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010.doc_第1页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010.doc_第2页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010.doc_第3页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010.doc_第4页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01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010法律解读:1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2起征标准:2000目前是月收入超过2000起征,2008年3月开始上调到此标准,此前是1600/也就是说,低于起征点的,不需交纳个人所得税。3应纳税所得与减免:工资、薪金所得按以下步骤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每月取得工资收入后,先减去个人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按省级政府规定标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再减去费用扣除额2000元/月(来源于境外的所得以及外籍人员、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在中国境内的所得每月还可附加减除费用3200元),为应纳税所得额,按5%至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4税率和计算方法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扣除标准2000元/月(2008年3月1日起调高为2000元)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1不超过500元的部分,税率5%,速算扣除数为0;2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税率10%,速算扣除数为253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税率15 %,速算扣除数为1254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税率20 %,速算扣除数为3755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税率25%,速算扣除数为13756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税率30%,速算扣除数为33757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35%,速算扣除数为63758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税率40%,速算扣除数为103759超过100000元的部分,税率45%,速算扣除数为15375注:估计大多数人可能只须记住前面几项税率和速算扣除数。1.速算扣除数怎么来的?很多朋友说那个扣除数得硬记么?不是这样的,他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如下:拿第3档数据说明:125=75+50=1500*5%+500*10%=1500*(15%-10%)+500*(15%-5%)你每月收入减去三险一金,减去起征点(2000),剩下的部分套用上面的公式。2.年终奖如何扣税?*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年终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计算交纳所得税。本人年终奖金总额12,根据商数去查找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奖金总额适用的税率-速算扣除数如果发放当月的工资所得低于2000元,那就要减去低于的差额,用余额按上述方法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再按如下公式计算:奖金总额-(2000-当月发放的工资)适用的税率-速算扣除数注:看到很多朋友提问,本人再补充一些:(因为有不少从人事、财务和法律工作的朋友,所以了解的深入一些,愿与大家分享!)半年奖、季度奖要多交税按照新通知,今后市民取得的半年奖、季度奖,则要比现在“多交税”了。通知明确,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它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此前的做法是,除年终加薪以外,数月奖金或分红可单独作为一个月以全额确定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两者的区别在于,今年起,纳税人取得半年奖、季度奖,不是单独全额计税,还要加上当月工资收入,这就有可能提高税率档次,税负自然也就增加。3.3月发以前月份工资如何扣税?国家税务总局的官方网站上对此明确指出,由于目前我国各单位工资、薪金发放时间不一,有的月初发放当月工资、薪金,有的月底发放当月工资、薪金,有的月初发放上月工资、薪金,有的月底发放下月工资、薪金,而单位还可以调整发放时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按月计征,以实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时间来判断是否应该适用每月2000元的减除费用标准,对所有纳税人都是一致的,体现了对所有纳税人的公平原则。但据我了解,这种过渡阶段的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还取决于企业财务认定结果。如果企业做帐灵活并同意、认可个人按2000起征,在实践上完全可能按2000算。年终奖缴税计算方法年终奖的含义年终奖的正式名称叫全年一次性奖金,是单位给予雇员一年来的工作业绩奖励,也是可给可不给的一个项目。年终奖的由来奖金对于员工来说是一种物质奖励。如果员工的绩效优良,工作成绩突出,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就应该给予奖励,一来是对员工努力的承认;二来激励员工继续努力工作,实现更佳的工作表现。但记者在对一些企业的调查当中发现,企业在发放年终奖的时候考虑的并不简单,有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奖励员工们在一年当中所付出的劳动,但也有一些企业发放年终奖的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年终奖令人欢喜令人忧年终奖所得税计算三种具体方法: 一、年终奖高于(或等于)费用扣除额的计算 按照年终奖缴税规定,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且获取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2000元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个人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分别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例1:李某2008年年终奖为12000元,当月工资、薪金收入为2400元,则应纳税额为1195元。 1、1200012=1000(元),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5 2、年终奖应纳税额为1200010%-25= 1175(元) 3、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为(2400-2000)5%=20(元) 4、当月合计应纳税额为1175+20=1195(元) 二、取得年终奖当月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低于费用扣除额的计算 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年终奖减除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再确定年终奖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这时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个人当月取得年终奖-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2:刘某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2000元(只有1400元),2008年1月13日,该单位再向刘某发放年终奖3000元,因此,应将年终一次性奖金减除当月工资与费用扣除额2000元之间的差额后,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据此,刘某在获得这笔年终奖时,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20元。计算过程为: 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2000-1400)=2400(元) 240012=200元,适用税率为5%,速算扣除数为0; 应纳税额为24005%=120(元) 三、是年终奖除以12低于2000也要纳税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后的余额,低于法定费用扣除额2000元也应该纳税。 因为纳税人的费用扣除额在工资中已扣除,用全年奖金除以12,主要是为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不能作为判断是否纳税的依据。 例3:高某全年一次性奖金为18000元,用全年奖金除以12后为1500元,虽然这低于法定费用扣除额2000元,但也应按相应税率缴纳税款1775元。 1800012=1500元,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5 应纳税额为1800010%-25=1775(元) 2009年8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关于明确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执行问题的通知”。今后,单位在实行“双薪制”(单位为雇员多发放一个月工资)后,“双薪”应全额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停止执行。 通知指出,近期部分地区反映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执行口径不够明确,为公平税负,根据相关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批复第一条,有关“双薪制”的计税方法停止执行。 原办法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单位在实行“双薪制”后,个人因此而取得的“双薪”,应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对上述“双薪”所得原则上不再扣除费用(起征点2000元),应全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按适用税率计算纳税(即第12个月工资和第13个月工资相加后再扣除起征点费用)。四、单位发不含税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715号)规定,对于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由单位负担的,如果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规定费用扣除额的,其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如下: (一)按照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查找相应适用税率A和速算扣除数A; (二)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一速算扣除数A)(1一适用税率A); (三)按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重新查找适用税率B和速算扣除数B; (四)应纳税额=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B一速算扣除数B. 例4、假设某单位为每个员工发放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10825元,单位为每个人支付的个人所得税为1175元。计算过程为: 第一步,按照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查找相应适用税率A和速算扣除数A; 1082512=902.08元,对应适用税率A为10%,速算扣除数A为25; 第二步,按第一步确定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将不含税年终奖换算成含税的年终奖,即含税的年终奖收入=(不含税的年终奖收入-速算扣除数A)(1-适用税率A); 12000=(10825-25)(1-10%) 第三步,按含税的年终奖收入除以12的商数,重新查找适用税率B和速算扣除数B; 1200012=1000元,对应适用税率B为10%,速算扣除数B为25; 第四步,按确定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含税的年终奖收入适用税率B-速算扣除数B. 应纳税额=1200010%-25=1175元 如果纳税人取得的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2000元,应先将不含税年终奖减去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部分后,再按照上述方式处理。 特别提示:根据(国税函2005715号)规定,企业为个人支付的个人所得税款,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日工资计算方法,小时工资计算方法,加班费计算方法日工资,小时工资 日工资计算方法:日工资月工资收入21.75(用于有缺勤,工作未满一个月等情况下的工资计算) 小时工资计算方法: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21.758) 节假日加班费计算 节假日加班三薪(月工资收入21.75300%)、公休日加班双薪(月工资收入21.75200%) 春节长假七天总加班费=月工资收入21.75300%3+月工资收入21.75200%4 上述案例案例以春节长假七天加班为例,前三天是法定节假日(即除夕、春节、初二)拿三薪,每天加班费为(月工资21.75300%),后四天是双休日调休(即初三至初六)拿双薪,每天加班费为(月工资21.75200%)。 几个固定数据说明 按照法律规定,每月工作时间为20.83天,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全年制度工作时间为250天,全年节假日及公休日为115天。 计算方法:每月工作时间 20.83=(365-104-11)12;月计薪天数 21.75=(365-104)12);全年制度工作时间 250=365-104-11;全年节假日及公休日 115=104+11 (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税率(%)速算扣除数说明1不超过500元的不超过475元的501、本表含税级距指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两千元后的余额或者减除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2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超过475元至1,825元的部分10253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超过1,825元至4,375元的部分151254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超过4,375元至16,375元的部分203755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超过16,375元至31,375元的部分251,3756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超过31,375元至45,375元的部分303,3757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超过45,375元至58,375元的部分356,3758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超过58,375元至70,375的部分4010,3759超过100,000元的部分超过70,375元的部分4515,375(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级数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税率(%)速算扣除数说明1不超过5,000元的不超过4,750元的501、本表含税级距指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的余额。2、含税级距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2超过5,000元到10,000元的部分超过4,750元至9,250元的部分102503超过10,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超过9,250元至25,250元的部分201,2504超过3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超过25,250元至39,250元的部分304,2505超过50,000元的部分超过39,250元的部分356,750(三)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级数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税率(%)速算扣除数说明1不超过20,000元的不超过16,000元的2001、表中的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劳务报酬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劳务报酬所得。2超过20,000元到50,000元的部分超过16,000元至37,000元的部分302,0003超过50,000元的部分超过37,000元的部分407,000问:个人所得税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