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专题四+文本15+林黛玉进贾府 学案.doc_第1页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四+文本15+林黛玉进贾府 学案.doc_第2页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四+文本15+林黛玉进贾府 学案.doc_第3页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四+文本15+林黛玉进贾府 学案.doc_第4页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四+文本15+林黛玉进贾府 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敕造() 阜盛() 绾着()盥沐() 錾银() 宫绦()瞋视() 厢庑() 懵懂()翠幄() 漱盂() 敛声()放诞() 罥烟眉() 纨绔()(2)多音字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2)二、词语积累理解运用(1)不经之谈:_(2)顾盼神飞:_(3)敛声屏气:_(4)雕梁画栋:_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社会上有少数人爱传播小道消息,他们把不经之谈猎奇为新闻,甚至把谣言也加以扩散。()(2)听几个日本市民回忆当时大地震发生时的情景,他们说当时真是吓坏了,站在那里顾盼神飞,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3)因为“楼霸”多和物业公司勾结,很多居民为了“日后安生”而选择了敛声屏气,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犯罪分子。()(4)舅舅家有一幅书法家写的字,写得特别好,雕梁画栋、气势万千。()辨词填空(1)委屈委曲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又指使人受到委屈。委曲:指(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曲折;又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还指勉强服从。在物业纠纷中,业主总是处于弱势地位,面对“霸王物业”只能息事宁人、_求全。该公司有关领导称,员工都是很理智的,如果有什么诉求和想法,就会去找领导,不会把自己受到的_发泄到工作中来。(2)荒诞不经不经之谈荒诞不经: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强调不近情理。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侧重于言语没有根据。_的故事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可以说已经达到它的极致了。现在有种看手相的书,里面大都是些_。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2)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3)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4)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5)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6)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2课外名句红楼梦中的诗词(1)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等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好了歌(2)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自题一绝(4)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5)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一、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从曹雪芹的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当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主要作品:红楼梦。现在流传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其中,前八十回绝大部分出于曹雪芹的手笔,后四十回相传为高鹗所作。二、背景展示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判断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第1段写林黛玉到贾府,通过黛玉的眼睛写出了贾府的环境。()(2)第1段中出现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是林黛玉进贾府的总的心态。()(3)文章5、6段重点描写了王熙凤,浓墨重彩地正面写凤姐,从服饰、眉眼、身材到音容笑貌简直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4)第8段写正室东耳房的陈设,是一段典型的环境描写,从上到下,从大到小,写得细腻而有层次。()(5)第1015段重点写了宝黛初会的情景,是选文的高潮部分。()(一)环境描写突破1阅读课文第1、8、9段,思考贾府的典型环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答:_(二)人物描写突破2文中对王熙凤描写刻画得很成功,请结合文章概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并说说文章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答:_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_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答:_5在人物的描写手法上,本文有何特点?答:_争论话题当宝玉见到黛玉后,宝玉问对方有没有玉,黛玉说:“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对于宝玉的摔玉行为,有人认为反映了宝玉的平等意识,有人认为它暗示了小说中林黛玉和宝玉的悲剧性结局,有人认为表现了宝玉的叛逆精神,你怎样理解宝玉的摔玉行为?我的观点:_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黛玉美丽、聪慧又品质高洁,孤高自许。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势、渴望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她与宝玉的爱情带给她更多的痛苦与眼泪。“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种种现实,她人前以自矜维护着自尊,把自尊作为弱者的武器,人后“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和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运用示例“当不能改变环境时,就改变自己”,此中蕴涵着人生哲理,“当不能改变他人时,就去改变自己”,内里分明显出些奴才气息。而林黛玉,一个美丽、聪慧、体弱多病的小女子,寄居在礼教森严、人情势利的他人篱下。生活不自由,爱情被打破,她用自己的坚强、自己的矜持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把自尊作为了弱者的武器,她不能改变他人,她也不去恭顺地改变自己。人活着就要活出尊严,人活着就要活出志气,多些骨气,少点儿奴气。二、课外素材张爱玲:写就一生的美丽与苍凉张爱玲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末世世界,里面有关于家族与民族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是错综复杂不讲理的过去。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言说着沧海桑田、浮生若梦的历史谶语;在阴阳交界的边缘上,感受着历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凉,虚眯着眼睛看着阳光,却走不进这光芒里去。华丽而苍凉的感觉,华丽而衰败的布景,这是挽歌里的末世。赖雅去世时,张爱玲四十七岁,但她更像个沧桑的老人,越发孤僻离群,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到1995年告别人世的二十六年间,她一直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对琐碎的世事置之不顾。建筑师林式同,几乎成了唯一与张爱玲有直接联系的人。1995年9月初,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附近的一栋小型公寓里,张爱玲去世六七天后才被人发现,她躺在一张行军床上,身穿一件赭红色的旗袍。9月30日,在她“七十六岁冥诞”这天,她的骨灰被撒向太平洋,同时还撒祭了红白玫瑰花瓣,从此张爱玲永眠于深海。选材感言林黛玉和张爱玲,两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却也是写就一生美丽与苍凉的女性!请你思考你认为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答:_作文命题:(2014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先读佳作愿从本性,自来清风遵从白云随风飘荡的本性,才会收获云卷云舒的心境;遵从鸟儿啁啾山林的本性,才会收获百鸟齐鸣的动听;遵从野生动物自主觅食的本性,才能保持自然界不可或缺的平衡。(4)物犹如此,人亦愿从本性,收获自来的清风。撑起一根长篙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溯,欲在岸边找寻,摘取一朵又一朵愿从本性的花朵。溯于元朝,摘取一朵追求宁静本性的洁白芦花。(1)他是芦花丛中的隐者,是世人眼中的仙君,作一首曲往历史长空中一扔,便转身走进了芦花丛。留给官场一个决绝的背影。他不强求官场,不强求名利。不破坏心态的平衡,只愿追求宁静安逸的本性,从此饮酒作诗,观赏落日,一心做他的“芦花道人”。愿从宁静之本性,自来宁静清风。溯于茶峒小镇,摘取一朵追求善良本性的厚实虎耳草。(1)远远聆听,仿佛已听到了翠翠清脆的歌声从如梦的水乡中传来。边城,一个远离世俗喧嚣的小镇,承载着沈从文对善良和美的本真追求。“人之初,性本善。”不刻意雕琢,如茶峒下摆渡的老人,在对本性善良的遵从中划出一片平衡的波澜不惊。溯于忘川,在三生石边摘取一朵鲜红的玫瑰,唱着追求爱的歌谣。(1)是谁要在来生做一棵大树,一半在土里深藏,一半在风里飞扬?是谁一世只为伊人,吟着因为爱,所以慈悲?是我们敬仰的爱玲!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爱与被爱也是人的本性。她如一朵带刺的玫瑰,以一种近乎偏执的状态遵从爱的本性,收获爱的清风。愿从本性,不破坏,不强求,只愿时光静好。还记得白衣胜雪的李白,愿从流浪本性,才得诗百斗;还记得风流俊美的杨过,愿从忠贞的本性,一生只为一人;还记得温文尔雅的萨松,遵从内心的平衡,让猛虎与蔷薇并存。(4)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却只愿在这幸福的时光中遵从本性,收获生命中高贵的清风。收起长篙,任舟漂荡,看历史河岸上愿从本性的花朵将其点缀得色彩斑斓。采取一朵,愿本性永在,愿生命平衡,无论自然,无论人生,都愿其永远花香弥漫,任生命的清风迎面扑来。思悟亮点1写法灵活(1)本文在论证的主体部分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提示并列式结构。文章第段,形成主体部分分论点的并列式结构。(2)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行文,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提示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论述观点,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充分。文中第段的画线句子分别以“芦花道人”贯云石、沈从文、张爱玲三个事例,对“愿从本性,收获自来的清风”的观点做了解读,角度不同,不但使文章条理清晰,同时论述充分。(3)采用并列式结构来论证观点有什么注意事项?提示a分论点之间要从不同角度入手,不能有概念上的交叉。b.分论点最好放在一段的开头或单独成段。c.分论点最好做到句式基本上相同,字数相等。2语言优美(4)文章第段中画线部分的语言有何特色?提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5)运用排比有何好处?提示排比句读起来使人感到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增加语势。a.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得更细致。b.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c.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答案精析语言知识积累一、1(1)chfwnunzntochnwmnwshlindnjunwn k(2)xio/xiozhn/zhnc/sbn/pncun/zndu/d2(1)殉情/徇私枉法/瘦骨嶙峋(2)嫡亲/贬谪/指摘二、理解运用(1)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2)目光流动之间,神采飞扬。形容目光炯炯有神,神态动人。(3)抑制语声和呼吸,用来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4)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对点小测(1)(2)“顾盼神飞”,左右顾盼,神采飞扬。用来形容眼睛大而有神(3)“敛声屏气”,比喻有所畏惧而恭敬谨慎,不敢稍有放肆。此处应为“忍气吞声”(4)“雕梁画栋”形容建筑,不用来形容书法辨词填空(1)委曲委屈(2)荒诞不经不经之谈整体感知(1)(2)(3)(4)(5)解析(3)中说“浓墨重彩地正面写凤姐”错,不只是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贾母口中的王熙凤就属于侧面描写。 课堂互动1特点:与别家不同。(1)气势煊赫,更气派。 大石狮子、兽头大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2)门禁更森严。守门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十来个;不是随随便便坐在那里,而是“列坐”排列整齐;穿着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华冠丽服。(3)内外有别,等级分明,礼规繁琐。轿子进入荣府,“一射之地”就要换成小厮来抬,到了垂花门,小厮也要“肃然”退出,由众婆子搀扶进去,到了正房大院才由丫头迎进屋内。(4)地位更特殊高贵。“荣禧堂”是皇帝亲笔所书,对联是权贵所写。耳房的陈设布置一派富贵、奢华之气。作用:(1)显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2)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3)为书中的主要人物提供一个活动的环境,也间接地暗示了宝黛爱情悲剧性结局的社会必然性。2性格特征:泼辣热情、年轻貌美、刁钻奸诈、世故圆滑、精明能干、巧于逢迎。刻画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穿着:与众姑娘不同华丽。头饰:头上、项上珠光宝气。裙饰: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容貌: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姿容俏丽。(2)语言描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体现出她着意恭维,察言观色,机变逢迎,能说会道,投合贾母心意的特点,显示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回王夫人和嘱咐黛玉,表明她在荣国府的地位以及管家的才干,不仅深得贾母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3)动作描写。先是笑道,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王熙凤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的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也揭示了她有在贾府中得宠的条件。侧面描写:(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这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2)贾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对待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王熙凤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3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性、追求平等自由、尊重欣赏女子、追求爱情自由的封建社会的富家公子。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刻画:(1)出场前的侧面描写。一是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贾府内外这些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2)出场后的肖像描写。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宝玉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温柔敦厚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3)西江月二词的总结。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人物的口吻,似贬实褒,对宝玉进行赞颂。表面上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的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4)摔玉的情节。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完全不放在心上,这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4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举止有礼、应对有度、虑事周全、谨慎自尊、细心机敏的封建时代少女形象。(1)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体现出林黛玉体质的病弱和不足。(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文中王熙凤的语言突出了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3)宝玉眼里的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又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4)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作者给黛玉安排的辞令,丝丝入扣,不正面否定长辈的话,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让长辈自行取消前议。(5)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6)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了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5(1)作者介绍人物有详有略。(2)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