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docx_第1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docx_第2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docx_第3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docx_第4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张馨月清华附中永丰学学基本信息课题与诗人对话专题之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科语文学段 初中年级八年级教材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提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将通过问题教学法、诵读品味法、勾连法,引导学生品读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联系李白的其他诗歌,深入探究“李白式忧愁”,提升思维,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2.教学背景分析从文本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州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时所作。题为“饯别”但是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诗人痛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触目现实,忧愤难当,全诗情感起伏变化,而又气势奔放,大开大合,却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和之前学过的将进酒都很好地体现了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从学情看,初二6班属于A层班,整体思维能力较强,语文基础较好,且用了初一一年时间背诵了整本诗风词韵,积累了一些李白的诗歌,对李白诗歌和诗人形象有一定的了解基础。学生在上年度的学习中,对诗歌鉴赏的知识有一定积累。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意象,从而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这首诗歌情感充沛、波澜起伏的特点。2. 通过与李白不同诗歌的连读,理解独特的李白式的“愁”,感悟李白诗歌豪迈奔放、飘逸洒脱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诗歌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中怀才不遇的“愁”“忧”。2. 在李白诗歌连读中,体会李白不同旁人的狂者之“愁”。难点:体会李白诗歌独特的“愁”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预习环节:二选一:电子作业,发给老师。1. 选择诗中的一句你喜欢的句子给他配张图。(网络、手绘、自拍均可)2. 从自己读过李白诗或诗风词韵中选与本诗匹配度最高的一句,放大你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字。(加粗闪耀)教学环节一、蓄势以宣州起兴(1) 导入解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解题:“在宣州谢脁楼设宴为官职为校书的叔叔李云饯行”。学生即可判断出诗歌的类型饯别诗。(注:易错点“朓”“校”)出示背景: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宣州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二)诵读感知,把握情感总纲1、学生齐声朗读诗歌,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感情、节奏。2、整体感知(1)本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 你从诗中的哪些字或词语中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呢?示例:我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中的“弃”字感受到了诗人的愁,弃有一种抛弃的意味,作者认为昨天的都抛弃他离开了。明确:愁A.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解诗: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恼忧愁。通过把握关键字词“弃、去、乱”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B.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则是以水喻愁,“水更流”“更愁”两个“更”字直接就点出了诗人“愁”之深,“愁”之浓,想要排解,却事与愿违,更加深了这种愁绪。点拨学生回忆相关的诗歌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并由此形成小拓展。C. 人生在世不称意”中“人生”可见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不称意”则是他对生命对人生思考的结果,也可看出诗人内心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愁闷。由一事一时,进而上升到对可看出诗人内心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愁闷。满满的愁绪,是这首诗的情感底色;思绪的纷乱,愁绪的杂乱。用诗中一个意象来概括李白的愁:_水_(2) 李白为何而愁?出示: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A. 为自己壮志难以实现而愁,从“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看出李白的志向高远好像天上的明月一样,可望而不可求。B.为自己才华难以舒展而愁,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用小谢来自比,可见李白对自己的才华非常自信。可惜只能在这里和李云互相吹捧一番,而不能干什么事业。C.为饯别而愁,“长风”“秋雁”可以看出,“秋雁”这个意象代表离别,李白惆怅了。带学生从分析句子出发,理解诗人愁从何来。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安史之乱前不久。李白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明确: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深深折磨着诗人。用诗中的一个意象来概括李白的志:_月_ 二、发势走进李白式忧愁1.对比朗读,一半用低沉的语调,一半用高亢的语调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高)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高)2.思考:李白的愁与我们一般认为的“愁”有什么不同? (1)出示: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梦江南)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明确:通过与他人诗歌对比,了解李白式的愁:爽朗而不低沉、坦率而不婉约、狂放而不收敛。(2) 出示: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天宝十一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天宝十二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明确:通过与李白自己诗歌的对比,找到李白愁之深长。(3)出示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古朗月行:阴精(月)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将进酒: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明确:李白的愁有光阴不在的烦忧,有孤独的愁,有思乡之愁,也有壮志难酬之愁。(4) 出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明确:李白的愁从内容上疏狂,是狂人之愁。(5)出示:宣州: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明确:李白的愁从形式上放荡不羁,这是侠客之愁。 小结:李白就是李白,他的愁不是“一种相思,两处”的闲愁,不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愁,亦不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愁,他的愁就是李白式的愁。这是一种诗人的愁,多情而不绝。这是一种狂人的愁,自信而傲娇。这是一种侠客的愁,放荡而不羁。3、 收势走进诗人内心诗人如此之愁苦,那么作者是如何排解自己的愁苦呢?出示: 将进酒,杯莫停。?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要摆脱这烦忧,想要摆脱这愁绪,那就喝酒吧!如今喝酒也难销愁了,那就披散开头发,不羁地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些都是李白式的浪漫,李白式的豪迈。想象的奇特,言辞的夸张,心性的不羁,都在诗歌中得到了体现。而谁来排解诗人心中之苦,散发弄扁舟也好,将进酒也好,不过一时的消沉。诗人总还是想着“乘风破浪会有时”的。于是在“忧愁排解更忧愁”中循环往复,难以摆脱,但是诗人仍旧开朗并不低沉。可能帮诗人的只有他自己一人,与李云一聚名义上饯别,更多不过吐槽一下压抑的心罢了。结:纵观李白的一生,坎坷多于平坦。他从二十五岁离蜀开始,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安史之乱中,为永王幕府,因李磷所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死于当涂。这就是李白一生的简短回顾。李白的志如月,不过是水中月。李白的愁如水,难断绝。改用我们同学写的一首小诗来做结: 浑噩以酒对秋风,奋起拼搏功难成。 笔落诗文泣天地,何苦要择弃与争。 王一辰板书设计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 背诵并能默写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2. 以“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为第一句,续写一首小诗。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李白的这首诗的情感脉络是非常复杂的,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一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这首诗的把握往往在于让学生学会翻译这首诗,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了解诗中一波三折的情感特点。在处理这首诗的时候,初二6班是A层班,学生层次比较高,如果按照以往处理,第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学生的理解深入不够。这堂课在设计上主要是主线设计,采用李白的愁为切入点,让学生能去试着串联起李白的诗歌,学会与诗人对话,为学生日后的初中升高中的打下基础。在其中穿插意象、知人论世、炼字分析等诗歌赏析的能力训练,达到从技到道的一个认知升华。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的情绪失落到了极点,感觉整堂课就是一个失败品。首先,一上来学生状态就不佳,没有投入到课堂中去,这可能与课堂一开始节奏慢有些关系,让学生有点闷住了。其次,这篇诗歌的预习落实不到位,造成在课堂上的一些点反复强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得比较高,但是对于A层班的学生而言不至于达不到,而是学生在预习工作上没有认真完成,课堂进行就相对吃力了。第三,这堂课的课容量有些大了,最后一部分没有处理完整,这也跟刚开始节奏慢有关系,如果一开始把握好节奏,最后也会处理得从容一点。冷静下来,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有很多地方还值得改进。首先,整个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在哪?最后的收口并没有收住,也就是落脚点根本没有想好,就想“以己昏昏,使人昭昭”。通过解析落脚点到底在哪?我觉得还是在李白虽然愁苦,但是却性格豁达,不使活力上。那在设计上,最后很多诗歌的对比就显得极为凌乱了和多余了,其实只需要学生去了解两点即可,一是李白愁的豁达,一是李白愁的狂放。然后回到李白的解愁上来,这才是真正的落脚之处,前面一个环节实在不应该花费太多时间。其次,问题的设计上有交叉之处,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混乱。比如,“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的愁”和“李白为何而愁”是有交叉的。其实如果“只问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的愁?”就可以了,再从中去引导学生思考李白愁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