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高考历史复习讲义(新课标)第一模块 历史必修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单元综述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1. 古代早期政治(奴隶社会)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2.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及衰亡的发展过程。高考展望:文明史观是近年来史学界新兴的史学理论,近年高考也常常涉及这方面的考题。本单元的古代政治制度即为政治文明史的重要部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去评判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高考的热点。近年来的“国学”热(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各地“祭孔”热等,都有可能会成为命题的情境。 【专题立意】:古代政治制度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综合近几年的高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秦汉、宋元、明清诸阶段。如:分封制、丞相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等政治制度。从题型看,充分利用各种题型特点,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考查系列化的知识联系。从命题角度看,多涉及各项制度、措施的内容、影响及与同类制度的区别与联系。既侧重记忆,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正确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对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复习时,应进行知识整合,特别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古今联系,中外比较。第课时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 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我国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启继,自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此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2、夏商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1)王权特点: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2)行政管理:继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3、影响: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时期进行大分封,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2主要内容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参见教材P5图表) 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a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b权利: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 ,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3、作用:(1)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2)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3)是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4、分封制的破坏(1)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2)表现: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5、特点:(1)授土授民和受封诸侯履行广泛义务,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2)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三)西周的宗法制 1、起源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2、目的:稳定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4、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宗法制的特点(1)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2)以父系血缘关系的疏亲定政治等级;(3)宗法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分封制,进行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等级。(4)“家”与“国”密切结合。【合作探究】2: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参考世纪金榜P1点拨1)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即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合作探究】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世纪金榜P2点拨2)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2)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秦朝清朝前期) 背景: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3、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措施、目的)【合作探究】4: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国诸侯争霸。争霸的实质是相互兼并,扩张领土,掠夺财富,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灾难,但也有积极意义。(1) 争霸战争的结果是大国扩展的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2) 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经进行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到发展。(3) 争霸战争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方势力的发展,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4) 争霸战争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和:4、秦的统一(1)条件客观上、结束诸侯割据,完成封建国家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a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与需要。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中央集权制,为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c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要求统一。d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e各民族的初步融合,形成相当巩固的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从主观上,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a法家思想为统一提供了理论准备,秦国政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关中地区富饶,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强大,商鞅变法使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c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的策略。d亲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且不懈努力。(2)过程。(略,指导学生读P8秦朝疆域,略述秦疆域四至)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统一”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实施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一)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萌芽于战国(商鞅变法),初建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并发展至顶峰和转向衰落于明清。(三)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秦始皇所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1、至高无上的皇权(1)皇帝称号的由来:(依据课文P9第一段和历史纵横略述)“皇帝”名号的确立,使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的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2)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的权利: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皇帝制的特征(基本内涵)a皇权世袭权利不可转移 b.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c皇权独尊扩大权威【合作探究】5:皇帝制度的本质与影响是什么?(1)本质: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2)影响: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中央官制(1)中央官制的设置集其职能: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总的特点 :中央机构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机构各部门执政相互牵制。军国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由来)、(依据课本略)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2.郡县职能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及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3郡县制的影响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合作探究】6: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1)不同点: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 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主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主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2)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指导学生阅读世纪金榜P2点拨3)4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与作用(1)特点: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了俸禄制度。官位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2)作用这套官僚体制的确立,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13)四、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世纪金榜P2点拨4)1积极(1)对秦朝:疆域初步奠定。巩固统一,中华民族逐步形成(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消极:皇帝专制权威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秦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第2课时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世纪金榜P6基础梳理一、1)(1)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中期的藩镇割据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依据课文略述,指导学生看地图册P6唐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3、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世纪金榜P7基础梳理一、3)军、政、财三权收归中央(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作用: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指导学生阅读世纪金榜P7点拨1)4、元朝的行省制度(世纪金榜P7基础梳理一、4)(1)设置: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3)作用: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间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确立于元,行至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与中央任免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3)1、 汉武帝削弱相权【合作探究】8:汉初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1)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和太慰牵制。(2)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合作探究】9: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1)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设“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2)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作用:a、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b、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c、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进产生了深远影响。3、宋代皇权加强的措施。(世纪金榜P7基础梳理二、4)(1)措施: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作用: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4、元朝的中书省(依据课文略述)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小结: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社会发展: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建立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封建社会晚期,衰落时期。(二)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上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明太祖认为元朝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废除行中书省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P16历史纵横) 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是其借口。 2、目的:为了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废除:(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阅读P16资料回放) 过渡:明太祖废丞相制,职分六部,隶属皇帝。使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则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不可无辅臣【合作探究】11:为什么明太祖要建立内阁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需要辅臣帮助处理国家事务职权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奏章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草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特点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地位渐上升,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名称设立殿阁大学士设立内阁2创立与发展(1) 明太祖(2) 明成祖(3) 明中后期 3. 特点:P17最后一段3、特点:(1)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4认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专制的作用。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权利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合作探究】12:丞相与内阁的比较(1)相同点: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不同点: 地位不同,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以及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而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以及行政或决策机构。职权不同,丞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而明朝内阁只是咨询机构。对皇权作用不同:丞相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合作探究】13:P17学思之窗(1)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2)利:对加强皇叔,防止权臣专权有利。 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宦官专权。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三)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合作探究】14:清初为何要进一步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君主专制?(1)原因: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凌驾与内阁六部之上,并制约了皇叔。(2)措施:康熙设南书房、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最后集权与皇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合作探究】15:为何说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第三段)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草拟权,但草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权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会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指导学生阅读世纪金榜P8点拨6)三、历代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历程:(P12-16)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郡国二制,设刺史)东汉(郡县州三级制)唐朝(设地方节度使)宋朝(派文官替武官,设通判监察,设转运使管财政)元朝(行省制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行省之下设宣慰司管边远民族事物)明朝(废行省、设三司P16)。四、历代监察官制的演变历程:(P9-16)秦朝(中央:御史大夫)西汉(地方:刺史)宋朝(地方:通判)明朝(地方:按察司P16)。六、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本目第一段)。 1、汉朝的察举制(1)涵义: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P14注2) (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3)选拔的主要途径:举荐孝、廉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1)涵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P14注3)(2)选拔标准:门第声望。(3)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4)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科举制的发展。(1)涵义: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2)发展演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意义: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合作探究】10:如何理解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自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一是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员任能的公平竞争性。(指导学生阅读世纪金榜P7点拨4)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原因、总趋势、特点和作用(1)原因(必然性):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2)总趋势(世纪金榜P12知识网络互联)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末测试卷5年级数学试卷
- 枣庄移动围挡施工方案(3篇)
- 拼多多超市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儿童舞蹈摄影活动方案策划(3篇)
- 智慧场馆施工方案(3篇)
- 奇石活动策划方案模板(3篇)
- 南岸别墅格栅施工方案(3篇)
- 饮酒科目考试题库及答案
- 心理咨询题目测试及答案
- 心理测试题目加分及答案
- 土地使用权法律风险尽职调查指南
- 2025年8月16日贵州省黔东南州事业单位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专业水平测试)
- 2025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 KET教学课件新版
-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
- T∕ACSC 01-2022 辅助生殖医学中心建设标准(高清最新版)
- 中医内科学专业高级职称考试大纲―正高级
- QFP器件引脚成形参数理解和计算方法
- 《机械基础教案》(劳人版第六版)
- 三栋监舍楼家具详细技术参数
- 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建设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