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研究进展.doc_第1页
心理健康研究进展.doc_第2页
心理健康研究进展.doc_第3页
心理健康研究进展.doc_第4页
心理健康研究进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健康研究进展前言: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心理健康的含义,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根据心理的发展原则,不同时期面对的任务不同,需要满足的期望不一,因此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也不同。然而, 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性, 不同人群的差异性, 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结果呈现一种遍地开花但相对分散的状态, 缺乏一个完整的标准化的理论指导系统作为实际应用的理论基础。本文针对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的研究进行探究,综合了解各人群相关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并对现今国内相关心理健康研究的不足与缺憾进行了展望。1.婴幼儿期:婴幼儿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未来的心理发展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在欧美发展心理学界, 关于婴幼儿心理健康的界定争议颇多, 主要原因在于婴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在探讨婴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时, 许多研究者研究03岁婴儿,认为最为人关注的大概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情绪调节能力是否正常发展; 二是婴幼儿早期与其父母能否形成某种保护性的、稳定的、连续的抚养关系; 三是婴幼儿是否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中, 以及他们所具有的适应和处理环境的能力; 四是婴幼儿是否形成某种关于自己在参与关系和影响周边世界的能动性的认知。方丰娟等,在2006年考察了中外幼儿心理健康的评估现状,发现,尽管近年来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干预方面,学者们(尤其是国内学者)做了相当多的研究,但是在心理健康评估方面,国外编制了比较多的量表,主要集中在社会性、情绪和行为能力方面的评估。这些量表只能测量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全面评估幼儿心理健康的量表较少。并且,与国外相比,除了修改外国现成量表外,国内研究人员自行编制的量表不仅数量上少,而且这些自编量表距离真正达到测量目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有一定距离,因而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在综合考虑婴幼儿心理发展影响因素之后,认为,婴幼儿心理健康应包括:情绪反应情况、行为表现、社会关系、认知功能活动水平、照料环境的质量,六个方面。在幼儿心理发展教育的研究中,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无疑是其首要和核心任务。刘玉娟检索统计了1979- 2010 年期间所发表的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和著作,发现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研究、对策研究和现状调查上, 还有些研究侧重于对幼儿的心理、生理、问题行为某一方面的调查、分析, 还没有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如何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姚本先,张灵在2010年通过对790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文献中发现,大多数研究是针对幼儿的补偿性教育研究。这一现象说明, 目前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重点在幼儿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治疗与矫正上, 缺少建设性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对大多数儿童来说, 最重要的是开发心理潜能、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优化整体的心理素质, 但这些方面的研究在当前是比较薄弱的。2.青少年期: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除了生理发育产生巨大的变化之外,作为个体发展的过渡时期,其认知和社会性方面也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青春期,这个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沈德立等人首次在国内突出了新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青少年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所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决定着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 并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心理健康评估方向上,沈德立等编制适合中国人群的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黄小迅和朱广荣在2011年分析了1485例中学生心理应激源和应对方式后,发现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是最主要的应激源,问题解决是青少年最常用的应对方式。应激源和应对方式在年级、学习成绩,家庭因素等因素上存在差异。苏朝霞(2011)等人探究了青少年抑郁的相关因素,发现青少年抑郁的特点与成人相比发生比较隐蔽, 有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 且比成人期患抑郁的风险有所增加, 随着不同年龄变化而变化。生物遗传因素, 依恋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中的应激事件, 学习压力, 人际关系等为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影响因素。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大多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是:家庭学校的两点一线式生活状态。因此,除了学校环境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周丽群(2010)发现,在幽默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幽默可以缓解紧张,减轻压力,调解人际冲突,活跃气氛,所以说幽默是一种很好的压力应对机制,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功能。在高中青少年群体中,由于人际冲突和学习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事件频繁出现,所以在高中开展幽默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促进高中生的人格健康发展。鲍丽俊和范佳丽(2010)发现,核心家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单亲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学生;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时,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状较少;而采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时,易出现如焦虑、抑郁、敌对情绪及人际冲突等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状;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心理健康量表的各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三大因素,也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重点。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逐渐普及,从而诱发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病症,实乃青少年心理健康一大顽疾,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王岩(2010)对网络成瘾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造成网络成瘾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和主观三因素。Young(1998)认为,具有特定人格特质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成为网络成瘾者,因为他们把上网作为发泄自己消极情绪的唯一方式。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国内研究多注重于研究其影响因素,对如何解决这些影响因素,应对方式等问题却鲜少有研究。3.成年期和老年期:成年期,个体逐渐开始步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担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成年期相对其他时期个体而言,压力更大,同时心智也更加成熟。大学生,是一个处在成年早期的群体,决定着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评估方式,国内多倾向于采用SCL-90问卷。张向葵(2006)等人在认为SCL90问卷对普通人群不具有很好的信效度的情况下,自编问卷进行测量。对全国各地区18岁及以上的不同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总体上,当前我国人们心理健康处于较高的内、外部和谐状态,在人与内部世界和谐上,成年初期不如成年中期;在人与外部世界和谐上,成年初期不如成年中期和晚期低,在心理健康总体情况上,城市被试比农村、乡镇被试高,乡镇被试比农村高。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被试较中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被试在心理健康水平亦高。朱敏,姚本先(2007)统计了自1989年以来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总体水平看,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比例占三成左右,而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一成左右,而这种状况是由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诸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并以三个维度为中介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除此之外,徐志刚,刘盎(2003)研究了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长期的有效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障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国内学者更多的着眼于心理状况的测量,对心理障碍解决对策的研究流于表面,不够深入具体。中年人,作为社会的建设者,心理健康状况本应得到社会关注,但是纵览研究进程,对中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却严重缺失。吕芬,王众杰(2011)对中年知识分子心理状况研究,发现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除了人际关系敏感一项外, 中年知识分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人群差;在四个常见心理症状中, 强迫症的发病率最高, 抑郁症次之,并且男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明显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开始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邓丽芳,郑日昌(2005)针对中老年人群,编制了城市中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是目前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中老年心理评估工具。彭华茂,尹述飞(2010)提出,对城市老人子女给予情感支持越多,其抑郁水平越低,对农村非空巢老人,提供服务支持越多,其抑郁水平越低,而对农村空巢老人,亲子支持不影响其抑郁。张明妍(2011)等人发现,老年人从重要他人那里获得的实际社会支持的质量越高,老化态度越积极。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多的受子女以及和他们有重要关系的个体影响。研究展望:从研究群体上看,当前的研究关注最多的是学生、教师群体, 其他群体的关注相对不足。今后的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应注重之前相对被忽略的国民群体, 如农民群体、婴儿群体等, 对中老年人、企事业、机关单位员工群体也应适度加大研究力度。从研究工具上看,关于青少年至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国内基本上采用SCL-90为工具进行测试,但SCL-90本身针对群体为精神病人,其次,众多自编问卷推广性不足,信效度有待考量。从研究内容上看,当前的心理健康研究绝大部分是横向的、针对局部群体的研究, 建议今后可以适当增加针对范围较广的研究, 以及纵向的相关性的研究,建议我们可以增加健康心理发展延续性的相关研究。参考文献:张向葵, 高丽, 李梅(2006). 我国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现状的新调查.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8(4), 24-30.朱敏,姚本先(2007).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解决对策研究.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3(9), 6-9.徐志刚, 刘盎(2003). 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文化导刊, 4, 51-52.吕芳, 王众杰(2011). 中年知识分子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30(2), 117-120.邓丽芳, 郑日昌(2005). 城市中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应用心理学, 11(1), 45-51.彭华茂, 尹述飞(2010). 城乡空巢老人的亲子支持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6,627-633.张明妍, 王大华, Mick Power, Ken Laidlaw(2011). 老年人重要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老化态度的关系. 心理科学, 34(2), 441- 446.蔡韶娜(2007). 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7(11), 356-363.方丰娟, 陈国鹏, 戚炜颖(2006). 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心理科学, 29(2), 493- 495.姚本先, 张灵(2010). 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当代学前教育, 2, 4-10.刘玉娟(2010). 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11, 16-19.鲍丽俊, 范佳丽(2010).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国校医 ,24(7), 494-496.黄小迅, 朱广荣(2011). 1485例中学生心理应激源和应对方式的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12(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