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歌 阅 读.doc_第1页
诗 歌 阅 读.doc_第2页
诗 歌 阅 读.doc_第3页
诗 歌 阅 读.doc_第4页
诗 歌 阅 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 歌 阅 读一、明确诗歌的特点,增强鉴赏的自觉性 诗歌的总特点是抒情性强,用语精炼,跳跃性大,想象丰富,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图画美。因此,读诗与读散文和小说是有区别的。诗歌用语精炼、跳跃性大、联想丰富,有很多东西都不如散文表达得直白,读诗首先要通过文字信息感知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思想,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连缀意象,填补诗中涉及到而又没有直接说出来的部分,揣摩整个诗的意思。同时要了解一些典故及参阅注释,力求弄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如黄巢题菊花“飒飒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通过研读词句,可以知道全诗的大意是:瑟瑟的秋风中,满院的菊花正盛开,可是啊,冰凉的花心里散出的是冷冷香气,因而得不到蝴蝶的青睐。假如有朝一日我能成为白花之神,一定要改变这不公平的待遇,叫它与桃花一起开放,共同享受大好春光的抚爱。然后结合黄巢的身世,我们就可推知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为菊花鸣不平,而寄托的却是变革现实的政治理想。由此可以看出解读诗歌就需要一是从诗句本身入手,连缀成意;二是融入作者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三是考虑作者及作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二、了解诗的种类及各自特点 诗歌是个大概念,包括诗、词、曲三个大类。细一点分类,诗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和新诗三类。 (详见第二教材) 三、把握作品形象及意境 形象(意象) 形象和意象基本上是同一概念,指诗歌中的人物和景物,是作者借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表现事理的重要载体。但是,意象多半指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象,形象多指比较完整的、丰满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或生活图景。 由于篇幅所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但是也是可感可受的。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样,有时是“我(不一定指诗人本身)”,有时是他人。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们就能感受到这样一个形象:“我”独立于寒秋的橘子洲头,放眼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感慨昔日如火岁月,思索着怎样主宰未来的世界。读完这首诗,一个思想深邃、胸怀博大的伟人的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景物 景物是作品中描绘的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具体物象。诗中的景物是诗人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并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物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便是具体的物象。这些物象组合起来,就成了一幅“断肠人”在羁旅路上奔波的图画。这种饱含着作者无限愁思的图画,这种艺术境界,就叫意境。景物和意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景物的特点,因为景物的形色各异,反映出环境氛围的不同。物象是作者表达情感志向的载体,读诗人通过对物象的感知,就能够揣摩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意境 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绘出的是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而这图景中又明显地蕴含着诗人追求淡泊宁静的心情,我们就把这种生活图景就叫意境。通过对意境的感知,就能够感觉到蕴含在诗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怀。 景物和意境的区别在于:景物指诗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象,意境则指的是若干物象组合成的那种包含着丰富情感的整个画面。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是景物,而这些景物构成的充满无限愁绪的“断肠人”在羁旅路上奔波的图画就是意境。四、分析诗歌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寄托、象征手法等方式。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直接把情感写出来。例如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就毫不隐讳地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 借景抒情,指诗人不直接说自己的情感什么,而是借写一个场景、一个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很看不起唐王朝那些骄横的豪门大族,但是他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写晋代贵族王谢居住的乌衣巷连燕子都飞入了寻常百姓之家,来抒发作者对唐王朝豪门大族的辛辣讽刺之情。 寓情于景,指把情感寄托在所写的景物中,与“借景抒情”没有严格的区别,一般是谈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借景抒情是指整首诗多在写景或者诗歌中有大面积在写景,但是作者写景不是目的,而是借所写之景有意识地在表达某种情感;寓情于景,侧重于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某些景物中寄托着某种情感,作者并不是有意识地要用这个景来表达某种情感。例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首诗仅仅写了映在曹操眼中的海景,他自己对此景有什么感触,一个字都没有讲出来,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能够感受到曹操那种宽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这就叫借景抒情。屈原涉江中有两句写景的句子“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这两句就只能叫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是从所写的内容情与景的关系来说的,指情与景配合得很好,也叫情景相生。诗歌写情景既可以情与景分开写,也可以从写景中抒情,情包含在景中(后者上文已经说了,叫“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只要情与景配合得好,都叫情景交融。例如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于写景(当然此句也含有悲壮的情绪,可叫寓情于景),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侧重于写决死之情。全诗情景结合,更见悲壮,这就叫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自然是“情景交融”了,这里不再举例。 借物抒情,顾名思义,是指作者借写某物来抒发感情。例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写石灰来抒发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借物喻人,指不直接写人而写物,但是表面上写的是物而实际上目的是写人。借物喻人与借物抒情的区别是:借物喻人指表达主题的手段,构思的特点;借物抒情指抒情的方式。二者在多数情况下,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角度的评价。例如于谦的石灰吟,既可以说是“借物抒情”,又可以说是“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相同,借就是托,情就是志,借物抒情就等于托物言志。 寄托,是借物抒情、借物喻人、借事寓理、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这首诗言外有言,作者不愿直接说出自己的内心话,而借用一些人、事、景、物来表达。例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借笼鸟之啼不及自在之啼来言自由之声的宝贵。 象征手法,有点类似于比喻,但是应该有区别,现在没有那位专家的说法能够统一大家的意见。我们认为:象征是就整个形象比喻而言,比喻是就一句话用甲比喻乙而言。前者是从整个诗(或者文章)的表现方式而言,后者是就某一句子的修辞手法而言。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误落尘网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句子只能叫比喻,而于谦的石灰吟就可以叫象征。 五、常见表现手法的理解 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虚实、衬托(陪衬)、烘托、反衬、渲染、点染等 虚实: 实实在在的人、事、景、物叫做“实”,由“实”而引起的联想或推知的事理叫做“虚”。例如王之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眼见的实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实,由实景推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虚。再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从登楼见花写起,由今及古,由实及虚,表现了忧心国事情怀。 衬托(陪衬)、烘托、反衬: 衬托(陪衬)、烘托、反衬四者都是指诗中写某人、某事或某物是为了突出另外的人、事或物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这些表现手法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差别在于评价的角度。 “衬托”和“陪衬”是同义语,即通过写甲来突出乙的特点。例如王昌龄的少年行“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杨。搂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全诗不用一字写正面少年,却处处都在写少年:“白马金鞍”写少年服饰的豪华,“从武皇”写地位的显赫,“旌旗十万”写声势的煊赫。“搂头少妇”的“鸣筝”与“遥见”则暗示那煊赫的人物不是别人,而是她的丈夫。这首诗侧面写的一切都是对主人翁“少年”起衬托作用。 烘托,也是衬托,只不过烘托不是一般的衬托,它还要用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也就是说,烘托侧重于指气氛的衬托。例如前面王昌龄的少年行,前两句就描写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气氛,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烘托常常是用情感色彩浓烈场景来实现的,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写就有烘托作用。再如杜甫用特定的景色“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天地一沙鸥。”来烘托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个方面,顾名思义,就是说衬托与被衬托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用美好的景物写快乐和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衬托、陪衬、烘托;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欢乐和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反衬。例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反衬的名句。再如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阙写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目的就是反衬如今饱尝愁苦又有苦难吐的心情。 注意:反衬与对比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反衬是就作用而言,对比是就修辞手法的形式而言。 渲染、点染:渲染和点染都是绘画术语,有联系,也有区别。渲染,在绘画方面指用大量的比主体物淡一些的水墨或者色彩涂抹画面,从而烘托主体物的手法;在文学方面,就是指营造一种夸张的气氛进行烘托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的区别在于:渲染指营造气氛这种手法本身,烘托侧重于渲染这种手法对被烘托者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渲染与烘托是当作同一手法来说的。点染本来指绘画时有些处加点,有些处烘托。文学上,指点明要写的内容后,用景物来烘托。例如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点明“去去”,就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远离之情。柳词的下片在点明“伤离别”之后,就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接着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物象构成的凄清意境来烘托清秋节时伤离别的感情。 六、注意品味修辞的作用 赋、比、兴: “赋、比、兴”三者是民歌中很常用的方法。名称是早期诗经的注释中提出来的。到底是叫修辞手法呢,还是叫表现手法,一直都没有定论,现代诗评论也很少用这种说法,现在就把它放在修辞手法里简单解说一下。 赋,就是铺陈,多数情况是极尽排比、夸张的手法,详尽地叙述。孔雀东南飞中若干段落都用了赋的手法,例如写刘兰芝从小受的教育、告别时的穿着打扮、太守提亲的彩礼等描写。再如杜牧的阿旁宫赋中写阿旁宫宏大、宽广,写宫女之多。写秦王的奢侈等等,都是赋。 比,就是今天说的比喻。 兴,是兴起,就是用一物、一景和一事来引起不相干的事或者情。例如诗经关雎就用“雎鸠和鸣”来引起君子与淑女“相与和乐”。再如孔雀东南飞用孔雀东南飞引起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双关、借代、引用(用典): 以上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与在其他文体中的作用是一样的。读诗时,一是要能够判断诗词中是否使用了这些修辞手法,二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体会出好处。比喻、双关、借代、引用(用典)这几种修辞,还要能够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准确地理解相关词句的含义。 例如: 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的比喻,慨叹人生之无常。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是对愁苦心情的夸张。 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以对偶句表现了世界蓬蓬勃勃的向前发展。 严武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遣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用拟人写出了秋风有意、敬亭有情。最后单独强调一下“用典”。用典,也称用事或者暗引,是引用的一种形式,即在写作过程中暗用(即不明确地指出所引用的内容出自何处)历史掌故或者前人文献中的言论、故事等。诗文中的典故常常是理解的障碍,不懂典故,常常就理解不了原文、原诗。例如李大钊的“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就暗用了岳飞在朱仙镇发誓一定要消灭金军,收服河山的典故。再如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就暗用了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典故抒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七、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 清新 是指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语言清新生动。 平淡、自然 是指用语朴素,像绘画不用色彩一样,给人一种不做作、不雕饰、不用华丽辞藻,却又清新、精辟、自然的感觉。注意,赞美诗文朴素用的“平淡”决不同于平庸和无味。陶渊明的诗多数都是如此。再如白居易的“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就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语言明白如话。 绚丽 指诗文充满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读这种诗文,如观节日之礼花,如赏美丽的朝霞。例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以它特有的奇幻绚丽色彩开辟了言别的一种新境界”,用传奇的笔法来写普通的离别,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片,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活式幻境。 含蓄 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一般有寄托的诗,语言都比较含蓄。例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国事忧虑和希望建功立业的意思从未正面说出。再如前面所举欧阳修的画眉鸟,全诗四句,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不着一字。又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托事于物”,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一字,但他对祖国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直率 指想啥说啥,与含蓄相对。直接抒情的诗,语言通常都是直率的。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以我血荐轩辕”、“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明快 明快既指读起来节奏感强,也指描绘的景物色彩不灰暗,情调不低沉。例如“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简洁 指语言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诗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陉入荒园。”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 沉郁 沉郁与这个词语的本义有关,一是深沉,二是悲愁,但不是说情调低的诗或者哀伤的诗就叫“沉郁”。诗词鉴赏所说的沉郁,是指诗具有深沉厚重的特点,要忧国忧民,思考深刻,语言凝重。浅薄之哭号叫骂,绝非沉郁。屈原的离骚就不乏沉郁之笔。 雄奇 气势能够使人感到心惊魄动之语,谓之雄奇。雄奇不是越吓人,越惊险越好。雄奇要能够更好为全诗服务才算上等。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雄奇。雄奇的诗也称气象博大,或者气象宏伟,或者气势恢弘。八、创作风格的体会 豪放与婉约: 豪放的特点:一是内容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二是格调上“激昂慷慨、开朗旷达、沉郁悲凉、随和平易”。如“大江东去”、“挽弓射虎”、“金戈铁马、万里如虎”等。婉约的特点:一是内容上“以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为主题”;二是格调上“英雄志短,儿女情长,多阴柔之美少阳刚之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但是一般人评价诗歌时,多从格调上讨论。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创作时多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地表现,有消极与积极之分。屈原、李白、李商隐、关汉卿、郭沫若等作家惯用此法。 现实主义:创作时真实地描绘和反映实际生活。如诗经中的多数篇章,杜甫、白居易等无数作家多用此法。 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两种手法是能够并存的。例如孔雀东南飞。 九、吃透作品的思想情感 思想感情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积极与消极、愉悦与悲伤的情感以及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只从表面看懂了诗的文字内容,体会不到诗人的思想,不能说是已经读懂了该诗。读诗一定要通过文字表达去洞穿诗人的心灵。 陆游有一首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如果只看到梅花形象,没有看出诗人借梅喻托他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就不能算读懂了此诗。 十、鉴赏 鉴赏,一般先反复把诗读上几遍,力争走进诗中,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对诗形成一个基本感觉,然后就从词句入手,逐一揣摩含义,进而把握诗中的形象和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调。第二步,从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品味诗的妙处,进一步体会诗人思想情感。下面是诗歌鉴赏的示例,如果你有意识地按示例的具体过程进行鉴赏训练,鉴赏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示例一:诗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体裁及语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二、四句押“en”韵,第三句不押韵,语言平淡、明快。 形象及意境本诗塑造了“梅花”这一形象,其特点是耐寒坚毅、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 表达技巧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中运用了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之坚毅;还运用了对比: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清高守志;托物言志(或象征手法):把作者的理想追求借具体形象表现出来。 思想内容在诗中借“梅花”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合流的,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解“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体裁及语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二、四句押“ou”韵,第三句不押韵,语言清新、明快。 内容写友人乘舟离去,而后诗人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送别之后,在原地小憩,醉意微微,加之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薄暮时分,友人远去。此时,天公不做美,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形象及意境本诗从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既而以两岸青山,霜林尽染写出色彩绚丽之景;最后写薄暮冥冥之中风雨迷蒙凄清之象;从而塑造了一位凄黯孤寂,默默无言地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下来的伤感、惆怅、孤独的形象。 思想感情本诗写离别之情,怅惘空虚、凄黯孤独、忧伤萧瑟。借劳歌一曲表无奈、怅惘;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以水急、日暮抒忧伤萧瑟的情怀。 表达技巧本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主要是叙事含情,借景抒情,衬托渲染。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