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第1章 南州六月荔枝丹 学案.doc_第1页
苏教版必修五:第1章 南州六月荔枝丹 学案.doc_第2页
苏教版必修五:第1章 南州六月荔枝丹 学案.doc_第3页
苏教版必修五:第1章 南州六月荔枝丹 学案.doc_第4页
苏教版必修五:第1章 南州六月荔枝丹 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州六月荔枝丹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1)紫绡()(2)醴酪()(3)粗糙() (4)渣滓()(5)果脐() (6)果蒂()(7)贮藏() (8)萌糵()(9)卢橘() (10)日啖()【答案】(1)xio(2)l(3)co(4)z(5)q(6)d(7)zh(8)ni(9)j(10)dn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龟(2)薄(3)壳 (4)藏2语境辨析法(5)交警在执法时主要是根据行驶证上记载()的核定载( )客人数作为参照。(6)这些声名狼藉()的混混青年从酒吧出来就躺在了广场,互相枕藉( )着就睡着了。(7)从5月14日开始提供()口供()以来,她屡次说谎。【答案】(1)jn/u/qi(2)b/b/bo(3)k/qio (4)cn/zn(5)zi/zi(6)j/ji(7)n/n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2)(3) (4)(5) (6)【答案】(1)幅/辐/副(2)蒂/谛/缔(3)脐/剂/跻(4)绚/徇/殉(5)阙/阕(6)蘖/孽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不了了之:_(2)钻牛角尖:_(3)因地制宜:_【答案】(1)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2)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3)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理解辨析(1)退化蜕化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也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变化”的意思。(2)传诵传颂传诵:指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传颂:指辗转传布颂扬。两者都是动词,都有辗转传播的意思。3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对网友的网络问政,任何单位都不能,也不应该回避,不能不了了之,更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2)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下苦功夫,我们在学习上更要提倡这种钻牛角尖的精神。()(3)近年来,青林乡紧跟全市脱贫攻坚的步伐,因地制宜成立养牛基地,为村民找到脱贫攻坚致富路。()(4)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味蕾会变得比较小,甚至萎缩,再加上味觉神经蜕化了,因此会影响对味道的敏锐度。()(5)因为在天津市津河元阳桥智救落水女青年的事迹被大家广为传诵,63岁的河南商丘人年传玉成了天津市的新闻人物。()【答案】(1)“不了了之”指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强调的是无结果,语境是说任何单位对网友的网络问政都不能不理睬,应该用“置之不理”。(2)“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含贬义,与赞扬的语境不合。(3)(4) “蜕化”指虫类脱皮,也比喻腐化堕落。此处指味觉神经减退,应该用“退化”。(5)“传诵”指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此处指天津市津河元阳桥智救落水女青年的事迹辗转传布颂扬,应该用“传颂”。 常识速览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提倡动物之学、倡导自然保护的先行者。主要作品:鸟类研究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学碎锦等。荔枝是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果木植物,它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及生产情况不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人们普遍了解。为此,久负盛名的科普作家贾祖璋在国家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后的1979年写了这篇以荔枝为说明对象、以荔枝果为说明重点的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上小学时读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曾把古今有关荔枝的资料摘抄了几十条,集中在一个本子里,封面上题了“荔枝谱”三个字。本文的写作,与这些事有密切关系。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文学笔法来介绍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态、特征、成因、功能和作用等。它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常运用丰富的想象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文学的趣味性,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能够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按照有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准确、翔实地说明了荔枝的外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历史等作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文脉梳理【答案】不耐贮藏中国南部生长习性 文本深读自主探究一、分析文章结构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幼时对荔枝的印象写起?_【答案】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2第一段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有什么作用?_【答案】引用白居易的诗,总挈全文。为下文提到的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3文章第三段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_【答案】介绍荔枝果实的颜色,说明荔枝颜色以红为主,非常美丽。其中“南州六月荔枝丹”点明了文题。4作者对荔枝果实的介绍显然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果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等次要部分是否可以删掉?_【答案】不能删。首先,“次要”不等于“不必要”,如果文章题目改为“荔枝的果实”的话,那么可以删掉文章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的,因此应对有关荔枝的知识进行全面介绍。其次,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荔枝的需求的建议,因此次要部分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综上所述,文章后面的部分是不能删掉的。5本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介绍我国荔枝种植的历史?_【答案】有如下几个目的:一是说明我国荔枝种植历史的悠久;二是说明古代对于扩大荔枝种植范围的探索和研究;三是展望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前景。在介绍说明我国荔枝种植历史时,作者又插入了汉武帝北移荔枝没有成功却迁怒于养护人的历史,既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又从侧面讽刺了封建统治者违反客观规律的愚蠢和野蛮残忍,使人们对封建统治者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二、领会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6第二段介绍荔枝的外壳,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如何?_【答案】一是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指出缯与荔枝的壳在质地上的不同,增强了说服力;二是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7本文大量采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请分类说明其作用。_【答案】本文中大量引用古代关于荔枝的诗文,有以下作用: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寓科学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具体来说,文中有三类引用:一是比喻说明性引用。如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描写,按照荔枝的形态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先外后内的顺序,连用“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写出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地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可谓描形摹状,细致入微。二是文化思想性引用。有些诗文,并非直接描写荔枝,但经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巧妙引用,既扩充了文章的历史文化知识,又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之一),原是借进奉荔枝一事,讥讽唐玄宗荒政祸国,以致酿成历史悲剧,然其却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有关。同样,苏轼的食荔枝诗,原意只是借对岭南风物的赞赏以排解羁旅之思,但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却说出了人们嗜爱荔枝的强烈情感。三是举例考证性引用。如引三山志的记载,引宋徽宗和文明的诗句,其作用在于列举荔枝北移失败的例子,证实上文关于荔枝性喜温暖,畏惧霜害,“成都、福州都是它生长的北限”的说明。这是一种“引用证明”,和前两种引用不同。这些引用,既扩大了知识面,使有关荔枝栽培的说明有充分的依据,体现了严谨性、科学性,又避免了园艺教科书式的平淡枯燥。合作探究8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融科学性、文学性与鲜明的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_【答案】本文很好地实现了科学性、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主要表现在:(1)科学性。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的印象。既注重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重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如在第一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后,在第二段就指出“壳如红缯”的说法有不足之处。(2)文学性。文中使用了不少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形象性。尤其是多处引用了古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明效果。(3)思想性。鲜明的思想性则表现为倡导科学求索精神。如作者在文中展望荔枝生产的前景,指出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迁移学以致用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巧妙的引用本文引用资料十余条,提名的作者近二十人,年代则从唐、宋、明、清,直至当代,所引资料的作者包括文学家、科学家以及帝王等。作者引用不是大段地抄录资料,而是较多地采用摘句或意引的方法,有时还把同一资料(如白居易荔枝图序)掐成两截用在两处,这样,资料虽多,行文却不累赘。恰当的引用,既增加了文章的科学性,又丰富了文章内容,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2写法指导恰当的引用会使文章更精彩,那么,我们平时写作,应该怎样巧妙地引用古诗文呢?(1)用作题记,揭示主旨。题记是指位于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提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借用诗词名句作为题记,不仅能提挈全文,凸显主旨,还能增添文采。如:“一位名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伸出自己的手片段)作者巧妙地借用这一名句作为文章的题记,贯穿全篇,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给全文定下了一个诗意美的基调。(2)开头引名句,起点高远。文章开头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妙引诗词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添文章的文采。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伴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先哲,一群群贤达在激流中沉淀,定格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片段)作者开篇不凡,引用孔子名言,在审视先哲贤达的历史地位的至高点上切入题目,令人赞叹。(3)穿插文中,诗意盎然。写作文时,如果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名句,定能使文章诗意盎然。如:“隆冬时节,雪花纷飞。到处粉妆玉砌,银装素裹。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冬天是寒冷的;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冬天是肃杀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天是孤独的。”(走进四季片段)巧妙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突出了冬景的特征,更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4)充当论据,支撑观点。在议论文中,如果引用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词名句充当事理论据,来支撑中心论点,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翻开那绵长的历史卷轴,映入眼帘的一位位名人志士,几乎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因而他们能够取得令人仰止的卓越功绩。诗仙李白面对自己的人生曾有过迷茫与困惑,但其能重新树立对自己前途的希望,才写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名句,这不禁使人感到无限的振奋。继续向前追溯,回到越王勾践的身旁,我体会到了他那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正是这种希望鼓励着他卧薪尝胆,肯于寄人篱下,最终凭国人的力量,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强信念,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霸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希望是力量之源片段)文段所引用的两个名句,都能充分论证“希望对于人生有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富有文采和说服力。(5)置于结尾,升华主题。在作文中,以诗词名句来结尾,可以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升华文章的主题,获得自然贴切、水乳交融的效果。如:“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失败的英雄,坚强的人。阿赫瓦里,太棒了!”(阿赫瓦里,太棒了片段)引用老子的名言进一步揭示出失败英雄的可贵精神,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3迁移运用仿照画线句子,续写几个句子以组成文脉相通的一段话。我品味过春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情画意;_【写作示例】我领略过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艳绝伦;我体会过秋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冷静厚重;我感悟过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圣洁淡雅。 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勤奋贾祖璋自幼勤学好问,小学时听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关于荔枝形态的诗句,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少年时代,他目睹并体验了老百姓的种种苦难,深感民智未开、国家落后,皆因政治腐败、科学不昌。因此,他从22岁起就开始科普创作,并出版了许多科普读物。贾祖璋毕生酷爱书籍,他读书、编书、著书,终身与书为伍。他工作的余暇,手不释卷地阅读有关生物、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知识,拓展思路,发掘和充实写作素材。他怀着一颗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之心,一生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虽年老仍笔耕不辍。【应用角度】“勤奋”“使命”“责任”“榜样”“文化传承”等。2精彩应用成功来自勤奋,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勤奋,才从众多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佩服的人。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沉浸在数学中,常常废寝忘食,终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中学时更是每天读书读到深夜,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法国作家福楼拜,他的窗口面对塞纳河,由于他经常勤奋钻研,通宵达旦,以至夜间航船的人们常把他窗口的亮光当作航标灯。还有很多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但他们的人生经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天才出于勤奋,成功来自勤奋! 佳作领悟导读:南州六月荔枝丹让我们领略了荔枝的外形、习性、产地和栽培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温州蜜柑,认识另一种诱人的水果,了解温州蜜柑的故事。温州蜜柑丹桂飘香时节,当你驾着舴艋小舟,漫游在温瑞塘河一带,放眼一望,便会见两岸田野丛丛绿树、累累黄果,好一幅优美的柑园丰收图。这不禁令人想起叶适的西山诗:“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当然,现在除了瓯柑外,还有大量种植的温州蜜柑。温州蜜柑的身世很奇特,它虽以“温州”命名,但温州并不是它诞生的地方,而是它的祖籍地,因为温州蜜柑源于瓯柑。它给后世留下一段中日文化、经济交流的佳话。15世纪初,日本有一位名叫智惠的高僧,到我国天台国清寺进香以后,取道温州乘船回国。他在温州时,品尝了美味的瓯柑,就带了几篓瓯柑回到日本九州鹿几岛长岛村寺院。院内和尚们分食后,把柑籽随意地抛洒在园子里,想不到第二年春天竟然抽芽长出了柑苗。几年以后,柑苗长大成树,开花结果。后来,在这些瓯柑树中,发现一株结出的瓯柑都是无核的,于是就用嫁接的方法几经改进,终于培育出无核柑新品种。因为它来源于温州的瓯柑,所以就定名为“温州蜜柑”,在日本国内广为种植,并且远销国外。瓯柑是温州特产,早在1 000余年前就已开始种植了。三国时,瓯柑就已名闻遐迩,据传曹操曾派人到永嘉运了40担瓯柑。唐朝开始,瓯柑和甘蔗、土布等被列为朝廷的贡品。北宋皇帝每年正月十五都要驾临端门,将温州贡柑分赐给文武大臣,谓之“传柑”。苏东坡答晋卿传柑诗:“侍史传柑御座旁,人间草木尽无浆。寄与维摩三十颗,不知薝卜是余香。”当时达官贵人皆以瓯柑为珍品,相互馈赠,文人墨客竞相传颂。永嘉闻见录载:“永嘉土产果品惟柑为最,以底平而圆者为上。岁列进贡,以备正月十五日传柑之用。九十月之间即摘送县中,装桶封送至省,以为贡品。”苏辙毛君惠温柑荔支二绝诗:“楚山黄橘弹丸小,未识洞庭三寸柑。不有风流吴越客,谁令千里送江南。”宋时都城开封街头已有瓯柑出卖,身价很高,每颗价值二三千钱。船屯渔唱诗:“霜后园丁剪摘鲜,桔枝才唱已装船。谁知包贡宣和日,一颗真柑值二千。”早在宋代,瓯柑中就已出现了少核或无核的“乳柑”。群芳谱载:“柑出泥山(今苍南宜山)为最,其味似乳酪,故名。其木婆娑,其叶纤长,其花香韵,其实圆正,肤理如泽蜡,其大六七寸,其皮薄而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颗仅一二核,亦有全无者,擘之香雾噀人,为柑中绝品。”晁朴之有词赞曰:“温江异果,惟有泥山贵。驿送江南数千里,半含霜,轻噀雾,曾怯吴姬。亲赠我,绿橘黄柑怎比。”可惜,我国古代并没有把“乳柑”选育成无核的“温州蜜柑”。温州蜜柑在日本生活了四百余年后,才回国定居。据瑞安文史资料第九辑载:1911年前后,瑞安务农会曾函托我国旅日留学生许璇引种果树良种。许璇,瑞安人,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留学。1913年毕业回国时,在东京附近选购了温州无核蜜柑种苗带回瑞安,用以改良瓯柑。这是温州蜜柑首次回归故里。1916年至1917年间,平阳黄朔初先生从日本回国时,亦带回日本兴津园艺场和兵库县川边郡稻野村的温州蜜柑种苗,在平阳郑楼、市郊九山湖畔和将军桥堍种植。此后逐步扩大,成为柑桔中的新品种,据说现在当地还留有第二代老树。19世纪30年代初,浙江和湖南的种苗商人还陆续从日本引进一些温州蜜柑良种,现黄岩和邵阳等地尚遗有原产母树。1956年,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又先后几次从日本引进了12个温州蜜柑新品系,加以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从瓯柑外传到温州蜜柑回归故国,这一过程颇具传奇色彩。如今,温州蜜柑已是柑桔大家族中最兴旺的一员,从宝岛台湾到高原西藏,从五指山麓到汉中盆地以及世界各地,处处都能见到它的倩影。【悟亮点】1.文章结构(1)文章开头有什么好处?提示:文章开头先描绘一幅优美的柑园丰收图,又引用叶适的西山诗,自然引出说明的对象温州蜜柑。开头新鲜活泼,引人入胜。(2)文章第段最后一句“还有大量种植的温州蜜柑”和第段“温州蜜柑的身世很奇特”,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第段最后一句“还有大量种植的温州蜜柑”和第段“温州蜜柑的身世很奇特”上引下联,类似于修辞里的顶真,过渡顺畅自然。(3)文章第段穿插瓯柑经高僧智惠之手来到日本的故事,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第段穿插瓯柑经高僧智惠之手来到日本,并生根发芽,定居发展的故事,既说明了瓯柑的传布,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4)文章的结尾有什么好处?提示:文章的结尾,简短整齐的语句“从到,从到,处处都能见到它的倩影”,既照应了开头描绘的优美的柑园丰收图,又写出了今天温州蜜柑的广泛种植情况。2.说明方法(5)文章第段,大量引用了古诗文和文献资料,有什么作用?提示:说明了瓯柑的栽培历史、品种类型,和回国后的传奇历程。客观真实,依据充分,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3.说明顺序(6)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提示:文章说明瓯柑的栽培历史时,按照“三国”“唐朝”“宋代”的时间顺序,说明瓯柑归国定居并发展时,又用“1916年至1917年间”“19世纪30年代初”“1956年”等词表明时间顺序,使得说明条理清晰。训练落实提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紫绡(sho)褐色(h)红缯(zn) 醴酪(l)b粗糙(zo) 龟裂(jn)蒂部(d) 渣滓(z)c烘干(hn) 浸渍(z)贮藏(zh) 谚语(yn)d记载(zi) 栽培(zi)萌蘖(ni) 日啖(dn )da项,“绡”应读xio;b项,“糙”应读co;c项,“谚”应读y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荔枝讲授桨液构造b珊瑚绚丽烂曼蜜渍c谏阻贡献枕籍雌雄d古籍祠堂吹嘘幅员da项,桨浆;b项,曼漫;c项,籍藉。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_了。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