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官屯”“屯”“营”村的由来.doc_第1页
齐河县“官屯”“屯”“营”村的由来.doc_第2页
齐河县“官屯”“屯”“营”村的由来.doc_第3页
齐河县“官屯”“屯”“营”村的由来.doc_第4页
齐河县“官屯”“屯”“营”村的由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河县“官屯”“屯”“营”村的由来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境内分布着不少村名中带“官屯”“屯”“营”的村庄。齐河县境内村名带“官屯”的有24个村,如晏城镇的王官屯、毛官屯、马官屯、胡官屯、高官屯、李官屯、柳官屯、杜官屯;赵官镇的吕官屯;大黄乡的生官屯;宣章屯镇的程官屯;安头乡的钱官屯、鲍官屯、苏官屯;刘桥乡的蔡官屯、朱官屯;焦庙镇的李官屯、赵官屯;潘店乡的李官屯;胡官屯镇的梁官屯、马官屯、胡官屯、赵官屯;仁里集镇的薛官屯。村名中带“屯”的有49个村。村名中带“营”的有16个村。这些村庄为何都带有“官屯”“ 屯”“营”?让我们还是回到600年前的明朝初期,从当时官府组织的移民屯田政策说起吧。一、移民背景:金元两朝,由于民族压迫、战乱兵祸、社会动乱、再加上旱涝、蝗虫等自然灾害和瘟疫横行,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地处中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土地荒芜,饿殍遍野,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明朝洪武初年,德州城乡破败不堪,人口大量逃亡,人口锐减,竟然“多是无人之地”,许多村庄人口损失殆尽。乾隆德州志记载:“(德州)鲜林木,罕庐舍,蒿菜极目,观之凄阻”,是一个“疲邑”。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一片荒凉。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至正八年正月河决济宁路。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济宁路肥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70余里亦如之。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而地处太行之西的山西省,受战争影响较小,且一连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口较为稠密。为尽快复苏经济,朱元璋开始实施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接受了户部郎中刘九皋等大臣的建议,制定了移民垦田的政策,即把地狭人众的山西地区的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明朝建立后,特别是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在德州所在的华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民众、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明政权。其中,前后延续了50年之久的移民政策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二、移民形式:明初德州移民规模之大,次数之多,时间之久,实为前代所没有。虽然德州地方史志对此记载语焉不详,但是,从支离破碎的史料特别是家谱资料中也能勾勒出明初德州移民的来源与构成。明代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即派驻军队到抛荒严重的地方,一方面驻防,一方面垦种荒地。民屯,即招抚流亡,集体屯种。明朝实行卫、所制度,一卫约5600人。卫设指挥使,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从事屯田的军士保留军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屯田,其余时间轮流驻防。明朝规定,卫所将士必须携带家属,于是,军人和他们的家属共同构成了军屯的主体。历史上,德州“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元朝对大运河的截弯取直和再次畅通,明初的德州已成为南北要冲。洪武元年(1368年)8月,守御千户韩政镇守陵州(元朝德州称陵州),有兵约1120人;洪武九年(1376年)改守御千户所为德州卫,分左、右、前、后、中、中左6所,约6720人。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漕运畅达,于永乐五年(1407年)在德州卫之外,增设德州左卫,分左卫左、左卫右、左卫前、左卫后、左卫中和左卫中左6所,也是大约6720人。同年,又在德州城西北设置递运所,以维护九达天衢之陆运(德州当时设2卫,同时期的天津只有1卫,这一点足以反映当时德州的军事战略地位)。明初,军户分从征、归附、谪发三种。从征,就是明朝嫡系部队;归附,就是降卒;谪发,就是犯罪后军事管制的。当时,从外地迁入德州的军户有4万人,分布于111处军屯开垦点上。其中,德州卫、德州左卫约13400人,其余22000多人为从军家属和元朝归附的下等军户。每个军士可授田50亩。乾隆德州志记载,洪武至永乐年间,德州军屯开垦熟田3231顷;至明末共开垦粮田1万顷。 卢家是明清时期德州的大户,卢见曾曾为生父卢道悦撰写过墓志铭,其中说:卢氏“世居直隶之涞水,明初始迁德州左卫”。据乾隆德州魏氏族谱记载,德州魏氏是永乐七年由永平卫调任德州左卫指挥同知而定居德州的。德州江氏,系江南丹徒人,“明初以军功授指挥始于此世袭职”;德州马氏,“山东益都之石羊村,徙德州百户”;德州吴氏,本系蒙古人;德州金氏,原籍浙江余姚;德州宋氏,祖籍江西赣州;德州箫氏,原籍辽东铁岭卫,等等,大都也是因为在德州任军职而定居德州的。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了迁都北京,明成祖下令部分河南卫所“北调”,于是,一些河南军户被调到德州,作为“客兵”留了下来。三、移民来源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9年),枣强与山西洪洞均设有移民机构。其中枣强籍居民多迁往山东西北部及西部与略东一带。在洪武年间山东接受移民共184万,其中来自山西121万,占66%;来自枣强35万,占19%,两股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的济南、历城、章丘、高青、青岛、胶南、即墨、淄博、枣庄、滕州、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州、惠民、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潍坊、潍县、诸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沂水、日照、莒县、泰安、济宁、曲阜、邹县、菏泽、巨野、单县、曹县、东阿、临清、莘县、金乡、阳谷、冠县、高唐等87个县(目前山东省辖31个县级市和60个县,共91个县市区),占全省辖县数的95.6%,其中枣强移民以淄博市、滨州市、东营市、青州市、德州市、潍坊市最多。乾隆五十三年德州志记载:自“明洪武迁民开垦至永乐间,共得熟田三千二百三十一顷零。洪熙、宣德而后,递增新田七千三百余顷;至明末共额田一万五百四十四顷四十八亩五分四毫。”“明初,因设卫所,从外地迁入的军户就有四万人之多。”可见军户是移民德州的主流,由此可以看出德州亦被洪武移民范围所囊括,德州府的土著和移民(不计军籍移民),由其居住的里数计算,土著占总人口的64.3,移民占35.7;从自然村统计则土著为66,移民为35,两者大致上是吻合的,而移民的主体是来自山西。除了一般性的迁民开垦外,还有军屯。 洪武九年(1376)明朝於德州设卫,在德州境内设42屯,这42屯士兵及其家属达到4620户,13860人,为土著与移民人口的3倍。故洪武时期德州的移民主要是军籍移民,他们有效的开垦了德州荒芜的土地。齐河县确实存在大量的洪武移民,民国齐河县志卷3疆域指出:“屯所系前明洪武间设,俱在古伦、节妇等乡。顺治十三年拨济南卫十四屯、青州卫二十九屯归县完粮。”齐河县乡土志也有记载:“境内卫户颇多,自裁并屯田后, 兵与民均归一致。 又裁并青州左卫坐落齐河屯九十三, 丁计二千三百二十二丁。”这些资料有力地说明了洪武年间齐河县的移民是军屯移民。显然在洪武时期曾於齐河县境设立许多军屯。从军屯数93屯大概可估算出军籍移民约3万,在不考虑民籍移民下,而洪武年间移民占总人口60的假设成立,那麼该县人口就有5万。若再加上民籍移民则超过5万,这与当时济南府的大县莱羌5万人口相较之下,齐河县的民籍人口显然不多,因此设立大量的军卫屯田,以求土地的开垦和经济的发展。四、移民聚集地:德州附近以“官屯”、“屯”、“营”命名的村落比比皆是,就是明初军屯的反应。洪武年间迁来德州的有:城内的刘氏、周氏、王氏、马氏、李氏、卢氏、谢氏、陈氏,以及王官屯的王氏、赵鲁屯的赵氏、胡官营的胡氏、鲍家营的鲍氏、夏家营的夏氏、肖家营的肖氏、顾家营的顾氏、何家营的何氏,等等。永乐年间来德州的有:城内的叶氏、程氏、魏氏、张氏、宋氏,以及宋官屯的宋氏、于官屯的俞氏、张官营的张氏、尚官营的尚氏、达官屯的达氏,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至明代中叶,兵士的防卫职能渐失,逐渐变为农民。乾隆德州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德州人口仅4830户,28899人,到万历元年(1573年),德州人口增至8887户,50130人。五万多人的德州,军户就占了四万,可见,军户是德州移民的主要来源。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民谣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至今流传很广。明初从这里走出了大量移民。据山西洪洞县志记载,洪洞县的广济寺有一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阳关古道由此穿过。拒不完全统计,全国21个省市约400个县都有大槐树移民。明初移民时,官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颁发凭证和路费,强行编排队伍。传说,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用刀在他们脚小趾上划一刀作为记号,所以,至今山西移民后裔的脚小趾都是复甲。另外,在华北地区包括德州在内的许多村庄把去厕所称为“解手”,这种特殊的民俗语言,据说也是来自山西迁民。迁徙路上,押解的官员怕移民逃跑,往往把他们捆绑起来,编队上路。先是“大绑”,即绑住两条胳膊,后来又改用“小绑”,每人只绑一只胳膊,一条绳子连住几十个人。移民方便时只好恳求押解的差人给他们解开绳子。最初他们说话还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方便”,后来就简化了:“给我解开手”、“解手”。后来,虽然移民到了新地方,“解手”却延续了下来。传说归传说,其实,华北地区的明代移民并非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而且官方组织的山西移民也不都是像民间传说中的那么残酷。洪洞县的大槐树和广济寺,只是永乐年间办理移民官谍的机构,很多明代的山西移民都是自愿到华北等地垦种的贫民。据山西平阳府志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朝廷曾先后8次在广济寺集中山西移民,办理移民手续。移民去处多为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北京等。德州地名志汇集了来自山西的德州移民,约有22姓,均属零散移民。如:今德城区二屯镇前后赵村的赵氏族谱载: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德州城北;二屯镇前小屯的曲氏、王氏,后小屯的郭氏、樊氏、高氏,纪家庄的纪氏,黄河涯镇赵庄的赵氏,耿庄的耿氏,南许庄的许氏,运河开发区阎庄的阎氏、西李庄的李氏,黄河涯镇倪庄的倪氏,均为明永乐年间由山西迁来德州。第三,零星移民。明初,零星迁移到德州的河北移民最多,至少三居在今20个村庄。另外还有来自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河北、山西、北京等省的移民,也有从本省济南、青州、莱阳、栖霞、即墨、潍坊、平度、诸城等地迁来,也都是零散移民。据考证,明代之前,齐河一带很少有带有“官屯”或“屯”、“营”的村名,从明初实施移民屯田政策开始,这一类村名便大量出现。五、齐河部分“官屯”村名由来:潘店镇薛官屯:明朝洪武年间,当地流传一种急性传染病伤人严重,陈聚从即墨迁来定居因村东有“辛丰寺”,故取名“辛丰店”,后因陈三清抢劫后来皇粮,薛屯奉命抄袭改名薛官屯,为管理方便,分成东、西、中三个屯,西部起名薛官西屯。胡官屯:汉末晋初,有个姓胡的军人,由黄河东的屯分配此地安家新闻业,建村胡官屯。晏城镇王官屯:明朝嘉庆年间,王振义由诸城迁此曾任千户官职,故取名王振义本屯,后演变为王屯。晏城镇马官屯:明朝永乐八年,马氏从诸城迁来建村,取名马官屯。晏城镇北胡官屯:胡、尹两姓于明朝永乐十七年,由诸城迁来,定名胡官屯。1956年由于原长清县胡官屯乡划归齐河县,改为北胡官屯。晏城镇高官屯:明嘉庆年间,原名李继大屯,后改名郭家屯,至清末,高氏迁此,因有官职,故改为高官屯。晏城镇李官屯:明朝万历年间,该村一正义屯,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