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南黎族树皮布的传承与发展之路.doc_第1页
探海南黎族树皮布的传承与发展之路.doc_第2页
探海南黎族树皮布的传承与发展之路.doc_第3页
探海南黎族树皮布的传承与发展之路.doc_第4页
探海南黎族树皮布的传承与发展之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悠悠树皮衣 拳拳霓裳史探海南黎族树皮布的传承与发展之路【摘要】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日,我们将祖先的智慧遗留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尘封的技艺里,又蕴含着怎样的一部人类依附自然、利用自然、改进生存环境的历史。翻开这一面面古老的树皮,让我们探寻着背后的故事。【背景】一次意外的寻访,让我发现了树皮布。树皮布的历史由来已久。树皮布的诞生,开启了纺织业的源头,启迪了造纸业的发展。但如今,海南本地掌握树皮布的传人已不足五人,且大都年逾古稀。我们不得不马上行动起来,保护这一濒临消失的绝技。【关键词】 黎族树皮布【名片】名称:海南黎族树皮布 时间:大约4000年的历史 制作工具:石拍(海南本地已出土)材料:“见血封喉”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木本植物中毒性最强之一)、厚皮树、黄久树、箭毒树、构树等树树皮 。 开采树皮时间:雨季 由来:由于早期的黎族先民的生产力低下,只能使用草,树叶,兽皮等制作简单衣物如草衣,腰蓑裙等以御寒、保暖、遮羞等。人类是从低级地对现成自然物的利用发展起来的,随后催生了树皮衣,这是黎族先民的智慧,也是历史的必然进程。意义:黎族树皮衣出现的大约1000多年以后,也就是约3000多年前,出现了黎族纺织,也就是黎锦,据说宋末元初黄道婆学习并引入中原,于是,人类又步入了一个行为进化新时代。从人类无纺布发展到纺织布的路上,树皮布无疑是起到了关键的启迪和催化作用。【历史渊源】早在约3000年前的史书中,便有关于海南岛出现树皮布的记载:黎歧纪闻载:“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元代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说,“南海黎峒,妇人服缌缏,积木皮为布,陶土为釜”;史记里的货殖列传就记载着海南当时有一种布叫葛布;如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169条琼州、:“号曰生黎,巢居洞深,绩木皮为衣”这其中的积木皮,葛布,绩木皮指的就是树皮布。可此可知,树皮布文化至少能够上溯到约4000多年的历史。树皮布文化,是学术界公认的南岛语族文化的代表之一,黎族先民与南岛语族的关系极为密切,自黎先民到达海南岛以后,树皮布文化也跟着在海岛生根发芽。并以海南岛为根基,自南中国海进发向中南半岛,席卷东南亚岛屿后,经沟通海路跨越太平洋岛屿进入中美洲。 起初黎族先民是为了遮羞,防寒,保暖,但进入中美洲以后,但更多的用途是被作为纸,用来记载文字资料。从现有的出土文物看,树皮布在人类史和文明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人类从石器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的一大步,用树皮做的衣服套在身上,不仅不是蛮荒,更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是从无纺布发展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在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树皮布不易保存,这项影响世界的远古文明鲜有人知,但这绝技并没有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即便实物树皮布不易保存,但制作树皮布的技艺倒是在海南琼中黎族自治昌江县流传了下来。因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树皮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据学者分析大概到了明代,海南沿海地区已经不再大量的使用树皮布;中部黎区则大约使用到清代或民国后期以后。至今,一些偏僻黎村仍有老人知道树皮布的制作方法。在海南省仅剩四五人掌握这项技艺,大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技艺最为高超的是黄运英老人;唯一一位,也是最年轻的一位传人,是28岁的王成传。【技艺简介】古代黎族人民发现,树皮具有保暖御寒的功能,在长期不短的探索下,摸索出了一条制作树皮布的方法。以植物的树皮作为原材料,这些植物大都选取茎叶高大,根枝粗壮,表面光滑的木本植物,如见血封喉树等。见血封喉树也是木本植物中毒性最大的一种,人称“鬼树”,乳汁剧毒,若误入人眼或身体表面的伤口,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在20-30分钟内便致死亡。因为毒性强烈,将树皮做成衣服帽子,也使得生活在深山中的黎族先民,拥有了护体的衣物,避退那些毒虫蛇兽。制作步骤如下:确定将要取下树皮的长度,在所确定长度的顶端和低端分别隔好两个圈。先使用石拍或木棒,击打树干,连续反复的敲击,大约二十分钟后,树皮便变得十分柔软,与树干完全分离,再自上而下划开一道口子,这样,便可能轻松的取下树皮,露出白花花的树干。 石拍(新石器时代) 保旧石器石拍出土点调查、发掘现场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取树皮的时机也要好好把握。冬季树木的水分少,树皮紧缩,树皮与树干镶嵌紧密,难以剥离,但树皮却不会因为温湿的环境而多生虫蛀,不易长虫。夏秋两季因水分多,不仅树皮树干易于分离,砍伐后树皮也容易再生,所以必须灵活的掌握砍树,或者直接剥离树皮的时间。 树皮剥离下来后,显得非常的生硬,像极了一个圆筒,修整树皮,把树皮压平,削掉疤节,进行第二次拍打,将树皮放进水里搓洗,漂水,同时用石拍不停拍打,这样能使树皮的表皮纤维结构松动,消掉的树皮可以更好的进行浸泡。而浸泡的目的是发酵,沤去杂质,并使树胶溶解在水里,余下的就是全新的褪过胶的树皮布了。软化树皮这是最艰难的一个步骤。如此反复使得树皮完全变得柔软,可以随意卷起,柔软适中便可以了,因为洗净的树皮含有大量水分,还要晒干控住水分在晾晒过程中,树上的绿皮会自然脱落,晒干后树皮就成为柔韧的树皮布了,此外还要进行第三次捶打,如果树皮布不够平整,还要去厚补薄,使纤维分布的均匀一些。最后,再用针线将树皮布缝制,变成了一件像样的树皮布衣了,此外,还能做成树皮帽,树皮被。抵抗严寒是绰绰有余的。从前的黎族先民白天还要忙农活,闲暇时间用来做树皮布,一条成型的树皮制品大抵得花上个把月的时间,少说也是两三个月。保存方法:树皮是植物纤维,只是普通的制作并不能使它像陶器瓷器等文物似的千年保存下来。倘若保护不善,树皮布将会很快的腐烂。但聪慧的黎族先民很有一套保养的办法,将树皮衣被放进同是黎族人家特有的红白藤编织的衣箱里,箱底铺上一层厚厚的干葵叶再用竹篾编一层,将葵叶再铺满一层就起到了防潮防寒的作用。再上山采下一些古方的香料植物,可以祛除虫蚁。【文字记载】为了准备研究采访,我特地去了图书馆及博物馆翻阅了有关资料。但是现存的文字记载实在是太少了,虽然博物馆里也有独立的一个展柜,但所展示的物件和图片也都很少。在博物馆右楼三楼的海南省少数民族陈列馆馆展厅,在该展馆最后的一个小展厅的展柜上,我们寻得了树皮衣的踪影。 (图中:符亚劳老人在展示制作树皮布的过程。)展墙上挂着一幅未打制成树皮衣物或者被子的长方形树皮布,树皮布上方还挂着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位黎家老人看下树木制作树皮布的过程。右侧图片由博物馆展墙上翻拍,所以有玻璃反光的痕迹。 在三楼右侧的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我们在展厅一角的展柜里看到了一整套成套的树皮衣(左图),显得非常的厚实,且工艺精良,完全不像树皮打造的样子。旁边还放着一个石拍模型,这个是木制的,已经经过打磨,但原始的出土的石拍却是石头做的,就像我们在三楼左侧的民族文化陈列展馆里看到的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石拍(如右图)那样。前往图书馆查找资料,海南省地方古籍阅览室。 在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文博卷 海南文物记事(下册)第655到第663页里全是有关于树皮布的史实记载,“海南是树皮布文化起源地”作为引索,层层深入去分析关于树皮布的价值。 另外,在海南省民族志,民国琼山县志黎族史料专辑海南岛志中,都有只言片语提到过树皮布。关于树皮布详实的史料记载,实在比较少,令人难以考证。附: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文博卷 海南文物记事(下册)第655到第663页 的复印件【寻访历程】一次偶然的机遇,实践活动让我有机会深入琼中地区,在保亭什再村见识到了的黄运英老人,他是海南目前技艺最高超的人。是国家第三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今年已66岁,身子很是硬朗,因为整个保亭只剩五、六棵“见血封喉”,且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们不得不打消观看黄运英老人现场制作的念头。而且不仅仅是我们,通过老人的讲述,这些年随着黎族文化的发展,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冀希于一睹老人制作树皮布的过程,担心树种受到保护而不得不放弃,这由不得让人觉得,黎家树皮布,从政府对砍伐树木的限制中,树皮布对使用原材料的限制中,让人不禁觉得,树皮布实质上已经难比从前,鲜有所见了。谈话中老人无意间透露,几年前曾经为了制作树皮布而中毒,发热且高烧不退,险些丧生,但忆起他爷爷曾经教给他的:若是有中毒的迹象,便去挖来“见血封喉”的树根然后泡水喝,以毒攻毒。就这样,老人嬉笑的同我们讲述他因制作树皮布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这是一个老人的回忆纪实,也是一个年代的回忆纪实,更是一段即将逝去的传奇技艺的纪实。因为没能见到生产树皮布的制作场景,我们深感遗憾,继而走访了一些村民。以下是访谈对话: 问:“阿公,请问你知道树皮衣吗?”符老人(一下简称符):“知道啊,我们村有人会搞嘛”问:“那您会做树皮衣吗?”符老人:“我的阿公会,我不会,现在都没人会了”问:“好像制作树皮衣也挺危险的?”符:“阿公不怕的。都不怕的,有毒还可以解嘛”问:“那您家里有收藏的树皮布吗”符:“没有啦,以前好像有,烂掉了就扔掉了”问:“您怎么不保存下来呢?”答:“要哪个东西干嘛用?现在有被子盖有衣服穿,要哪个东西没用的”问:“呵呵 ,您了解这种树皮布的价值吗?”符:“可以留做纪念啊,这几年也有好多人来找隔壁那个阿英(黄运英老人)来做(树皮布),不过现在都没树做(树皮布)啦”因为符老人要赶去做农活所以我们没能继续的采访下去,从我们同符老人对话我们能得知,树皮布制作不易,面对毒木的剧毒,我听到的回答仅仅是“阿公不怕”“有毒还可以解嘛”。且保存也艰难,或许黎族原住民并未料想到,对于他们来说曾经稀松平常的树皮布,竟然变成了研究人类文化的重要佐证。另外,从同符老人对话的细节来看,也已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学者专家以及兴趣爱好者,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树皮布的关注,对树皮布的研究,对这项鲜为人知的技艺进行发掘和探索。树皮布或许并不会退出我们的视野,或许她在等待。等待,一个绝佳的时机,再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探访二:在得知海南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周伟民教授及其夫人唐玲玲教授,是海南本地开创研究黎族文化的先河,特别是树皮衣文化的先锋学者后,我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周伟民教授的联系方式,在同他进行电话交流之后,第二天,我又前往海南大学图书馆旧馆三楼的“周伟民、唐玲玲工作室”进行现场的采访,周教授和唐教授在得知来意之后,很热情的接受了我的访问。以下是访谈的整理内容:关于周教授是如何打开海南黎族树皮衣文化的大门的,周教授同我讲,在海南建省后,他和夫人便被调到海南工作。之后就对海南黎族文化非常感兴趣。在2002年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的邓聪教授,就发表演讲了一篇关于黎族文化海南树皮布的几个问题的论文,便引起了周伟民、唐玲玲两位教授的关注。从此他们便展开了对黎族树皮布的研究,从1989年到现在的近30个年头里,两位教授坚持对黎族文化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单是对黎族树皮布的研究,就长达近十年之久。 (左图是“见血封喉“树的树皮,质地很硬,右图是经过树皮布工艺制作后的柔软树皮衣一角,实物来自周伟民唐玲玲工作室)周伟民教授回忆了深入黎寨对树皮布进行实地专项考察的三次经历:第一次是在2003年10月,地点是在昌江的七差镇,走访符亚芳老人。第二次是在2004年12月,地点在白沙元门乡元门道顺村,探访王政纪老人和他的儿子王成全。第三次是在2010年6月,地点在保亭三道镇首弓村什定村,访问黄运英老人。已上三位走访的对象,都是在海南黎族树皮布的传承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制作在大同中存小异,因为各个黎族村寨的风俗,原材料,和村寨的继承情况不相同,所以在制作工艺和传承细节上也有一些异同,但总的特征还是趋于一致。 (左图为树皮衣,右图为树皮裙,实物来自周伟民、唐玲玲工作室)在周教授处,我了解到了关于树皮布的历史背景,从古代华夏的服饰文化的发源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黄河长江流域,和我们的珠三角流域。因为黄河长江流域的气候较为寒冷,而棉花种植技术的推进,使得学者发现的织布用的纺轮最早在约7000年前。而珠三角流域及海南,则形成了树皮布文化,推测的历史大约有6000年左右。所以说,整个中原的纺织文化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在海南本地,在从无纺布到有纺布推进的过程中,树皮布无疑是起到了奠基的关键作用。随后,周教授告诉我们。树皮布因易腐烂,所以实物不能很好的流传至今,所以我们判定树皮布的文化起源时间,最好的佐证就是制作树皮布的工具石拍。在珠江口出土的石拍,经过碳十四的测定,时间约为6000年前,而在越南发现的石拍,则距今有2000多年。有传说根据黄道婆来琼学习黎锦的织布方法然后推算树皮布到黎锦出现的时间间隔也是不严谨的。(上左图是周教授在台湾时,高山族手工艺人赠送的树皮帽子;右图是周教授在马来西亚30马币收藏的树皮帽)从海南大量出土的石拍数量、传播的途径、树皮布的特征趋向分析来看,专家们能确定的是传播的路径是:珠江口海南越南老挝缅甸环太平洋岛国。所以周伟民教授,邓聪教授等专家推断,海南黎族的树皮布文化约距今4000多年。(下左图是“厨刀型”石拍,还有凹槽便于手握,右图是“直背型”石拍) 周伟民教授同我们展示了他收集的石拍,他坦言,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石拍出土了,但其用途却不被人知晓。他曾经到过保亭的民族博物馆,石拍的标注竟然完全不相符合,这是对于学术来说,一个多么令人遗憾的错误啊。 他同我们说,他在对黎族树皮布文化研究的这几年,跑遍了整个珠三角、东南亚及环太平洋树皮布文化所覆盖的地区。在乌干达、汤加等地,树皮布文化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被传播着,因为具有轻、薄等特点,所以被做成主打的旅游纪念品变成当地的一种文化特色,不断大批量生产,不断优化树皮布的发展文化。但在中国,拥有树皮布文化的省份,地区,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文化优势。亦或许是由于我们当地树皮布文化本身御寒的厚、重特点,无法广泛的传播。但这无疑给了我们另一种启迪,树皮布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或许可以在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迎来春天。周伟民老师曾看过一个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拍摄黎寨人民生活的纪录片,这记录片表明,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以及随后的40、50年代,到建国前后,因为贫穷的缘故,树皮布在黎寨还是普遍被人们知晓的。古时树皮布的作用不仅仅是当被盖,当衣服穿,还做来垫在牛身上,人们用牛梨耕作,以为琼中热带雨林的夏季高温又多余,牛的毛孔不透汗,一会儿暴晒一会儿雨林,使得牛的生产力下降,当垫上树皮布之后,人们骑在牛上也舒服多了,解决了许多的生产问题。周教授同我们展示了许多关于他和唐玲玲教授收集的各地的树皮制品,以及石拍。他不断的向我们展示,在征得他的同意之下,我穿上了他几年前请人做的“见血封喉”树的树皮衣书皮裙,深感荣幸,与有荣焉。而周教授也表达了,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对少数民族黎族文化,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树皮布文化中来。随后,我们愉悦的结束了本次的访问。 (左上、右上:试穿周伟民、唐玲玲教授收藏的树皮布。右下:同周伟民、唐玲玲教授的合影。右下:结束本次海南大学采访行程。)【传承】在黄运英老人的指引下,我们来到昌江县元门乡道顺村,寻访一位,掌握了古树皮布制作技艺创新传承的继承人王政纪。几经辗转我们找到了王政纪老人。这时的他已经双背佝偻,年近80了,行动已经不再方便,再也无法上山下地干活了,更别谈是制作精工细活的树皮布。询问并了解王政纪老人与树皮布的渊源,方才知道,他是年轻时候通过老人口述了解及探索去学习制作树皮布的,并且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用构树制作树皮布的方法。至于为什么用构树来代替“见血封喉”树来制作树皮布,以致后来我们结束了调查才领悟。因“见血封喉”树的产量极少,只有在保护完整的热带雨林才仅存少数,所以聪明的黎人想出了利用构树代替制作树皮制品。构树,表面光滑,表皮的纤维结构也于“见血封喉”树大同小异,最重要的是,它的再生能力极强,在全球分布十分广泛,也是制纸产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也是制作树皮布良才,仅此于“见血封喉”树。 王政纪老人说,因为制作树皮布,在上世纪一段很艰难的历史时期中,解决了一家人的穿衣问题。因此,当他10年前意识自己年迈,灵活不再的情况下,将他一身的制作树皮布的技巧传给自己当时年仅19岁的儿子王成全。我们才得以再现古时,黎族先民制作树皮衣的场景,近似一场穿越时空的表演。制作者:王成全制作材料:构树制作工具:临时制作的小木棒(古时为石拍)制作过程:如下图树皮已被敲打至松动 在树干一侧剖划一刀口子整张树皮已被剥下 只剩下白花花的树干修整树皮 漂洗,反复敲打,脱去树胶去厚补薄 缝制 成品“树皮布衣”树皮布文化史环太平洋区的古文化特质之一(表格对照)时间民族制作过程特点中国海南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黎族把握制作时机,不停拍打所取树皮部分,直至轻松剥落,然后不断漂洗沤去杂质,去厚补薄,缝制以毒护身,防潮,耐寒,柔软,厚实中国台湾约千年前高山族支系阿美族采集、取皮、刮皮、捶制、定型、缝制冬暖夏凉可清洗中国云南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傣族,哈尼族等。选取箭毒木树,砍下放入水中浸泡,再一边敲打一边将树皮从树干上整张褪下,然后反复敲打成绒状,在背阴处风成半干,又再反复浸泡敲打,直至将有毒的树汁全部挤出,最后晒干。暖和坚韧,而且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有着奇特的防潮作用。质地柔软,轻盈透气,汤加(大洋洲国家)3000年前由亚洲传入汤加汤加人嫩桑树皮制作的一种土布,再用姜黄属植物和天然靛青加工,质地柔软结实当地人称“塔帕”,当地常常能听到捶打桑树皮的声音片。比较轻薄,且现在成为旅游文化纪念品,大批量投资生产。乌干达(中非国家)延续600多年巴干达人在湿润的季节里采集木图巴树的内层树皮,然后使用不同类型的木锤敲打,使其纹理柔软舒适。还要在开放式的工棚工作,以防止树皮干燥得太快。为巴干达皇室和其它社会成员制造树皮衣比较轻薄,且现在成为旅游文化纪念品,大批量投资生产。海南树皮布同环太平洋树皮布对比的最大差异:薄厚程度。【发展】南中国中南半岛菲律宾台湾中美洲的传播途径据学者的考证,从上世纪70年代已经对珠三角树皮布文化着手研究,这方面海南岛的考究起步较晚。根据目前出土的石拍(在树皮布制作工艺中用来敲打和制作树皮布过程中,前三道工序的重要工具)情况来看:在海南发现4000多年前的石拍,而珠三角是4000年前左右,越南等大约是3000年前的发现,而马来西亚是2000多年前的出土文物,更近的历史时间阶段,在中南美洲,发现人们利用树皮布来记载文字,用途大抵当做书写纸。而由此可知,树皮布 源自中国,源自海南黎族,走向世界。 且现在在世界各地,研究树皮布的历史,已经成了研究世界人类学和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在全世界也分布着各种对树皮布的爱好者、收集者、学者等。德国人类学史学家,史图博(H.Srubel)先生在1909年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陈列出“海南绩木皮“为部的展品后,于1931和1932年先后两次来到黎峒地区调查,在1937年出版了德文著作海南岛民族志在书中专门提及了树皮布。 而在国内,有许多现代国际学者也涉入了树皮布的研究,如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凌纯声教授及女儿凌曼立女士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教授致力于树皮布研究的学者有香港中文大学的邓聪教授,他长期投入在岭南树皮布文化,与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的联系上研究,并给树皮布下了定义:树皮布不是纺织布而是无纺布,是连接人类从无纺布跨越到纺织布的重要的史前证明。还有海南大学的周伟民教授,他和他的工作室长期研究海南本地黎族自治区的树皮布文化,他本人十几年前请人为他制作了一套树皮衣,以供收藏和研究。二十世纪的90年代前,海南还没明确的开展树皮布的研究工作,也没有对出土的石拍进行重视的科学研究,周伟民教授及其夫人唐玲玲教授,是本地人民发掘和保护本土黎族文化的先锋。更有许多来自中外,慕名而来的学者来对树皮布和出土石拍进行研究及实地考察,这也启示了我们,树皮布开展保护及传承工作迫在眉睫,或许人们并未意识到一项多么神奇稀世的文化正同我们渐行渐远。【意义】海南黎族树皮布的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与台湾先住民同根同源的血脉传承问题,更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史料,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延续之情。保留下树皮布的制作工艺,利于我们传承和发展琼黎族先民的古老的智慧,细微之处看,促进了汉黎两族人民为了此文明而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发展,完善树皮布的无论从发展国际旅游岛,当地民族旅游文化的内涵,还是从历史及研究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1. 从海南与台湾同一时间段的发现来看,由此证明两岸文化同源,信仰同源,发展同源,血脉相连,通过对黎族树皮布的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促进两岸发展的新纪元,沟通海峡两岸的深刻情感,加强两大宝岛间文化的合作,与文化展业的发展。共系一条血脉,发展两岸根深蒂固的文化情,中国情。树皮布文化为琼台先住民同一族源添加上了全新的佐证。2. 从另一角度来谈,树皮布自南中国海传播至中南半岛,席卷与影响东南亚岛屿后,经海路跨过太平洋岛屿而进入中美洲。对于全人类的文化史发展史来说,有颇为深钜的意义。3. 利于丰富岭南文化史。据说,蔡伦改进制纸,发明造纸术,也是因为受到海南黎族树皮布的启迪,若没有起初的树皮布的出现,怎么会使得黎族率先于中原诞生黎锦,后来宋末元初黄道婆学习黎族纺织技艺技艺带回中原,从而引领华夏文明提早跨入古文明纪元的历史。【建议】那么,我们该如何让树皮布文化发展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进程中呢?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把握商机,对收藏家、爱好者的支持,以及开设学习基地,利用3D技术还原制作场景,都是对树皮衣未来打响海南民族旅游业的一张王牌。1.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建议有关部门,利用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海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文物保存制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以及具体实施纲要。拓展完善的保护措施,不让这些鲜为人知,却又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遗产白白消逝。2. 把握商机把握黎族树皮布的无线商机,依仗当地文化产业的熏陶和推广。在本地具有影响力的期刊报纸中,加大对黎族树皮布的介绍及展示。吸引企业家与投资者的眼球,引进资金,投入大批量的生产(构树)树皮布和制作,形成一系列产业链。将(构树)树皮布的生产和销售作为打响海南本土黎族的文化的最有利王牌,也可制成纪念品,发放给来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游客的特殊纪念品。3. 对收藏家、爱好者的支持呼吁有关民间兴趣爱好人士纷纷保护及支持,鼓励民间爱好者收藏以及展示。通过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以此考证树皮布文化的更多支系以及文化流传区域等。从南中国沿海以至越南东岸等相对应的资料互相对比中定位。以便深层探讨黎族树皮布的发展与社会背景、社会现实等对其传承有没有重大影响。4. 开设学习基地教育机构可以在有关部门的批准下,正规注册登记,开设“树皮布继承人班”,帮助更多对海岛文化,黎家文化有兴趣的爱好者学习树皮布的技艺,更有利于树皮布的发展和继承。5. 利用3D技术还原制作场景开创先河,利用3D影院技术,制作3D特效真实场景。在保护区,或者是黎族旅游文化村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