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3: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学案).doc_第1页
岳麓版选修3: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学案).doc_第2页
岳麓版选修3: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学案).doc_第3页
岳麓版选修3: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学案).doc_第4页
岳麓版选修3: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1原因(1)国际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2)经济状况:美苏的军备竞赛阻碍了经济发展。美国霸主地位动摇。(3)外交政策美国:尼克松主义,收缩海外力量,对苏推行“缓和”政策。 苏联:勃列日涅夫采取进攻战略,力争军事优势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2表现(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2)欧安会的召开背景a1971年,苏、美、英、法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协定。b两个德国互相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内容: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确认了二战后国家领土政治现实。意义: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重点精讲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特点及两国争霸战略的关系(1)特点:苏攻美守。(2)美苏“缓和”战略的相似之处:都以“缓和”为旗号,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尽量在各方面取得对对方的优势,是美苏争霸的另一种体现;同时,都把战略重点放在欧洲。二者的区别是,美国收缩战线,苏联则四面出击。美国“缓和”下的对抗和苏联“缓和”下的争夺,构成了美苏“缓和”外交的主要特色。二、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1苏联入侵阿富汗(1)直接原因:阿富汗发生政变,新上任的总统决定与苏联决裂。(2)状况:1979年12月,苏军发动突然袭击,迅速攻占喀布尔和阿富汗全境。(3)影响:西方各国一致谴责苏联的侵略行为,导致美、苏关系重新紧张。2美、苏对抗再现(1)1980年,美国提出“卡特主义”,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2)1981年,美国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对苏联施加压力。3主要结果苏联开始转攻为守,继续强调缓和与合作,力求维持既得成果。历史比较尼克松主义与卡特主义和里根主义尼克松主义是一种“收缩”的战略,卡特主义和里根主义是一种“进攻”的战略。它们是美苏争霸期间美国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做出的政策调整,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三、“第二次缓和”1原因(1)苏联长期的争霸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困难。(2)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的外交政策,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全面缓和。(3)美国也放松与苏联的对抗。2表现(1)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2)1987年,双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即所谓的“第二次缓和”。四、“冷战”的结束1东欧剧变长期照搬苏联政治经济模式,其弊端阻碍发展;苏联对东欧控制的减轻;西方的“和平演变”。1989年东欧剧变,纷纷放弃社会主义道路。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德国统一。2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苏联正式解体。东欧各国和苏联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关键点拨1“第二次缓和”是美、苏双方的共同需要,但没有改变美、苏对抗和争夺的实质,为西方国家加强“和平演变”攻势提供了条件,从外部加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戈尔巴乔夫的“全面收缩”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举。长期的争霸使苏联的经济被拖垮,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所以苏联已经不具备与美国在全球争霸的能力。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最终瓦解。主题一美苏关系的演变史料尼克松说:“二、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由,或威胁某个我们认为其生存关系美国安全的国家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三、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指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担起保证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问题思考 (1)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的演变,说明美国是否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请分析其原因。(2)这一时期,苏联采取了什么战略?(3)美苏两国战略的调整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何主要表现?(4)70年代末期,美苏关系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5)面对苏联的进攻,美国采取了怎样的策略,这对美苏争霸的态势会产生什么影响?答案(1)没有放弃美国的世界霸权政策。原因:尼克松政府面对经济危机、越南战争的困境、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等国内国际形势,调整对外政策。为确保世界霸权,由进攻转为防守,但并未放弃世界霸权政策。(2)采取积极的进攻战略:包括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3)影响: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的新局面。表现:尼克松访苏,与勃列日涅夫会谈;欧安会召开,签署赫尔辛基宣言。(4)美苏关系再度紧张。标志:苏联入侵阿富汗。(5)策略:卡特主义和里根的新遏制政策。影响:使苏联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开始转攻为守。主题二美苏的“第二次缓和”史料有人说:“一般认为,冷战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但实际上80年代中期以后的美苏冷战就已经没有冷战的味道了。”问题思考你认为上述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对。因为: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幅度调整对外政策,收缩力量,不干涉欧洲,寻求与美国的全面缓和;美国也放松了与苏联的对抗。主题三“冷战”的结束史料19451990年德国政治版图的变化情况问题思考 (1)简要指出图一、图二、图三所示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2)概括说明上述图片反映的趋势,并指出图三的实现方式。(3)综合上述图片和问题,简要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答案(1)图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全球战略矛盾对立。图二:美、苏“冷战”开始,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图三:东欧各国政治动荡,东德政府开放柏林墙。(2)趋势:德国由大国分区占领到正式分裂,再到实现国家统一。实现方式:采用东德并入西德的和平方式。(3)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平统一胜于武力统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最终失败。(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1二战后标志着美苏关系缓和进入高潮的是()a尼克松访苏 b欧安会召开c赫尔辛基宣言签署 d“尼克松主义”提出答案a解析d项是缓和的原因,b、c两项是缓和带来的结果。2促使美苏对外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第三世界兴起 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c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d与中国关系如何答案c解析本题明确了国际关系由其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决定,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项。320世纪80年代,里根担任美国总统,美苏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里根政府的政策不包括()a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b以经济和科技竞赛拖垮苏联c发动宣传攻势在思想意识领域打击苏联d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与其合作答案d解析a、b、c三项均为里根政府采取的政策,但是里根实施“缓和”政策,目的并非与苏联合作,而是为了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4美、苏关系出现“第二次缓和”的主要标志是()a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b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的签署c苏联开始提出“新思维”理论d美国正式制定星球大战计划答案b解析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被称为“第二次缓和”。5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核战争消失,各国注重发展经济,增强实力b缓和与紧张共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c美、日、西欧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对手d社会主义运动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答案b解析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所以本题应选b项。6阅读下列材料: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由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请回答:(1)“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2)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美国实力削弱;苏联实力增强;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与美国三足鼎立。它的目的是继续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2)从越南战争中脱身;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推行对苏“缓和”外交(转攻为守)。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欧、日本崛起,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转攻为守,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在亚洲采取了从越南撤军和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两大步骤。课中思考提示由于东欧各国在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过程中,就得到苏联的强有力的援助,所以在“二战”后的国内建设方面深受苏联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美苏争霸的日趋激烈,苏联共产党对东欧各国加强了控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东欧各国,使它们在内政外交上与苏联保持一致。政治、经济上,东欧各国都是按照苏联的模式运行,脱离了本国的具体国情,所以,20世纪80年代,美苏缓和、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东欧政治局势一发不可收,发生剧烈动荡。知识链接提示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局势混乱,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意味着统一的苏联将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此事件的实质是苏联一些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企图防止苏联解体和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而发动的政变,最终以失败结束,但事件加速了苏共失去权力和苏联解体的进程,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阅读与思考提示(1)基辛格的这段话反映出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依靠两大阵营进行对抗已不可能。同时,苏联在争霸中逐渐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国,开始采取积极进攻战略。(2)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1969年“尼克松主义”的提出,表明美国打算收缩在海外的力量,对苏推行“缓和”战略。基础达标1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的战略意图作出了重大调整。这一调整的前提是()a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b苏联军事实力的大幅度提高c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衰退d美国军事实力的相对削弱答案b解析20世纪6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把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上,20世纪70年代,苏联军事实力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开始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2与“尼克松主义”相比,里根对苏政策发生的新变化是()a放弃争夺世界霸权b主张实行缓和政策c多种手段遏制苏联d力求维持既得成果答案c解析“尼克松主义”以战略收缩为特征,里根的新遏制政策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苏联,故c项符合题意。3戈氏新思维“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导致()a美国放弃核战略b用人性论麻痹了西方国家c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瓦解d缓和了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答案c解析理解戈氏新思维对苏联乃至东欧各国的影响是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4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的签署,说明了()苏联推行“新思维”外交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美苏在战略武器上的竞争重点发生转移标志着美苏关系更加紧张a bc d答案a解析可用排除法。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故错误。5下列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答案b6二战后东西方长达近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a两种文化传统的竞争b两种政治势力的对抗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d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答案b解析题干所指是自二战结束到1991年苏联解体期间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实质。由此入手分析可知,a、c、d三项都叙述片面化,不能涵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政治势力对抗的内容。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尼克松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战线,以有限的力量去维护美国的主要利益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是调整“伙伴关系”,让其盟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负担,缓解美国的困境;二是增强“实力”,即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与苏联抗衡的基础;三是通过“谈判”签约来限制苏联实力的发展,缓和国际局势。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请完成:(1)结合材料一指出美国对苏联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缓和战略”的主要目的及其直接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主张“缓和”的国际因素。答案(1)政策:实行“尼克松主义”,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原因:经济发展困难;越南战争影响;霸主地位动摇。(2)主要目的:麻痹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军事和经济实力,加紧争夺世界霸权。直接背景:苏联在军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