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鲁班造伞教案反思作业题.doc_第1页
13鲁班造伞教案反思作业题.doc_第2页
13鲁班造伞教案反思作业题.doc_第3页
13鲁班造伞教案反思作业题.doc_第4页
13鲁班造伞教案反思作业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鲁班造伞教学要求1.学习鲁班善于观察、积极发明创造的精神。2.学习生字、新词,认识新部首,能填写词语。3.练习默读,锻炼分析与表达能力。重点难点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2.培养分析与表达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 字词导读 鲁(l) 班 造 伞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某人在某一方面非常有造诣(y),很出名。发明: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著(zh)名的木匠(jin)。他有许多发明创(chun)造。传说,伞就是他发明的。句导读:开篇点题,点明伞是鲁班发明的。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介绍了鲁班的身份,传说伞是他发明的。躲藏:把身体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文中指避开。有一天,鲁班和妹妹到西湖游玩。忽然下起了大雨,游人被淋得四处躲藏。 段导读:写有一天,鲁班和妹妹到西湖游玩,遇到大雨,人们无法游湖赏景。雨中的西湖山青水绿:山和水都是绿色的。指景色美丽、迷人。迷人:使人陶醉、迷恋。观赏:观看欣赏。日晒雨淋:太阳曝晒,雨水淋浇。也形容露天劳作或旅途的辛苦。附近:靠近某地的。山青水绿,更加迷人了。“唉!”妹妹叹了口气说,“要是在雨天也能游西湖多好哇!”鲁班说:“我在湖边盖几个小亭(tn)子,人们坐在亭子里观赏(shn)风景,就不怕日晒雨淋了。”妹妹说:“可是坐在小亭子里,只能看见附近的景色。要游遍(bin)整个西湖,得需(x)要多少亭子啊!”鲁班想:“妹妹说得有道理,要是能造出一种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东西,该多好哇!”句导读:从鲁班想的可以看出鲁班是个有了问题就非要解决、善动脑筋的人。段导读:写在妹妹的启发下,鲁班想到要造出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东西。朗读妹妹话中的“唉” ,声音要低些,第一个感叹句要读得真切些,第二个感叹句要读出心中的顾虑。鲁班的回答用平静、轻松的语气来读。忽然,雨中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嬉闹:嬉戏打闹。追逐:追赶。嬉(x)闹声。鲁班抬头一看,只见一群小孩儿正在雨里追逐(zh)玩耍。他们每个人头上都顶着一片荷叶。那些落在荷叶上的雨珠,顺着荷叶脉络:植物花、叶与昆虫翅膀上血管状的组织。脉络(mi lu)不停地向四周流去。“有办法了!”鲁班兴奋地对妹妹说。句导读:这句话是说鲁班造伞是受到了一群小孩儿用头顶着荷叶玩耍这件事的启发,说明他留心观察、善于联想。段导读:写鲁班看到雨中头顶荷叶玩耍的一群小孩儿,想出了办法。朗读“有办法了”语速稍快,语气上扬,读出鲁班兴奋、喜悦的心情。鲁班跑回家,照着荷叶的样子,先用竹条扎好架(ji)子,再蒙上羊皮句导读:“跑”表现出鲁班造伞的急切心情。妹妹试了试,说:“要是能在用的时候把它撑(chn)开,不用的时候又能折起来,就更好了。”鲁班眼睛一亮,说:“对!”他又反复试了许多次,终于造出了能开能合的伞。句导读:从“反复”“许多次”“终于”,可以体会到鲁班发明伞的难度,让我们感受他不怕困难、敢想敢干、坚持不懈的精神。段导读:写鲁班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了能开能合的伞。“反复”“许多次”“终于”读得重些。1.学习生字、新词。2.提高识字能力,规范书写。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生字、新词卡片。一默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独立识字二小组互读三全班交流学生甲:可以按生字的结构记忆。“顶”是左右结构“湖”“游”是左中右结构,“奋”“忽”、“景”是上下结构,“亭”是上中下结构,“匠”是半包围结构。学生乙:也可以按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记忆,“胡和湖”“亭和亮”。学生丙:可以按基本字加部首来学习。“胡+氵”“斤+匚”。学生丁:“湖”是形声字,湖里有水,所以部首是“氵”,基本字“胡”表示字音。老师总结:记忆汉字的方法很多,应该用自己认为最简便、最好用的方法,不必选择同样的方法。四练习书写,老师作重点指导1.注意“游”的最右边是“人+子”。“忽”下面“心”的写法,卧勾要写好,千万别写成“斜勾”。2.注意笔顺。“匠”的笔顺:。五认读词语,扩词积累1.(1)鲁l班亭tn tng子观 赏shng游yu遍嬉x戏脉mi 络lu架ji子撑chn开 反复f 蒙mng上(2)西湖h雨珠zh日晒shi雨淋兴奋fn 忽然 风景 周围 顶着 木匠2.湖:西湖湖水湖光山色 游:游玩游泳游遍顶:山顶头顶屋顶 顶天立地 奋:奋斗勤奋兴奋奋不顾身忽:忽然疏忽忽略 飘忽不定 匠:木匠工匠能工巧匠周:周围 周正 周转 周密 景:风景 景色 景物 景观六朗读课文,了解大意鲁班是怎样发明伞的?1.学习课文,了解鲁班是怎样发明伞的。2.默读课文,表达感想。荷叶、伞的实物或动画课件。一题目导入1.读题目,质疑:鲁班是谁?学生: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2.老师简介鲁班生平。3.你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学生:鲁班是怎样发明伞的?二理解课文1.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鲁班发明伞的原因和过程。发明的原因:第2、3自然段。发明的过程:第4、5自然段。2.说一说鲁班为什么发明伞。学生甲:鲁班和妹妹在西湖中游玩,遇到大雨。(读第2自然段)学生乙:妹妹想既在雨中游玩,又不被雨淋湿。这引起了鲁班的思考,在亭子里能避雨观赏,但是离开亭子出去观赏就会淋雨。如果有一种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东西就好了。(读第3自然段)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中的对话。3.鲁班是怎样发明伞的?(1)默读,思考。(2)小组学习,说一说。(3)全班交流。学生甲组:鲁班看见一群小孩子用头顶着荷叶在雨中玩耍,受到启发。(读第4自然段)投影:那些落在荷叶上的雨珠,顺着荷叶脉络不停地向四周流去。想一想荷叶能避雨的原理:荷叶亭子,能避雨荷叶脉络流水不积水顶荷叶可行走避雨投影:“有办法了!”鲁班兴奋地对妹妹说。“兴奋”说明什么?(说明鲁班非常高兴。)老师:鲁班在思考中观察,在观察中又思考,从而引发了新的想法(创造欲望)。学生乙组:鲁班立即仿照荷叶的样子动手制作,羊皮当荷叶一样的伞面,竹条当叶脉一样的架子,伞把儿像叶柄。(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学生丙组:鲁班在制作中听取了妹妹的建议,反复改进,使伞既能张开又能合上,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读第5自然段第二句到最后)共同总结板书:提出问题观察受启发动手制作不断改进。这就是鲁班创造发明伞的过程。三感悟表达读了这个故事,说一说你的感想。学生甲:鲁班遇到问题时,能积极动脑、动手去解决。学生乙:鲁班善于观察,能积极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所以他能成为发明家。学生丙:鲁班在发明中能够虚心听取妹妹的意见,不断进行改进,所以他发明的伞方便实用。学生丁:我们要向鲁班学习,养成遇到问题积极思考的好习惯。14鲁 班 造 伞要是能一看,兴奋照样子反复试终于造出!提出问题善于观察动手实践不断改进成功1.本文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造伞的事,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鲁班是受到什么样的启发而反复试验,最终造出能开能合的伞是理解本篇课文的关键。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们明白假如鲁班只是随便想想,没有再继续思考,那他看到再多的“启发”也是不会发明出伞的。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教师最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每一项成功的发明都付出了发明者的艰辛劳动,只有积极开动脑筋、敢想敢干,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成功。1.比一比,再组词。亮(明亮) 复(反复) 架(一架)亭(亭子) 夏(夏天) 驾(驾车)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日)晒(雨)淋(四)(处)躲藏追逐(玩)耍(山)青(水)绿能(工)巧(匠) (奋)不顾(身)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发明(创造)忽然(突然)兴奋(高兴)著名(有名)观赏(观看)创造(制造)4.按顺序排列下列句子,把序号写在括号里。(1)鲁班跑回家。(5)他反复试了许多次。(2)照着荷叶的样子。(3)先用竹条扎好架子。(6)终于造出了能开能合的伞。(4)再蒙上羊皮。5.鲁班还发明了什么?请从课外书或资料中了解,把你知道的写下来。一鲁班简介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因是鲁国人,出生于世代工匠家庭,“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鲁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的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春秋和战国之交,社会变动使工匠获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打宋国,但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鲁班接受了这种思想。鲁班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发明。一次攀山时,鲁班的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拔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yo),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飞鹞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鲁班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能建造“宫室台榭”;舟战用的“钩强”;创制了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用工具,还发明了磨、碾、锁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们一直把他尊为“祖师”。二精彩教学实录节选(一)精读课文,质疑探究1.学生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标画:(1)鲁班为什么想到发明伞?(2)鲁班发明伞的经过是怎样的?2.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朗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并练习用“既又”的句式说话。(2)鲁班想发明的亭子有哪些优点和不足?(3)出示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观察两者的相似处,感悟鲁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4)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