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事物、意志和表象的正确处置.doc_第1页
外在事物、意志和表象的正确处置.doc_第2页
外在事物、意志和表象的正确处置.doc_第3页
外在事物、意志和表象的正确处置.doc_第4页
外在事物、意志和表象的正确处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在事物、意志与表象的正确处置 爱比克泰德论自由的哲学界限陈文洁【摘要】爱比克泰德对自由的实现过程有严密的哲学界定。首先,通过对奴隶的哲学理解,强调了自由的绝对性。其次,划分可控制与不可控制的两个领域即意志与外在事物,将自由归入意志领域。再次,以是否贯彻意志自由为标准区分意志的善与恶,指出自由只能由意志的善给予保证。最后,善的具体实践即是对表象的正确处置,而两个领域的划分,要求正确处置表象以服从自然为原则,因此服从自然就意味着实现自由。爱比克泰德(Epictetus)是继塞涅卡(Seneca)之后古罗马晚期斯多亚学派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不仅直接启发了另一位斯多亚著名哲人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对基督教思想家如奥古斯丁(Augustine)、奥利金(Origen)等也有相当影响。爱比克泰德曾是一个奴隶。这一经历在他的学说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他比古罗马时期任何一位斯多亚哲人更热衷于谈论自由,并从哲学的角度对自由作出了富于实践意义的特殊理解。这种理解表明,他关注与教导自由,是在传达他于个人不幸中对自由的体验与哲学思考;他所讲的自由,不依赖于人的外在身份与外部条件,而是哲学生活的最终成就。一、自由的绝对性自由的反面是被奴役。在爱比克泰德的谈话中,“奴隶”一词频繁出现。他关于自由的哲学教导,是从对奴隶的哲学理解开始的。奴隶之为奴隶,是因为受制于“主人”,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动。爱比克泰德认为,在这个意义上,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是奴隶。但通常对奴隶的理解却固化为一种阶级与身份。这种理解偏离了奴隶的本质,遮蔽了人的实际生存中普遍存在的受奴役状态。只有理性的反思能够揭示这类常识盲区。因此,哲学要求用理性彻底检查常识。 “理性的目的” 是“接受我们所赞同的任何观点的逻辑结论”。(2)如果同意“主人” 的本质在于其拥有控制力,就必须承认这样的逻辑结论:所有我们不能控制的事物都能通过我们的欲望对它们的趋避而支配我们,从而成为我们的“主人”;进而任何掌控着这些我们追求或逃避的事物的人也就成了我们的“主人”(3)。只要我们听命于某个“主人”,就沦人被奴役的状态。在他依据这种逻辑所进行的苏格拉底式的严格追问之下,任何宣称自由的对话者都可能陷于被动,而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6)“奴隶”的上述哲学界定,体现了爱比克泰德的学说作为一种哲学的峻肃的教条性质:只要有一个支配者,有瞬间的不自由,人都是“奴隶”,而不论是否有奴隶的身份。这从反面说明了他主张的自由是一种绝对的自由。他指出,“如己所愿地生活的人是自由的”,“他的追求没有阻碍,他的愿望总能实现,也不存在他所厌恶的事物。”(6)从这一描述看,绝对的自由有两层含义。首先,作者简介:陈文洁,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广州510275) 爱比克泰德曾说, “我既无闲暇也不能做一个常识的拥护者。”E#aetus:Discourses and Enchiridionbased Oil the translation of 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Roslyn NY:Walter JBlack,Inc,1944,Book I,Chap27,P 70 Ibid,Book I,Chap7。P22 lhid,Bo0k U,chap2,P92 关于爱比克泰德谈话风格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相似性,AALong有较详的讨论。See his 啦 :A Stoc and Socratc Gudeto啦,Oxford:Clarendon Press2002,PP7071 参爱比克泰德与一位罗马显贵的对话。Epiae : s|r and Enchiridion,Book IV,Chap1,P261262 Ibid,BookIV,Chap1,P261它应该具有完满无滞的品质:不受阻碍。但是,只要我们追求任何“为他者所控制的事物”,就难免于受阻。因为,即使我们在追求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得偿所愿,仍不免于有受阻碍的情况;所谓“阻碍”,除了外在的,还有内在的:未得则忧不得,既得则忧或失,都会产生不自由的感受。完满无滞,意味着自由贯通内外,而重点在人的内在感受, 毕竟,任何外在的“如己所愿”都须经内在的认可而成立。其次,绝对的自由还要求人的自由状态具有一以贯之的稳定性。爱比克泰德指出,人可能是“感冒、痛风、痢疾、僭主、火灾等比他强大的事物的奴隶”; 只要存在受阻碍、被强迫或被抛人违反其意愿的状态的可能性,人就是奴隶。 即是说,那些并不构成人生日常要素的偶然甚至可能事物,都会破坏人的自由。所谓“愿望总能实现” 的自由,应具有时间上不间断的连续性。因此,爱比克泰德的自由是贯穿于人生每一时刻的无所滞碍的生命状态。从自由的第一层面看,人应在具体情形中对自己是否完全不受阻碍的问题进行彻底的理性反思;从第二层面看,人应始终保持这种彻底的理性反思。这就是尼采所说的爱比克泰德的“永不疲倦的内心审视”。 据此,爱比克泰德断言“唯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是自由的” ,暗示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古老的哲学任务在个人实践方面的重要性; 但正如“奴隶”从来是生活中的“奴隶”,自由也必然是生活中的自由,因此,他所说的“那些有智慧的人”不会仅满足于“认识自己”,而总是要求面向现实生活实践。二、自由的可能领域:外在事物与意志的划分爱比克泰德用过一个“拥挤的集市” (a crowded fair)的比喻:由于常识的存在,世界有两个层面;常识的世界像一个集市,大部分人在其中忙于买与卖;哲人来到这里,只是观察它,思考其背后的世界本质及主宰者等问题,然后就离开了“集市”。 这个比喻提示,哲学应以理性透视常识覆盖在现实世界之上的“集市” 印象,直接把握世界的根本问题。与其他斯多亚哲人一样,爱比克泰德也认为,世界由神(God或Zeus)主宰,其中所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出于神的意志。 这个简单的宇宙论概括地描绘了一个由非人的意志决定的世界。不过,至少在爱比克泰德那里,这一宇宙观并不具有独立的认识论意义。他对形而上学不感兴趣, 在他看来,哲学是一门以理性为基础的“生活的学问(the science of living)”,教导“生活的技艺”(the art of living), 目的在于指导人们的行动(action);哲学生活本质上是一种行动生活。 因此,哲学上所有的认识活动都应该为寻找并实践生活的真理做准备;认识世界的本质,不是出于满足认识欲,而是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反应。在爱比克泰德看来,上述宇宙决定论并不否定人的自由,只是引导人寻找自由的可能领域:区分我们所能控制的与不能控制的事物。在谈话中他始终坚持这种区分,并指出,虽然万事皆出于神的意愿,但我们的意志 IbidP276 从爱比克泰德对奴隶理解看,他已将不自由细化为内在感受。即使当事人并未自认不自由,只是有因愿望未满足产生的负面感受,也是他所说的奴隶: “如果你看见这个人哀号、抱怨、痛苦,就叫他奴隶,哪怕他位高权重。” (Ibid,P267)与此相应,自由的重点也在内在感受。See IbidChap1 Ibid,Book nl,Chap22,P225 Ibid,BookIV,Chap1,P276 See his The Dawn ofDay,translated by Johanna Volz。London:T Fisher Unwin,1910,546 印ictetus:Discourses and Enchiridion,Book lI,Chap1,P87。WAOldfather译为“only the educated are free”(只有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按希腊文“T0 rratvOevraq”,Oldfather的译法较为贴近原意(见Epictetus:the Discourse Reported by Arrian,the Manual,and Fragment,Loeb Classical Library,PP218219)。据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受教育即是受哲学教育,智慧只能来自哲学。本文所引译本仅在原义上稍作延伸: 自由的人必然受过哲学教育,并获得了智慧。 福柯指出,“要认识你自己这个规则通常是与自我的关切这个论题联系在一起。在全部古代文化中,我们易于证明自我的关切 的重要性及其与自我的认识这个论题的关连”。氏著主体的释义学,莫伟民译,世界哲学2005年第l期。 Epictetus:Discourses and Enchiridion,Book lI,Chap14,PP124 125 Ibid,BokI,Chap14AlsosoeTad Brennan, e Stoic:Emotion,Duties,and Fat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05,P236 Epictetus:Discourses and Enchiridion,Introduction by IrwinEdman,xi Ibid,Bok IV,Chap1,P268 Ibid,Book I,Chap15,P43 爱比克泰德说,“如果你认识这些东西不是为了付诸行动,你为何要认识它们呢?” Ibid,Bok I,Chap29,P78这里,行动与纯理论相对,是个人运用“生活的技艺” 去做、去生活, 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改造外部世界。哲学生活有时被理解为耽于沉思的理论生活。爱比克泰德显然反对这种理解。他强调哲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实践,并经常嘲笑那些勇于思想却怯于行动的人;在他看来,苏格拉底作为哲人楷模的全部力量,不在其理论主张,而在其最终行动 勇敢面对死亡。Ibid,Bok I,Chap29,PP8O一81;BookII,Chap10,P112;BookIU,Chap21,P220;BokVI,Chap1,P280282;the Enchiridion,49,5l,52(wil1)在本质上是完全自由的,我们行动的意向及行动本身都是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 因此,“在我们权力(power)范围之内的只是意志与自愿的行动,至于身体、财产、父母、兄弟及孩子等等,则非我们的权力所及”; 换言之,除了自由意志的“选择”,所有的外在事物(externals)都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中。 严格地讲,这一说法存在某种逻辑上的矛盾:某些外在事物(如监狱、职位等)其实取决于他人的意志,既然每个人的意志都是自由的,就不可能将这些事物视为神的安排。但这不仅进一步证明爱比克泰德并非意在教导一种体系性的哲学理论,也提示我们注意观看外在事物的角度。在对话录中,他经常采用第二人称的谈话方式,引导对话者以个体(“我”)的角度与眼光去察看外在事物,因此,外在事物总是在“我” 之外的事物。这种观看角度造成理论上的模糊性,但就实践而言,却具有最切己的性质与普遍的适用性。如果用“命运” (fate)替代作为世界意志的神, 上述矛盾就可迎刃而解了。将不可控制的外在事物归于神,不过是给我们无能为力之事寻找一个合理性解释,使我们不致因现实世界充满不可预知与不可控制的事物而陷入荒诞与虚无。爱比克泰德强调划分可控制与不可控制的领域(即意志与外在事物)是“生活中的首要任务”。 由于他所说的生活是理性的哲学生活,这种划分就会与常识相悖。以感性常识论,外在事物常为人所不能控制,有时也处于人的支配范围内。在爱比克泰德看来,这正说明它们在本质上不可控制。他指出,那些我们时有时无、或者虽拥有但仍有可能失去的事物,都不在我们的权力范围内。 哪怕只在一种可能情况下,我们不能随意支配某一事物,它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可控制的。 依此标准,所有外在事物显然都属不可控制。这个判断具有哲学上排除任何例外的教条性质,表明爱比克泰德关于“外在事物不可控制”的断言不是对外在事物的具体描述,而是意在确定一个适用于任何情形的划分原则。这与他对自由的绝对性规定完全一致。绝对自由要求人所愿望的事物处于他自己能完全控制的领域,因此,必须排除对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即外在事物)的追求,以避免这些事物通过其不可控制的可能性破坏自由的绝对性。这就需要将它们(即外在事物)定性为不可控制,从而取消人在理性上对它们的欲望依据。据此,人便能在生活中对变动的外在事物保持同一态度:淡然(indiference)即不关心, 并将愿望始终限制在意志领域,因为意志在本质上是完全自由的,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全处于人的掌握中;在实践中,对愿望范围的这种限制与对外在事物的淡然是一体两面之事,并且互为保障。由于自由不过是如己所愿,人所能控制的愿望范围(即意志领域)也就是自由的实现范围。这样,爱比克泰德关于两个领域的划分,在保证人的生活行动能够具有理性所要求的一致性的基础上,否定了一切向外部世界寻求自由的努力,将自由划归人的意志领域。但是,选择的自由并不必然意味着人的自由。意志自由选择的能力只是爱比克泰德所说的意志自由的一个层面。他的哲学作为一种教导“生活的技艺” 的学问,不可能满足于意志选择的形式自由,而必然关注意志自由的实际表现。在生活中,意志一旦作出选择,就会要求得到实现;只有其选择得以实现,意志才会“感到”自由。这是意志自由的另一层面。唯当意志既能自由选择又能实现其选择,才可称为意志自由。现实中的具体的人的意志显然不总是自由的。但“意志并不受制于它之外的任何事物,只可能受自身的阻碍或损害”; 如果意志选择不当,逸出了自己的控制领域(即自由的正确范围),就不能贯彻自身的自由,也就无法实现人的自由。意志受阻碍的可能性,不表示意志不能自由,只说明意志自由不是一个现成的事实,原因在于,意志在其选择中不能够天然地对外在事物保持淡然而坚守自己的控制范围、落实自身与外在事物的截然划分。因此,在明确两个领域的划分之后,还需用理性指导意志进行选择,使其能贯彻自身的自由并保证人的自由。这涉及到善与恶的区分问题。 Ibid,Book 11,Chap15,P125爱比克泰德谈话中的wpoq p8o 有选择的含义,wAOldfather译为“moral purpose”。为便于理解与行文,本文采用以Higginson译本为基础的英译本与George Long(见the Classical Archive)的传统英译本中的一致译法“will” (意志)。 意志的决断导向行动。Ibid,Book I,Chap11,P35 Ibid,Chap22,P58P这里, 行动只是“去做”,不包换结果。CfIbid,Book1V,Chap1,P269 Ibid,Bok,Chap5,P95 爱比克泰德将身体也作为一种外在事物,因此, “我”主要由意志规定。不过,身体具有两层意义。意志的选择最终要落实为行动,作为行动载体的身体受意志支配;但身体本身的状态(病或健康)以及其行动的结果却非意志所能选择。据此它又是一种外在事物。就身体的前一层意义讲,它显然是“我”的一部分。 不少研究者都提到斯多亚哲学中“神” 与“命运” 的相似性,如Tad Brennano See his The Stoc Ufe:Emotion,Duties,and Fate,Chap 14 Epctetus:Discourses and Enchiridion,Bok II,Chap5,P95CfBok IChap1 Ibid,BokIV,chap1,P276 SeeIbid,PP268270 See Ibid,Bok II。Chap5,6,9 Ibid,Bok Ul,Chap19,P214三、自由在意志领域内的要求:区分善与恶爱比克泰德指出,善(good,好)、恶(evil,坏)不存在于外在事物之中,仅处于意志所控制的范围内。这是否意味着,善、恶的区分只与意志有关,毫不涉及外在事物?按他对两个领域的严格划分,外在事物与人的意志确实是相互独立的。但这只说明它们各自独立的控制范围决定了它们不能相互控制,不表示它们完全隔绝。需要作出选择的意志总是现实的人的意志。在生活中,人置身于外部世界,与其中的某些事物发生关系,由此获得其意志本身所不能提供的选择材料。因此,意志的所有选择都是与外在事物有关的选择, 而善或恶是对这种选择的评价。所谓选择,即意味着肯定或否定,其中隐含了价值判断。按意志自由的要求,意志的选择必须实现,即其价值判断必须实现,前提是意志对判断对象有支配能力。意志的选择既是与外在事物有关的选择,而外在事物又不在其支配范围内,它的选择就必须体现外在事物不受控制的本质,或者说,在意志的选择中,外在事物本身不能成为肯定或否定的对象,不能有任何价值特征,因为,一旦外在事物表现出善或恶的属性,人类欲“善”避“恶”的天性就会激发意志追求或逃避它们,即试图将它们纳入控制范围而不能对其保持淡然。据此,爱比克泰德说善(好)、恶(坏)不在外在事物之中。这不表示善、恶与它们无关,而是基于贯彻意志自由的需要,要求在与外在事物有关的意志选择中不赋予它们善或恶的价值。意志的这一选择标准确立了爱比克泰德区分意志的善与恶的基本原则。他举了一个例子:某人的儿子死了,这不是恶,因为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位父亲为此痛苦,这出于他的意志,是恶;如果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件事,这也出于他的意志,就是善。 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爱比克泰德对善、恶的理解有别于通常的善恶观念。他所说的善,不仅不是利他的,而且有明显的利己倾向,只是这种“利”是对意志自由之“利”;恶作为一种损害,是对自己的意志自由而非他人的损害。当丧子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出现,那位父亲的痛苦之所以是恶,是由于它隐含了越出意志控制范围的企图。痛苦根源于不满或怨恨,实际上是对不可控制的事物的一种消极追求或拒绝,暗示了对这些事物自觉或不自觉的价值判断。那位父亲的痛苦就是如此,隐含着对丧子这一外在事实的否定的价值判断(即恶或坏),而这一判断的基础是对作为外在事物的“儿子” 的肯定的价值断定(即善或好)。他的判断是出于理智还是情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他产生了“儿子本应生存” 的不自觉的意志要求(选择)。这显然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而无法实现;不能实现的意志要求反过来损害意志自由,成为意志本身的阻碍;意志受阻即表现为痛苦(恶)。据此,恶就是意志不能自由。相反,善是对意志自由的坚决贯彻。仍以那位父亲为例。若他选择接受丧子的事实,就是善。这不表示这件事值得接受,而是因为这是意志自由的要求。在这一选择里,“儿子” (外在事物)没有表现出任何价值属性,“丧子”不可改变的实质得到呈现,对那位父亲的意志选择没有产生任何价值牵引;“接受” 的选择,完全处于他的意志所能控制的范围内,欲得而得,不存在受阻或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从而保证了其意志的自由。可见,善恶的区分原则很简单:是否体现了意志的自由。这一原则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贯彻意志自由,人才能获得自由。按爱比克泰德的理解,人的自由不过是其愿望从不受阻碍。愿望总是通过意志来表达,与意志的选择其实是二而一之事。因此,当意志的选择不受阻碍,就可以说愿望得到了满足;如果人的意志选择总是善的,其选择就总能实现,他的愿望就不受任何滞碍,他就是自由的。上例中的那位父亲,若能始终保持类似面对丧子时的趋善的选择态度,就是自由的人。这种自由让人想到通常所说的斯多亚学派的“不动心” 主张。爱比克泰德确实喜欢谈论内心的平静(tranquility)。 从上面的讨论看,这种平静的基础是意志自由所要求的对外在事物的淡然;在淡然与平静之中,突显了对意志自由的坚执。这表明,在爱比克泰德的学说中,人的自由 Ibid,Book,Chap16,P127 意志的选择不是对外在事物本身的选择(因为外在事物不可控制),而是面对外在事物时“如何做” 的选择。因此与外在事物有关。下同。 Epictetus:Discourses and Enchiridion,Book,Chap3,P180这种天性也可理解为通常所说的“趋利避害”,因为善(good)、恶(evil)有“好”、“坏”之意。 Ibid,Bok,Chap8,P193 正如爱比克泰德所说,“(这些)激情(如忧伤、痛苦)只产生于我们所欲者之不能实现及我们所恶者之降临。”Ibid,Chap2,P 178 Ibid,Book I,Chap4;Book II,Chap2,5,16;Book ,Chap13;Book IV,Chap4虽表现为平静,其核心却是意志自由所成就的“独立”与“自决” 。另一方面,善所必需的德性(virtue)基础赋予人的自由以德性意义。爱比克泰德说,“以勇气对付不可避免(控制)之事”。 人的天然情感与欲望,总是指向对外在事物的要求;要保持对外在事物的淡然,贯彻意志自由。必须运用比这些情感与欲望更强大的德性力量。上例中的那位父亲如果不具备勇敢、自制等德性,就不能运用勇气坦然地接受丧子一事。因此“善包括德性及一切具有德性特征的事物”。 这种德性不是利他的,其利己性主要表现在对个人福祉的重视:德性给予人幸福与平静; 具备德性的好人(good man)从不会哀伤、叹息、呻吟或者因恐惧而颤抖。 据此,建立在善之上的自由(即意志的独立与自决)作为人的最高的幸福,就具有了德性的价值。自由的德性内涵表明,德性是达到自由的基本条件,而自由的绝对性又要求德性贯穿于人的整个生活实践中;由于德性的养成并非朝夕之事,就决定了实现自由是一个艰苦训练的过程。四、自由的实现方式:正确处置表象实现自由的训练涉及爱比克泰德常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表象(appearance)。表象是外在事物投射在我们意识中的印象,是它们呈现于我们的“面貌” (what they appear to US)。表象是一种主观印象,掺有某种个人化的感受或判断,不是外在事物本身的客观“形象”。所以同一外在事物向不同的人呈现的表象可能很不相同。 例如,同样是丧子,甲父亲得到的表象可能带有“不可接受”的痛苦标记,向乙父亲呈现的表象则可能显示其为不可控制的命运。具有主观性与个体性的表象在爱比克泰德的学说中受到重视,是由于其现实性:生活中,人只是面对外在事物呈现于他的表象,外在事物总是以其表象对人施加影响。由于表象是外在事物进入我们意识的唯一途径,意志从外部世界获取的选择材料只能是外在事物呈现于我们的表象。据此,意志的与外在事物有关的所有选择,都是对表象的处置(the use of appearance),即对表象的接纳或拒绝;任何保障意志自由的善的意志选择,都是正确处置表象(the fight use ofappearance)的结果。在表象处置中,表象的主观性特征并不能取消外在事物不可控制的本质。意志的选择材料虽是主观的表象,其选择却涉及主观世界之外的事物;意志通过处置表象作出的任何选择,都会要求实现,都必须经受不可控制的外在事物的检验。但在生活实践中,表象的主观性很可能掩盖外在事物不可控制的本质而诱使人产生某种选择倾向。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我们未经哲学训练的习惯性的观看、感受与判断方式参与了表象的形成, 在此过程中可能主观地赋予外在事物善或恶的价值从而产生控制(获得或拒绝)它们的欲图。这会使我们无视意志的善与恶的区分原则,作出损害意志自由的恶的选择。因此,正确处置表象是一个复杂的实践问题,要求在面对每个具体的表象时,以理性拨开其中的主观因素可能造成的选择迷障,指导意志作出善的选择以贯彻意志自由。由于表象的呈现方式带有主观性与习惯性,要实现绝对自由,对各种表象的正确处置就必须成为无间断的操练(exercise)过程。表象的个体性又使这种操练成了个人化经验性的具体实践。在谈话录中,爱比克泰德设想了不少具体情境示范如何正确处置表象, 就说明了这一点。对表象的正确处置以贯彻意志自由为目的,因此爱比克泰德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处置原则:服从自然(to be conformable to nature)。 就外在事物为人所不可控制而言,可总称之为“自然”;外在事物的不可控制,包括现实的不可控制的情况与潜在的不可控制的可能性, 所以“自然”包括所有已发生与可能发生的外在事物(或事件)。据此,服从“自然”既是现实行动,也是心理准备, 自由是独立(independent)与自治(self-determined)之事。Ihid,Book,Chap1,PP266267 Ibid,BoklI,Chap1,P88 Ibid,Chap9,P108 Ibid,Book I,Chap4,P12 lbid,Book1I,Chapter 13,P120 由此可理解wAOldfather何以将希腊文 Pd1玎 fd(a making visible,即本文的appearance)译为“external impression”。又,Higginson译本为基础的英译本对 vTB盯fd的译法不太一致;本文用appearance,是沿用了George Long的传统英译本的统一译法。后文tIle USe of appearance与the fight Use ofappearalice同此。关于斯多亚哲学中表象的个体性,可参AALong的讨论。His Stoic Stud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P272 行为的根源在表象。Epeus:Discourses and EnchiridioBok II,Chap28( Ibid,BokI,Chap27关于斯多亚哲学中表象的习惯性特点,可参AALong的讨论。His Stoc Studes,P272 Ibid,Bok I,Chap27;Bok II,Chap18 Ibid,Bok。Chap1,P175 参本文第二部分。它意味着:对外在事物始终持淡然的态度,无论何种命运降临,都泰然处之; 换言之,通过在行动上与心理上完全接受“自然”,拒绝表象可能向我们表达的超出我们意志控制范围的选择诱导,从而保障意志自由。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当一个表象出现时,判断它是否反映了外在事物的不可控制性,即是否合乎“自然”;然后,接纳合乎“自然”的表象,克服不合“自然” 的表象对意志选择的误导。前述丧子例中,呈现的表象若显明此事件不可选择,那位父亲应断定它合乎“自然” 并接受它;如果表象带有痛苦的情感标记,他应认识到它不合“自然”并战胜它;两种情况都实现了意志自由,都是对表象的正确处置。显然,无论判断还是克服表象,都需要理性参与,正确处置表象(即服从“自然”)必须运用理性。 理性作为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 它在表象处置中的地位,不只是一个实践工具。事实上,从人的自由的绝对性出发并坚持两个领域(意志与外在事物)的划分,理性必然得出服从“自然” 的结论。因此,服从“自然”并非独断性的教导,而是一个理性判断,其基本前提是外在事物不可控制与意志绝对自由。据此,服从自然(to be conf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