然于纸上。少年的描写则是多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同样是劝可谓是目的相同,效果迥异。具体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也毫不介意”其智慧、胆识、耐心无不令读者为之动容。2.睿智的语言,巧妙的说理出示地点:花园 人物:吴王、少年吴王: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少年:禀大王,吾弹鸟也。吴王:何如?少年:未果,但见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吴王:欲啄螳螂乎?少年:然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贪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指名学生表演对话讨论: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学习少年的言语智慧,学习他巧妙的说理方式。俗话讲,文死谏,武死战,空洞的说教往往过于乏味,不能令人信服,而文中少年则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晓以利害,说者虽不露声色,听有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借事说理,表面看是在讲故事,但事理不言自明。3.深刻的意义,深远的影响说说: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启发和思考?引导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意义。(启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螳螂捕蝉虽是一篇历史寓言故事,我们不必计较,追求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但他的现实意义是深刻的,是富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在利益面前我们往往会利字当头,失去理智,利令智昏或利欲熏心,不顾自身安危。我们也可以此来解释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道德问题等。四、当堂练笔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