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排版和打印规范按规定采用A4复印纸打印毕业设计(论文),在开始打字之前应设置页边距离,要求:上边距为2.54cm,下边距为2.54cm;左边距为3cm,右边距为2.2cm;设置页眉1.7cm,页脚1.5cm;论文采用单页打印,中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页不设置页眉,中英文摘要页、目录页用大写罗马数字字符顺序编排页码,页脚居中打印。从正文开始设置页眉,其格式为:奇数页眉内容为:届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偶数页眉的内容为:(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均采用宋体小五号居中。页码从正文开始编排。特别提醒:此格式仅供参考,未尽事宜以重庆三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为准! 题目下空一行打印作者姓名,每个字符间空一格,符号“”表示空格,一个符号“”表示空一格,打印时请勿显示此符号,下同,小四号宋体,居中打印从页面顶部开始打印中文标题,标题为四号黑体,可以分为一行或两行,居中打印姓名下不空行直接打印专业班级等相关信息,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江苏省FDI挤出效应研究XXX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XX专业XX级重庆万州404000在“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XX专业XX级重庆万州404000”后空一行再打印 摘要(小四号黑体),摘要二字后空一格打印内容(五号仿宋体),1.25倍行距。摘要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内容和结论等。语言力求精炼,一般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字数一般不超过400字。摘要测度FDI的挤出效应,就是测度FDI对国内资本形成的负面影响。一方面,FDI的进入,不仅可以弥补一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也会通过“溢出效应”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优秀的管理理念和畅通的营销渠道, 并最终提高当地企业生产率。另一方面,FDI的进入也会形成对本国资本、资源以及市场等等的挤占,通过其固有的所有权优势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将当地投资者挤出市场。国内外对于这两种效应在资本层面影响的最终结果“挤入”或“挤出”一直持有争议。本文首先通过借用一个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建立的理论模型对内外资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建立实证模型,引用1992-2005江苏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吸引FDI的典型区域江苏省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对江苏省引资情况的全面分析的结论,深入地探讨了可能导致“挤出效应”产生的七大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FDI挤出效应国内资本溢出效应江苏省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关键词三字后空一格打印内容。关键词三字为小四号黑体,其后的内容为五号宋体,每两个关键字之间空两格。Abstract用小四号Arial字体(加粗),Abstract后空一格打印摘要内容(内容为五号Arial字体),1.25倍行距。从页面顶部开始打印英文标题,小四号Arial字体(加粗),分一行或两行,居中打印英文题目下空一行打印作者英文姓名,姓的所有字母全部大写,姓与名之间空一格,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间用连接符“”进行连接,小五号Arial字体,居中打印THE CROWDING-OUT EFFECT OF FDI IN JIANGSU PROCINCEWANGLaowu 专业名称及年级,请自己翻译,小五号Arial字体,居中打印XX专业2005,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Wanzhou,Chongqing,404000AbstractThe crowding-out effect of FDI is the negative effect caused by FDI to the DI(Domestic Investment). On the one hand, FDI can not only make up the foreign exchange and saving gap, but also 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excellent management skills, expedite marketing channels and etc. through the “Spill-over Effect” which will eventually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local firm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perior technology employed by foreign firms allows them to produce more efficiently, and use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o drive local competitors out of business or foreclose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investors. So FDIs effect on domestic investment on the capital formation “Crowing-in” or “Crowing-out” has long been the subject of controversy. By introducing a theoretical model from 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framework, we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mestic investment and FDI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Based on the results, we then conduct an empirical model and explore the data from Jiangsu Statistics Yearbooks (1992-2004) to learn the reality of Jiangsu Province. 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uit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we conclude the seven causes which may lead to the “Crowing-out” effect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FDICrowding-outEffectDomesticInvestmentSpill-overEffectJiangsuProvince 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Key words,Key words后空一格打印内容。Key words三字为小四号Arial字体(加粗),其后的内容为五号Arial字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从页面顶部开始打印“目录”二字,“目录”二字用四号黑体,“目”与“录”之间空一格,居中打印,目录下空一行再打印各章节标题,1.25倍行距。目录序号与章节标题之间空一格,顶格打印各序号,目录内容与页码之间用虚线连接,页码放在行末,章、节、小节均采用小四号宋体,其余章节结构类似。摘要Abstract0前言11FDI本形成效应理论综述11.1FDI与资本形成的研究总述1节序号前缩进两格,节序号后空一格。1.2FDI与资本形成的理论研究21.3FDI与资本形成的实证研究4结论12致谢语20参考文献219届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内容行间距为固定值:18磅,字间距为默认值,采用五号宋体字打印(所有标题除外)从页面顶部第一行开始居中打印,序号与章标题之间空一格,小四号黑体,“前言”与正文之间空一行打印正文0前言章节标题上下各空一行,章的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居中,序号与章标题之间空一格,章与章之间的内容空一行打印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对东道国的贸易收支、消费、储蓄、投资、外汇储备、要素价格,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集中度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尽管大多数影响被认为是有益的,但FDI对内资的影响即资本形成的效应一直有众多争议。反对者认为FDI 会形成对当地内资的挤出效应,原因在于: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外资企业将其拥有的新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将原有的本地企业挤出市场,同时阻止本地的投资者追加或者新设在该领域的投资。事实上,从东道国的角度对FDI持反对观点主要是基于FDI可能会减少本地企业获得的利润(Graham and Krugman,1991)的观点。Grossman(1984)从劳动成本出发,分析认为随着外企的介入,必然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因而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相对供求关系的变化,工资上升。而支持FDI的观点认为,FDI是对内资的有益补充:FDI不仅仅是资金的转移,同时也带来了新技术、管理技能以及市场渠道。它能够促进技术的溢出并且提高内资企业的生产率水平(Beladi, and Choi 1995)。因此,内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形成效应。节的标题用小四号黑体,顶格打印,节与小节标题之间空一格1FDI资本形成效应理论综述小节的标题用五号宋体,小节与节之间不空行,顶格打印,序号与小节标题之间空一格,换行打印内容。1.1FDI与资本形成的研究总述1.1.1新古典主义的投资分析框架在宏观经济学中,投资一般由新古典主义投资函数来表示总投资,而没有考虑到内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别。新古典主义假设所有的公司都是同质的,因此不考虑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异质性。投资理论中假设现有的经济中仍然有一定的投资机会可以供国内外的公司随意挑选,如果投资机会被国外企业所占有,则国内企业就会散失这一机会。在这一假设前提下,投资主体的异质性是不会对投资结果产生影响的。由于投资机会是无限的,所以外资(无论是直接投资或者是间接投资)对内资是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的。Ruffin和Rassekh(1988)研究表明,在1966-1985年间,美国的间接投资和FDI呈现出完全替代的关系。只要FDI和间接投资的总量不变,它们之间内部比例的变化对于东道国国内的资本形成不产生任何影响。由此得出FDI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投资行为是难以区分的。也有其它的一些研究从FDI对内资企业投资成本的影响入手,取得了一些突破。Lubitz(1971)和Van Loo(1977)在研究美国的FDI对加拿大资本形成影响的分析中,将FDI作为总支出外的一个解释变量引入到投资函数中,运用联立方程测度FDI流入产生的影响。这些研究和新古典主义的区别在于他们考虑到了产品市场的替代效应以及由前向和后向的产业联系可能会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影响,但结果均证明FDI是对内资的有益补充,在Lubitz的研究中,1个单位的FDI会带来2个单位的国内投资。相反的,Banglore(1993)实证分析得出在1975-1990年间,进入美国的FDI替代了国内投资。1.1.2从产业组织角度对FDI的研究新古典主义的投资模型忽视了作为FDI的投资主体跨国公司(以下简称为MNC)的特征且没有将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加以区分,显然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偏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产业组织视角来研究FDI,这些研究关注引起FDI上升的主体MNC的主要特征。当MNC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并且具备跨国特征后,该公司及其子公司与国内企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包括国际化的品牌效应、技术的先进性以及管理经验、营销手段和渠道上的诸多优势。这些资产形成“公司专有优势”从而抵消其与国内企业相差的“本土化优势”的劣势。而这些优势在MNC内部等同于公共产品,可以无偿的在MNC内部的任何其它地方复制,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抵消本地企业的优势。从该角度出发,MNC的FDI将对东道国的国内企业产生如下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所有权优势形成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和成本差距。如果MNC的所有权优势越明显,其对本土竞争者的影响就越大。Kokko(1996)研究表明,MNC与本土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大,则其子公司获得的利润就会更高;而本土企业的盈利水平与其直接负相关。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在本地投资中,会通过“溢出效应”使得东道国本土企业受益。这种溢出包括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等。在Kokko(1996)的研究中,人员的流动是“溢出效应”产生的一种有效途径。1.1.2FDI与资本形成的理论研究从理论上阐明外资流入与国内资本形成的内在联系,是分析外资流入的资本形成效应的基本前提。总结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1、纳克斯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资本的形成最早对外资流入的资本形成效应进行研究的学者是纳克斯。其著作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从国际资本流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资本形成问题是不发达国家发展的核心。“贫困的恶性循环”是阻碍不发达国家资本积累的因素。资本的供给取决于储蓄能力和储蓄愿望,资本的需求取决于投资的刺激。在不发达国家,资本形成的供求两方面都存在着循环关系。不发达国家资本形成的障碍,从供给方面说是由于储蓄的能力小,其解决方法是挖掘并化解农村中隐藏的大量隐蔽失业,并限制消费,弱化消费的国际示范效应;从需求方面说是由于投资的引诱力不强,投资刺激的微弱主要是由于市场容量太小,其解决方法是在各个不同的工业部门中同时进行投资。他的观点倾向于肯定国际资本流入能够扩大东道国的投资规模,从而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2、麦克杜格尔肯普模型麦克杜格尔(G.D.Macdougall)和肯普(M.C.Ketmp)等人在60年代建立了分析FDI对世界经济、东道国和母国经济影响的一般工具,即麦克杜格尔肯普模型。该理论认为:如果资本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由于FDI的流入可以缓解国内经济发展所缺少的资金困难,资本的流入导致本国生产量和就业的增加,从而使资本的边际力在国际上趋于平均化,使世界资源得到最佳利用。3、“两缺口”及其拓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钱纳里(H.B.Chenery)和斯特劳斯(A.M.Strout) 1966年发表了对外援助与经济发展一文,首次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外资的一种模式,即“两缺口”模式,并被广泛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需求的原因。“两缺口”理论的基本模型为: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为依据,总需求等于消费(C)、投资(CI)和出口(X)之和,总供给等于消费(C)、储蓄(S)和进口(M)之和,由此得到下列恒等是:公式书写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公式编号用圆括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编号按章顺序编排。 (1-1)上式简化为: (1-2) (1-3)在最后的式子中,左端表示投资与储蓄之差,右端表示进口与出口之差,该公式在宏观上反映了投资、储蓄、进口及出口之间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为了大力发展其民族经济,投资需求旺盛,但国内积累有限,储蓄严重不足,形成“储蓄缺口”;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创汇能力普遍较低,而迫切需要的技术设备等进口却呈刚性增长,这样必然导致“外汇缺口”。“双缺口”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技能、储蓄和外汇等方面的制约,一国将无法实现“自我维持增长”。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外国资本,因为一定数量的外国资本可以同时弥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换言之,外国资本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国内的储蓄和外汇不能满足计划投资和计划进口的需要。“两缺口”模型在强调外资对于加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的同时,也指出利用外资在填补两缺口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外资不仅可以增加一国的出口能力,有利于弥补外汇缺口,同时可以通过投资来增加一国的收入水平,在一定时期收入分配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相应的增加储蓄水平,填补储蓄缺口。但是国外资源只能暂时、局部的缓解国内储蓄不足和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因此,两缺口的平衡最终有赖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造。而成功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可以起到既增强一国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扩大出口创汇,又增加人民收入和国库收入,提高国内储蓄能力的双重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利用外资或者依靠外国储蓄来发展经济或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两缺口”模型成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流入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成为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就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而言,国内已经出现了内外资的“双溢出”现象,国内资金过剩,同时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国际贸易一直呈现顺差,而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仍然不断扩大,显然“两缺口”模型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它们利用外资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一些西方学者对“两缺口”模型作了修正,在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管理和企业家方面的缺口(称作“技术缺口”),以及政府税收缺口(称作“税收缺口”),从而将该模型扩展为“三缺口”模型与“四缺口”模型。“三缺口”模型是由赫尔希曼提出的。他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管理和企业家的匮乏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约束,资本效率的发挥因此受到了限制。技术、管理和企业家的缺口总成为“技术缺口”,是指由于与国外相比,缺乏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无法吸收并有效的使用各种资源,从而影响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技术缺口仅仅依靠国内资源几乎是无法给予足够的弥补的,大多数还是需要从国外引进才能满足本国的发展的需要。另外,当存在技术缺口时,而发展中国家难以估计在自我研发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需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等一览以资源的转移来避免风险,获得一定的技术溢出效果。所以技术缺口只有通过主要以技术为载体的外国资本的流入作为替代,因为填补技术缺口的外资流入是不能通过国内储蓄全部或部分予以实现的。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缺口是外国资本大规模流入的重要需求动因。“四缺口”模型除了涉及到储蓄、外汇、技术等三个缺口之外,还探讨了政府税收的计划目标与实践税收之间的缺口。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和目标,要靠政府的投资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与政府支出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弥补税收缺口,政府必须向外资企业的利润征税,通过征税、入股经营和财政参与等方式,为政府筹措公共资金。(陶文达,1995) 无论是“三缺口”模型还是“四缺口”模型,都将“技术缺口”列为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也都进一步指出通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来弥补这一缺口的必要性。4、格里芬外资流入可能降低国内储蓄,减少国内投资英国经济学家格里芬1970年(Griffin,K.B)在论证外资与国内储蓄和经济增长时指出:外资流入可能降低国内储蓄,减少国内投资。一方面,外资流入可能引起消费支出增加,并放宽对进口的限制;另一方面,外资流入对国内投资有挤出效应。 5、艾伦.格里菲恩由MNC带入的FDI能够增加东道国资本存量图题采用五号宋体,图号按章顺序编写,如“图1-1FDI对内资的影响路径”表示第一章第一个图,图序号与图标题之间空一格。英国经济学家艾伦.格里菲恩在应用经济学(1998)一书中评析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时指出:如果FDI的资本是由跨国公司由国外带入,则能增加东道国国内资本存量,但如果资本是在东道国国内筹集,则这样的FDI会取代国内资本。Qr1rOr0 I1 I2 I3DDS图1-1FDI对内资的影响路径如图1所示,来自海外跨国公司的资金流入所筹集的投资,绕过了国内市场成为可借出资金,使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在I2点保持不变,利率为r0 。然而,从本地筹集资本来进行增加投资会增大对可借出资金的需求(从D增大到D),这就导致利率的上升(从r0上升到r1)进而排挤国内投资(国内投资将从I2降至I1)。由此可见,经济学界在外资流入的资本形成效应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观点上,看法不一。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1.2FDI与资本形成的实证研究1.2.1国外研究Borensztein,Gregorio 和 Lee(1998)运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工业化国家流向 69 个发展中国家的 FDI 研究表明,FDI 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动力,而且比国内投资更具有效率。他们以人力资本来衡量东道国的吸收 FDI 溢出效应能力,认为只有东道国人力资本达到一定水平以上,FDI 才会对其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研究同时检验了其对于内资是否存在“挤出效应”,证实了存在“挤入”效应。1美元的外资带来大于1美元的总投资,但结果并不显著。Manuel R. Agosin和Ricardo Mayer(2000)在UNCTAD的报告中研究了39个国家19701996年FDI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效应占主要地位的共有19个国家,挤出效应或挤入效应占主要地位的各有10个国家,就地区格局而言,亚洲国家普遍是中性效应和挤入效应,而拉丁美洲国家则普遍是中性效应和挤出效应,而在非洲三种效应都存在。UNCTAD的1999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还指出:绿地投资形式的FDI对东道国国内资本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项目本身的特点,如果FDI项目是新产品和新服务,则会产生挤入效应,如果FDI项目是国内已有的竞争性行业,则会产生挤出效应;但对于通过并购(尤其以证券投资方式)进入的FDI对东道国的影响则相对复杂,如果东道国存在国内金融抑制,则FDI流入肯定会增加金融资本供给,国内投资被挤出的可能性很小。Chen 和 Ku(2000)在对台湾 FDI 的研究中,把 FDI 分成扩张型和防御型:扩张型主要利用公司的竞争优势而防御性主要利用东道国廉价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他们对台湾的 746 家制造企业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类型的企业都有利于提高台湾制造业的生产力。Brian J.Aitken, Ann E. Harrion(1999)通过使用1976-1989之间4000多个企业层面的大量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外资的进入仅对雇员在50人以下的小企业的生产力有促进作用,但对于同行业的全内资企业存在显著且很强的负效应。外资的引入仅使那些合资企业受益,而对完全内资的企业并无“溢出效应”。Nigel Driffield, Dylan Hughes(2002)检验了外资对于英国不同区域的影响。研究借助宏观经济学和工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建模发现在总体水平上,FDI对内资具有推动作用,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部城市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和挤出效应。分析原因可能是这些城市人力资本较低,对FDI的溢出吸收能力较弱。尽管外资促进了就业,但这些国内企业也可以做到。最后从区域政策的角度提出对策,认为对FDI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并非麻木越多越好。Jan Misun, Vladimir Tomsik(2002)将FDI视为外生变量,通过分析总投资与FDI,GDP等相关因素的关系,计算出一个总的判定系数,研究1990-2000匈牙利、捷克和波兰三国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研究发现,外资对波兰有着明显的“挤出效应”,而在捷克和匈牙利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Ann E. Harrison, Margaret S. McMillan (2002)通过研究象牙海岸4399家样本公司19741987年的财务数据后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企业把资金约束作为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外公司带来稀缺的资本能减轻这种约束,但如果国外公司在当地的资本市场大规模筹集资本,则造成对国内公司投资的挤出效应,并削弱FDI的积极作用。研究还表明,由于当地资本市场的青睐,私人内资企业比外资公司收到更大的资金约束,而国有企业资金约束问题并不明显。1.2.2国内研究与西方学者相比,我国学者更多地是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引进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孙海顺(1998)研究了1979-19%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他发现,通过促进国内资本形成、增加出口和创造新的就业,对外直接投资显著地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他所作的回归分析还表明,通过转移技术、提高出口和促进区域内和区位内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对外直接投资在总体上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中国国内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巴曙松(1998)认为,利用外资作为对外金融活动的一种形式,外资与内资存在互补或替代的效应,如果只重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规模,又不提高内资的投资效率,那么这种外资就存在对内资的挤出风险。马全军和鞠加亮(1999)通过透析“内外资双溢出”现象认为,外资的大量进入已不仅对内资起到补充追加的作用,而且直接替代了一部分内资,弥补了相当一部分本应由国内储蓄来弥补的投资缺口和资金需求,巨额“存差”与国内储蓄的剩余要付出巨大的“资金沉淀成本”,利用外资也会付出巨大的国民经济成本。并且认为,在国内储蓄剩余的情况下,大量引入国外资本显然是一种资源配置的错位,这主要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和不规范,致使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需求未能很好匹配,从而导致作为利益供给的内外资未能协调一致的结果。沈坤荣(2000)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外溢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发展的贡献极大,继续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在短期内可以拉动需求,是恢复景气的有效手段,从长期看,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推动制度变革,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王小鲁(2000)从FDI对我国资本形成和GDP增长的贡献进行计算,结果发现FDI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武剑(2000)采用关联率分析方法,对外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其中FDI发挥着主要作用,其对国内资本形成的贡献度也逐年上升,与GDP增长率有显著相关性。王国林、杨海珍(2001)利用19841997年数据对中国资本外逃与FDI关系的实证分析后认为:中国资本外逃与外国直接投资两个变量间存在着显著性很高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是互为因果的相关关系,因而,不同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资本外逃并非是由投资环境恶化引起的,而是主要由于对内资和外资的差别政策待遇引起的,中国的资本外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过渡性资本外逃(Intermediate Capital Flight)。”刘学武(2001)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中国是否存在过量引进FDI的因素。博弈参与人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政府和一个投资者(FDI)。用税收政策的优惠程度来刻画政策制定者对引进FDI的积极性。从该模型的均衡解得出地方政府制定的最优税率要小于按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应该提供的税率。故从这一角度来理解,中国确实存在过量引进FDI的因素。朱劲松(2001)采用国外学者Maxwell J.Fry建立的模型实证研究了FDI与国内投资的关系,结论是FDI与下年国内投资负相关性较强(系数为-0.817),呈现出明显的挤出效应,造成挤出效应的原因是:跨国企业在我国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占领市场型,抢占市场份额,以致影响到国内企业的再投资能力;跨国公司带来了新的市场竞争压力,国有企业由于效率地下而无力竞争,私营企业由于没有融资渠道无法筹资进行新的投资。杨新房(2002)通过分析中国资本外逃现象,认为引起资本外逃规模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FDI的挤出效应。造成FDI的挤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不对称信息下FDI内在的过度投资机制;FDI技术引进对国内资本在研发和产品市场等环节上造成挤出效应;政府扭曲行为,即政府对内外资区别对待的政策造成对国内资本的挤出效应。杨柳勇和沈国良(2002)利用一个总投资模型,对我国19831999年的数据进行模拟,并用FDI的长期挤入挤出效应系数分析FDI对国内投资产生的挤入挤出效应,得出FDI从长期来看(或从总体上)已出现挤出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即我国利用FDI从投资角度已出现负效应,或已出现了负宏观经济外部性,其原因是:流入我国的FDI可能主要进入了竞争性的行业或已经是市场化了的产业,这种投资减少或取代了国内本将进行的投资,因而对国内资本形成的贡献很可能小于FDI本身的流入量;即使FDI没有取代国内投资,FDI也可能不会刺激上下游产品的投资,这样也可能不会有挤入效应。陆建军(2003)认为在开放条件下,FDI会对东道国国内投资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FDI对东道国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或者挤入效应。通过对19872001年FDI对中国国内投资的影响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最近的15年间,FDI对国内投资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挤入效应;对大多数省份的投资也存在挤入效应,但在东部沿海省份挤出效应和中性效应则占一定的主导地位;FDI对不同地区投资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呈现出由东向西渐次减弱的状态。程惠芳和张声洲(2003)研究了国际产业资本流入对中国储蓄与投资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储蓄对国内投资仍然起根本性作用。但随着国际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储蓄与投资的回归系数出现了一些变化。在没有国际产业资本流入的条件下,中国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变化呈很强相关性,但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相关系数明显下降,并通过多种方法利用19802000年的数据进行检验表明国际产业资本流入对中国国内投资已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挤出”效应。罗长远和赵红军(2003)构建了一个政府向各种不同实力的投资者“售卖”投资环境的投资者甄别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认为:政府追求“剩余”最大化的结果使不同实力的投资者产生了分离,其中实力最强的投资者所面临的投资环境质量符合社会最优水平,其投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而其余投资者所面临的投资环境质量均被扭曲且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其投资需求受到抑制。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所以,它未能将规模巨大但十分分散的国内资本有效整合,从而使国内资本在与FDI竞争投资环境的过程中处于最为不利的位置,结果出现了FDI持续涌入而国内资本却投资不旺的怪现象。张海洋,刘海云(2004)通过建立分析框架,运用平行数据模型方法,以广东为例分析了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以及不同所有制工业部门的影响。我们发现,外资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和负向的竞争效应,而负向的竞争效应超过正向的溢出效应,外资对内资工业部门的净效应是为负的。这说明至少在短期,外资对内资工业部门冲击很大。研究还发现,外资对不同所有制工业部门的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是不同的。外资对国有工业企业冲击最大,而以私营、三资企业为主的其他工业企业受益最大。梁华(2004)以外国直接投资为解释变量,以资本总量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自回归滞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840-1936与1985-1999的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都具有挤出效应,且前期对官僚资本的挤出大于民族资本;后期对私营企业的挤出高于国有企业。王志鹏,李子奈(2004)通过对相对挤入挤出模型与绝对挤入挤出模型的比较,采用更大的样本量,运用CSW与SUR等计量经济方法,发现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中部地区有着明显的挤入效应,而西部地区不够明显。王韧、曾国平(2004)对于发展经济学中关于FDI挤出效应的外生性分析框架进行了质疑,提出基于制度变迁传导机制的FDI内生性分析框架,对我国FDI的挤出效应的基本演进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要克服FDI的挤出效应,必须通过渐进统筹、政府主导市场推动、非均衡均衡、单向双向的闭合性制度改革,消除原有非闭合系统下FDI挤出效应的互强化机制。综上所述,我们发现FDI“挤出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国别差异,在同一国内,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挤出”结果的差异一方面由于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别,另一方面也与研究方法和数据本身的选取有关。国内学者对于挤出效应的分析基本用总投资模型和挤入挤出系数判定法,但结果也存在争议。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的国情,以近三年引进外资规模最大的江苏省为目标区域,采用更大样本量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适时地调整我国的引资政策,更好的利用外资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结论”与其上、下内容均空一行打印,“结论”二字用小四号黑体,居中打印,结论内容用五号宋体打印。结论“致谢语”三字与其上、下内容均空一行,“致谢语”三字用小四号黑体,居中打印,“致谢语”内容用五号宋体打印。K.C Fung和Hibomilizaka(1999)的实证研究表明,影响日本和美国等国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有投资区域辐射的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工业园区建设、交通状况、人力资本等。在对外商对华投资的决定因素的研究中,杨柳勇等(2002)的一项调查表明,中方利用外资的最根本的四个原因分别是: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引进外国资本和开发国外市场。而在给外商提供的12项在华投资考虑因素的选项中,认为最重要的四个因素却是:劳动力成本低、国内市场潜力、优惠政策和利润高、投资回收快。可见,中方引资的首要目的是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事实上外方并没有很好地满足中方的要求。致谢语“参考文献”四字与其上、下内容均空一行,“参考文献”四字用小四号黑体,居中打印,“参考文献”内容用五号宋体打印。这篇论文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参考文献1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发展经济学前言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25-28.2陈涛涛等.对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因素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03,(5):23-28.3程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保理业务方案(3篇)
- 高级方案工程师(3篇)
- 顶拉管工程方案(3篇)
-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2025年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报告
- 农业企业数字化种植案例研究:农业物联网设备互联互通分析报告
- 劳务公司务会计面试题及答案
- 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在2025年实现个性化营销策略报告
- 修理服务合同
- 聚焦2025年:精神心理健康医疗服务供需现状与市场拓展报告
- 网络购物服务合同
- 二级减速器计算说明书
- 厨房设备施工方案
- 《比热容》说课-完整版课件
- 北京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各种轴载换算计算方法
- (高职)《会展策划》(第三版)ppt课件(完整版)
- 商超类企业抖音代运营方案(综合)
- 海上保险法课堂笔记(国航上课版)
- 精选文档大跨度梁板混凝土浇筑方案
- 数学算24点题目
- 顾问式销售培训(PPT46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