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 教案.doc_第1页
苏教版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 教案.doc_第2页
苏教版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 教案.doc_第3页
苏教版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 教案.doc_第4页
苏教版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 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和孟子;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 学习本文写作特色: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4、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学习本文写作特色: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教学难点 1、 本文“之”的用法; 2、 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学习本文写作特色: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程序 一、结构严谨 (一)问题探讨 1、梁惠王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是怎样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的? 3、孟子是怎样阐述“王道之始”的? 4、孟子是怎样阐述“王道之成”的? 5、孟子是怎样阐述“王道之效”的? (二)、归纳填表 部分 起 止 段 意 层 意 分 析 角度 一 开头何也?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二 孟子对曰多于邻国也。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 不违农时结尾 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仁政 阐述王道之始 惜民:发展农、鱼、林养生葬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正面 阐述王道之成 养民:发展林、畜牧、农;教民:办教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效 爱民:错误做法;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反面 (三)、概括说明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善用比喻 比 喻 手 法 目 的 王好战,请以战喻 投其所好,易于接受。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五十步笑百步)不可 引王自答,自我否定。 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子之矛,攻之子盾。 三、气势充沛 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阐述“王道之始”时用了三个排偶句,阐述“王道之成”时用了四个排偶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之,在朗读中体会其语言的磅礴气势。 四、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结合完成课后“练习四”,可从两方面评价: 第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第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 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练习 中华一题中的本课练习题。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 标题作者;2、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3、 导入; 4、 孟子; 、 孟子; 6、 正音; 7、 翻译; 8、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字通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9、 课堂小结; 1、 第二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