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 人教版 选修1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作业【基础题组】1产生标准形态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和培养基分别是()a一个细菌、液体培养基b许多细菌、液体培养基c一个细菌、固体培养基d许多细菌、固体培养基解析:选c在液体培养基中生活的细菌,无论是一个还是许多,肉眼都看不见。当固体培养基上有许多细菌并且集中在较小范围内时,肉眼可见。而菌落是一个细菌或几个细菌的子细胞群体,形成于固体培养基上,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所以肉眼可见。同种细菌形成的菌落,形态结构是相同的。许多细菌形成的菌落,不可能有比较标准的形态,因为许多细菌不可能是同一种细菌,也不可能在培养基的同一个点上。2下列属于菌落特征的是()菌落的形状菌落的大小菌落的多少隆起程度颜色有无荚膜a bc d解析:选b不同种类的细菌所形成的菌落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等具有一定特征,所以每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故细菌的个体特征有无荚膜不能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3测定土壤中细菌数量一般选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液,其原因是()a细菌个体小,真菌个体大b细菌易稀释,真菌不易稀释c细菌在土壤中数量比真菌多d随机的,没有原因解析:选c土壤中的微生物大约70%90%是细菌,真菌的数量要比细菌少。样品的稀释度越高,在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就越少。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平板计数,所以细菌的稀释倍数要高于真菌的稀释倍数。4想要对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分离与计数,下列操作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的有()土壤取样称取土壤稀释土壤溶液涂布平板微生物的培养a bc d解析:选d对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分离与计数时,称取土壤、稀释土壤溶液和涂布平板都在火焰旁进行;土壤取样在野外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在恒温箱中进行。5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的目的是()a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b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c培养基中还缺乏酚红指示剂作细菌的营养物质d如指示剂变蓝就能准确地认定该菌能分解尿素解析:选a加入酚红指示剂的目的是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不是加入酚红指示剂的目的;酚红指示剂不能作为细菌的营养物质;如指示剂变红就能准确地认定该菌能分解尿素。6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的是()a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b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5和260,取平均值238c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212和256,取平均值163d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40和256,取平均值235解析:选d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三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c项中虽涂布了三个平板,但是,其中一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两个相差太大,说明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因此不能用这三个平板的计数来求平均值。7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生长。利用上述方法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大肠杆菌霉菌放线菌固氮细菌a bc d解析:选b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但固氮细菌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生长,从而分离出霉菌;10%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从而分离出放线菌。8下列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b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应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营养物质c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时一般用平板划线法d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蓝,则表明筛选到了分解尿素的细菌解析:选a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实验中,利用的是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红,就能初步鉴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能力题组】9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如下表)。甲、乙、丙都能在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成分粉状硫10 gkh2po4 4 gfeso4 0.5 g蔗糖10 g(nh4)2so4 0.4 gh2o 100 mlmgso47h2o 9.25 gcacl2 0.5 g注:“”表示培养基中加入了这种物质,“”表示培养基中没有加入这种物质。a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b甲、乙都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c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微生物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解析:选d利用不同的选择培养基可分离出我们所需的微生物。从表格中可看出,培养基中无氮源,培养基中无碳源,为完全培养基。由此可知能在中生存的甲只能是固氮微生物,能在中生存的乙是自养微生物,丙只能在中存活,为异养微生物。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b测定土壤中细菌数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c只有得到了3个或3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才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d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解析:选c样品的稀释度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不同,含量最多的是细菌,大约占70%90%,其次是放线菌,最少的是真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稀释倍数进行分离;在同一稀释度下只要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验证选择培养基是否具有选择作用,需设立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若后者的菌落数明显大于前者,说明前者具有筛选作用。11某研究小组欲研究被石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并从中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称取和稀释被污染的土壤时应在酒精灯火焰旁b用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筛选c分离菌种时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d对细菌进行计数时宜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解析:选d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关键技术是无菌技术,因此在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过程中称取和稀释土壤时应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培养基的配方应以石油为唯一碳源;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时只能用稀释涂布平板法。12苯酚是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质,自然界中存在着降解苯酚的微生物。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为土壤样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碳源b如果要测定中活细菌数量,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c若图中为对照实验,则其中应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d使用平板划线法可以在上获得单菌落解析:选c若为对照实验,则中培养基应含除苯酚外的其他碳源,中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13如图表示某同学从土壤中筛选出能降低尿素含量的菌株的实验流程。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实验中应用以_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培养基。(2)将样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接种培养。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_旁进行操作。稀释处理的目的是_,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倒置放在温度适宜的恒温箱中培养,平板倒置培养的目的主要是_。(3)配制培养基时,需添加琼脂,琼脂起_作用;培养基中添加_作为指示剂,可使目标菌落的周围产生红色环带。(4)该同学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然后将1 ml样液稀释1 0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 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49、47和45。据此可得出每升样液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活菌数为_个,理论上,统计的菌落数往往_(填“低”“等”或“高”)于接种的实际活菌数目。解析:(1)欲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不能降解尿素的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存,这类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2)将样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接种培养,为避免杂菌污染,每一步操作都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为了得到单个菌落,需将土壤溶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为防止水蒸气在皿盖上凝结成水滴并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培养皿需要倒置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液体培养基中难以得到成型的菌落,而固体培养基上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因此需要加入琼脂作为凝固剂。目标细菌合成的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使培养基ph升高,酚红指示剂变红,因此可加入酚红作为指示剂。(4)将1 ml样液稀释1 000倍,在3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 ml,经培养后3个平板菌落的平均数是(494745)347(个),则每升样液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活菌数为470.11 0001 0004.7108(个)。答案:(1)尿素选择(2)酒精灯火焰得到单个菌落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3)凝固酚红(4)检测平板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4.7108低14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这种培养基属于_培养基。(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_(填“需氧”或“厌氧”)型。(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_(两空均填“增加”或“减少”)。(4)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_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在前一种方法接种过程中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这种工具在操作时采用的灭菌方法是_。(5)某同学计划统计污水池中目的菌的总数,他选用104、105、106稀释液进行涂布平板,每种稀释液都设置3个重复,各吸取0.1 ml稀释液涂布平板,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对平板的菌落数进行统计,结果如下:稀释度(倍)104105106平板123123123平板菌落数(个)432421445786774968为了保证结果准确,应选择上述稀释_倍的平板菌落数作为统计结果,计算出样品中每毫升目的菌菌株数为_个。(6)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常采用_法,其统计的数值往往比实际数目低,原因是_。解析:(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目的菌,这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化合物a,因为除了化合物a,没有其他的氮源和碳源。实验需要振荡培养,振荡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减少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增加。如此操作,可以补充营养物质。(4)接种用到的方法一般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前一种方法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和接种环,这种工具在操作时采用的灭菌方法是灼烧灭菌。(5)应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所以稀释105倍的平板符合要求,则每毫升目的菌菌株数是(786774)30.11057.3107(个)。(6)稀释涂布平板法计算的活菌数比实际值偏小,因为可能有两个或多个细胞形成一个菌落。答案:(1)目的菌选择(2)化合物a需氧(3)减少增加(4)平板划线法接种针(环)灼烧灭菌(5)1057.3107(6)稀释涂布平板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15为研究某品牌酸奶中乳酸菌的数量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的乳酸菌液体培养基除了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主要营养成分外,还应加入适量的_。在培养基各成分溶化与灭菌两步骤之间,要进行的操作是_。(2)接种微生物的方法有很多,图中过程所表示的方法为_。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同时需要做a、b、c三个平板,目的是_。用该方法统计培养基上的菌落数后,所得数据需要乘以10n后,才可表示酸奶样品中乳酸菌的数量(单位:个/ml),这里的n_。(3)请完善“检测乳酸菌对青霉素、四环素耐药性”实验的操作步骤:步骤1:配制三种分别含_的固体培养基,每种培养基制备两组。步骤2:向其中一组培养基中分别接种待检测的乳酸菌菌种,另一组培养基_。步骤3:将这两组培养基都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观察比较培养基中菌落生长情况。解析:(1)配制的乳酸菌液体培养基除了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主要营养成分外,还应加入适量的维生素。在培养基各成分溶化与灭菌两步骤之间,要调节培养基的ph。(2)接种微生物的方法有很多,图中过程所表示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同时需要做a、b、c三个平板,分别计数3次,取平均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