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案.doc_第1页
岳麓版必修2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案.doc_第2页
岳麓版必修2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案.doc_第3页
岳麓版必修2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案.doc_第4页
岳麓版必修2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尤以冶金、制瓷、纺织三个领域成就最为突出。(3)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4)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习目标精准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2了解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和特点。3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3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劳动工具。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4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5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商周时期虽然进入文明时代,出现青铜制品,但是青铜制品十分珍贵,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主要使用耒和耜。春秋之后随着冶炼技术进步,农业上才逐渐使用铁器。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2西汉时期,兴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3历代统治者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4西域地区,出现极具特色的坎儿井。【特别提示】我国古代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兴修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尤其是铁器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发展;另外,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环境,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千耦其耘”是其写照。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易错提醒】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与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2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不是生活富足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但“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活非常艰苦。【明析概念】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轻巧识记】用“一、二、三”巧记小农经济一个地位: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二个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三个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2北方以旱地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3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4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从原始到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5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6中国水利设施逐渐完善,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成就日益丰富。7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要点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史料探究史料一:问题1:据史料一,分析生产工具的改进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学生试答:提示: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史料二:在以耒、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期,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共同协作。“”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众人 ”是商代集体耕作的反映。问题2:根据史料二,判断它反映了哪种耕作方式?主要出现在什么时期?从事这种耕作方式的主要是哪些人?学生试答:提示:耕作方式是大规模集体简单协作,主要存在于商周时期,耕作者主要是奴隶。史料三: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问题3:史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何特点?学生试答:提示:生产方式为小农经济,特点为“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史论升华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后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要点二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史料探究史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问题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试答:提示: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封闭性;分散性。史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西汉)晁错论贵粟疏问题2:上述哪则史料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史料的观点。学生试答:提示:史料二。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史论升华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1)自给自足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2)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3)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4)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5)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自耕农很容易破产。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政治环境: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2)统治阶级: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3)人民群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阅读与思考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解析与探究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提示:(1)改进历程:在原始社会,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2)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测评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提示:(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提示:(1)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3)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积极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12014年是我国传统十二生肖纪年之一马年,随之而来的各类“马元素”商品也走俏起来。这一传统特色文化现象的产生根源是()a农耕文明的影响b西方文化的传入c重农抑商的政策 d儒家思想的推动解析:马作为农业文明下的一种重要的畜力和交通运输动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文化反映的是农耕文明的特点。答案:a知识点二从耒耜到曲辕犁2(2018江西南昌十中高一期中)“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c耦犁 d垄作法解析: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春初砍山、乘热下种”等字眼,体现的是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而非铁犁牛耕,材料不涉及耦犁以及垄作法,故a项正确。答案:a知识点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3“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文中描述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 b灵渠c关中井渠 d都江堰解析:根据材料中“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可以得出,这个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故d项正确;郑国渠是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故排除a项;b项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故排除;c项关中井渠位于陕西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故排除。答案:d知识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4(2018江苏扬州邗江中学高一测试)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解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属于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的,故d项排除。答案:c5(2018江苏扬州邗江中学高一测试)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经济结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和农业相关的问题。材料一: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国语齐语材料二: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代谚语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孟郊织妇辞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晁错论贵粟疏(1)材料一反映出生产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历史变化与小农经济有何关系?(2)材料二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些特点?(3)材料三反映了农民哪些真实生活情况遭遇?(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古代农业发展受到哪些条件制约?解析:(1)材料中的“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说明出现了铁农具。联系所学史实可知,铁农具的出现,是推动小农经济形成的重要因素。(2)从材料中的“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也非常脆弱。(3)从材料中的“治官府,给徭役”“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可以看出,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民赋税沉重,徭役频繁,水旱灾害严重,高利贷盘剥严重。(4)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古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有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条件、政府政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答案:(1)变化及关系:铁农具的出现,是推动小农经济形成的重要因素。(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非常脆弱。(3)遭遇:赋税沉重,徭役频繁,水旱灾害严重,高利贷盘剥。(4)条件: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的政策;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8江苏扬州邗江中学高一测试)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解析:材料中“受禾”“求年”“有足雨”这三个词都是有关农业的,农业的发展对于当时中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的收成决定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情况,故选a项;“求年”只是一个祭祀活动,并不能决定农业收成,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a2(2018安徽屯溪一中高一期中)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先秦时期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能够说明当时()a魏国生铁铸造工艺技术高超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发展c铁制农具已成为随葬必备品d曹魏政权极为重视农耕经济解析:魏墓出土的一整套铁农具并不能说明魏国生铁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c项中随葬必备品说法绝对,错误;材料中是先秦时期,曹魏政权是三国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3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解析:铁制工具开始出现和普遍使用是在战国、秦汉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兴建,b项正确。答案:b4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b5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壁画。此图主要反映了()a曲辕犁在北方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c农业产量大大提高 d集体耕作方式的优化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没有反映出是南方还是北方,且曲辕犁是江东水田的生产工具,a项错误;图片反映了在土地上投入了更多的生产劳动,这是精耕细作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粮食产量的多少,c项错误;铁犁牛耕产生后的生产方式是个体农耕,不是集体耕作,d项错误。答案:b6(2018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一期中)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答案:c7(2018安徽屯溪一中高一期中)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时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注重精耕细作 b结构日趋合理c分工日益细化 d技术领先世界解析:依据材料“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项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