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十大追问.doc_第1页
数学课堂教学的十大追问.doc_第2页
数学课堂教学的十大追问.doc_第3页
数学课堂教学的十大追问.doc_第4页
数学课堂教学的十大追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课堂教学的十大追问临沂九中 洪善理一、对我们教师而言,理念与技术哪个更重要?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对我们教师而言,理念作为一名教师的灵魂,它渗透到教师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理念不到位,教学行为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1、教育观:我非常喜欢张志勇副厅长的一句话:“教育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 需要关注生命;教育是一项充满规律的事业, 需要尊重科学;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的事业, 需要不断创新。”这段话一直指引、鞭策着我的教育教学之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它不断勉励我一定要以爱心为基础,以发展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以育人为目的。2、学生观: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当你把学生理解为知识的“容器”时,你自然就满堂灌,越多越好;当你把学生视为“火把”时,你就会想到如何去点燃,让他自主燃烧。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学生和教育,我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对人生而言,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远比一堆作业和实体要重要得多。我们不是不要作业和习题,但校园生活绝不能仅仅有作业和试题!我相信,人生的底色太重要了考察一下所有大器人物,在童年时期都是阳光的、快乐的、幸福的;而一个饱受摧残、挤压、畸形、怪异的灰色童年,长大以后一定是不健康的、可怕的!课堂不应该仅仅是孩子接受训导和告诫的地方,课堂应当成为孩子个性和思考的花朵赖以扎根的土壤;课堂不是知识灌输的车间,课堂应当成为孩子主动探求、砥砺思维的智慧技场;课堂不是孩子接受精神煎熬的地方,课堂应当成为孩子体验幸福和快乐的天堂幸福课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境界;不是课堂改革的短期目标,而是课堂教学的终极旨归。3、教育活动观:一次学生调查中,学生们有两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一句是“我最爱看老师的笑容”,另一句是“老师,您常笑笑好吗”。从学生渴望教师笑容的态度可以看出孩童心中期待的教师形象是积极乐观的,是笑对人生的这是教师高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上的高层次境界。走进学生的心灵,更需要我们教师先走进自我的心灵。新时代教师更要善于培植、耕耘自己的心田,不做悲剧式的人梯和蜡烛,而是成为播撒光明的太阳,带给学生光辉的同时也照亮自己的人生。优质教育一定是建立在师生共同拥有阳光美好的生活之上的。二、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觉成长?教师成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学习模仿阶段,目标是站稳讲坛;发展提高阶段,目标是成为骨干教师;探索突破阶段,目标是成为学科带头人。有人说,我们教师的成长无非有两条路:一条是被动成长,即缺乏理论学习,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成为一个被人肯定的教师;另一条路是自觉成长,即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观点,乃至教学理论体系。二者相比较,被动成长缓慢,最终成为经验型教师;自觉成长迅速,最终成为研究型、创造型乃至学者型教师。虽然经验是宝贵的,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不否认经验的价值,但由于我们教师所固有的自负、固执和狭隘等原因,使得他们极难自我超越。当厚重的经验沉积转化为久远的积习之后,举步改革也就更加艰难了。结果是成功于经验,又困惑于经验,在经验中踱步、徘徊,乃至将自己桎梏局限在固有的经验高度上。所以我认为,我们教师要突破这种自我封闭的枷锁就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以教科研引领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被动成长走向自觉成长。三、名师是培养出来的吗?一说到专业成长教师培养,可能总是令我们一线教师感到十分的困扰,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忙不完的应付检查,繁忙的工作,巨大的压力,日复一日的操劳消磨了我们思考的热情和动笔的能力。实际上,每一份教育的精彩无一不是深思的结晶,机械的教学催生的是被动的教书匠。只有会思考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育者,而我们总是太忙太忙,似乎一直没有思考的时间,作为大多数的教师来说,听讲座,是属于那种听听激动、想想心动、行动却是一动不动的人;学理论,总是看个条条框框,属于不求甚解跟风起哄的人;很多人总是懒于动笔,对头脑中的好灵感好想法任其自生自灭也难得记录下来。 人活在现实里,常会被生活所淹没,心甘情愿的接受自己的命运。激情死了、梦想没了。剩下的只是驯服和悲伤的叹息。并且常常为自己寻找借口,抱怨这个社会不公平,生活不公平,结果呢,我们依旧贫穷,我们依旧怀才不遇。生活的最大悲剧不是失败,也不是贫穷,而是习惯了这种生活。培养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岗位成才”从本职工作,走向生命自觉状态。名师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摸爬滚打磨炼出来的。最好的老师常常让学生觉得没有学到什么,而实际上老师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他的学生很多很多的东西。真正的好老师,是学生自己找的;真正的好老师,不会告诉你他是你的老师。好教师不能光靠专家评定,还要看学生是否认可。和好教师在一起,学生会感到愉悦,会萌发很多话题和探索的欲望。四、有多少人研究课标、利用课标展开教学?课程标准是新教材的指导性文件,利用课程标准能突出上课的重点,使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准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能使学生更明确课程的重点,两者协调下,能有效提高上课的效率。在新教材中,很多内容非常简略,如果我们不把握住课程标准的话,就会回到旧教材的老路上去,认为这也要补充,那也要补充,内容繁杂,失去了新教材改革的本质意义。把握住了课程标准,我们的内容补充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针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可以适当性的补充,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知道什么要教,什么不需要教;什么是现在要教的,什么是今后要教的。对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再去读教材,教教材时才能把握好教材的位置与轻重。令我们担忧的是,很少有人平时认真研读课标、学习课标,更别说能把课标内容和要求牢记于心了,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根本不知道把课标丢到哪里去了。五、备课是用来应付检查的吗?备课的有效性多大?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的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去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如果仅仅把备课当做应付学校、上级的检查,教师的成长自然成为一句空谈。六、讲课比赛、公开课的真实性和意义多大?当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小步子:学生缺少数学探究的机会;赶进度:学生缺少数学探究的空间;套题型:学生缺少数学探究的意识;重技巧:学生缺少数学探究的策略;看分数:学生缺少数学探究的动力;牵着走:学生缺少数学探究的氛围。由此,我想到现如今很多老师为了一节公开课或者讲课比赛,不去研究课标,不去研究教材,不去研究教法学法,不去研究习题,反过来却是挖苦心思,想法设法弄些标新立异花哨的东西,甚至牵强附会生拉硬套,舍本逐末,华而不实,细推敲,整节课下来课堂上深层次的内涵可怜苍白得要命;也有老师,为了准备一节课,教参辅导书弄了一大堆,习题选了一大筐,一节课下来练了一大车,唯恐还有没练到的类型,徒生遗憾,细研究,整节课下来课堂上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他的教学观仍停留在知识本位上的狭隘与浅显;还有老师为了一节课,反复演练,甚至事先为学生设计好了每一句台词,课堂上表面上一团热闹,戏演的红红火火,细琢磨,整节课下来课堂上表面的华美掩盖不了虚假的尴尬;更有老师,一节课轰轰烈烈没住下,题讲的不少,全然不顾下面学生的实际接受消化和吸收,学生的主体地位早被他精湛的讲功抛到九霄云外了,细思量,整节课下来课堂上他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劳苦实际上是无情的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机器!为此,我想到了吴佩老师兰山初中数学走向全国讲课舞台的数学名师。她的课,平凡中透着高贵,自然中透着优美,朴素中透着精致,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她的课绝无半点苛求华丽造作凿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如润物无声般滋润到学生内心深处,这就是艺术。什么叫特色?把简单问题做到极致就是特色!数学,本身就是一是一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做教育教学,就是做人。七、做题是数学的唯一吗?题海战术是提高成绩的唯一途径吗?做题不是数学的惟一,认清潜力,增强自信,调动积极性,远胜于一些强硬制度、纪律约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所取得成效,远大于题海战术取得的成效;将一道题分析深分析透,远大于做10道题带来的成效;让学生主动地“取”,远大于被动的“给”带来的成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无论课程教学怎么改革,数学教育都要牢牢抓住数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数学教育的基本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教育思想。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而课堂走到深处是文化,真正的气质来自数学文化,所以我呼吁培养学科气质,做大气数学老师!数学教师有三个层次: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是教书匠;能够体现数学思维的,是智者;而能进行无形的数学文化熏陶的,则是大师。八、课堂上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哪个重要?2004年,有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应邀到北京演讲,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每场演讲结束后,他们都会留出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提出各种问题。但他们感到十分意外和难以理解的是,全场一千多人鸦雀无声,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问题。这使几位演讲者发出了一一个共同的感叹:“难道我们的理论就如此完美无缺了吗?难道连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了吗?如果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怎么可能有完善和创新呢?太不可思议了!” 读了这则报道后,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笔者听了不少公开课,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仍然很淡,还不够重视,虽然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安排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但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挖掘、对教材的质疑,学生还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每节课课尾总结时,教者总是问学生: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往往齐声回答:没有。难道真的没有吗?难道我们的课堂探究的知识就如此完美无缺了吗?难道连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了吗? 如果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怎么可能有完善和创新呢?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学会从原有思路相反的角度提出和思考问题,是现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九、数学是结果的教学,还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个问题揭示了一位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内在实质。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停留在知识型的模式上,即使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一新的数学教学思想后,也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对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的灌输与记忆,不注意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过程的揭示与解释,不善于将这一过程中丰富的思维训练的因素开掘出来,不善于将知识中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抽象和概括,不能将具体的知识和个别的数学方法上升到数学思想的高度,把“方法论”讲成了“题型论”。 事实上,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教学概念、定理的生动的探索过程比数学、数学定理本身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应该更重视导致结果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导致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得到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熏陶。所以,数学教学应该实行以推理判断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给学生以充分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决不能把数学教学做为“结果”来进行,而应该做为“思维活动过程”来进行。十、数学,到底教给学生什么?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阐述这样的观点: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没什么机会可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铭记在心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有人说,数学家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数学哲学。作为身在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很难达到数学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