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作业.docx_第1页
浙科版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作业.docx_第2页
浙科版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作业.docx_第3页
浙科版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作业.docx_第4页
浙科版必修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作业.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一、单选题1下表是某地区随着工业化发展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各年统计数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基因型频率ss(黑色)10%11.5%15%19%ss(黑色)20%23%31%35%ss(浅色)70%65.5%54%46%a第2年s基因的频率是23%、s基因的频率是77%b工业发展过程中污染物促使s基因向s基因突变c该现象说明自然选择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d黑色个体更适应后工业化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第2年s基因的频率是23%、s基因的频率是77%,a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自然择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c正确;黑色个体更适应后工业化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出现地理隔离 b产生生殖隔离c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生物的形态出现差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两个种群的基因不能进行交流,即生殖隔离。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名师点睛】进化标志和新物种形成标志辨析:1进化标志: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即两个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3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a. 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b. 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岛上其他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c. 甲、丙两个岛屿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d. 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 甲岛上的鸟迁到乙、 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他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b正确;甲岛上的鸟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 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岛上的鸟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因此生存的环境不同,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4下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不能互相交配。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地雀a和b可以体现遗传多样性,地雀a与c可以体现物种多样性b形成地雀c的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环境的变化c图中所示的物种形成所需时间比高原地区多倍体形成时间长d地雀c和地雀a不能交配的内在原因是配子形成的方式不同【答案】d【解析】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物种,地雀c与地雀a 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时地雀a与c,a项正确;图中地雀c时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起到选择作用的就是周围环境的变化,b项正确;高原地区形成多倍体是由于低温影响了植物的有丝分裂,会在短时间内形成,比图中经过长期地理隔离的时间要短,c项正确;地雀c和地雀a不能交配的内因是基因库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配子形成的方式都是减数分裂,d项错误。【考点定位】生物进化5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200只纯合长翅果蝇、400只杂合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a20%b40%c60%d80%【答案】 c【解析】 由题意知vv=400只,vv=(600+400)40%=400只,vv=600-400=200只,因此v 的基因频率=(2400+400)2000100%=60%【考点定位】 基因频率6脊椎动物对糖和氨基酸的反应分别需要独特的味觉受体分子,r2味觉受体可以“发现” 甜味而结构与其相近的r1味觉受体则可“发现”氨基酸味道。在进化过程中,蜂鸟的祖先失去了编码r2的基因只有编码r1的基因,怛蜂鸟还会被花蜜所吸引。下列有关蜂鸟味觉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味觉受体分子位于反射弧的感受器部分b特殊味觉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r1味觉受体可能出现了感知甜味的结构变化d花蜜诱导编码r1的基因突变为编码r2的基因【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味觉受体分子可发现甜味和氨基酸味道,发现后将其进行传递故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部分,a项正确;在自然界中特殊味觉的形成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项正确;r1味觉受体与感觉甜味的r2味觉受体结构相近,由题意可知蜂鸟的祖先失去了编码r2的基因,只有编码r1的基因,但蜂鸟还会被花蜜所吸引,这说明r1味觉受体可能出现了感知甜味的结构变化,故c项正确;基因突变是本身就存在的,只是花蜜即自然条件对其进行了选择,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生物的进化7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描述的最准确的一项是a.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但不决定进化的方向b.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 形成层细胞中两姐妹染色单体分别携带a和a基因,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d. 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可抑制有丝分裂间期dna的复制,从而诱发多倍体的形成【答案】b【解析】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但不决定进化的方向,a项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项正确;形成层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该细胞中两姐妹染色单体分别携带a和a基因,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项错误;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发多倍体的形成,d项错误。 8下列是生物学中一系列有关“一定”的说法,其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人体细胞内c02的生成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种群的基因库一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直至消失染色体中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改变一定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在真核细胞增殖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dna含量变化和细胞质的分裂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二倍体,但一定是纯合体某生物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则此生物一定只含一对等位基因某生物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l,则此生物一定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a. b. c. d. 【答案】c【解析】人体细胞只有通过有氧呼吸才能产生co2,反应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正确;种群的基因库一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但不会消失,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故染色体中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改变不一定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错误;在真核细胞增殖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dna含量变化和细胞质的分裂,正确;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二倍体,也不一定是纯合体,如杂合的四倍体,错误;某生物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则此生物可能只含一对等位基因,错误;某生物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l,则此生物一定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正确。【考点定位】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名师点睛】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比较(1)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3)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9下列有关遗传学现象及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提出成对遗传因子随染色体分离的假设用以解释性状分离现象b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都与性别相关联c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细胞质基因及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的人类遗传病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及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都是种群【答案】b【解析】a项中,孟德尔解释性状分离时没有提出遗传因子随染色体分离的假设,在孟德尔年代还知道染色体的存在, a错误。b项中,x、y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都与性别相关联,b正确。c项中,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等位基因在细胞核的同源染色体上,故多基因遗传病与细胞质基因无关, c错误。d项中,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d错误。【考点定位】遗传学现象及理论【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遗传学现象及理论的理解及运用。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熟知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以及一些常见的遗传学现象和理论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性状,但不能改变基因频率c测交实验可以检测f1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数量d在自由交配的群体中若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发生,基因型频率一般不变【答案】d【解析】非等位基因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基因重组只能使性状发生重新的组合,但不会“产生”新性状,b错误;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但不能检测配子的数目,c错误;在自由交配的群体中若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发生,基因型频率一般不变,d正确;答案是d。【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名师点睛】知识拓展: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11某岛屿,男性群体的色盲率为20%,女性群体的色盲率和携带者分别为4%和32%。该岛屿的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a. 0.15 b. 0.2 c. 0.24 d. 0.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男性色盲个体数x1)+(女性携带者数x1/2)+(女性色盲个体数x2)/(男性人数x1)+(女性人数)x2,由于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为1:1,且男性群体的色盲率为20%,女性群体的色盲率和携带者分别为4%和32%,故该岛屿的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20%x1)+(4%x1+32%x1/2)/2=0.2,所以b正确,acd错误。【点睛】1.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papaapaa papaapaa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2.伴性遗传中基因频率的计算:p100%q100%(p为xa频率,q为xa频率)12果蝇是常用的遗传研究的实验材料,据统计,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果蝇野生种群,有107个个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显性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 若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为105,那么该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为106c.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 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行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d【解析】该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若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为10-5,那么该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为210410710-5=2106,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错误;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行繁殖的基本单位,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才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1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答案】b【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14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c.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的形成是以生殖隔离为标志。d.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a的基因型频率是0.64,进而推知:a的基因频率0.8,a的基因频率0.2,所以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a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若a和a、b和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且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后代一定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的形成是以生殖隔离为标志,c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15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的花蜜可为传粉昆虫提供食物, 他推断 一定有一种具有细长口器的昆虫可以从花矩中吸到花蜜。大约50年后,果然发现了这样的昆虫,这一事实表明a. 该兰花是独立进化的 b. 该花矩在进化上没有意义c. 任何物种都不是独立进化的 d. 该昆虫的细长口器是独立进化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该花与传花粉昆虫是共同进化的,a错误;b、该花矩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错误;c、任何物种都是与生物或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c正确;d、该昆虫的细长口器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故选:c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6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是自然选择,突变、重组及迁入、迁出等c是自然选择学说d是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改变了种群基因频率【答案】d【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自然选择,突变、重组及迁入、迁出等因此包括了自然选择,突变、重组及迁入、迁出等,b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因此是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因此是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17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是诸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这些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变成小种群时,不会出现( )a. 基因多样性降低导致适应环境的变异减少b. 近亲交配导致有害基因纯合化的概率增加c. 等位基因频率往往在世代间发生显著变化d. 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答案】d【解析】种群变小时种群基因库变小,基因多样性降低,可能导致适应环境的变异减少,a正确;种群变小,近亲交配的机会增大,导致有害基因纯合化的概率将增加,b正确;种群变小,种群数量减少,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速度加快,c正确;种群变小,种内斗争减弱,d错误。18据东方网2004年6月27日消息,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教授对比人体6号染色体的基因组的研究表明,日本人祖先可能源自朝鲜半岛。下面对此研究的分析正确的是a. 这项研究表明,日本人和朝鲜人是两个不同的人种b. 这项研究表明,日本人种群发生了进化,而朝鲜人则没有c. 日本人和朝鲜人不是两个物种,因此他们的基因库是相同的d. 这两个种群有地理隔离,但没有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日本人祖先可能源自朝鲜半岛,即日本人和朝鲜人存在地理隔离,但两者的基因库没有明显差异,不存在生殖隔离,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物种形成与生殖隔离的关系。19青霉菌的产量最初是很低的,以后交替使用x射线、紫外线等照射和化学物质诱发突变,结果选育出了发酵单位提高了数千倍的菌株。关于高产菌株的培育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青霉菌和酵母菌均为真核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b. 该选育过程说明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c. 辐射和化学诱变方法可以提高突变率并使青霉菌定向发生产量提高的突变d. 此方法培育的高产菌株发生了适应进化,比原菌株更能适应当前自然环境【答案】a【解析】青霉菌和酵母菌均为真核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a正确;该选育过程说明人工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b错误;辐射和化学诱变方法可以提高突变率,加快育种的进程,但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此方法培育的高产菌株对人类来讲是有利变异,但是不一定更适应当前自然环境,d错误。20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b. 某生物个体具有抗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某个基因的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答案】b【解析】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因此对进化非常重要,a正确;某生物个体具有抗药性是变异的结果,b错误;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某个基因的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c正确;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如aa与aa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aa与aa与环境的适应性不同,d正确。二、非选择题21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似度)。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 万年的累积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答案】c【解析】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错误;由题图知,人类和黑猩猩dna的差异为0.99%,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两者的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c项正确;比较题图中数据可知,大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比大猩猩与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要近,d项错误。22.朊病毒可引起库鲁病和羊瘙痒病,病理特征是脑组织空泡化呈海绵状,蛋白质形态异常。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其致病机理如下图所示,1和2是两种正常蛋白质,4是终止密码子,6是一种朊病毒。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物质3依次通过 (填细胞器名称)的加工和包装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正常蛋白质1和2,蛋白质1和2形成的复合物可以辅助终止密码子4发挥作用,从而使 过程停止。(2)图1中的5是 。如图2所示,6这种朊病毒,它与 结合,由此导致 失去作用,所以与物质3相比,物质7的改变是 。.下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 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 ,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 不同,导致 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的统计数据:世代甲箱乙箱果蝇数at1e果蝇数at2e第一代20100%064%20100%065%第四代35089%15%64.8%28597%8%65.5%第七代50067%52%65.2%42096%66%65.8%第十代56061%89%65%43095%93%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