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ppt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ppt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ppt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ppt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 拓展课 目录一 文化中国二 天文历法三 地理山川四 姓名字号五 宗法礼仪六 节庆民俗七 教育科举八 职官沿革九 图书典籍十 科学技术十一 衣食住行十二 音律度量十三 战争刑律十四 字里乾坤 一 文化与中国 1 文化的含义2 中国的由来3 中国的别称 中华 华夏 中原 赤县神州 支那 睡狮 二 天文历法 1 天文星象白虹贯日运交华盖参商天罡2 历法阳历 阴历 夏历 农历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 自西向东排列 与日 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 角 亢 氐 房 心 尾 萁 北方七宿 斗 牛 牵牛 女 须女 虚 危 室 营室 壁 东壁 西方七宿 奎 娄 胃 昴 毕 觜 参 南方七宿 井 东井 鬼 舆鬼 柳 星 七星 张 翼 轸 分野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 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 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 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 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 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 蜀道难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 今四川 的分野 井宿是雍州 今陕西 甘肃大部 的分野 蜀道跨益 雍二州 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 雍两州极高的山上 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参商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 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 心宿在东 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 彼出此没 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如曹植 面有逸景之速 别有参商之阔 杜甫诗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流火 流 下行 火 指大火星 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 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 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 表明暑气已退 彗星袭月 彗星俗称扫帚星 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 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 唐雎不辱使命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虹 实际上是 晕 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 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 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如 唐雎不辱使命 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 汉代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 昔荆轲慕燕丹之义 白虹贯日 太子畏之 燕太子丹厚养荆轲 让其刺秦王 行前已有天象显现 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 华盖 星座名 共十六星 在五帝座上 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 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 运气就不好 鲁迅 自嘲 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州域分野 即 角 箕 亢 氏 兖州 房 心 豫州 尾 箕 幽州 斗 江 湖 牵牛 婺女 扬州 虚 危 青州 营室至东壁 并州 亏 娄 胃 徐州 昴 毕 冀州 觜 参 益州 东井 舆鬼 雍州 柳 七星 张 三河 翼 轸 荆州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 1 因初月如钩 故称银钩 玉钩 2 因弦月如弓 故称玉弓 弓月 3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 故称金轮 玉轮 银盘 玉盘 金镜 玉镜 4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 故称银兔 玉兔 金蟾 银蟾 蟾宫 5 因传说月中有桂树 故称桂月 桂轮 桂宫 桂魄 6 因传说月中有广寒 清虚两座宫殿 故称广寒 清虚 7 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 故称月亮为望舒 8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 故称月亮为嫦娥 9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 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十四节气歌一月有两节 一节十五天 正月 立春天气暖 雨水粪送完 二月 惊蛰快耙地 春分犁不闲 三月 清明多栽树 谷雨要种田 四月 立夏点瓜豆 小满不种棉 五月 芒种收新麦 夏至快犁田 六月 小暑不算热 大暑是伏天 七月 立秋种白菜 处暑摘新棉 八月 白露要打枣 秋分种麦田 九月 寒露收割罢 霜降把地翻 十月 立冬起完菜 小雪犁耙开 冬月 大雪天已冷 冬至换长天 腊月 小寒快买办 大寒过新年 3 纪时纪年 纪年 帝王称号加年次的纪年 年号纪年 干支纪年 纪月 纪日 纪时 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 左传 骰之战 三十三年春 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十六年 廉颇为赵将 2 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 并以年号纪年 如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 琵琶行 元和十年 游褒禅山记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石钟山记 元丰七年 梅花岭记 顺治二年 后序 德祐二年 雁荡山 祥符中 祥符 是 大中祥符 的简称 宋真宗年号 等 3 干支纪年法 如 五人墓碑记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 指公元1627年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死事之惨 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 指公元1911年 与妻书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 应为辛亥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 如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庚子赔款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 4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 干支列后 如 扬州慢 淳熙丙申 淳熙 为南宋孝宗赵昚 shen 年号 丙申 是干支纪年 核舟记 天启壬戌秋日 天启 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壬戌 是干支纪年 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 乾隆 是清高宗爱新觉罗 弘历年号 丁亥 是干支纪年 梅花岭记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顺治 是清世祖爱新觉罗 福临年号 乙酉 是干支纪年 六十甲子 公元年数字的个位数所对应的天干 再加上公元年数字除以12的余数所对应的地支 合起来就是当年的干支年名称 如 1911年辛亥年 2006年丙戌年 公元年份的干支推算 干支纪年与属相对照表 1 我国农历采用 干支 纪年 1995年是农历年 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 1997年是农历 年 2 阅读下列文句 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 1990年全国高考题 是年夏五 改元景炎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名曰 指南录 淳熙丙申至日 予过维扬 戊申晦 五鼓 与子颖坐日观亭 待日出 上面的句子中运用了纪年 纪日 纪时的词语 其中确指某一年份的有 指某一日子的有 指某一时辰的有 時刻 三 地理山川 1 古代政区2 南江北河3 特殊地名九州 冀州 兖州 青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豫州 梁州 雍州 所以又有称全国为 九州 的 如龚自珍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4 古称别称南京 古称建康 建业 邺 金陵 江宁 白下 扬州 维扬 广陵 杭州 临安 钱塘 武林镇江 京口 北京 大都 燕京 北平 古人还根据地形 地貌 植被等特征给地方命名 如用 阴 阳 上 下 左 右 东 西 南 北 等加上河山等名词 构成地名 如 山东 山西 以太行山为界划分 河南 河北 以黄河为界划分 汉阳 以汉水为标志 淮阴 以淮河为标志 下列加线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992年全国高考题 A 沛公居山东时 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都在太行山以东 所以称为 山东 B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指长江以南地区 从中原来看 该地区在长江之外 所以称为 江表 C 马超 韩遂尚在关西 为操后患 指嘉峪关以西的地区 D 南取百越之地 置以为桂林 象郡 百越 即 百粤 秦时 百越 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广东 广西一带 四 姓名字号 1 姓与氏 姓别婚姻 氏别贵贱 2 名古人 三月剃发取名 命名之道 各代不同 商朝常用天干地支取名 如盘庚 春秋战国时 或以动物为名 如触龙 项燕 西门豹 或以贱以丑为名 或以职业为名 如庖丁 师旷 轮扁 优孟 魏晋时好用 之 如王羲之 王献之 3 字 男子二十 冠而字 女子许嫁 笄而字 称字以尊名 4 号别号 谥号 庙号 室号斋号 古人名 字 号辑录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号圣人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号亚圣 司马迁 字子长 官太史令 曹植 字子建 封陈王 谥思 世称陈思王陶渊明 一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杜甫 字子美 号少陵野老 白居易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韩愈 字退之 谥号文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 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司马光 字君实 谥号文正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李清照 字易安 号易安居士 陆游 字务观 号放翁 辛弃疾 字幼安 号稼轩 文天祥 字履善 又字宋瑞 号文山 关汉卿 号己斋叟 蒲松龄 字留仙 号柳泉 曹雪芹 名沾 字梦阮 号雪芹 谦称 敬称 贱称谦称1 王侯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 寡人闻赵王好乐2 臣自称项伯杀人 臣活之3 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某自幼熟读兵书鄙人不慧4 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5 自称名 不然 籍何以至此 敬称1 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再拜献大王足下时世宗享国日久 不视朝2 称师夫子哂之3 称朋友 尊长公等遇雨 皆已失期 陈涉世家 君安与项伯有故 上对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尔安敢轻吾射 而翁归 自与汝复算耳渠会永无缘贱称竖子不足与谋 小子无所谓 何敢助妇语 其他特殊称呼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先考 已逝世的父亲 先妣 已逝世的母亲 孟 伯 仲叔季 古人作品命名1 以地名命名 柳河东集 昌黎先生文集 孟襄阳集 孟浩然 湖北襄阳人 临川先生文集 亭林诗文集 顾炎武 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小仓山房文集 袁枚 辞官后 定居江宁小仓山 2 以书室名命名 聊斋志异 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惜抱轩诗文集 姚鼐 七录斋集 张溥 3 以谥号命名 王文公集 王安石 欧阳文忠公文集 诚意伯刘文成公集 刘基 封诚意伯 谥文成 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 4 以名号命名 诚斋集 杨万里 别号诚斋 随园诗话 袁枚 号随园 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文山先生文集 文天祥 方望溪全集 方包 樊川文集 杜牧 5 以字命名 李太白全集 魏叔子文钞 魏禧 字叔子 王子安集 王勃 笠翁对韵 李渔 6 以官职命名 王右丞集 王维 官尚书右丞 杜工部集 杜甫 工部员外郎 高常侍集 高适 宋学士文集 宋廉 学士承旨 魏郑国公文集 魏征 7 以年号命名 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嘉祐集 权书 苏洵 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 古人喜欢以作者官职名称为其作品命名 以下何者正确 甲 王维 王右丞集 乙 马致远 东篱乐府 丙 吴均 吴朝请集 丁 杜甫 杜工部集 甲乙丙 甲丙丁 乙丙丁 甲乙丙丁 王维 字摩诘 官尚书右丞 马致远 字千里 号东篱 吴均 字叔庠 官奉朝请 杜甫 字子美 官工部员外郎 刘向校书19年 未竟而卒 其后 他的儿子刘歆在汉哀帝的诏命下承继父业 年余而成 七略 七略 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 共分辑略 六艺略 诸子略 诗赋略 兵书略 数术略 方技略等部分 共著录图书603家 13219卷 其中辑略为诸略之总要 实际类分图书的是其他六略 其具体类目如下 六艺略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论语 孝经 小学 诸子略 儒 道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 诗赋略 屈原赋之属 陆贾赋之属 孙卿赋之属 杂赋 歌诗 兵书略 兵权谋 兵形势 兵阴阳 兵技巧 数术略 天文 历谱 五行 蓍龟 杂占 形法 方技略 医经 经方 房中 神仙 五 宗法礼仪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 其主要精神是嫡长继承制 与此相关 产生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 1 祭祀A 祭天地 社稷 宗庙 封禅 九拜九拜 一曰稽首 二曰顿首 三曰空首 四曰振动 五曰吉拜 六曰凶拜 七曰奇拜 八曰褒拜 九曰肃拜2 成人礼冠礼 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笄礼 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 结发加笄 也要取 字 3 丧礼中国古代丧礼制度 等级分明 同样是死 说法就尊卑有别 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 4 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 即遇到与君主 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国讳 如秦始皇嬴政时 改正月为端月 其父名子楚 吕氏春秋 就改楚为荆 汉高祖刘邦时 改邦为国 避圣人 尊者讳 汉淮南王刘安之父刘长 避长而用修 苏轼为避父 苏序 讳 就改序为引 苏辙则改序为叙 避恶人讳 人自宋后少名浍 我到坟前耻姓秦 其他忌讳 古人讳言钱而曰 孔方兄 讳言大小便曰 更衣 出恭 讳言死则曰 驾崩 仙逝 坐化 作古 等 5 年龄称谓襁褓 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2 3岁的儿童 垂髫 髫年 借指幼年 总角 借指幼年 束发 成童 十五岁以上 及笄 女子十五岁左右 笄 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豆蔻 指女子十三四岁 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 三十岁 不惑 四十岁 知命 半百 五十岁 花甲 六十岁 古稀 七十岁 耋 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泛指老年 耄 指八九十岁的年纪 泛指老年 期颐 一百岁 论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附录 七庙 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 太祖庙居中 左右三昭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代称 六亲 左转 中指 父子 兄弟 姑姊 甥舅 婚媾 姻娅 史记 中指 外祖父母 父母 姊妹 妻兄弟之子 从母之子 女之子 后泛指亲人 三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 也叫 五伦 使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之间得多关系 三从四德 三从 指妇女幼从父 出家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 指妇德 妇颜 妇功 妇容 这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九族 高祖 曾祖 祖父 父 自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上推四世 下推四世 三牲 祭祀用的牛 羊 猪 六 节庆民俗 1 春节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 元宵节 上元节欧阳修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3 社日4 上巳节5 寒食 清明6 端午节7 七巧节8 中秋节9 重阳节10 腊八11 祭灶 小年夜12 除夕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 又叫阴历 农历 年 俗称 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 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代的春节叫 元日 元旦 新年 辛亥革命后 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的来历 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像贴春联 贴年画 贴 福 字 剪窗花 蒸年糕 包饺子 燃爆竹 除夕守夜 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年俗活动 春节 我国最早的春联 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 春联 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 它和燃爆竹一样 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 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 贴 福 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 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 福 字 故意倒贴在门 窗 家俱上 取其 福到 倒 了 之意 年画和 字 春节的传说 相传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 年 的怪兽 头长触角 凶猛异常 年 长年深居海底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 每到除夕这天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以躲避 年 兽的伤害 春节的传说 相传 这年除夕 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 从村外来个乞讨的老人 半夜时分 年 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 村东头老婆婆家 门贴大红纸 屋内独火通明 年 兽浑身一抖 怪叫了一声 春节的传说 院内突然传来 砰啪 的炸响声 年 浑身战栗 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 年 最怕红色 火光和炸响 年 大惊失色 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 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的诗句 甲午元旦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农历正月十五夜 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 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 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人们赏灯 猜灯谜 吃元宵 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 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 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 有香辣甜酸咸五味 可以煮 炒 油炸或蒸制 桂花酒酿元宵 以肉馅 豆沙 芝麻 桂花 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 芥 蒜 韭 姜制成的象征勤劳 长久 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 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到宋元时期 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 灯会的时间 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 唐玄宗延长到三夜 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 宋代开始有灯谜 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灯市所用的彩灯 也演绎出 橘灯 绢灯 五彩羊皮灯 无骨麦秸灯 走马灯 孔明灯 等等 始于南宋的灯谜 生动活泼 饶有风趣 经过历代发展创造 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 秋千格 卷帘格 白头格 徐妃格 求凤格等一百余种 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 巧立名目 妙意横生 生查子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 淚濕春衫袖 宋歐陽修 农历五月初五 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又称端阳 重五 端五节 早在周朝 就有 五月五日 蓄兰而沐 的习俗 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这一天 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 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都与悼念屈原有关 同时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 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 挂艾枝 悬菖蒲 洒雄黄水 饮雄黄酒 激清除腐 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 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象一条天河横亘夜空 人们说 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 只有每年七月初七 天下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 他们才能相见 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 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 深入人心 汉民族节日 七夕 这一天 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 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 看谁更心灵手巧 因此 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 每到七夕将至 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 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 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这一夜还有观天河祈祷五谷丰收的习俗 有些地方还举办 青苗会 汉民族节日 七夕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 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 只有一头老牛相伴 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 要娶织女做妻子 到了那一天 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 并在水中嬉戏 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 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 唯独剩下织女 在牛郎的恳求下 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 牛郎织女男耕女织 相亲相爱 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 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 后来 老牛要死去的时候 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 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 老牛死后 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 把牛埋在山坡上 七夕的传说 七夕的传说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 他们勃然大怒 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 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 抓走了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 急忙披上牛皮 担两个小孩追去 眼看就要追上 王母娘娘心中一急 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 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 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 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 隔河相望 天长地久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相传 每逢七月初七 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 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此外 七夕夜深人静之时 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七夕乞巧 七夕七月七 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 心灵手巧的天仙 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 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 并向织女乞巧 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 有颗聪慧的心 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 所以又叫 女儿节 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 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 各地风俗不一 各种巧食做成后 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 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 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 一面吃着各种巧食 认为这样会使人变提灵巧 汉代时 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 不但祈求心灵手巧 还祈求得到财富 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七夕的诗词 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农历八月十五 是一年秋季的中间 因此称中秋节 中秋之夜 除了赏月 祭月 吃月饼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 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 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 中秋又称 团圆节 汉民族节日 中秋节 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 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 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 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 仲秋节 中秋节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 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 秋天祭月的社制 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 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 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宋代 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 拜月坛 拜月亭 望月楼 的古迹 北京的 月坛 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 于露天设案 将月饼 石榴 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 拜月后 全家人围桌而坐 边吃边谈 共赏明月 现在 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 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秋节的传说 相传 远古时候有一年 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 直烤得大地冒烟 海水枯干 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 他登上昆仑山顶 运足神力 拉开神弓 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 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奸诈刁钻 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 后羿娶个美丽善良的妻子 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 终日和妻子在一起 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中秋节的传说 一天 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 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 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 服下此药 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 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 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 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 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 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 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 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 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危急之时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身子立时飘离地面 冲出窗口 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 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 傍晚 后羿回到家 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 抽剑去杀恶徒 蓬蒙早逃走了 悲痛欲绝的后羿 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 他惊奇地发现 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 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 摆上香案 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 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 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 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传说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常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诗词 中秋月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节的诗词 农历九月九日 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古代以 六 为阴数 九 为阳数 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 所以叫 重阳 也叫 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汉初期 但其名称见诸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汉民族节日 重阳节的风俗 古老的重阳节风俗虽多 但主要是登高 插茱萸 赏菊和饮菊花酒 九月重阳 天高云淡 金风送爽 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 因此 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据西汉时的 长安志 记载 京城长安城外专门筑了一个高台 每逢重九 帽子上插着茱萸的人们纷纷登上高台 游玩观景非常热闹 到三国和晋代 登高活动更为普遍 历代诗人留下许多 重阳诗 登高诗 重阳前后 菊花盛开 赏菊饮酒便成了节日另一重要习俗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 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用菊花泡的酒 既能防止疫病 又可益寿延年 每逢节日 除登高插茱萸外 亲友们三五相邀 同饮菊酒 共赏黄花 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特别是诗人们 赏菊饮酒 吟诗唱酬 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 据 续齐谐记 载 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之曰 九月九日 汝家当有灾厄 宜急去 令家人各作绛囊 盛茱萸以系臂 登高 饮菊花酒 此祸消 景如言 举家登山 夕还 见鸡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曰 此可代也 今世人每至九月登高 饮酒 妇人戴茱萸 盖始于此 重阳节的传说 东汉时期 汝河有个瘟魔 只要它一出现 家家就有人病倒 天天有人丧命 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 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 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 决心访仙学艺 为民除掉瘟 恒景访遍名山高土 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 在仙鹤指引下 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 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 又赠他一把降妖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 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重阳节的传说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 明天九月初九 瘟魔又要出来作恶 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 一盅菊茯酒 并且密授避邪用法 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 下百初九的早晨 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 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 一盅菊花酒 中午时分 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 瘟魔刚扑到山下 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 瘟魔戛然止步 脸色突变 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 几在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王维诗云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的诗句 诗人李白写道 九日天气晴 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山岳 了然楚汉分 重阳节的诗句 2006年的节日 1月29日 春节2月12日 元宵节4月5日 清明节5月31日 端午节7月31日 七夕节10月6日 中秋节10月30日 重阳节 七 科举教育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他渊源于汉朝 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 完备于宋朝 兴盛于明 清两朝 废除于清朝末年 历经隋 唐 宋 元 明 清 根据史书记载 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 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正式废除 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1 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2 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永元中 举孝廉不行 连辟公府不就 公车特征拜郎中 明清科举简表 古代学校 1 国学太学 国子学 国子监2 乡学殷曰庠 周曰序 3 私学孔子4 书院有私立的 也有官办的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石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合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1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降下的山谷中 唐代贞元元年 公元785年 李渤隐居此处读书 并养一白鹿自娱 人称白鹿先生 宝历元年 公元825年 李渤出任江州刺史 在此建造台榭 命名为白鹿洞 南唐时将台榭建造成学馆 称为庐山国学 宋代时改名为白鹿洞书院 后毁于战火 至南宋淳熙六年 公元1179年 朱熹为南康军守时又重建院宇 并在此讲学 白鹿洞书院从此声名大振 书院内现存碑刻百余块 刻有朱烹手书书院学规和许多名人遗墨 2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面山脚下 为北宋开宝九年 公元976年 潭州太守朱洞创建 天禧二年 公元1018年 真宗赐名 岳麓书院 张栻 朱烹等理学家都曾在此讲学 从学者千余人 时有 潇湘洙泗 之称 千年以来 书院历经兵火 屡废屡修 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 前厅 忠孝廉节 四字石刻为朱熹所写 道南正脉 木匾为乾隆帝所赐 附属建筑有文昌阁 御书楼 六君子堂 十彝器堂 濂溪祠 湘水校经堂 赫曦台 自卑亭等 3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北石鼓山下 石鼓山峻峭耸拔 风景宜人 唐代元和年间 李宽在此筑庐读书 宋太宗至道年间李士真重建书院 景佑二年 公元1035年 仁宗赐名石鼓书院 柳宗元 韩愈 范成大 朱熹 张载 文天祥 徐霞客 王夫之等都曾到此游览或讲学 明清时书院不断扩大 原有建筑皆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之手 仅存部分碑刻及前殿 解放后对书院进行了修复 培植了树木花圃 建以亭榭 现已成为重要的游览胜地 4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亦称 睢阳书院 为宋代较早的书院 它位于河南省商丘县城 韧为戚同文讲学的地方 宋代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公元1009年 曹诚在此建学舍150间 聚书1500余卷 广收学生 当时的应天府知事晏殊曾请范仲淹来此讲过学 学校与教师又瞩学使俾入邑庠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因入京师 观太学 遂通五经 贯六艺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也 教学内容 六艺 八 职官沿革 1 中央官制在国君之下 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就是宰相 秦汉时期 设立丞相 管行政 统率百官 御使大夫 管检察和秘书工作 太尉 管军事 称为三公 同为宰相 魏晋以后 形成三省 即尚书省 执行 中书省 秘书 门下省 审议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宰相以下 就是中央各部门的长官 到隋代 正式确定了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 各部的正副长官是尚书和侍郎 每一部下设四司 各司的正副长官是郎中和员外郎 此后历代相沿 基本未变 六部的分工是 吏部 主管中下级文职官员的任免 考核 勋封等 户部 主管全国户口 土地 赋税 钱粮 财政收支等 礼部 主管礼仪 祭祀 学校 科举等 兵部 主管中下级武官的选用 练兵 军械和驿站等 刑部 主管全国司法行政 工部 主管土木建筑 屯田 水利 交通等 各部的正副长官是尚书和侍郎 每一部下设四司 各司的正副长官是郎中和员外郎 2 地方官制西周实行分封制 地方的长官主要有诸侯与大夫两级 诸侯的封地叫 国 大夫的封地叫 邑 战国时开始以郡统县 郡的长官叫 守 或 太守 以后沿用 县的长官称 令 长 后代也沿用 州的长官称刺使 宋代开始改刺使为知州 但习惯上仍称为刺使或太守到元代 行省成为全国最高一级行政区 其长官有丞相 平章 左右丞等 明初左右使成为一省的最高长官 中期以后 总督或巡抚成为一省或几省总揽军事 行政及监察的最高长官 总督又称制军 俗称制台 省的下边有府 府的长官为知府 如 登泰山记 与知府朱孝存子颖由南麓登 另外 清代省以下 府州以上还有道员 道台 作为高级行政长官 鲁迅 故乡 中 豆腐西施 杨二嫂说 阿呀呀 你放了道台了 就指此 公卿大夫方进于朝 书后 公 卿 大夫是爵位名称 公 指三公 周代 司马 司徒 司空太师 太傅 太保西汉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东汉 太尉 司徒 司空他们是中央最高长官 发表主管军事 行政及司法 卿 在公之下 秦汉王朝在三公之下设九卿 如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他们相当于今之部长级官员 大夫 在 卿 之下 是一般官职 本文中泛指所有官员 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举 辟 举 举荐 辟 招用 如 举孝廉不行 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 后汉书 征 君征召臣 如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公车特征拜郎中 范晔 后汉书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如 指南录 后序 中的 于是辞相印不拜 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 不去就职 除 拜官授职 如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 后序 一句中的 除 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 提升官职 如 战国策 先王过举 擢之乎宾客之中 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陟 提升 提拔 如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诸葛亮 出师表 升 提升 如 旋升宁夏道 梁启超 谭嗣同 假 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 调动官职 包括升级 降级 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 人们常在 迁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 升级叫迁升 迁授 迁叙 降级叫迁削 迁谪 左迁 平级转调叫转迁 迁官 迁调 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中 谪 就是贬官 黜 黜 与 罢 免 夺 都是免去官职 如 国语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贬 降职并外放 与 谪 相近 如 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 去 解除职务 其中有辞职 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 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 削 免 罢 废 夺 革职 罢职或停职 如 使者遂逮守 胁服夺其官 高启 书博鸡者事 退 撤销或降低官职 自己辞职 斥 屏弃不用 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如 张衡传 视事三年 上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 转 迁职调任 无所谓升降 如 顺帝初 再转复为太史令 范晔 后汉书 徙 改任官职 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 衡不慕当世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范晔 后汉书 调 调动 调迁 如 调为陇西都府 班固 汉书 迁 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 转迁 迁调 表示调职 右迁 迁除 表示升职 左迁 迁谪 表示削职 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 再迁为太史令 范晔 后汉书 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 琵琶行 放 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梁启超 谭嗣同 出 京官外放 与 放 意思相近 如 永和初 出为河间相 范晔 后汉书 九 图书典籍古代的典籍称策 册 杀青 或 汗青 汗牛充栋 学富五车 帛书 或 素书 卷 开卷有益 等 钞本 板印 版本 又作 板本 所以 活板 中说 板印书籍 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 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刻印书籍称为 付梓 梓就是木板 如 汝之诗 吾以付梓 祭妹文 经 史 子 籍经 有六经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又称之为 六艺 后代逐渐增加 至南宋变成十三经 即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春秋 相传是孔子在鲁国旧史基础上修撰的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 国语 相传为左丘明编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班固的 汉书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是袁枢 南宋 的 通鉴纪事本末 四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廿四史 从 史记 起到 明史 止的二十四部官方认定或组织编修的正史书 子 子书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哲学 政治 农学 科技 医学等各方面的书 集 集 是指诗文别集 总集 此外 我国古代类书 丛书也很多 如 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唐时虞世南编的 北堂书钞 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是明代的 永乐大典 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代的 四库全书 纪昀等人主编 附录古代图书典籍的有关名词 三坟五典古书名 伏羲 神农 黄帝的书称为 三坟 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舜书为 五典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易经 尚书 诗经 礼仪 春秋 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 六书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四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廿四史从 史记 起到 明史 止的二十四部历史书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仪 礼记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春秋三传解释 春秋 的三部儒家经典著作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四大名剧元王实甫 西厢记 明汤显祖 牡丹亭 清洪升 长生殿 清孔尚任 桃花扇 临川四梦明汤显祖的 紫钗记 还魂记 南柯记 邯郸记 四部传奇剧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金瓶梅 西游记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三言二拍明冯梦龙编定的话本集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四大谴责小说清末李宝嘉 官场现行记 吴沃尧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锷 老残游记 曾朴 孽海花 风骚指 国风 和 离骚 后来泛称文学 风雅指 国风 大雅 小雅 后来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十 科学技术 一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造纸术 1 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 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2 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 制造植物纤维纸 3 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 越南和日本 8世纪传到中亚 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 印刷术 1 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 日历和诗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 金刚经 卷子 2 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3 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 刻印的书 字体工整 装订精美 11世纪中叶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比欧洲早400年 4 元朝出现锡 木活字 后来又有铜 铅活字印书 5 活字印刷术发明后 向东传入朝鲜 日本 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 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3 指南针 1 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 发明 司南 2 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 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 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3 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 阿拉伯 波斯等国 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 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 火药 1 唐朝时 真元妙道要略 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 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 东京设立 广备攻城作 制造火药和火器 宋仁宗时成书的 武经总要 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3 南宋时发明了 突火枪 管形火器的出现 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4 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 所制的 震天雷 飞火枪 威力很大 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 取得局部胜利 5 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 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二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1 夏朝 历法 夏小正 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 天象 气象和农事情况 2 商朝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 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 月食和新星记录 3 春秋 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比欧洲早670多年 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 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比欧洲早160年 4 战国 甘石星经 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5 西汉 武帝时制定 太初历 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6 东汉 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比欧洲早1700多年 7 隋唐 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 皇极历 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 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 在 皇极历 的基础上制定的 大衍历 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系统周密 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 元朝 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 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编 授时历 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 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三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 西周 商高讲过 勾三股四弦五 这一勾股定理特例 载于 周髀算经 2 春秋 九九乘法表 3 西汉 刘歆推算圆周率为 4 东汉 九章算术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5 三国 刘徽运用极限理论 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6 南朝 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 之间 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 他还为 九章算术 作注 又著 缀术 等书 7 唐朝 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 缉古算经 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 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 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 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 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8 明代 数学家程大位编著 算法统宗 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9 清代 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 割圆九术 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 割圆密率捷法 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1 商周 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 2 战国 扁鹊是当时的名医 后代医家奉之为 脉学之宗 他发明的 四诊法 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 医学分科 有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 3 西汉 战国问世 西汉编定的 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 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医方经 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4 东汉 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后人称张仲景为 医圣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 被誉为 神医 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 隋唐 我国的一些外科手术 如拔牙 血管结扎等 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隋朝太医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 是古代医学史上探讨病因 病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 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 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 有许多创见 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 四部医典 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唐高宗时编修的 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的 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6 北宋 医学以小儿科 产科和针灸科最著名 小儿药证直诀 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儿科著作 十产论 是著名的产科著作 针灸学家设计了便于医术学习的针灸铜人模型 洗冤录 是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 王安石变法时设太医局 局内办有医学校 7 明朝 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 方剂一万多个 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 被誉为 东方医药巨典 五 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1 周易 一书首先提出了 地理 名称 2 战国时期的 山海经 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3 西晋裴秀绘制出 禹贡地域图 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 即 制图六体 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4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 水经注 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5 明代徐弘祖的 徐霞客游记 是一部地理学巨著 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 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六 农业 手工业论著 1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著 是现存一部最早 最完整的农书 2 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著 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3 农政全书 明末徐光启著 论述了农学理论 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4 天工开物 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 被后人誉为 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5 河防一览 明朝潘继驯所著 总结了我国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 七 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 先秦 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甘德 石申的 甘石星经 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 秦汉 编写于前1世纪的 周髀算经 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 西汉 九章算术 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比欧洲早1700多年 3 三国两晋南北朝 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 比欧洲早1100多年 4 隋唐 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 比西方早200年 唐本草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比欧洲早800年 金刚经 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 宋元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比欧洲早400年 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 沈括的 十二气历 比英国早800年 郭守敬的 授时历 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1 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 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 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入微 是中国学者的一大特长 2 中国学者形成了 天人合一 的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中包含一些人与自然协调的正确思想 但也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 更无益于对人事的研究 3 科学实验是建立近代科学的基础 不进行实验 便不能由表及里 发现事物内部的运动规律 东西方科学技术的差距从15世纪开始 大约从15世纪后半期开始 近代科学在西欧兴起 我国的科学技术不但被西方迅速赶上和超过 而且日益走向衰落 首先这一时期中西科学技术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 在内容上 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