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学案2.doc_第1页
岳麓版必修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学案2.doc_第2页
岳麓版必修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学案2.doc_第3页
岳麓版必修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学案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程标准学习本课内容后,你应能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掌握以下要点1理解掌握: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业、城市和商路等方面的表现;古代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突出表现和商业发展的特点。2综合运用:“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及评价。探究以下问题1探究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深化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一、商业的发展1产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预习交流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跃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的根本原因。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西周统治秩序被打破,也为私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高峰(1)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各地商人往来频繁,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2)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3)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4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至唐代城市商业情况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实行坊市制,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隔开。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2唐代至宋代(1)宋代城市商业情况:城市的贸易大大增强。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2)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3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三、“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2发展历程(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汉代,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4)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但统治者经常对商人进行盘剥。这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一“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西汉)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材料三(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四“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发展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材料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提示:理念:人弃我取;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特点: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提示:由奢侈品到日用品。(3)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提示: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4)据材料二、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提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二、“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材料二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后汉书仲长统传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浮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民安能无奸宄?王符潜夫论(1)根据材料一,探究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提示: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商人所缴税额;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商人的子孙不许为官。(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而实行的?提示:为限制土地兼并,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3)试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示: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从长远看,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但是总的趋势是逐步放松。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至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3)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转变过程,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4)商业自始至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2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2)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解析:解读图文信息,材料中带“贝”字的几个字体的含义,均与交换行为有关系。答案:d2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工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解析:汉代,长安城中的市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由官府管理,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的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故选b项。答案:b3“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a汉都长安 b隋朝洛阳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民家争占酒楼玩月、嬉戏连坐至晓。”说明此时市已突破时空限制,宋都东京符合这一条件。答案:d4在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解析:北宋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b项错误;文娱场所多由私人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c项错误;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二者功能上存在区别,d项错误;“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a项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