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教案 (1).doc_第1页
苏教版必修四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教案 (1).doc_第2页
苏教版必修四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教案 (1).doc_第3页
苏教版必修四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教案 (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一、导入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对于北京城墙的处理意见,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是坚决主张拆除城墙的“拆除派”;一是以梁思成为代表,坚决主张保存城墙的“保存派”。梁思成曾在1957年写下这样一段话“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对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现场”。二、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省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2、背景知识: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历史选择了前者,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就在梁思成为“梁陈方案”奔走的时候,拱卫北京500多年的明代城墙正面对着存与废的抉择。对于北京城墙,“梁陈方案”曾作出这样的设想:“今日这一道城墙已是个历史文物艺术的点缀城墙上面是极好的人民公园,是可以散步,乘凉,读书,阅报,眺望的地方。底下可以按交通的需要开辟城门。”可是,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大,梁思成不得不为之一搏。他抱病写下了本文,发表于1950年5月7日出版的新建设杂志,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结合城墙的保护对“梁陈方案”的原则作了进一步发挥,建议将城墙建设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环城立体公园”。三、初步感知1全文共二十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处理北京古城墙所处的时代背景、处理途径,并指出“城墙存废”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第22自然段),摆出主张拆除者的观点,然后逐个反驳,阐明保留、保护古城墙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23自然段),得出结论:不但不应拆除,还要“善于利用”,使之成为古都北京的纪念性的古代工程。拓展了主题,深化了中心。2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主张拆除者和主张保存者各列出了哪些理由?明确:拆除者的理由:(1)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在已失去了功用,它已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2)城墙是封建帝王的遗迹;(3)城墙阻碍交通,限制或阻碍城市的发展;(4)拆了城墙可以取得许多砖,可以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保存者的理由:(1)城墙有有利的现代作用,便于用分区法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2)有游览休息功能;(3)它会丰富我们对北京的喜爱,增强我们民族精神的饱满。四、深层探究1在自己的观点陷入孤立境地的时候,梁思成是怎样针锋相对地论辩的?论辩中体现出这位建筑家怎样的风范?明确:文中梁思成首先说明城墙的存废“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慎重地研讨”,并指出只有“得到正确的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正面强调讨论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指出拆除派的四大理由,即“失去功用”、“封建遗迹”、“阻碍交通”、“有利可图”,直言自己的看法,认为拆除派的观点“是有偏见的,片面的,狭隘的,也是缺乏实际的计算的”、 “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见树不见林的”。接下来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显示了深厚的学养与非凡的远见,很有说服力。接下来,针对拆除派的理由逐一辩驳,他的辩驳显得有理有据有节有情,处处显示着见识智慧和气度风范。2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第3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摆出主张拆除者的理由,即在树起批驳的靶子的基础上,指出其错误实质未从全面城市计划着眼,是片面的,缺乏实际计算。第4自然段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城墙并不阻碍城市的发展,而且把它保留着与发展北京为现代城市不但没有抵触,而且有利”;城墙的“存在会丰富北京城人民大众的生活,将久远地成为我们可贵的环境”。3第5自然段是批驳“失去功用”的,作者是如何批驳的?明确:这一段主要是说:北京的老城墙可以作为现代的区间的隔离物而负起新的任务。其论述层次是先介绍欧美工商业化发展,城市居住人群越来越密集,且市区的嘈杂、拥挤、路程遥远等不适于居住和工作,为下面的论证提供了依据。以外国的失误为论据,表现出思想观点的先进性。然后引入“现代的都市计划”的新理念,认为应该采用将城市划分为若干较小的区域的办法,并具体提出了让城墙担当现代的区间隔离物的构思。这种构想,体现了梁思成先生坚持的北京城总体规划的原则“古今兼顾,新旧两利”。4第6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是批驳什么的?如何批驳的?明确:批驳“城墙阻碍交通,限制或阻碍城市的发展”的观点。第6自然段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提出了园林地带的建设问题和如何处理交通阻梗问题,第5自然段说如何建园林地带的问题,第8自然段附带谈一下城墙的国防意义,第10自然段谈如何处理交通阻梗问题。第7自然段作者亮出了自己的构想:利用拆除环城铁路的地带作“绿带”公园。同时护城河可利用、城墙上面可利用、城楼角楼可利用,并说“这样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环城立体公园,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并以实例说明“北京城内本来很缺乏公园空地”,建设这样一个“绿带”公园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所需,为他们休息疲劳筋骨,培养优美情绪,以及以民族文物和自然景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本段照应了第5自然段。第自然段驳“阻碍交通”说,只用“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几个城门,便可解决”作辩,进而从现代道路系统设计的原则上辩驳,指出适当位置的城门还可以完成控制车流的任务,从根本上驳倒了“阻碍交通”的理由。7阅读第11自然段到第1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几个自然段作者批驳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反驳的?明确:驳“封建遗迹”说。先用“故宫”、“天安门”两处典型的“封建遗迹”已为今天所用来反问,置敌论于无法还手的境地;再用“一切建筑体形的遗物都是古代多少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杰作”,关键是为谁所用来阐明事理,“它是我们人民所承继来的北京发展史在体形上的遗产”; 进而引述北京城形成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北京城墙“由于劳动的创造,它的工程表现出伟大的集体创造与成功的力量”。梁思成的辩驳在理性当中渗入了浓烈的情感,他动情地称赞:北京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它的结构“朴质无华”,它的体形“单纯壮硕”,它的外像“轩昂”,“它不只是一堆平凡叠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它是“磊拓嵯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它是我们的国宝,也是世界人类的文物遗迹”。对这样珍贵的历史遗产,梁思成痛心地疾呼:“我们岂可随便把它毁掉!”有了这一番入理动情的辩驳,“封建遗迹”的理由真是显得“偏差幼稚”了。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叙述了北京城墙的形成经过,以此来说明北京城墙是“几十万劳动人民辛苦事迹所遗留下的纪念物”,是劳动人民血汗、精神的体现,是我们的国宝,可称为“中国的颈环”乃至“世界的颈环”,而不是封建帝王的遗迹。(2)北京城墙有何价值?明确: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历史价值为:“凸”字形的城墙,它的形成及其在位置上的发展,处处反映着各个时期中政治、经济上的变化及其在军事上的要求。其艺术价值为:它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它是举世无匹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磊拓嵯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8第18自然段至第22自然段,作者是反驳什么的?又是如何反驳的?明确:驳“有利可图”说。作者首先退一步,先承认北京城墙的砖确实不少,然后一转,除砖的问题外,还必须解决其“内心全是灰土”的问题。作者用层进句式,用列数字的方法,用有力的事实论证了拆毁城墙的诸多问题:1 100万吨的“灰土”,需用20节18吨的车皮83年运完;而这些“灰土”又是既不能作为种植土壤,又不能作为建筑材料的废料;挖动它又必须使用炸药,干扰人民的正常生活,且又无处安放。即使我们需要土,但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即使我们需要砖,我们的砖窑业会发展,没有必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做这件既毁掉国宝,又自讨苦吃的事。种种问题摆在了主张拆除者的面前,有力地回击了他们所谓的“拆下来协助其他建设”的欠考虑的提议。9试分析本文中作者论述自己观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明确:(1)从内容上来看,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细致讲述了城墙的历史和现实,真实而又历史地再现了北京城墙的历史变迁。在阐述观点的同时给人以历史的凝重感和艺术的美感的双重享受,使读者能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全面地把握这一历史性的讨论。(2)从形式上来看,采用了问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主张保存的理由。文中运用五个问答句,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回答上紧扣问题,论证中大量地运用了反问、举例子、打比方,形象有力地阐明了北京城墙应该保留的观点。五、课堂小结1、中心主旨文章围绕“北京城墙应拆除与否”一事展开讨论,主张拆除者和主张保存者据理力争,各执一词,难以达成统一意见。但从文中的主张保存者的观点阐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倾向于保存的立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北京古城墙及国家文化古迹的热爱和对人民劳动成果的珍惜,同时向读者展现了那个年代对这一问题的争论。2、写作特色(1)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作者在论述“古城墙不应废”这一观点时,始终将“废”和“留”两种对立说法并列进行。简略主张拆除者的观点,详尽主张保存者的观点,在不断地树立靶子而反驳中体现了文章的主题。(2)层层剖析法。北京古城墙的“废”与“留”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明白的问题,不同立场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单纯地强调某一点会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漏洞而难以立论。本文作者则巧妙地以双方辩论的方式,从最根本的话题开始,层层设疑,主动找出论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一一加以解释,逐步缩小论述范围,最后水到渠成,使对方无可辩驳。(3)态度真诚,语言得体。标题中的“讨论”一词体现出一种坦诚交流的态度。虽然本文涉及重大问题,也指出对方思考问题简单,如“主张拆除者在这些问题上面没有费过脑汁,也许是由于根本没有想到,乃至不知道墙心内有混凝土的问题吧”,甚至指出拆毁城墙是“罪过的行动”。但总的说来,文中以“朋友们”相称,全文是在真诚地与意见有分歧的人交流,所以才有这种耐心细致、冷静中时显激情的心态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