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出你的真情实感“感情真挚”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里的一条新要求,这也是作文感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名师支招作文写出“真情实感”需“四招”1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些事有教育意义或使人受到启迪,有的会使你感动,难以忘怀。如果我们在写作中,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那些感受最深的材料,就容易表达真情实感。问题1:比较下面三段文字,在情感抒发方面,你认为它们有什么不同?我的心像被割了一道口子,很疼。我知道我不能那么自私,同窗三年,今天也许才算是患难见真情。我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我要让她感受到有一股强大的动力在支撑她,有一颗炽热的心在温暖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在给予别人生的希望和勇气。她蜷缩在我怀里,用她的双手紧紧地握着我的。真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正从我的体内注入她的心房。 突然,床震动了两下,随即传来室友的呕吐声。我一下子从睡梦中惊醒。只见她蜷缩在床头,呼吸急促,不停地颤抖。我飞快地从上铺下来,给她倒水,递过去一条湿毛巾。就在我递过去的瞬间,她一把抓住了我的手,话没来得及说,又拼命地吐了起来。茫然不知所措的我,只能轻轻地拍着她的背。 一个母亲宠爱她的浪子,浪子所求,无所不应。有一天浪子回家,说他的情妇要他母亲的心,母亲立刻拿了一把刀,把心挖出来,交给了他。高兴的浪子提着母亲的心,狂奔着去讨好他的情妇。在路上不小心跌了一跤,正要爬起来走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微弱而挚爱的声音焦急地说:“哎哟!我的宝宝,你摔坏了没有?” _【答案】段文字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同时注重细节描写,感情真挚细腻,具有很强的煽情性,容易感染读者。段文字也使用第一人称,注重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真实感。段文字采用第三人称,平铺直叙,置身事外,类似于复述故事,缺少必要的感情抒发,不能打动读者。同时叙事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虚假的成分太多。2以具体事物做载体来表达真情实感没有具体事物做文章抒情的载体,文章就很难抒发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一般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的。 问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作者是如何来纪念爷爷的。 踏进熟悉的老院子,绕过对着门的屏风,映入眼帘的是那棵歪脖子枣树。说它是枣树,只是曾经,如今的它已没有了茂盛的绿叶,也不再结出串串小枣,甚至连树枝都已经落光了它死去了。 如今,摸摸树上的光滑与刻痕,老黄牛不见了,我也比任何一道刻痕都高了。抬头看看枯枝,似乎又听到了荡秋千时被我压出的吱呀吱呀的声响。老树见证了我成长的童年,见证了我和爷爷的快乐回忆,而我却再也见不到爷爷的笑容了。(见证)_【答案】对于爷爷的回忆,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先写院子中的那棵歪脖子枣树,围绕着枣树发生的一系列与爷爷生活的片段,间接地对爷爷进行了回忆。枣树成为叙事的切入点,成为抒发感情的载体。物是,人非!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树老人已老,树在人已逝,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3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刻画人物注重细节描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能够令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写文章时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的背后是人生,是情感,是事业,一枝一叶总关情。 问题3: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细节描写在文段中的作用。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声音不被流露,泪水却一行一行的滑落。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枕头湿了一大片。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要生气的呢?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踮起脚尖)_【答案】父母回家“踮着脚尖向我走来”这个细节的描写符合躺在床上的感受,表述真实。铺写已然充足,情感自然喷发,将父母“踮起的脚尖”与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等类比,让这种关爱与深情升华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使主题更富有深意。其实父母的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沉浸其中,只是我们熟视无睹而已。作者用敏感的心灵、观察入微的眼睛、细腻温柔的笔触向我们展现着平凡而伟大的父母。4采用一些特定的表现手法来抒写真情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问题4:阅读下面这两段文字,比较一下它们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紫藤萝瀑布)_【答案】第一段文字运用的是直接抒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具有像白杨树一样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第二段文字运用的是间接抒情,通过描写赞美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典例剖析以“落叶之美”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感情真挚,描写细致,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该材料可选自己生活中以“落叶飘零”为背景的故事,也可以以“落叶”为载体表达真情实感。刻画人物时要运用细节描写,要运用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等手法来抒写真情。【例文观摩】落叶的美丽天色渐渐暗下来,街上的人也似乎少了起来,我的手里紧握着那张被我揉成皱皱巴巴的四十八分的物理试卷,在冷风中穿行。不敢回家,不敢面对父亲的叹息和母亲的怒骂或是啰嗦,也不敢面对失望的自己和曾经付出的那些努力。我觉得我糟透了。我的生活糟糕透了。成绩,成绩,成绩。该死的成绩!一阵风吹过,头顶树上的黄叶被纷纷扬扬地吹下来,吹到我的头上跟身上,愤怒的我张嘴便骂:“该死的叶子!该死的秋天!人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连你们也要欺负我。”说到最后竟带着哭腔。一边把落叶从身上往下拿,一边竟没出息地蹲在地上哭了起来我讨厌秋天,什么都不美好。风又大了些,我蜷缩在树下泣不成声。忽然,一件衣服披在了我身上。一双强有力的温暖的手将我扶起。是爸爸。显然,从我断断续续地抽泣里,他已经大概听出了我的难受,爸爸并没有训斥我。他轻轻指指身旁的这棵树,让我看叶子落下来的样子,有的叶子打着旋下落,有的则直接落下,确实比刚刚美好许多。“你看这些落下来的叶子,别看把它们扫起来很费劲,但它们对于树来说却是来年长新叶的养料。它们像是死了 ,却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都献给了树。它们努力想不落下,陪树度过寒冷的冬天,但它们失败了,不过它们没有气馁,而是用生命给了树充分的养料。”他看看我又补充了一句,“也为人们带来了世间最美好的景致,你看,落叶纷飞的样子是不是很美?”我点了点头,看到了落叶的美丽。生活中其实隐藏着许多美,或许我们应该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让忙碌从眼中褪去,欣赏一下周围落叶纷飞的秋景。呵,你看,我们的生活多美好。交代事情的起因,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心理描写表达主人公内心感受,直接表情达意。欲扬先抑。情感出现转机。借具体事物表情达意。间接抒情。通过爸爸的口借落叶来阐述人生道理,间接地点明本文的行文主旨,令文章情节曲折有致。文章最后直接抒情,简明扼要地升华了文章主旨。【总评】本文写了主人公物理考试失败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既有环境描写,也有内心独白,更有恰到好处的借景抒情。文章主旨的表达,作者没有简单直白地道出,而是借爸爸的口,通过落叶揭示出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应气馁的生活哲理。同时也正是爸爸的出现,令文章情节曲折有致,避免了文章单调直露的缺憾,这是本文值得借鉴的妙笔。文章最后直接抒情,揭示了文章主题。整篇文章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交错运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即时练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孩子从出生后,永远是父母的牵挂;当孩子成熟后,日渐衰老的父母也是他们的牵挂。因为有了牵挂,才有了真情,有了感动。牵挂是思念,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牵挂是多方面的,比如: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牵挂是对友人的情怀;牵挂能催人奋发向上。 请以“牵挂”为题,选择上述材料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指导】“牵挂”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好在话题材料中已用两个比喻揭示了“牵挂”的内涵。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两个比喻,展开类比联想,由此及彼地切入话题。比如由“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类比联想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魂牵梦萦、在外求学的学子对父母的惦念、父母对子女的思念等;由“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类比联想到子女对家庭的依恋、妻子对丈夫的眷恋等等。通过类比及转换,就能快速打开写作思路,确定文章主题。写作时应选择具体感人的事件,表现父母与子女、夫妻、朋友之间的人间真情,抒写出自己的内在情怀。 当然,要使文章能够打动读者,还要有细节性的东西,通过细节的描写,把“牵挂”写得惟妙惟肖。在刻画母亲对外出子女的牵挂时,村口守望的身影,这应该成为细节性的东西,只有对它进行细致的刻画,才能把母亲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写出来,才有了比“母亲做好了许多可口的饭菜等我”更有意韵的质感。 【参考例文】牵挂有人牵挂家人,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有人牵挂朋友,因为友人是知心的伴侣;有人牵挂祖国,因为故土是永远的母亲可是,您见过牵挂一只杯子的么?一只断了把的破瓷杯。 去年暑假,我到妈妈的早餐店帮忙。每个阳光熹微的早晨,我为顾客打好豆浆,笑吟吟地送去每一桌,然后接受叔叔阿姨们的夸奖。可是,有一位老人,从不多说话,更别提夸奖了。每天早上,他握着一个断了把的杯子来打豆浆。杯子颇陈旧,断了把不说,杯身还布满了陶釉的裂痕。但这些在老人看来,似乎算不了什么,他总是全神贯注地握着杯子,目不转睛。有几次,我想帮助老人把装满豆浆的杯子端稳,可老人丝毫不领情,闷闷地哼一句:“不用,我自己来!”好像我肯定会打破杯子似的。 对此,我颇为不满。不就是一个破杯子嘛,用得着这么牵挂?咦,会不会是定情信物呢?望着老人颤巍巍的背影,一股辛酸涌上来。 “咣”瓷器破碎的声音响彻整个店堂。呀!是老人最牵挂的宝贝杯子被打破了!那个毛手毛脚横冲直撞的小伙子一时不知所措,回过神来,又是道歉又是掏钱。老人摇摇头说:“不必了,这样的杯子家里还有一个。” 人们愣住了,我也愣住了,因为老人的宽容大度。我顿时激动万分,用店里的瓷碗装了一大碗豆浆,送到老人桌前,“老爷爷,您真大度,这碗豆浆送您喝!”我恭敬地将碗送上。不知为什么,老人迟疑了很久,终于把豆浆接下。“姑娘,要不我把这碗买下?”老人冷不丁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可忽然我的眼睛泛起了一阵薄雾,烟气迷蒙,泪水不知从何处涌出。因为,我听到老人说:“我得了乙肝,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稻有机肥课件
- 水电站发电系统优化方案
- 水电站新员工培训课件
- 知识点1.2构成的分类特点和要素设计构成设计造型83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产业共享用工合作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建筑材料砌砖工程个人承包合同范本
- 2025版殡葬用品售后服务合同规范文本
- 2025版大型商场地下停车场租赁及商业增值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装配式建筑总包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版国际贸易风险控制与保险合同
-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项目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 2025年成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指南
- 2025年材料管理岗位考试题库
- 年级主任职责详解及管理要点
- 储能项目投资测算方案
- 【25秋】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设计》课件
- 2025年长沙中考化学试卷真题解读及复习备考指导
- 舆情安全管理办法
- 替换车管理办法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