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走向及影响研究.doc_第1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走向及影响研究.doc_第2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走向及影响研究.doc_第3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走向及影响研究.doc_第4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走向及影响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走向及影响研究一、总量与增速的平稳性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与东盟10 国的贸易总额达2130.1 亿美元,较2008 年下降7.8%,降幅低于中国对外贸易下降幅度13.8%。双方贸易出现1999 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从发展的时间轴纵向来看,自1990 年来的20年中,除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区域贸易造成负增长之外,中国东盟贸易额多以较高的年增幅正增长。2009 年,双方贸易额出现近10 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出口1062.9 亿美元,下降6.9%;进口1067.1 亿美元,下降8.8%。而同期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减少至4.2 亿美元。2009 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额占中方贸易总额的9.7%,东盟继续成为中国该年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第四大出口市场(仅次于欧盟、美国、中国香港)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日本和欧盟)。分季度看,2009 年中国东盟贸易额从首季度的389.22 亿美元,升到第二季度的509.2 亿美元、第三季度的589.3 亿美元,第四季度高达660.2 亿美元,呈现逐级爬升态势。第四季度,双方贸易额呈现恢复迹象,月平均进口与出口额恢复到100 亿美元以上。分月度看,2009 年中国东盟贸易的增幅并不平稳。(1) 中方对东盟月平均出口88.6 亿美元,其中,16 月的出口额都在此均值之下;而712 月的出口额则都超过这个均值,特别是年末的12 月,对东盟的出口额达到131.2 亿美元的高峰。(2)进口方面,2009 年中方从东盟月平均进口88.9 亿美元,其中,16 月的进口额都在此均值之下,而712 月的进口额则都超过这个均值。全年中方的进口峰值出现在9 月和12 月,分别从东盟进口110.3 亿美元和128.4 亿美元。(3)计算对比增长速度的离散差异程度显示,年内各月中方对东盟出口额与上月的环比值,在-23.0%44.8%的区间波动,而各月中方从东盟的进口额与上月环比的比值,则在-14.1%25.9%的区间波动。月度出口与进口的波动区间、离差幅度,都比上一年的要宽而且波动大,且月度出口的波动幅度比月度进口的波动幅度要大。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2009 年是继2005 年和2007 年的第三次下调关税的高峰期,因而中国东盟的月度出口有较大波动。二、结构及优化的渐进性在市场结构方面,2009 年,中国东盟区域贸易进一步调整。马来西亚对中国贸易额519.6 亿美元,下降2.8%,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占中国与东盟贸易的24.4%,中方逆差由上年的107.2 亿美元扩大到127.0 亿美元。前11 个月,中马两国的农产品贸易额37 亿美元,下降24.5%,中方逆差15.7 亿美元。马来西亚在上年超越新加坡成为东盟国家最大的对华贸易伙伴国以来,2009 年继续保持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国的位置。新加坡对中国贸易额478.6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7%,为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占中国与东盟整体贸易额的22.5%,中方顺差由上年的121.6 亿美元略微扩大到122.7 亿美元。马来西亚、新加坡对中国东盟贸易的贡献率保持稳定,没有大的调整。泰国对华贸易额为382.0 亿美元,下降7.4%,为中国第十五大贸易伙伴,占中国与东盟贸易的17.9%,中方逆差由上年的100.4 亿美元增至115.9亿美元。前11 月,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额为23 亿美元,增长30.97%,中方逆差7.6 亿美元。印度尼西亚对华贸易283.8 亿美元,下降10%,为中国第十九大贸易伙伴,占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比重上升到13.3%,中方顺差由2008 年的28.6 亿美元下降至10.6 亿美元。前11 月,中印(尼)两国农产品贸易额29.87 亿美元,下降7.5%,中方逆差11.3亿美元。2009 年中国与越南贸易增速为8.1%,贸易额首次突破200 亿美元达到210.5 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7.8%,达163 亿美元;进口增长9.3%,达47.5亿美元。越南超过菲律宾,成为中国本年的第二十大贸易伙伴,占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比重由上年的8.4%增至9.9%,中方顺差也由上年的107.8 亿美元上升到115.5 亿美元。前11 月,中、越两国农产品贸易额15.1亿美元,增长43.8%,中方顺差1.6亿美元。菲律宾对华贸易为205.3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2%,为中国第二十一大贸易伙伴,占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比重由上年的12.4%降至9.6%,中方逆差由2008 年的104.2 亿美元下降到33.6 亿美元。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仍是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缅甸对中国贸易额29.1 亿美元,增长10.7%,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比重的1.4%,中方顺差16.1 亿美元。其中出口是拉动中缅贸易的动力,出口额为22.6 亿美元,增长14.3%,而进口却呈现负增长,为6.5 亿美元,下降0.2%。柬埔寨对中国贸易9.4 亿美元,下降16.7%,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比重的0.4%,中方顺差8.7 亿美元。文莱是东盟国家中对华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增速达93.5%,贸易额达4.2 亿美元,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比重的0.2%,中方逆差1.4 亿美元。其中中国从文莱的进口额增长217.5%,达2.8 亿美元,占中方从东盟进口的比重,从2008 年的0.07%上升至0.3%;出口额为1.4 亿美元,增长8.4%。老挝是东盟国家中对华贸易增长速度第二快的东盟国家,贸易额也从上年的4.16 亿美元上升至2009 年的7.4 亿美元,增长79.0%,双边贸易额增至7.4 亿美元,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比重的0.3%,中方顺差0.1 亿美元。整体上,中国对中南半岛4 个东盟新成员国的贸易,占与东盟整体贸易的比重由上年的10.2%上升到12.0%。在中国,分地区来看,2009 年各主要省区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量及增幅继续调整。一方面,辽、鲁、苏、沪、浙、闽、粤、桂、云、川等10 省区2009 年对东盟的贸易额占该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82.8%(参见表2),一些地区出现负增长。广东省与东盟的贸易较上年略有增长,贸易额占了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四成。广西与东盟贸易的增长速度最快,达到24.3%,贸易额较2008 年增长9.6 亿美元,增加至49.5 亿美元,其中,广西对东盟的出口以33%的速度增长,出口额达36.2 亿美元;进口增长率较上年下降3 个百分点,以5.4%的速度增长,达13.3 亿美元。云南省、辽宁省、福建省也呈两位数增长。其中,辽宁从东盟进口的增长速度达55%,增长至6.4 亿美元,是这10 省中进口增长最快的一个省。其余各省与东盟的贸易皆为负增长,上海的下降幅度较大,达18.0%,贸易额降低至287.0 亿美元。山东省、江苏省、四川省的下降速度均为两位数,其中,山东省对东盟的出口下降了25.2%,出口额减少至47.0 亿美元。三、横比与亚太区域发展的协整性从横向看,2009 年东盟与亚太贸易大国的贸易均出现负增长。其中,日本与东盟的贸易额降幅(25.0%)较大,贸易额降至1580.4 亿美元。同期,中国与美国、日本仍是东盟在亚太区的贸易额超过1000 亿美元的贸易伙伴;韩国对东盟的贸易潜力也较大。各方互利互惠、相互依赖,共同成为拉动区域经济与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见图1)。根据美国普查局公布的贸易数据计算,2009 年美国与东盟10 国的贸易总额降至2005 年的水平,达到1459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7.6%。其中,美方对东盟出口538.4 亿美元,下降19.5%;从东盟进口920.6 亿美元,下降16.4%;美方对东盟贸易逆差382.1 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9 亿美元。根据日本财务省关税局公布的贸易数据计算,2009 年日本与东盟10 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47430.2 亿日元,约折合1580.4 亿美元8,比上年下降25.0%,是2003 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日方对东盟出口75007.3 亿日元,折合804.5 亿美元,下降22.3%;日方从东盟进口72422.9亿日元,折合775. 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7.5%;日方对东盟贸易差额由上年的34.7亿美元逆差,转为顺差28.6亿美元。根据韩国外交通商部公布的贸易数据,2009年韩国与东盟10 国的贸易总额为750.3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8%。其中,韩方对东盟出口409.8 亿美元,降低16.8%,是自2002 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从东盟进口340.5 亿美元,比上年降低16.8%。由图1 的贸易结构数据可见:(1)2009 年,在亚太区域货物贸易当中,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下降速度最小。(2)2009 年中、日、韩与东盟之间的东亚“10+3”区域贸易总额,达到9023.6 亿美元,较上年有所下降。但是中国与东盟及韩国、日本仍然保持着不小的外贸逆差。这是各方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数量表现。从发展的纵向时间轴来对比,中、日、韩、美4 国与东盟之间月度进出口贸易都出现了低开高走的增长态势。在2009 年第四个季度,中、日、韩、美对东盟贸易的进出口额都出现较大增长。特别在12 月,中、日、韩、美4 国与东盟的贸易较2008 年的贸易额分别增长62.5%、2.98%、30.4%、16.1%,显示正在走出2008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迹象。运用Eviews6.0 统计软件,对2001 年以来中、日、韩、美4 国与东盟之间进出口贸易的8 组108 个月度增长率时间序列,作相关分析、平稳性(单位根)及协整性检验(Cointegration Test,输出的有关图表与参数从略),结果如表3 所示。(1)中方对东盟的出口,依次与中方从东盟的进口、日方从东盟的进口、以及韩方对东盟的出口存在正相关,而与日方对东盟的出口及美方对东盟出口存在逆相关;中方从东盟的进口,依次与中方对东盟的出口、日方对东盟的出口、韩方从东盟进口存在正相关,而与日方从东盟的进口逆相关。(2)上述时间序列之中,中、日、韩、美对东盟进出口之间基本上都通过格兰泽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说明这3个国家对东盟的贸易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3)上述时间序列相互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亚太区域内中、日、韩与东盟的贸易增长,相互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表1 2009 年中国东盟区域贸易分国别排列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进出口总额中方对东盟出口中方从东盟进口绝对值亿美元比重%比上年增长%绝对值亿美元比重%比上年增长%绝对值亿美元比重%比上年增长%马来西亚519.624.4-2.8196.318.5-8.2323.330.30.7新加坡478.622.5-8.7300.728.3-6.9178.016.7-11.6泰国382.017.9-7.4133.112.5-14.7249.023.3-2.9印尼283.813.3-10.0147.213.8-14.4136.612.8-4.6越南210.59.98.1163.015.37.847.54.59,3菲律宾205.39.6-28.285.981-5.4119.5112-38.7缅甸29.11.410.722.62.114.36.50.6-0.2柬埔寨9.40.4-16.79.10.9-17.1-0.40.0-5.2文莱4.20.293.51.40.18.42.80.3217.5老挝7.40.379.03.80.440.53.70.3149.2东盟2130.1100.0-7.81063.0100.0-6.91067.1100.0-8.8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整理表2 2009 年中国部分省区对东盟的贸易情况对东盟贸易总额对东盟出口额从东盟进口额金额(亿美元)增长率(%)金额(亿美元)增长率(%)金额(亿美元)增长率(%)辽宁省49.212.142.87.66.455山东省125.1-17.247.0-25.278.1-11.5江苏省348.4-13.5176.7-19.0218.7-7.7上海市287.0-18.0127.9-10.2159.1-23.3浙江省124.8-9.780.4-8.044.4-12.7福建省93.511.060.115.133.44.3广东省633.10.8268.38.0364.8-0.4广西省49.524.336.233.013.35.4云南省31.513.821.07.110.530四川省24.4-15.118.9-16.85.5-8.8中国内地合计2130.1-7.81063.0-6.91067.1-8.8资料来源:根据大连海关、青岛海关、南京海关、上海海关、浙江电子口岸、福州海关、广州海关、南宁海关、昆明海关、成都海关等方面公布的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整理表3 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对东盟进出口额的协整关系LnCAELnCAMLnJAELnJAMLnKAELnKAMLnCAE0.66-0.320.320.91(11.6)(-2.33)(2.42)(9.99)LnCAM0.510.26-0.470.44(8.41)(2.44)(-3.38)(5.57)说明:表中LnCAE、LnCAM、LnJAE、LnJAM、LnKAE、LnKAM 分别表示取对数之后的中国对东盟出口、中国对东盟进口、日本对东盟的出口、日本对东盟的进口、韩国对东盟的出口以及韩国对东盟的进口。资料来源:据中国海关总署、日本关税局、韩国外交通商部及美国普查局公布的贸易数据用Eviews6.0 整理绘制。中国对东盟出口中国从文献综述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双边贸易额增长速度均超过10%。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的贸易合作步入崭新的阶段。2008 年尽管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冲击,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双边贸易总额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311.2 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增幅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28.3 亿美元,同比下降80%。在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分别为我第一和第二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34.7亿美元和524.4 亿美元。随着双方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消除,我国与东盟建立的经贸关系必将进一步加强。当前,国际形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及区域化的不断发展和“911事件”后国际安全格局的重大调整正在强烈地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局势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走向会发生哪些变化,中国将如何调整战略思路和相关政策,这对于我国稳定周边、推动区域合作,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考虑,我们拟从较宏观视角,并力求结合现实提出这一研究报告。一、中国与东盟的主要合作方式东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金融危机前,东盟多数国家基本保持着稳定、繁荣的局面,在双方不断加强的合作中,东盟的经济发展使中国获益。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双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2000年双方贸易总额近40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1。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合作发展阶段。双方在推动东亚经济合作、深化双方经贸关系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目前,从东亚多数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政治意愿来看,未来较长时期内的东亚合作仍将以东盟为核心,以中国为主要动力。而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共同决定在10年之内建立CAFTA,据预测,CAFTA建成后,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将可增长14%,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将可增长55%,双方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因此分别多增长0.9和0.3个百分点。这将是中国与东盟整体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新源泉。东盟是中国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合作对象。一是东盟作为中小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组织,在推动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与中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并在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双方在国际合作组织中的合作日益密切,随着APEC、ARF以及ASEM等跨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双方的合作向更加宽广的领域发展。基于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文化习俗、历史传统及社会发展程度,中国与东盟在亚太经济合作、亚太安全合作以及亚欧合作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利益吻合越来越明显,共同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三是东盟在中国的大国外交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各国都有各自的大国外交战略,这是客观现实。而中国与东盟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恰恰可以为各自的大国外交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多年以来,维护东南亚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维护中美日三大国之间特别是中美两国之间稳定、积极的关系,符合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这些将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深厚的动力。二、中国与东盟关系分析中国与东盟关系在冷战时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与东盟各自内外战略的重大调整,双方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在政治、经济、安全、科技、文化教育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合作迅速拓展。1991年7月,钱其琛外长首次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1992年,中国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每年参加东盟外长后续会议;1993年9月,东盟秘书长阿吉辛格率团访华。1994年,双方正式建立经贸和科技两个联合委员会。同年,中国开始参加年度东盟地区论坛会议;1995年,双方建立副外长级的高官磋商制度;1996年,双方建立了全面对话伙伴关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双方关系更是连上台阶,全方位和实质性的合作日益深化,步入了“一个更为全面、成熟的新阶段”2。(一)中国与东盟关系已步入新的发展平台。第一,政治关系全面提升。一是确立了建立睦邻、互信、对话和合作发展的伙伴关系目标。1997年12月,江泽民主席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实现了首次非正式会晤,在会后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定了指导双方关系的原则,并将“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作为共同的政策目标,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双方关系的发展方向,“标志着中国东盟关系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是建立了多层次的定期对话和磋商机制。目前,双方以“东盟1”领导人年度峰会为核心,已形成了外长、经济部长、高官政治磋商以及联合合作委员会等对话机制框架,为双方关系稳步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三是保持了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密切合作。双方在亚太经合组织、“东盟3”领导人会晤、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以及联合国等多边组织和机构中积极协调立场、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对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维护和促进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密切了双边多层次、多渠道的政治交往。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保持了频繁的高层互访活动,同时,包括党际、议会、社会团体等各个层次的交往不断增多。双方通过坦诚的对话和沟通,加深了了解,增进了互信,政治关系日益稳固。表明中国与东盟关系已走出历史的误区,步入“对话、合作、共同发展”的轨道。第二,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一是双方经贸合作迅速发展。1975年双方贸易总额仅为5.23亿美元,1996年达到200亿美元3。去年,双方贸易额达416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已达236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在相互投资和旅游方面,2001年,东盟国家对华投资协议金额累计534亿美元,实际投入261亿美元。中国对东盟投资也已起步,正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长;双方游客总人数达500多万。二是双方经贸合作机构不断完善。继1994年双方正式建立经贸和科技两个联委会后,又相继于1997年和2001年成立了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ACJCC)和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ACBC)等合作机构。另外,双方经贸部门也不断加强在10+3和10+1框架内的部级磋商,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经济关系的发展。三是双方确立了全面深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方向。双方领导人已决定将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湄公河流域开发及加强相互投资确定为新世纪初重点合作领域,并就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重要共识4,标志着双方经济合作开始迈入新的时期。第三,安全合作不断加强。随着冷战后外部安全环境的变化,东盟和中国都相应调整安全战略,积极加强交往,努力消除疑虑,加深相互信任,在安全方面的合作逐步深入。一是双方安全对话渠道增多,如领导人年度峰会、东盟地区论坛、高官政治磋商会议以及相关的“二轨”对话等,都是双方在地区和双边安全问题上加深了解、增信释疑和及时妥善地处理相关问题的重要渠道。二是双方安全观的共识扩大。双方积极合作,在摒弃“冷战思维”、探索和发展新安全观方面的立场和观点日趋接近。中国对东盟推行的“综合安全”、“合作安全”等给予了积极肯定。中国提出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也日益为东盟所接受。另外,双方在推动建立信任措施和预防性外交稳步发展方面也加强了协调和合作。三是双方日益重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双方进一步加强了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活动及维护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此外,中国与东盟各国还不断推动双边军事交往,建立相关对话和磋商机制,进一步促进了双方安全合作的发展。(二)东盟对华政策基本走上积极合作的主干道。冷战时期,受西方反华政策及一些国家内政变化的影响,东盟主要国家视中国为现实威胁,推行敌华的政策。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迅速发展,东盟各国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其对华政策也逐步由过去的消极戒备向积极合作方向转变。首先,对中国的认知日趋积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特别是近几年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与东盟国家睦邻互信合作关系,东盟国家日益认识到,崛起的中国是保持地区稳定和实现经济繁荣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而孤立中国和对抗中国都是不现实的。一是认为中国已成为促进发展的因素,而非“威胁”,在东盟国家中赢得了广泛赞誉。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明确否定了所谓“中国威胁论”,主张对中国采取“建设性交往”5。他认为中国到时“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而经济和政治影响也将伴随而来”。“一个繁荣的中国将是带动成长的火车头,先是带动东亚,包括东南亚,然后是带动整个世界”6。二是认为中国“更加成熟和公开化”。提出应抓住时机使中国成为东南亚“地区架构”的一部分,以免中国可能在10年后实力增强而“自行其是”。三是认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实力和影响。新加坡总统纳丹曾说,中国“是一个大国”,要“认真对待”和“使其在地区内发挥作用”。 其次,加强对华经贸合作已成为东盟对华政策的主轴。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加强,东盟国家在华经济利益不断扩大,各国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东南亚是一个机遇其对,华优先考虑的已不再是老大难的安全问题,而是经济机会。基于这一动因,东盟国家在推动对华关系上更加突出经济合作,淡化干扰双方关系的一些问题。而随着中国入世及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激活”,将为双方提供更多的经济合作机会,也将对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产生深远影响,使其更加重视推动对华经济关系,从而进一步充实对华合作政策。第三,采取“接触而非对抗”成为各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思想。一是积极与中国构建新型双边合作关系。自1999年2月泰中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框架后,东盟各国纷纷以此作为发展对华关系的“范例”,与中国构建新的双边合作框架,签订面向新世纪的新型关系的相关文件。二是积极促进对华安全合作。各国积极与中国建立新的“安全防卫合作网”,如泰中、越中、马中建立了安全对话机制,文莱、印尼和新加坡也表示有意建立类似机制。三是努力避免与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对抗。东盟主张各方应通过和平谈判,确立南海“行为准则”,维护地区稳定。(三)中国与东盟关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中国与东盟关系已被推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正面临进一步深化的议题。尽管在未来发展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从当前的国际背景、双方合作的基础及发展潜力看,双方关系前景十分看好。首先,国际形势的变化为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出了现实要求。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加速发展,对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二是“911”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的震荡使世界安全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并对国际战略格局、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冲击。这一趋势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和东盟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为双方深化合作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双方在当前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的处境极为相似,承受的压力和面对的挑战相同,这使得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不断增多。进一步强化合作、增强实力、共同抵御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和应对各种安全挑战,谋求共存共荣,成为双方最佳的战略选择。其次,共同的利益和良好的条件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共同利益体现在战略考虑和政策思路日益吻合:政治上,双方都需要稳定政局、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都面临着政治改革等任务。此外,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也是双方共同的目标。经济上,双方都面临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随着近年来双方经济联系的日趋密切,经济的互动性和互补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双方经济正逐步形成“唇亡齿寒、共荣共损”的关系,同舟共济、促进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及扩大区域合作和促进共同繁荣已成为双方共同要求。安全上,双方都需要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和周边环境,鉴于双方尚存的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领海争议,以及面临近年来日益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强安全对话合作、和平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已成为双方必然的选择。良好的合作条件体现在:第一,相似的历史。东盟与中国近代以来都曾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有着反帝、反殖的传统,这是双方增进理解的重要基础;第二,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这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往,特别是在抵制西方强加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上能找到共同点。如近年来双方共同推进“亚洲价值”观,中国也最能理解东盟处理内外事务的“东盟方式”7。 第三,山水相连的地缘优势,这使双方能更便利地交往和合作。此外,双方已建立的良好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渠道为双方在多领域、多层次加强合作和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双方能及时妥善地讨论和处理各种问题。再次,双方合作仍有较大开发空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从纵向比较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从横向看,在合作的规模、水平及领域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扩大。政治上,双方有必要在国际事务中密切磋商及协调立场和行动,建立更趋完善的多边与双边政治合作机制,探索更利于双方增信释疑、加深理解、相互支持、团结互助的交往方式,并促进双方各阶层的交往,使双方的政治关系更加牢固。安全上,双方在国际、地区和双边层面上的安全合作都有待深化。双方可进一步在推动新安全观、促进军事交往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加大合作力度。经济上,双方合作的潜能巨大。如双方的相互贸易虽增长很快,但在各自的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仍较小,双方约17亿人口的市场潜力仍待开发;双方在相互投资、金融合作、旅游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及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能源合作将成为双方经贸关系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中国入世也为双方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三、韩、日对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走向中的影响东盟在亚太大国间实施的全方位外交,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为建立新的多边平衡关系奠定了基础。东盟在地区内的大国间谋求平衡,是为了保持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尚不存在与某个大国结盟的可能,但绝对的“等距离”也不现实。东盟个别国家甚至有可能与大国建立双边安全合作或以友好条约的方式实际形成“准军事同盟”关系。对于后一种情况,应该保持警惕。在对韩、日关系上,东盟重在依赖两国的资金、技术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