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实录及评析(智星、于永正).doc_第1页
《自己的花》实录及评析(智星、于永正).doc_第2页
《自己的花》实录及评析(智星、于永正).doc_第3页
《自己的花》实录及评析(智星、于永正).doc_第4页
《自己的花》实录及评析(智星、于永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汪智星 点评:于永正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课题是生:(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师:默读课题,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课题后,你心里面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呢? 生: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生:一般来说,自己种的花是给自己看的,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师:好的,当你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们一定想到了我们自己养花的情景。师:你家里养花吗?生:养。师:你家养花是给谁看的?生:给自己看的。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书。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后几次踏上德国?德国人养花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解决了,刚才你们提的问题就明白了。(生自由读全文)【评: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生:作者先后两次踏上德国,德国这个民族养花非常奇特。师: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奇怪?”请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让你感到奇怪的句子画出来。(教师巡视)(板书:奇)【评:这叫由具体到概括。】师:谁来读读让你感到奇怪的句子?生:(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屏幕展示句子)师:我们班里哪位同学朗诵得比较好,请他来读一读!(个别读)师:请你推荐一个可能超过你的同学来读。(个别读)师:听你们这么一读,老师都不敢读了,请大家一起读。(齐读)师:这些句子你觉得“奇”在哪里?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师:小朋友,你家养花吗?生:养。师:你家养花吗?生:养。师:谁家没养花?(部分学生举手示意不养)师:咱们这能叫“家家户户”养花吗?你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家家户户”吗?生:每一家每一户。师:每一家每一户都在养花,这就叫生:(齐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师:奇就奇在“家家户户”都养花。(板书:家家户户)仔细看看,还“奇”在哪里?谁来把它读出来。生:(读)“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师:还奇在哪里?生: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的窗子外面。师:对!(板书:临街窗子)还奇在哪里?(大屏幕里的一段话中的“脊梁”二字变红。)师:请同学们拿笔跟老师一起写“脊梁”一词。(连读三遍)师:请同学们用手摸自己的脊梁。知道吗?“脊梁”就是生:脊背。师: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生:茎。生:叶片。(出示一朵花,演示花的脊梁。)师:(引说)如果脊梁朝外,那就是生:花朵朝里;师:(引说) 如果脊梁朝里,那就是生:花朵朝外;师:(引说) 如果一朵朵花的脊梁朝里,那就是生:一朵朵花儿朝外。师: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注意:老师读前面的话,你们读书上的话。师:(引)我们是喜欢花的人在家养花,他们是生:(接)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师:(引)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生:(接)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师:(引)我们在屋里看着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他们是生:(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师: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只能看到花的生:脊梁。师:只能看到花的生:脊梁。师:只能看到花的生:脊梁。师:怎么样,感到了奇吧!知道奇哪里了吗?(板书:花朵朝外)师:你们还画了哪一处?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好眼力,这是全文的重点,重中之重。老师把它打在了屏幕上。(自由读)(师范读)师:老师在读的时候是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们也能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指名读)师:同学们,看看这一段美在哪里?请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教师巡视)师:同学们都画完了,先自己把这些词自由地读一读。 “任何”(字变红)师:结合课文,你怎么体会“任何”一词?生:所有的街。生:条条街。师:是一条街吗?生:不是。师:是两条街吗?生:不是。师:都不是!而是条条街都是这样的,所有的街都是这样的。那才叫生:(读)任何一条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字变红)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提醒:“簇”的读音;“姹”的读音;姹和嫣都是生字,而且都是“女”字旁) (指名读)(齐读)师:谁来说说它们的意思?生:花儿成团,一簇紧挨着一簇,十分茂盛,就叫“花团锦簇”。师:它侧重写花的生:样子。生:形态。师:“姹紫嫣红”又怎么理解?生:花儿有紫有红,五顏六色,十分艳丽,就叫“姹紫嫣红”。师:它侧重写花的生:颜色。生:色彩。师:这两个词把花的形态、色彩全写出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自己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注意:想好了再说师: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的样子。师:我仿佛看到鲜花怒放的情景。师:我仿佛看到大街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师:我仿佛看到千姿百态的鲜花随着风儿翩翩起舞。师: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台上那朵朵花儿被暖暖的阳光沐浴着的娇艳姿态。师:我仿佛看到蝶舞蜂飞的忙碌情景。师:通过想象,大家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你们怎么理解“花的海洋”?生:花儿很多。生:花儿很多,像海洋一样。生:花儿像海洋一样,面积很广。师:这里的花非常奇丽,且数量多、面积大。看了左边又想看生:右边;师:看了楼上又想看生:楼下;师:看了近处又想看生:远处;师:看了怒放的还想看生:含苞欲放的;师:看了这街,还想看生:那条街。师:一条街是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两条街也是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条条街都是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知道吗?此时,你就是置身在生:花的海洋。生:花的海洋。生:花的世界。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读吧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注意,汪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图片。(出示画面)。看,这就是花团锦簇;这就是姹紫嫣红。面对这两张图,你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吗? 生:百花齐放。生:五彩缤纷。生:百花争艳。生:百花怒放。生:万紫千红。师:这么多美的词再加上两个新学的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都是描写花的。“山阴道”(字变红)(指名读)师:这是个比喻,把大街比作山阴道。我们漫步在德国任何一条大街上,都好像走进了山阴道。两边的楼房成了陡峭的山壁,陡峭的山壁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长满了绿绿的叶,使我们感到好像徜徉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竟然忘掉了这里是街道。这就是在德国看到的令人惊奇,意想不到的风景,谁能不说奇呢?读吧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漫步在这样的大街上,左边是花,右边也是花,前方是花,后方还是花,花朵从四面八方迎面扑来,你的眼睛才会生:应接不暇。师:谁来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生:花儿很多,眼睛都看不过来。生:迎面而来的花儿太多太多,眼睛怎么也看不过来。师:知道吗?这迎面而来的有郁金香,有大丽菊,有一串红叫得出名的,还有叫不出名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都有。读吧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知道吗?这迎面而来的花儿粉的如霞,白的像雪,红的似火,这么多的顏色,形容得来的,还有形容不出来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都有。读吧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奇吧?这些写的是哪里的奇?生:街上的奇。(板书:花的海洋)师:还有一处看似平常,但是也令人称奇!一起来看看!(屏幕出示句子)生:(齐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师:你们知道“又”是什么意思?生:再。师:这“再”一次,这“又”一次,你们知道这是季羡林时隔多少年后看到的景色吗? 生:四五十年。师:四五十年,就是半个世纪,半个世纪后的德国依然像几十年前那样。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而是几十年,可以断言德国还会继续这样做下去的,这更令人称奇!生:(齐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师:知道这是怎样的奇?生:永远的奇,每年都这样。(板书:年年如此)【评:理解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由具体到概括,再由概括到具体。这样读书,就深入了,就有收获了。】师:到了这个时候,刚上课时读课题提的问题的答案找到了吗?生:找到了。师:没有,这些只是奇!课文中哪一句话对开始提的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大家仔细找找!(教师巡视指导)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师:再读一遍,要读得流畅些。(生齐读)板书: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师:读完了,这就是问题的答案所在。德国这个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从养花这件事可以看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的崇高境界。正因为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才有了这样一道奇丽的风景,才有了这样一个题目。读吧生:(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师:声音大一点,慢一点,再读生:(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师:当我们把问题的答案找到了以后,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读书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从读课题到读课文,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对课文理解得那么透彻,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联系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和自己养花作比较。今后读书,一定要这样做。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或对自己启发很大的句子选择一处抄下来。(学生抄写句子)师:同学们,当你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的时候,也就是记在自己的心里了。【评:结尾颇耐人寻味。看似平常,只是抄写,但意义非同一般。】【总评:汪智星老师的确有智慧。首先“智”在解读文本上。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德国人养花究竟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于是就顺学而教,解读课文。于是读出五个“奇”。这五个“奇”,首先是老师读懂的。自己读懂了,心中有数了,才会引导学生去读。教学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