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文本1112+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doc_第1页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文本1112+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doc_第2页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文本1112+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doc_第3页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文本1112+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doc_第4页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文本1112+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纶巾()(2)酹江月()(3)封狼居胥() (4)佛狸祠()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酹江月:_(2)烽火扬州路:_(3)赢得仓皇北顾:_(4)可堪回首:_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大江东去古义:_今义:江河。(2)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义:_今义: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_今义: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3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早生华发:_(2)一尊还酹江月:_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故(2)道(3)国(4)封(5)望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尚能饭否:_(2)名词作状语 大江东去:_灰飞烟灭:_赢得仓皇北顾:_6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译文:_(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译文:_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课外名句(1)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3)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6)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作者简介(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有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二、背景展示(1)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1082年,苏轼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仍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他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出来。三、文学常识豪放派是相对婉约派而言的。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二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了苏轼的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判断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是作者从前文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则是引出下文。这一句话是上下片的过渡句。()(3)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羽扇纶巾,雄姿英发。()(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借景抒情。第一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中,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了一个历史教训。()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问题: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写景的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答:_2登临赤壁,词人为什么会想到周瑜?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3词人在词作的结尾写“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什么用意? 答:_4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答:_5词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何作用?答:_争论话题“用事”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辛弃疾词中的“用事”,众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辛弃疾词中“用事”太多,影响了语言的流畅;有人认为辛弃疾词中的“用事”用得很成功,能帮助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有人认为辛弃疾词中的“用事”是为了躲避当朝政治,能免遭迫害。对此,你有何看法?我的观点:_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运用示例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地,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二、课外素材张恨水的两次破例有“民国第一写手”之称的张恨水,是民国时最多产、作品最畅销的大作家。他为人正直坦荡、爱憎分明、不慕权贵,原则性极强,向来与国统区的达官政要保持距离。但他的文学生涯,却有两次破例格外引人注目,而且都与国民党74军的余程万将军有关。第一次破例是因受余将军之托而改变创作风格。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初,余程万率74军57师(代号“虎贲”师)八千余名官兵坚守常德,与三万多日寇浴血拼杀半月余,以全师仅83人生还的重大牺牲,牢牢牵制了日军主力,为援军合围赢得了主动。为了纪念常德会战,余程万派两个部下到张恨水位于重庆南温泉的茅屋内,恳请他写“虎贲”师的壮烈事迹。张恨水于1945年春动笔,一改写言情小说时擅长的虚构手法,经过深入、细致、严谨的调查采访,终于写成首部现代战史小说虎贲万岁,令全国抗日民众倍感振奋。第二次破例是关于酬谢问题。虎贲万岁快完稿时,余程万非常高兴,特地派人送来一笔相当丰厚的酬金,尽管张恨水当时十分清贫,但他坚持不受,表明写书并非为余将军个人,而是为了唤起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胜利后,余程万驻守南京,为表酬谢要宴请张恨水,也被婉拒了,但张恨水破例接受了余程万送来的一件礼物:一把缴获的日军战刀。在张恨水看来,抗战胜利、国耻得雪就是最好的酬谢。选材感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如苏轼、辛弃疾般的古代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而抗日战争中为抗日将士而改变创作风格的张恨水和接受缴获的日本军刀的酬谢的张恨水,心中装的也是满满的爱国情!请你思考你认为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答:_作文命题:(2014山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先读佳作心中自有如画景或是驾一叶扁舟,入景随风,去寻那深潭微澜静谧之景;或是执一柄竹杖,脚踏芒鞋,去追寻那烟雨迷蒙的幽岚之景。其实,美景何须刻意去寻?只要心灵透彻,那如画的景致自在心中。无须怨无处寻美景,其实你眼中所见又何尝不是你自己内心的反映?断桥残雪,枯叶蝶舞的画卷,在高雅之士看来自是静美、凄美到极致的。可若在俗人眼中,便不过是败落的废墟,无一丝生机,又有何美感而言?原来并非世间不美,只是凡俗之心将双眼欺骗,使我们看不见心中至美的风景。花自飘零水自流,在凡俗之心看来再平常不过,若在晶莹感伤的玻璃心中则成了别样的凄美之景。正因为有了水晶一样透彻的心灵,林黛玉才能赏他人不可赏之景,抒他人不能抒之情。“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又何尝不是这有着水晶一样忧伤易碎的人儿对自己命运的感伤。世俗之人只有凡俗之心,不然又怎会叹她傻,笑她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纵使心中明白,可她仍旧痴心不改。也正因了这颗明证的痴心,颦儿才能感花之悲伤,解草之愁情,她才能明白杨柳带愁芍药含恨。何处可求一琉璃水晶心,让我在这纷繁俗世中将尘嚣滤去,只观至美之景。一池残荷,满目破碎,在俗人看来不过是枯黄凋谢的花叶,可若透过一颗高雅敏感的心来看,则又有了“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情与惬意。一道残阳,半江瑟瑟,在俗人看来不过是近黄昏的悲凉,可若透过一颗高雅敏感的心来看,则又有了“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温婉与圆润。那些高贵敏感的心灵,不只懂得欣赏桃红柳绿的盎然生机,更懂得理解那些失意的生命凄婉寂静的美丽。哪里是景不美?只是庸俗之人眼中所见尽是庸俗。没有高雅之心,又怎能观得雅致之景?若能拥有一颗高雅敏感的心,又何须愁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不是世间最美的风景?若心怀玫瑰,则眼中所见尽如玫瑰一般娇艳芬芳;若心怀虚竹,则心中所感全似翠竹一般明澈清雅;若心中所容尽是庸俗,那眼中又怎能观得雅致美好?无须驾一叶扁舟,去寻那深潭微澜;也无须执一柄竹杖,去追那千里流岚。其实寻景只须往心中去,因为如画的美景只在心中。思悟亮点1选材准确(1)这篇文章在选材方面有何独到之处?这样选材来组织文章有哪些好处?提示选材典型。文题是“心中自有如画景”,那么文中选取的都是如画般的典型材料:第段中苏轼的词,第段中许嵩的歌词,第段中李清照的词和林黛玉的葬花词,第段中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和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真珠月似弓”。无论是其中的哪一句,都呈现出一幅绝美的风景。好处:a.选取诗词中的绝美画面,让文章具有极强的画面美;b.体现了主题的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诗意;c.能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题。2用材恰当(2)作者在用材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提示化用诗句,自然无痕。第段中苏轼的典型事例就是化用了苏轼的赤壁赋和定风波中的句子,第段中许嵩的歌词直接取自他的歌名断桥残雪枯叶蝶,第段中的“一道残阳,半江瑟瑟”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些化用都非常自然流畅,毫无违和感。答案精析语言知识积累一、(1)un(2)li(3)x(4)b二、1(1)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文中指洒酒酬月,寄托词人的感情。(2)宋代行政区划名。(3)剩得,落得。(4)岂堪,哪能。2(1)长江。(2)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3)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3(1)同“花”,花白(2)同“樽”,酒杯4(1)形容词,旧时的/名词,原因/连词,所以(2)动词,说/名词,道路/名词,风尚(3)名词,地方/名词,诸侯国/名词,国都(4)古代帝王筑坛祭天/把当作疆界/坟墓/国土,土地/书信/封赏/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臣子/封闭(5)回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盼望/希望5(1)吃饭(2)向东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向北6(1)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2)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的儿子)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整体感知(1)(2)(3)(4)(5)解析(4)“上片借景抒情”应该为“上片怀古抒情”。 课堂互动1(1)用词很有表现力。“乱”写出了山石的高低错落,“惊”写出了巨浪的声势,“拍”写出了波涛的力量,“卷”写出了浪涛的翻滚,“雪”写出了波涛的色彩。寥寥数语,绘形绘声绘色,蔚为壮观。(2)借景抒情。用眼前景物的描写衬托了作者内心的波涛起伏。2(1)原因:词人用周瑜来与自己作对比。周瑜年轻有为,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词人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坎坷不遇,徒有报国之志,因此就发出了“多情应笑我”的感慨,语似轻淡,意却沉郁。(2)抒发了词人渴望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惆怅,对自己年近半百却功业无成的感伤。3(1)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仍希望为国效力。(2)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然而韩侂胄不接受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词人感到悲愤自己很可能会像当年的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当政者弃之不用。4(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了词人北伐的决心。(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