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成人学历教育毕业论文(2006级)论文题目:浅论诸葛亮悲剧的主观因素专业/年级:汉语言文学/06级学号:071101011056姓名:韩春莲指导教师:李 昌撰写时间:2008.3成绩: 提 纲标题:浅论诸葛亮悲剧的主观因素一、诸葛亮对三足鼎立后的形势判断不明隆中晤对诸葛亮准确分析形势,并帮助刘备制定了合理的战略方针,使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初步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目标。三足鼎立后诸葛亮及其继任者姜维不顾曹魏强大难撼、孙吴反复难信、蜀汉百废待兴的形势,急功近利,强行北伐,严重消耗蜀汉实力,使蜀汉快速衰落,最先灭亡 。二、诸葛亮在用人和培养人才方面失误严重诸葛亮对人才的使用失误严重。赤壁之战时派关羽守华容道,导致关羽故意放纵曹操逃脱;用关羽守荆州,导致重要战略根据地的丧失。轻信并使用马谡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首次北伐劳而无功。猜忌、防备魏延,甚至拒绝魏延的合理化建议,最终逼得魏延走上反面。忽视人才的招纳及培养,使蜀汉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三、诸葛亮对自身才能估计过高诸葛亮自己宣扬才智,并利用别人为自己做夸大宣传,使刘备甚至诸葛亮自己对自身才能估计过高。诸葛亮在三国纷争中的表现没有彰显出其个人的奇才大智。浅论诸葛亮悲剧的主观因素内容提要诸葛亮在三足鼎立之前对形势判断较为准确,并帮助刘备制定了较为恰当的战略方针,使刘备实现了与曹、孙双方三分天下的初步政治理想。但三足鼎立后,由于多种因素,诸葛亮所在的蜀汉政权始终在三国纷争中处于劣势,不仅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相反,蜀汉政权却走上最先衰亡的道路。对诸葛亮而言,蜀汉政权的悲剧也就是其个人的人生悲剧。诸葛亮人生悲剧的形成,固然有曹魏政治集团过于强大、蜀汉政治集团过于弱小等客观原因,但诸葛亮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是其人生悲剧乃至整个蜀汉政权悲剧的一大原因。诸葛亮悲剧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对三足鼎立后的形势判断不明;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方面存在明显失误;对自身才能估计过高。关键词:诸葛亮 主观因素 形势 用人 才能引 言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被认为是正义、忠诚、智慧等传统道德规范的化身,历来受到世人的普遍称颂和推崇。人们对诸葛亮辅佐蜀汉政权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和赞誉,对其本人及其所代表的蜀汉政权最终失败的悲剧寄予了极大的同情。“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的诗句,正是诸葛亮悲剧的概括。诸葛亮人生悲剧的形成,固然有曹魏政治集团过于强大、蜀汉政治集团过于弱小等客观原因,但诸葛亮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是其人生悲剧乃至整个蜀汉政权悲剧的一大原因。我们在品读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个人悲剧及整个蜀汉政权悲剧的成因之时,不仅要看到客观因素,更要看到诸葛亮自身的主观因素。本文试图从判断形势、人才使用及培养、个人才能三个方面,对诸葛亮自身的不足及失误进行分析,以便找出诸葛亮悲剧的主观因素。一、诸葛亮对三足鼎立后的形势判断不明应该说,在三顾茅庐的盛情下,出山辅佐刘备之初,诸葛亮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分析是较为准确的,在他的帮助下,刘备实现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初步战略目标。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后,诸葛亮对政治形势的判断却出现了明显失误,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错误的战略方针,最终导致了其个人人生悲剧乃至整个蜀汉政治集团的悲剧。诸葛亮出山时的基本形势是:董卓、袁术、吕布、袁绍等几大割据势力已被剪除,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控制了较为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较为巩固的根据地,且自任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并随时准备南征,以统一天下;而孙权承继父兄,占据了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并且曹孙双方对处于长江中游的广阔而富庶的战略要地荆州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占取;而此时的刘备,兵微将寡,实力薄弱,在军阀混战中疲于奔命,无处容身。针对这一现状,诸葛亮在隆中晤对时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并为刘备制定了“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一战略方针(第38回)。由于坚持了诸葛亮这一正确的战略方针,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取得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并相继占领了荆襄以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相对巩固的根据地。并进一步西征,先后夺占了巴蜀、汉中,从而实现了“跨有荆、益”、与曹孙分庭抗礼、三分天下的初步战略目标(第51至73回)。诸葛亮本人在这一时期兢兢业业,辅佐刘备实现初步霸业,也达到了其人生中最辉煌的顶峰。赤壁之战特别是刘备进一步占据巴蜀、汉中后,三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并未出现大的变化,仍然是曹操明显占据上风、孙权次之,刘备实力最弱。但三方都有了较为巩固的根据地,呈现出一种相对平衡稳定的三角关系,相互之间难以在短期内急切撼动。因此像以前那样利用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来“乱中取胜”、积战斗战役小胜为战略大胜的方针已不再适用。对此,曹、孙双方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刘备东出秦川、关羽北出襄樊,双路进取中原时,曹操明智地采取了战略防御措施,把主要精力用于铲除较小敌对势力(如马腾、韩遂)或平定小股叛乱,以求巩固后方;孙权则采取观望态度,在曹刘之间虚以委蛇、左右逢源,投机取巧,在巩固江东的同时等待“浑水摸鱼”的机会。而此时的刘备诸葛亮集团,却无视客观实际,不求巩固,急功近利,急躁冒进,幻想一举而“北定中原”,致使战略要地荆州被孙权袭占,关羽、张飞先后毙命,弄得个失地折将、益州直接暴露在曹、孙两大势力面前的恶劣结果(第74至81回)。曹魏、蜀汉、孙吴三方相继建号立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此时的刘备,仍然无视实际,不顾大局,为报关羽之仇而倾蜀汉全力兴兵伐吴,以至彝陵一战,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军败,染病身亡,蜀汉元气大伤(第81至85回)。当时诸葛亮虽然觉得伐吴与“联吴抗曹”的既定正确方针相悖,也对刘备进行了谏阻,阻谏不住,却又不主动争取同往。并且还说:“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推卸自己作为首辅大臣的责任(第81回)。若是诸葛亮以首辅大臣身份极力阻谏,或是在阻谏不住后亲随刘备前往参赞军机,或许能避免彝陵之败,即不能避免失败,至少也能降低损失程度。由此可以推想,诸葛亮当时对伐吴之举虽觉不当,但其内心重视不够,甚至抱有蜀汉获胜的幻想。此事至少证明了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判断分析不够。七擒孟获、平定南中(第87至90回)后,诸葛亮在士卒疲弊、国力微弱的情况下,仍然不明时势,无视曹魏的强大,上表出师,强自北伐。妄称:“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只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不顾“益州疲弊”的实际情况。当时蜀汉内部谯周等人认识较为清醒,以“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为由加以劝阻。但“谯周苦谏不从”,诸葛亮固执己见,坚持出师北伐(第91回)。结果虽然首出祁山取得一些战斗小胜,但因马谡丧失战略要地街亭,最终导致首次北伐无功而返。此后诸葛亮又先后五出祁山,北伐中原,终因曹魏过于强大、蜀汉后继无力而徒劳无功。诸葛亮六次北伐,不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未能实现,甚至诸葛亮本人也积劳成疾,逝于五丈原(第92至105回)。诸葛亮既死,蜀汉更是日渐衰微。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错误战略方针,穷兵黩武,强自“九伐中原”,最终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第107至119回)。诸葛亮第二次上表北伐时,也曾流露出北伐无必胜把握:“至于成败利钝,非臣所能逆睹也”(第97回),既然如此,却又强自出师,劳民伤财,消耗国力。堂堂丞相,竟然轻率发动无获胜把握的战争!这虽然不能证明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不负责任,但至少可以证明诸葛亮在形势判断方面的严重失误。纵观诸葛亮的政治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辅佐刘备的阶段(三顾茅庐至刘备称帝)。这一时期,诸葛亮针对军阀纷争的实际,帮助刘备制定了联吴抗曹、跨有荆益、三分天下的战略方针,并利用各派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乱中取胜,集战役小胜为战略大胜,最终促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这一时期的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是准确的,所制定的战略方针及采用的战略战术是有效的。二是辅佐刘禅的阶段(刘备托孤至诸葛亮身死)。这一时期,诸葛亮无视曹魏强大急难撼动、孙吴巩固反复难信、蜀汉微弱百废待兴的客观形势,强行北伐,幻想像三足鼎立之前那样集战役小胜为战略大胜。在这种急躁冒进的错误战略方针指导下,蜀汉政权多次出师北伐,连年征战,消耗实力,结果适得其反,不仅蜀汉日渐衰微,甚至诸葛亮也陪上自身性命。若是诸葛亮不坚持急躁冒进的战略方针,而是像孙权那样稳健求强、以待时机,先巩固蜀汉内部,再伺机徐图中原,或许会是另外一番局面。综上所述,由于诸葛亮对三足鼎立后的形势判断不明,采取了不切实际的错误战略方针,最终导致了其个人悲剧乃至整个蜀汉政权的悲剧。二、诸葛亮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方面存在重大失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在使用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同样存在严重失误,以致使在各方面本来就落后、始终处于劣势的蜀汉政权人才储备不足、事业后继无人,最终快速衰亡。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第一个重大失误是对关羽的使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算定曹操必将败走华容道,却又任用本身义气深重、且受过曹操深恩的关羽前去拦截,结果关羽“义释曹操”,放纵敌酋,浪费了“攘除奸凶”的绝佳机会。当时诸葛亮还对刘备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第49、50回)这实在是把军国大事视同儿戏!赤壁之战后,刘备率庞统、黄忠、魏延等人西进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经营荆州。后来刘备折了庞统,进退两难,急发书调诸葛亮西进辅佐,诸葛亮轻信关羽,留其镇守荆州(第63回)。而关羽刚愎自用、傲慢自大,不严格遵循诸葛亮的战略安排,只求“北拒曹操”,举荆州之兵北进襄樊,不愿“东和孙权”,恶化与孙权集团的关系。结果关羽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大破曹军,取得了掠地拓土之功,却因后方空虚,东吴吕蒙趁机“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失陷,关羽被迫“走麦城”,军败身亡,使刘备丧失了荆州这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第66、第73至77回)。荆州之失,固然是关羽刚愎狂傲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诸葛亮使用关羽,竟然出现两次重大失误!而这两次重大失误,对蜀汉政权后来的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诸葛亮不以刘备之意用关羽守荆州,而是换用赵云,结果绝对不会如此糟糕。论综合条件,赵云丝毫不比关羽逊色:关羽为刘备义弟,赵云亦久随刘备;关羽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之威名,赵云亦有当阳长坂坡血战、怀抱阿斗仍连毙曹将五十余名、视曹军八十三万人马如草芥之雄风赵云不仅在勇略方面不逊于关羽,相反,其谦虚谨慎、沉稳冷静更是关羽难以相比的。不用赵云而用关羽,导致荆州失陷,实在是诸葛亮用人的重大失误。诸葛亮用人的第二个重大失误是对马谡的使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和诸葛亮评价过马谡,诸葛亮认为马谡“亦当世英才”,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查之。”告诫诸葛亮谨慎使用马谡(第85回)。但诸葛亮显然自认为对马谡的识见胜过刘备,未将刘备告诫放在心上,最终任用马谡担当大任,酿成马谡自己乃至整个蜀汉政权的悲剧。在采用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七擒七纵”、彻底宾服孟获、平定南中后(第87至90回),诸葛亮便不再顾虑,放手任用马谡。首次北伐,诸葛亮便任用马谡为中军参军,派其独当一面,镇守战略要地街亭。未料马谡时才自傲,违背诸葛亮“当道下寨”的要求,造成街亭被司马懿夺占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断送了第一次北伐的成果。以至诸葛亮不得不弄“空城计”之险,侥幸阻止了司马懿继续前进(第95回)。马谡失了街亭,依照军令状,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以明正军纪(第96回)。马谡固然该杀,但当时蜀汉人才紧缺,马谡毕竟是智谋之士,似乎可以让马谡戴罪立功,不必急着明正典刑。同样是立了军令状,关羽在华容道故意放走曹操,其罪责更远甚于马谡丧失街亭,为何当初不杀关羽(甚至丝毫处罚都没有),现在却一定要杀马谡?诸葛亮这种双重标准的用人之道,实在难以服众。诸葛亮用人失误的典型例子还体现在对魏延的不信任上。早在赤壁之战前,刘备被曹操追得狼狈逃窜,“携民渡江”,魏延就曾大开襄阳城门,接纳刘备(第41回)。赤壁之战后,关羽攻长沙,魏延又杀韩玄,开城门,帮助关羽顺利攻占长沙(第53回)。这两件事足以能证明魏延是真心归顺刘备集团的。但诸葛亮却以魏延“食其禄而杀其君,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脑后有反骨”为由,欲杀魏延,幸得刘备阻止(第53回)。试想刘备及曹、孙两方在创业的过程中,手下接纳的降将还少么?诸葛亮欲拿魏延开刀,不仅让降将伤心,更有违当时网络人才、成就大业的普遍用人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蜀汉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先后殁亡,魏延成为蜀中第一大将,诸葛亮不得已而用之,却又处处提防。尽管魏延屡立功勋,最终还是死于诸葛亮的“预伏锦囊计”(第105回),使蜀汉又一次丧失难得的人才。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甚至发展到“因人废言”的地步,连魏延的合理化建议也一并拒绝。初出祁山、首次北伐时,魏延就建议大胆以精兵径出子午谷,直取长安,“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第92回)这样一个见解独到且可能速战速决的妙计,实在值得一试,连司马懿后来也承认魏延这一思路的绝妙(第95回)。但诸葛亮却说“此非万全之计也”,拒绝采纳。若是诸葛亮充分信任、团结魏延,纳其良谏,恐怕北伐的结果就不会如此尴尬,更不会出现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内讧、削弱蜀军实力的事情了(第104、105回)。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失误明显。诸葛亮忽视人才培养,致使蜀汉政权人才严重紧缺,出现人才的断裂带,使蜀汉政权没有足够的人才资源与魏、吴双方抗衡。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尽忠的宗旨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这样的宗旨下,诸葛亮本来是以丞相身份“知内外事”,但诸葛亮以“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第103回)为由,不放心手下人,不信任手下人,“凡事亲自剖析”,甚至“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第103回)。在诸葛亮这种事必躬亲的情况下,蜀汉的文武官员得不到锻炼发展的机会,其能力才干素质也就难以得到提升。到诸葛亮一死,蜀汉政权后继无人,大局难撑,日渐衰落,最终灭亡。反观魏吴两方,由于曹操、孙权的大力招贤、培养,两国人才辈出:曹魏先后文有毛阶、郭嘉、荀彧、程昱、贾诩、荀攸、贾充、刘晔、华歆、司马懿父子等,武有夏侯惇、乐进、李典、张辽、徐晃、张郃、曹真、郭淮、邓艾、钟会等;孙吴先后文有张昭、诸葛瑾、张纮、顾雍等,武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大量的人才使曹魏、孙吴在三方纷争中游刃有余、颇为主动。而蜀汉前期的杰出人才庞统、法正皆早殁,只剩下诸葛亮独自支撑,诸葛亮死后,其继任者蒋琬、费祎、姜维等毕竟才能不足。人数不足、素质不高的人才系统,使蜀汉在三国纷争中力不从心,难以应对。吴蜀彝陵大战后,诸葛亮欲遣使前往江东重新结盟、修复关系时,才首次发现邓芝这个人才(第85回),作为丞相,似乎太过疏忽了。还有,收服姜维时,诸葛亮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第93回)尽管此前未物色到合适的军事接班人,难道就不可以让蜀汉其他将领先学学自己的本事么?重点培养对象找不到,一般培养对象也就被诸葛亮忽视了。再有,初出祁山时就收服了姜维,却直到六出祁山无功、北伐无果、自己行将归天时,才将包括制作“连弩之法”在内的“平生所学”兵法传给姜维(第104回),为何不及早传授,以利北伐大业呢?总之,不管是有意抑或无意,诸葛亮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失误,导致蜀汉在三方纷争中因人力资源不足而始终处于劣势,最终最先灭亡。这是诸葛亮人生悲剧乃至整个蜀汉政权的重要因素之一。三、诸葛亮对自身才能估计不足诸葛亮出山之前,自诩为旷世奇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甚至还说管仲乐毅是“平生小可之比”(第43回)。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有意无意地利用水镜先生司马徽、徐庶等人进行炒作,为自己做了一些夸大的宣传,说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号为“卧龙先生”,“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第35至37回)做足了广告,打响了牌子。以致使长期疲于奔命、久旱渴雨的刘备把“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全部寄托于诸葛亮一身,不惜“三顾茅庐”(第37、38回),请其出山相助。隆中晤对,分析当时形势,设计三分天下的政治蓝图,并提出“联吴抗曹”的战略构想,确实显示了诸葛亮较高的政治眼光,但三足鼎立后的政治形势,诸葛亮却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分析,更谈不上提出正确有效的应对方略了。由于声名远播,诸葛亮一出山就引起广泛关注。曹操追击刘备,诸葛亮经过精心安排,取得了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第39、40回)等一系列战斗的小胜,初步取得刘备手下关、张、赵的信任。但这些战术上的小胜非但未能帮刘备摆脱困境,相反引起曹操的高度重视,曹操不再像“青梅煮酒论英雄”时那样视刘备为潜在对手,而是开始真正把刘备当作强劲对手来对待。曹操调集重兵一路追击,致使刘备狼狈南窜,几乎丧命。而此时的诸葛亮面对曹军,再不见有何应对良策。在江东会见鲁肃商议联合抗曹时,诸葛亮对此的解释是:“曹操奸计,亮已尽知;但恨力未及,故且避之。”(第42回)以“力未及”来掩饰虽“已尽知”而失败的事实,实在让人怀疑诸葛亮是否真有管仲、乐毅之才,更不敢想象其才能可与姜尚、张良相比。曹操兵临江南,孙刘共约联合抗曹,赤壁一战,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第43至51回)。而整个赤壁战役中,仍然很难诸葛亮奇才大智的彰显。赤壁之战,首功当属吴军统帅周瑜及其帐下将士。当时,依照孙权、周瑜、鲁肃等人对形势的分析(如周瑜对曹军“四忌”的分析)(第44回),赤壁之战不仅要打,而且吴军胜算很大。战前曹、孙两军对峙之时,更是周瑜在黄盖、庞统(即风雏)、阚泽等人的协助下,连施妙计,使曹军一步步入套,最后吴军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只有“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拜坛祭风”、“智料华容”等细节表现,而这些“小聪明”并不是赤壁之战是否要打、能否打赢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赤壁之战,首功当推周瑜,诸葛亮在其中最多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诸葛亮在后来攻打零陵时竟然说,“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略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想把赤壁之战首功掠为己有,以致零陵守将邢道荣直言驳斥说:“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谋也,干汝何事,敢来诳语!” (第52回)赤壁之战,刘备诸葛亮集团“借鸡生蛋”,成为最大的赢家,取得了荆州这一富庶的战略要地,终于站稳了脚跟,初步建立了基业。而赤壁之战中出力最大的孙吴集团因获利较小,对此始终耿耿于怀,先后多次派人交涉。但诸葛亮始终没有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甚至不想解决,而是采用拖延推诿的策略,让政治眼光低下的关羽去面对此事,甚至“三气周瑜”,间接造成后来吕蒙趁关羽后方空虚顺利袭取荆州、孙刘联盟几乎破裂的恶果。荆州之争这一关键问题,暴露出诸葛亮外交才干的不足。若诸葛亮在荆州问题上不是虚以委蛇,而是坦然面对,认真与属于盟友的孙吴集团细致协商,消弭争端,加强合作,那么将会是另外一种孙刘两方双赢的局面,至少不会是既失荆州、又折大将的被动局面。荆州之争这一关键问题,明显暴露出诸葛亮外交才干的不足。其他很多事例,都难以见到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展现。刘备进取益州和汉中,当数庞统、张松、法正的功劳为最;平定南中、宾服孟获,乃是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相反,诸葛亮一生中的不少“智料”,当时很多人都料到:诸葛亮隆中定三分,而鲁肃早就对孙权做过类似分析(第29回);赤壁之战用火攻,周瑜也想到(第46回);孟获使其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福建省南平市第一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甘肃省庆阳长庆中学陇东中学分校2026届化学高三上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天津市武清区等五区县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现代文学鉴赏课件
- 2025年春季英语四六级写作高分策略与实战演练试卷
- 现代女性健康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Python二级考试模拟试卷 实战演练知识点精讲
- 王波培训知识产权贯标课件
- 重庆市七校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王亚林律师课件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企业领导培训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大学班助培训
- 子公司设立管理制度
- 阿氏圆教学课件
- 陇南市成县县属国有企业招聘笔试真题2024
- 环保行业成本管理制度
- 内蒙古自治区“十五五”农牧业发展计划
- 中等职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课程标准
- (2025)事业单位考试(面试)试题与答案
- 沈阳地铁入职笔试题目及答案
- 产后耻骨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