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21 文言文阅读记人叙事类文章(主要是人物传记、小说等)的阅读。抒情说理散文(如小品丈、序文、墓志铭、碑文、赠序等)的阅读。对比阅读。不同文体、不同作者、不同出处、不同风格等放在一起进行考查。经典易错题会诊命题角度1 记人叙事类文章(主要是人物传记、小说等)的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武 技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予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邀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乎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二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考场错解 C或D。 专家把脉 误认为C项应该译为“以为易”,不知道“之”宇的意思是代词,指尼僧,所以应该译为“轻视”。D项中,因为不知道“历下”是地名,所以,就译不出“适”。 对症下药 A。解析:A项中的“鄙”应该是“边境、边界”的意思。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考场错解 A。 专家把脉 A项中前一个“以”是“用”的意思,介词;后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连词。B项中,两个“所”的后面都是接的动词,都是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中前一个“而”表偏正关系,“意气”修饰“进”,后一个是转折连词,意思是“但是”。D项中前一个为代词,他。后一个为“的”的意思,助词。 对症下药 B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僧笑,命李试其技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 B C D 考场错解 C 专家把脉 题干中要求找出“表现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内容,交待的尼僧对待比武的态度。写李超学完武技后的心态。句是说,李超认为那个人胆怯,坚决要求再战,表现了他求胜、好表现的一面,不能用来说明他武艺不精。 对症下药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对过笑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人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考场错解 A或D 专家把脉 A项中的句末“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与原文不符。原文开头写李超摔出一丈多远,憨和尚对他进行了教育,数日以后,僧辞去。B项中说“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不对,他应该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形象,尼僧武技高超,谦逊有度,是作者褒扬的对象。D项中说“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不对,应该是重在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了人物形象。原文表面描写两个和尚对李超武技的指导,实际是写对其德行的指导。 对症下药 C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译文: 考场错解 (1)李超因此以武技而闻名,邀游大江南北,没有人能够跟他作对。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答应。 (3)李超开始不说,尼僧坚决诘问他,才将和尚的名字告诉地。 专家把脉 句(1)中没有译出“罔有其对”,“罔有其对”的意思应该是“没有竞争对手”。句(2)没有译出“迄”“应”两个词,它们的意思分别是“终、最后”和“相应的人、对手”等。句(3)译法生硬死板。 对症下药 (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3)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地。专家会诊1对于虚词,采用句子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分析的方法,不能只注重句子结构而不顾文字内容,因为虚词比较灵活,它往往由句子的内容来决定它的意义。熟练掌握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的基本意义。 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判定,关键是能够翻译文中的关键句子,多与原文进行对照分析。找出某点内容在哪个位置,是否与原文有出入。3对于文中的句子的翻译,关键是联系前后文,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往往对于句式的考查也杂在这个内容当中,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分析是否含有特殊句式。比如上面的翻译中就包含有对“判断句”句式译法。考场思维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大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椽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囚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注: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刺取:刺探。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人云中、代郡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当。D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人郡吏 王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答案:B 解析:B项中的前一个“之”是助词“的”的意思,后一个“之”字处在主语“秦兵”与谓语“来”之间,是结构助词,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它做“患”的宾语。C项中的“因”都是“于是”的意思,连词。A项中的两个“其”字,在句子中都作代词,意思是“他们的”,有考生误以为,一个代词指“奸吏他们”另一个指“秦国”应该不同,尽管所指代的内容不同,但意义还是相同的。当然,有时考得较细,也有考指代不同的,则另当别论。D项中的“以”的意义是“用”“把”,介词,也可相同。有考生误以为“以”字后面所接词性不同,就胡乱地认为不同。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于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A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 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B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C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岁竟奏行赏罚而已D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非所当于道路问也答案:D 解析:A项中的前一句是说丙吉为后人做的典范,是在为官上的表现,不是用来表现其宽厚的。B项中的前一句说“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是说惯例的形成。C项中的前一句是说他做事能够分清主次,后一句是说他为官之首的。D项中的前一句说那人醉酒呕吐,不再追究了,只不过将车茵弄脏了而已,没事。正是体现了他的宽容和大度。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于事善分主次”,两个方面,而有部分考生以为只要能够表现丙吉“为人”和“做事”就行了。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礼,通晓大义,最终 官至丞相。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B丙吉的车夫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人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D丙吉观察问题十分细致,长于以小见大。他见到牛近行即喘息吐舌,进而联想到气候可能出现异常,将产生不利影响,他的下属对此十分佩服。答案:C 解析:C项中的“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人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和“丙吉受到褒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原文有“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是说他恰好碰上听到此事。D项主要对丙吉处理牛喘气一事作了评价,有考生误以为这个评价不合理。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译文: 答案:(1)御史大夫仓促间不能知道详情,因而受到责备;而丙吉被认为能为边务与职守忧虑,是车夫的功劳。(2)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译文: 答案: (2)正当春天还不应当很热,害怕牛行走不远却因暑热而喘息,这意味着气候不合节令,担心会有所伤害。命题角度2 抒情说理散文(如小品文、序文、墓志铭、碑文、赠序等)的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平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考场错解 A。专家把脉 误以为“游”为“游玩”。对症下药 C。解析:怪:以为怪。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考场错解 B或C。 专家把脉 没有弄清这两个“之”字的作用和意义。B项和C项中的“之”宇是“的”意思,助词。 对症下药 D。例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故D项中与它相同,A项中是代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考场错解 B或D。 专家把脉 不能够从语法的角度将词语放在文中来分析; 对症下药 C。A项中为句中“这篇文章”,现指“文化或文人”。B项“上下”的意思是“把下等的当作上等的”即“以劣充优”;今义为:上上下下的人。D项中的意思是“有利”,现为“以看待财产和地位来对待人”。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 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 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考场错解 B。 专家把脉 选B是误以为考文学常识。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上也反映了文学常识掌握得不牢靠。 对症下药 D。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愈的文章和文道让天下人所遵从,即“亦其理有当然者”。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 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考场错解 于是请求李氏回家。学者应当达到这个地步就停下来啊!特地认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专家把脉 一是没有弄清古代汉语中“乞”、“学者”、“特”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二是对前后文理解分析不够。只孤立地将某个句子进行生硬的翻译。对症下药 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专家会诊 1抓住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把握和理解作者的对人和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2分析作者所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是正面还是反面,有什么作用,是概写还是略写。 3注意翻译、理解,说明应该符合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表达目的。考场思维训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大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乎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竞以病死,悲夫!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铭曰:天平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节选自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以予之穷于世 穷:贫穷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C而贞甫不予易也 易:轻易D予甚畏其志 畏:畏惧答案:B 解析:A项,“穷”,困厄,仕途不通达;C项,“易”,轻视,看不起;D项,“畏”文中是敬重的意思。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B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答案:C 解析:“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作“他的”;A项,分别是“在”“向、对”;B项,分别是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用法和一般结构助词;D项,分别是“在”“因为”。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C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D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答案:D 解析:A项,“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文中指“姊妹”,作者与贞甫是连襟关系;B项,“相信”,文中是“信任我”的意思;C项,“修饰”,文中指仪表修饰和品德修养;D项,“兵燹”,古今意思相同。4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B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厚交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C文章在乎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答案:B 解析:“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错,文中重在介绍沈贞甫为人和为学的态度,对其“身世”基本没有介绍。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译文: 答案:(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关键词语“虽”“过”“卒”“然”)(2)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译文: 答案:(2)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关键词语“遇”,“一言之善”,“何以”,译对宾语前置,“于贞甫”,翻译时应前移,得此”,应译出“此”指代的内容。)探究开放题预测预测角度 对比阅读。不同文体、不同作者、不同出处、不同风格等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荚迈,与兄勖、励,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荚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畴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日:“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丈艺。勃等虽有丈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聿。”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日:“天才也厂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B据此,是交构之渐 构:构陷,陷害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世间所有事物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宇 寤:睡觉。 解题思路 结合文章内容,根据前后文来判定实词在文中的意义。A“当”,判罪;C“物”,别人、他人,古人常如此称除自己之外的人或物,如成语“待人接物”;D“寤”,睡醒,与“寐”相对。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C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解题思路 根据句子结构和词性来确定虚词的意义。A中的“因”:于是,依靠,凭借;B“而”:均表转折;C“之”: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以”:均表目的,可译为“来”。 答案 A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勖、王励的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D服。 解题思路 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是“戏”,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并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沛王府。 答案 B4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的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得过炫耀自己的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解题思路 杨炯并没有制造舆论,他的看法也是“议者谓然”,即大家都认为本是如此的。而且,杨的本意是卢照邻的地位应该更高一些。他这一议论并不直接针对王勃,对其一生的不幸更未起到任何影响。 答案 D。5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于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选自唐摭言(卷五)(1)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于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译文: (2)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译文: (3)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译文: 解题思路 句(1)中的关键词语有:“意属”应该用意译,可译为“倾向”、“安排”等。“宿”,意思是“预先”、“先前”。句(2)注意“巡让”有“依次”之义。句(3)注意“所”表地点。 答案 (1)王勃虽在座,但阎公本想让女婿孟学士写这文章,也已经预先构思好了。 (2)到了(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 (3)(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停止。考场思维训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陵,字少卿。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辎重。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陵太息曰:“兵败,死矣。”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誊,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他。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以报汉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 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注:媒蘖:喻构陷害人以罪。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素所畜积也 素:向来B抑数万之师 抑:统领C士张空弮 张:拉弓D亦足暴于天下 暴:显露答案:B 解析:抑:压制。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甚得名誉B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C冒白刃,北首争死敌D何流言之所及哉答案:D 解析:A名誉:名声/名声、名义上的。B不满:不足/有意见或不够。C死敌:死于敌/死对头。D流言:没有根据的话。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宜欲得以报汉也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B则视之如泰山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C而死且不朽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答案:B 解析:A表目的,用来/表修饰,而;C承接/转折;D 组成名词性短短数词后,可译为“个”。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陵谦让下土,有李广的风范,深得武帝的依赖, 被派去戍边,后来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兵败降敌, 武帝不能明察,杀害了他一家。B武帝希望李陵“死战”,召来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派人察言观色,发现他们脸上没有李陵死丧的表情,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非常愤怒。C对于李陵降敌一事,群臣都责怪李陵,武帝在拿不准的情况下,征询司马迁的意见,表现了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信任与器重。D司马迁说李陵侍奉父母孝顺,与士卒讲信用,为解国家急难,愿意奋不顾身,有国士之风,他不死降敌是为了寻机回报汉室。答案:C 解析:“表现了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信任与器重”不当。5 对于李陵其人,司马迁和白居易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照原文,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非其本意,情有可原,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B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却是“古之名将不过也”,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在兵败之后,以死继之,方能“战功足以冠当时”。C司马迁认为大臣们对李陵是落井下石,白居易则认为不能因为大臣们的流言而掩盖了李陵的实质性错误。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有失君子风范。答案:D 解析:司马迁说“诚可痛也”,不是说李陵不幸兵败可痛,而是说李陵的做法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还受到一些人的诽谤,全家遭受被处死的惨刑。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虏救死扶伤不暇。译文 答案:(1)敌人没有时间顾及自己一方的伤亡(将土)。(2)遽加厚诛,岂非负德?译文 答案:(2)立即把李陵一家全都处死,难道不有负于李陵的(巨大)功劳?(厚诛;杀死很多人;负:辜负,对不住;德:功劳)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冬,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悦,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大祖嘉其义,听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其后严才反,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修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大祖在铜爵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顷之,病牛官。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学南阳,止张奉舍 止:住宿,落脚B辟修为治中从事 辟:征召C别驾刘献数毁短修 短:诋毁,指摘D时人益以此多焉 多:增多,增加答案:D 解析:多:推重,赞美。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母以社日亡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B邻里闻之,为之罢社 臣闻之胡龅曰C无君焉归 吾何辞焉D其后严才反 则或咎其欲出者答案:C 解析:前者是疑问代词,哪里;后者是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A都是介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B都是代词,代指这件事;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修“知人”的一组是能冒难来,唯王修耳 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 识高柔于弱冠 彼来者必王叔治也 成吾军者,王别驾也 异王基于幼童A BC D答案:B 解析:分别是孔融、曹操、袁谭知王修,而非王修知人。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社日是王修母亲的忌日,王修在这一天悼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深为其孝心感动,为此罢免了组织社日欢庆活动的负责人。B对于得疾病的张奉一家,王修暗中亲自精心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这反映了他坚守道义的精神和不事张扬的性格。C袁谭不听王修之言,兄弟相残以致众叛亲离。他向太祖求救,但太祖反而攻破了冀州去攻打袁谭,袁谭于是就背叛了太祖。D王修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禄,赴其难”,忠义之行深为其主赞誉和推崇。答案:D 解析:A“罢社”是“停止了社日活动”,旷隐”是“同情、怜悯”之义,C太祖攻破冀州攻打的是袁尚。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大山人传 陈 鼎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谈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父某,亦工书画,名噪江右,然喑哑不能言。甲中国亡,父随卒。人屋承父志,亦喑哑。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颔之,否则摇头。对宾客寒暄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如是十余年,遂弃家为僧,自号曰“雪个”。未几病颠,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跌殉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帝人恶其扰,醉之酒,则颠止。岁余,病间,更号曰“个山”。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遂更号曰“个山驴”。数年,妻子俱死,或谓之曰:“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子无畏乎?”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号“八大山人”。其言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咸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外史氏曰:“山人果颠也手哉?何其笔墨雄豪也?余尝阅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胎骨于魏晋矣。问其乡人,皆曰得之醉后。呜呼!其醉可及也,其颠不可及也!”5 下列句子加点字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颖异绝伦 B忽跌趵踊跃C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D何其笔墨雄豪也答案:A 解析:踊跃,跳跃:妻子,妻儿:何其,为什么他的。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或鼓腹而歌,或混舞于市 或师焉,或不焉B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子无畏乎 美哉乎,山河之固D醉之酒,则颠止 顷襄王怒而迁之答案:D 解析:A,有时,有的人;B用来的,的原因;C反问语气,感叹语气;D代词“他”。7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八大山人“性之颠”和“精绘事”的一组是A性孤介,颖异绝伦 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堂B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 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C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 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D山人既嗜酒,无他好 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答案:B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八大山人从小聪慧异常,八岁就能作诗,特别擅长绘画,他画的荷花,极为传神,挂在厅堂,立时便香气满室;他画的龙吓得叶公大叫惊走。B国破家亡之后,八大山人的生活遭遇剧变,由贵族公子沦为混迹街头的乞丐。在装聋作哑十多年后出家为僧,几年后又因死了妻儿还俗。C八大山人只能在醉中作画,在宽大的画纸上,用破笤帚洒墨,用坏帽子涂抹,拿起笔画成山林丘壑,花鸟竹石,极其精妙;酒醉之后,灵感顿失,画不出像样的画了。D作者认为八大山人并非真颠,而是一种后人难以企及的至高的艺术境界。他认为其诗画有唐宋气魄,书法有魏晋风骨。答案:D 解析:A“香气满堂”、“吓得叶公大叫惊走”错误;B“沦为混迹街头的乞丐”、“装聋作哑”错误,C“只能”、“酒醉之后,灵感顿失”文中无信息。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译文 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译文 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译文 答案:他身边跟随的奉命办事的人,都用眼睛给他示意。曾经画一枝荷花,半开于池中,败叶散乱,横斜在水面,生气勃勃。即使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他颠狂到这样的程度。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 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予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用文武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录自元史谭澄传,有删略)注:浮客:客居的人户。太宗:指元太宗窝阔台。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澄折以理 折:折服,使屈服。B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 短长:偏义复词,指短处。C为免其逋 逋:欠交,拖欠。D诏下,公私便之 便:方便。答案:D 解析: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认为适宜”。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钎焊工成本控制考核试卷及答案
- 奉化芋艿头网络营销方案
- 俱乐部建筑方案设计图纸
- 少儿游泳馆营销活动方案
- 2025版司法局《申请书(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空白模板)
- 光明区会展活动策划方案
- 国家工程质量管理qc
- 地下室出租营销方案范文
- 建筑垃圾破碎掩埋方案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需要考虑什么
- 2025行政执法证考试必考题库(含答案)
- 47届世赛江苏省选拔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技术工作文件v1.1
- 全国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素养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4年秋新冀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学课件(新版教材)
- 第1-2课时Listening Speaking Unit 2 Transportation-课件 -【中职专用】高一学年英语同步课堂(高教版2023修订版·基础模块1)
- 十四年抗战史
- CJJT 164-2011 盾构隧道管片质量检测技术标准
- 2024-2034年全球及中国云母和绢云母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标准方向讲解
- 2024年成都隆科城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口腔种植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