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五周教案.docx_第1页
语文第五周教案.docx_第2页
语文第五周教案.docx_第3页
语文第五周教案.docx_第4页
语文第五周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皇帝的新装 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揭示作品主题。2、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注入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学习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学习难点: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课文,掌握字词。2、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3、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脉络。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2、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脉络。学习难点: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脉络。学习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根钓鱼杆,同学们钓过鱼吗?能告诉老师钓鱼有哪些技巧吗?今天我们将一同跟随丹麦童话大师去钓一条很大很大的鱼。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是谁在钓鱼?他想钓哪条鱼?他用的鱼饵又是什么?最后又是谁把丝线剪断了?请大家扛着这跟钓鱼杆,默读课文,寻找答案。二、课前预习:1、童话知识了解: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2、作家作品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3、给加点字注音:炫耀( ) 称职( ) 滑稽( ) 赏赐( ) 爵( )士 御聘( )骇人听闻( ) 随声附和( ) 勋( )章 钦差( ) 妥当( )4.给下列词语释义:滑稽:骇人听闻:随声附和:称职: 精致:呈报: 炫耀:三、自学,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 能用一些词语概括皇帝的新装一文语言留给你的深刻印象吗?有关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来勾连、概括的话,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呢?(2)、再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四、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探究)(1)、一个无比威严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活精光光地、一丝不挂地走到大街上游行,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呢?(2)、老百姓在这场闹剧中既不象皇帝那样身居高位,又没有必要如大臣般讨好皇帝,况且又没亲见奇特的新装,怎么也陷进去了?(3)、是谁又将这根丝线剪断了?难道只有小孩知道事情的真相?(4)分析文章结构,大致梳理情节脉落。皇帝的新装情节 皇帝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成果展示六、课堂小结七、课堂练习1.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 和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作者是 (国家)作家 (姓名),他的童话作品还有 、 、 等。2.下列句子不是心理描写的一项是( )A.“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B.“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C.“我什么也没有看见!”D.“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夸张来叙写故事,表现主题。指出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句是( )A.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B.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D.(他们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4.皇帝之所以不穿衣服在街上游行,因为他相信骗子的话(多项选择) ( )A.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B.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C.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D.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按照情节发展的线索用连贯的语句复述课文,注意突出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2、进一步感知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难点:进一步感知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过程:一、课前写作(写出5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请同学们就下面设定的情境,展开大胆想像,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像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1)有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 (想像一下,皇帝的反应)(2)老大臣走后,两个骗子 (想像一下骗子会说什么)(3)城里的人们都在怎样讨论这种神奇的布料,说什么,想什么?(4)皇帝看到新装后,回到宫里 (想像皇帝想什么,做什么)(5)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 (想像他会怎么做)(6)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二、自学研读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些语句最能体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可能吗?这个夸张有什么效果?2引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1)第二部分写骗子向皇帝行骗。骗子怎样诱使皇帝上当?(2)皇帝听了骗子的话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三、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探究)阅读第三部分。(l)骗子在装模作样地“织布”,皇帝也一心惦记着那衣料。他为什么先派大臣去看衣料?为什么“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2)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老大臣为什么不说真话?(3)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着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着布料有什么异同?为什么?(4)课文写出皇帝怎样去看布料和看布料的情景?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为什么心口不一?四、成果展示(小组推荐回答)五、课堂小结六、课堂练习(名校课堂积累)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感知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童话主题,特色写法3、分角色朗读加深体悟。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难点:1、进一步感知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童话主题,特色写法学习过程:一、自学引导学生阅读“穿新装”、“展新装”部分。(1)课文写出骗子装模作样地忙了一个整夜,“缝好”了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以后,怎样写出皇帝换上“新衣”?(2)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3)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实话,老百姓先说假话最后也能说出实话?(4)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他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为什么不将游行结束呢?二、合作探究1、课后练习一(2)体会几个人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描写的作用2、从全文来看,皇帝是个怎样的人?而大臣和一般老百姓呢?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怎样?3、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对当时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态度怎样?三、课堂作业1.圈点勾画出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分析用笔的精妙。(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它有什么表达效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4)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2、课堂练习: 分角色朗读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2)皇帝:语调傲慢、神情自负。(3)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4)老大臣: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5)诚实的官员:故作姿态,语调低沉。(6)骑士们:随声附和。(7)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9)小孩子: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10)小孩的父亲: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三、课堂小结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欺骗的闹剧,在嘲讽、讥笑过后,总觉诙谐中寄寓着严肃的主题,催促我们去思考人性中那份脆弱的、易受社会浸染的纯美,如诚信、无私,该怎样去呵护、去坚持,让心灵家园永远烂漫、秀美。愿这不会只是善良的翘盼。四、教学反思七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二十六课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童话的有关知识。 2、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文中角色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丑恶行为的意识和勇气。 教学重点: 熟悉情节,把握形象,体会角色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童话这一文学体裁。【自主学习】一、背景材料:童话和作者童话是_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_、 和_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这篇童话的作者是_(国家)作家_,他的童话作品还有_、_和_等。安徒生:( 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二、给下列字加音炫耀 称职 妥当 呈报 滑稽 陛下 精致 头衔 爵士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三、感情朗读 整体感知用一个字把课文的情节线索填完整:(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合作探究】1、 文章第一段从哪些方面写了皇帝爱新装成“癖”?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皇帝。2、 骗子织成的新装有什么特征?这一特征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3、 皇帝做新装的目的是什么?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4、 皇帝派两位大臣去看新装,他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他们不敢说真话?5、 皇帝看新装时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假话?迫使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官员说假话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明。 6、 文中哪句话写了人们观看“新装”的盛况?人们为什么热心看“新装”?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7、 这里安徒生为什么勾画了一个倾城观看,并异口同声说假话的场面?老百姓说假话和皇帝、官员说假话是否相同?8、 为什么小孩儿敢于说真话?作者这样结尾的作用是什么?9、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中心内容,这个字既能适用于文中每个人物,又符合本文思想内容 【学习反刍】1、根据课文内容仿造句子: 骗子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文臣百官的丑恶灵魂; 骗子是_,_。2、请同学们就下面设定的情景,展开大胆想像,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像力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有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_(想像一下,皇帝的反应) (2)老大臣走后,两个骗子_(想像一下骗子会说什么)(3)皇帝看到新装后,回到宫里_(想像皇帝想什么做什么)(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么发展 ? 【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几篇有代表性的童话作品,说说故事,讲讲道理。2、给本文写一续篇,大胆想象,合理夸张,且能自圆其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七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天上的街市【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1、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二、朗读感知 总体要求:朗读这首诗总的原则是要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具体要求:(1)读诗歌,分清节奏;(2)读诗歌,念准重音;(3读出感情。三、理清诗歌层次【合作交流】 1、 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2、 诗人看到明星景象时产生了哪些遐想?3、 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1、 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诗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 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3、 作者由地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是一种什么手法?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手法写天上的生活的? 【学习反刍】1、 第一节中,诗人由 联想到 ,又由 联想到 。 2、 第二节中,能概括天上总貌的词是 。 3、诗中 节是写实, 节是想象。4、“世上没有的珍奇”的“珍奇”,在诗里将 词用作 词,意思是 。 5、“街灯明了”的“明”是 词,“天上的明星”的“明”是 词。6、“街灯明了”“明星现了”表现了黑夜中的情景,而作者笔下的“黑夜”象征了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 静夜【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静夜。体会诗歌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的意趣和蕴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和品味诗歌精练、生动的语言。 3、比较本课两首诗结构上的异同。【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和品味诗歌精练、生动的语言。2、比较本课两首诗结构上的异同。【知识链接】晋代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这个典故的名字就叫鲛人泣珠。是一个很美的故事。翻译过来就是,南海水中有鲛,在水中生活像鱼一样,从来不放弃纺织的工作,它哭的时候能哭出珍珠来(它的眼泪是珍珠)。【自主学习】一、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试着划分朗读节奏及重音。2、 结合时代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一、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二、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三、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四、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学习反刍】1、天上的街市、静夜选自 ,作者是 ,原名郭开贞,是我国杰出的 。代表诗集有 等。 2、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B.定然是不甚宽广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3、仿照静夜开头两句,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下面的句子。 (1)小河 (2)小鹅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八课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2、了解神话的特点。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4、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5、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学习重难点】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2、激发和训练想象力。3、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一、自主学习(一)学习任务一:调动知识储备或通过查资料了解神话。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女娲造人选自 ,作者是 。传说中的女娲是 神。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 ,它详细叙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二)学习任务二:积累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女娲( ) 澄澈( )( ) 灵敏( )掘( )起 掺和( ) 踪迹( )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绵廷( ) 奔奔榛榛( ) 开僻( )气慨( ) 兴高彩烈( )3、选词填空。女娲看着自己亲手_的生命,非常高兴,便不停手地_人。她日夜不停 地_ 呀_,_累了就索性用树枝_满泥巴在地上_来_去,泥巴点子_ 到地上,立刻变成了人,布满了东西南北。(发明 制造 捏 造 蘸 涂 揉 扔 甩 掉 溅 落)4、请用下列短语仿写句子。(1)神通广大(2)眉开眼笑(3)疲倦不堪二、合作探究: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 初读感受是什么?2、再读课文,体会作品主题。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3)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4)运用想象,把成语“喜气洋洋”“眉开眼笑”构想成生动的画面,并用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学习反刍】 测一测,检查一下你学习本课的成果如何:1、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 ,它详细叙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2)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 色彩。2、仿照下列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再另写一个句子。例句:山涧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在身边而含羞躲藏。仿句:七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二十九课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嬉戏”、“潺潺”、“孪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纯真、友好的情感氛围,体会诗情画意。3、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感受作品的美,把握文章“爱”的主题4、呼唤人间真情,把爱给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课前导入】同学们,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沐浴那汩汩流淌的爱的清泉,在爱中感受生活的光明和美好。【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金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诗歌被誉为“美的向导,爱的使者”,真挚的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1992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他的童话集有小树叶童话影子人眼睛树等。2、体裁介绍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嬉戏( ) 哞哞( ) 咩咩( ) 孪( )生 潺潺( ) 踉踉跄跄( )( ) 痒酥酥( )2、填空题。 (1)本文选自_,是一篇美丽的抒情_(体裁),作者是_,文章从“影子”“萤火虫”等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_这一主题。 (2)本文主要采用_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种写法与我们学过的课文_相似。【整体感知】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介绍盲孩子的他的影子的故事。2、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局部探究】1、文章第二段中使用否定词有什么用意?2、为什么要写盲孩子喜欢春风的声音、蜜蜂煽动翅膀的声音?3、在28段中,作者写到盲孩子和影子形影不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萤火虫给盲孩子带来了什么?从“一个淡淡的光点”到“一颗米粒大小的光点”这一变化表现了什么?5、萤火虫有“一只”到“几只”再到“一群”的变化表现了什么?6、“灯光”指的是什么?“影子又回来了”包含着怎样的深意?7、“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8、如何理解第86自然段的含义?9、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如何理解?【学习反刍】1、结合文后“研讨与练习一”,讨论:(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这两种说法,你同意吗?说说理由。你还有没有新的见解?说出来给大家听听。2、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意境美的。我的疑惑: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寓言四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自学引导】1、文体知识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2、走近作者:参考课本资料3、熟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每则寓言的情节,并说出寓意。4、列举出于本课的成语。【自主学习】1. 给下列字注音:边塞( ) 遽( ) 髀( ) 跛( ) 2. 根据解释,写出成语。(1)骄傲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2)原指野兽的凶恶模样。现在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3)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起乐。( )(4)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