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慧化居家养老工作实务的思考.doc_第1页
上海智慧化居家养老工作实务的思考.doc_第2页
上海智慧化居家养老工作实务的思考.doc_第3页
上海智慧化居家养老工作实务的思考.doc_第4页
上海智慧化居家养老工作实务的思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智慧化居家养老工作实务的思考【摘要】: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人口流动加剧,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和人民福祉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智慧城市建设大背景下,基于上海市养老服务模式现状,以大数据背景下居家养老为切入点,借鉴服务链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技术解决供需分离、服务碎片、运行低效等问题,整合社会养老资源进行无缝对接,创新推广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缓解社会和家庭的内部矛盾,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关键词】: 社会工作、居家养老、服务【正文】:一、研究背景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经历一次惊人的转变,从原本年轻的国家正在向老龄化国家转变,主要是因为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年人寿命的延长,是导致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4.83亿,占比达34.1%(注1)。老龄化问题加剧,20世纪70年代实施的计划生育措施降低了生育率,缩小了家庭的规模,独生子女占比达到峰值。当前普及的“4-2-1”式(见图1)家庭结构问题显现,对处于第二阶层的夫妇来讲,经济供养负担较重;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基础较差的城市劳动力不断向发达地区流动和迁徙,“空巢老人”、“未富先老”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一)研究智慧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契机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中,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以上海为例研究,一般老年人不愿意离开自己长期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养老,但照顾老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给予过程,而是涉及时间、情感和责任的全面关怀过程,而子女生活中多重角色扮演,既要工作,又要照顾未成年子女和操持家务,故照顾、关心老人方面时常会出现矛盾,这也成为成年群体有心无力的隐痛。创新发展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本国的国情,探索更为有效的方法来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使养老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联动社会组织、社区的良性互动,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二)上海老龄化发展趋势截止2017年12月31日:上海市户籍人口1449.9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到457.79万人,占总人口的31.6%;其中65岁及以上达到299.03万人,占总人口的20.6%;70岁及以上达到188.62万人,占总人口的13%;75岁及以上达到124.33万人,占总人口数8.6%;80岁及以上高龄人数为79.66万人,占5.5%。6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已达到31.11万户,占60岁及以上老人比为6.8%,各年龄段老年人口同比2015年末呈上升趋势(见图2)。60岁及以上独居老年人已达到28.33万人,分别为60岁及以上老人人口的6.2%,6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的24.4%(注2)。图2:2016年末与2015年末上海市老年人口数比较(单位:万人、%)分年龄段 2016年 2015年 增减趋势 老年人口数 占据本市人口总数比例 老年人口数 占据本市人口总数比例60岁及以上 457.79 31.6 435.95 30.2 65岁及以上 299.03 20.6 283.38 19.6 70岁及以上 188.62 13 181.09 12.5 75岁及以上 124.33 8.6 122.27 8.5 80岁及以上 79.66 5.5 78.05 5.4 上海市的人口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不仅影响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使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逐渐减弱,而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现实的差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注3)。”根据调查,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养老负担职中,由此可见一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籍、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注4)。二、研究智慧居家养老的内涵和意义(一)智慧养老的内涵智慧养老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也被称为“全智能老年系统”,即打破固有的时间和空间束缚,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高享受的养老服务。智慧养老模式的原理是利用物联网、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各类传感器终端和计算机网络的无缝连接。如通过便捷呼叫器、心电监测仪等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的血压、心率、血氧等生理指标状况,并将所监测到的数据直接传递到所属医疗服务中心,一旦出现异常,智能系统将立即启动远程医疗程序,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智慧理念还体现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注5)。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应预先设计好“服务链”,将“服务链”的最前端确定为养老服务的需求模块,通过需求模块获取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而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创建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将需求信息传输给养老服务提供者,即养老供给模块,从而解决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使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基于此,结合基础信息的获取与服务质量的反馈监管等要素,。目前上海很多设想与方案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进行实践,以家庭为核心,利用智慧养老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包括专业人员的上门服务和社区日间服务中心两种模式。帮助老年人实现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老龄化。(二)智慧养老的意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完善,老年人的退休养老金也逐年提高,可以说绝大部分退休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养老需求多元与供给方式简单等问题进一步凸现。因此,如何破解种种困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成为当今中国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智慧居家养老模式贴近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为缓解养老难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智慧居家养老是大数据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突破了传统养老模式的局限,以全智能化的服务系统为特色,更加人性化地构建服务于老人和社区的物联网体系和信息平台,贴合老年人生活实际,是养老行业的革命性创新和发展。上海老年人赡养服务体系与社会发展还存有差距,应充分考量该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在确保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应对老龄化发展趋势,对现有的人口老龄化状态和政策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对养老服务模式给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为落实中央对老龄化社会的方针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当下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智慧化开始成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养老服务信息不对称、供需结构失衡、劳动密集型养老服务方式困难重重的重要选择,其智慧化发展必然是未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对居家养老而言,既要确保退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健康护理需求,又要保证得到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快捷回应和服务水平的满意度是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亮点。因此,一个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需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等多种服务功能,政府要整合不同部门的具体服务和社会各方资源,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才能发挥智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优势,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对未来城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和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意义深远。三、上海市智慧养老服务开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一)上海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现状目前,上海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已经逐步褪去以往的枯燥乏味。他们的晚年生活已经不像传统观念中的那样单一,一部分老人在退休后继续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家庭生活,更多的是为了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出一份力;另一部分老人文化娱乐生活多姿多彩,活动方式较为广泛,例如:与人聊天、运动健身、栽花种草、逛逛公园、唱歌跳舞、结伴旅行等,使自己的身心感到愉悦。2016年上海老龄事业发展服务老年人的各类机构和参加的老年学员数量分布(见图3)。图3:本市共有老年教育机构291个,参加的老年学员人数39.18万人;远程老年大学学习点5651个,60.16万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5542个,日均活动26万人;居(村)委老年协会级以上(老年文艺团队)1.71万个,33.46万人;老年体育协会442个,54.3万人;老年体育团队1.43万个,43.3万人;老年志愿者团队8895个,33.26万人。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总体状况良好,日常活动完全能自理的老人占93.3%,完全不能自理的占4.5%。照料状况方面,多数老年人能够得到照料,家庭成员依然是最重要的照料者。此外,家政服务人员(保姆、小时工等)的选择也显示出了照料服务社会化的趋势(注6)。(二)上海智慧养老服务开展情况2014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对全市养老工作作了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涵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已达7000多家,机构式、社区式、居家式等多种养老服务业态日益丰富。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建立后,作为各类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桥梁,可望有效地消除服务获取的障碍。(三)上海智慧养老改革试点成效上海市闵行区是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自2014年开始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来,该区聚焦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完善养老服务补贴、评估需求、医养结合等地区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闵行华漕镇“新东苑快乐家园”已经正式启用,可以为1700位长者提供居家养老、社交文化、健康医疗等一站式服务的这是一个融合智慧养老、海派文化、医养结合的高品质健康养老综合社区,是上海首个绿色养老建筑项目,整个社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于一体,由6栋合院、4栋小高层公寓、1栋医疗护理楼以及1栋综合配套服务楼组成。新东苑集团董事长沈慧琴介绍,新东苑快乐家园改变以往养老院单纯的“护理型”托老的模式,打造了全新的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的模式,老年人在这种新型社区,不仅身心愉悦,形成了新的朋友圈,而且活力迸发。据社区内有50多项适老化设计与人性化服务设施,可满足长者医、食、住、行、乐、学、养等方面的多样需求。如房间门前设置一个记忆板,可以搁置家人相片或其他长者们熟悉的物品,方便回家辨识;大门配有电子智能门锁,弹性地板有效防滑防摔;房间内装有不活动监测器,应对紧急突发状况;智能电视机实现远程亲情互动、一键呼叫管家服务等。(四)存在问题1.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化程度有待提高二胎政策施行以前,1978年开始我国的生育政策一直倡导的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故上海独生子女居多,造成老人家庭空巢化,由于缺少子女的陪伴和日常关怀,不少老年人心情郁闷、沮丧,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注7)。笔者对居所地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黄渡居委的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大部分人认为: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无疑可以解决后顾之忧,但又怕背上不孝顺的骂名。只有少数人表示,养老机构的收费合理,服务设施、服务质量、入住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会考虑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相对子女们的态度,很多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时,为了不增加子女负担,会考虑养老机构。不过老人们表示,身体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喜欢呆在家里。从调查与访谈情况来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优势在于可以结合社区养老资源,老人可以向养老服务中心订购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项目,如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上门服务,然而在当前的养老服务实践过程中,尽管很多养老机构建设了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但由于智慧化程度不够,加之服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出现了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从老人向养老服务中心提出需求到养老服务机构做出响应并为老人提供服务,存在养老服务供给不及时、不快捷等问题。此外,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价也得不到及时反馈,不利于养老服务中心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更谈不上监管。因此,居家养老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有助于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化程度的提升,使大多数老人居家养老成为可能。2.智慧居家养老供需服务链尚待完善根据调研情况分析,上海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养老服务项目多为传统的常规项目,服务范围相对局限,服务的内容多为日常生活照顾,不能满足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供需不能有效对接,导致服务供给不能充分运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完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链的关键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把符合需求的服务有效地输送给老年人享用。3.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需优化提升上海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建设基础,以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为支撑,养老设施主要整合社区助餐、文娱活动、老年教育及生活服务为主,但老年更希望设施功能多元化,强调助餐、助医和生活照料(心理疏导),不同社区养老基础设施整体呈现规模小、能级不足等问题,资金投入不足,养老服务覆盖面不广,不能兼顾到大多数老人。4.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专业能力不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人员组成主要包括下岗工人、家庭妇女、农村务工人员,人员的整体文化程度较低,岗位培训相对粗糙,不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从事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低,而养老服务的要求本身很高,这一对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养老服务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5.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缺乏有效评估反馈机制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效果如何,目前还缺乏相应的评估与反馈系统,有些社区是由一些废旧厂房和民房改造而来,基础设施、卫生条件和消防安全存有隐患。为了避免一些潜在的风险,政府必须强化评估反馈体制,使智慧养老系统处于自我检验与不断循环的状态。四、国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和启示(一)现状1.社区养老服务法律和政策体系完备一些国家将社会化的老年人服务制度建立在社会立法基础上,呈现出保障制度化的特征。德国是世界上实行社会福利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老人法案对老年人的服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证了10项目标的实现:适当的收入、尽可能拥有最佳的生理与心理状况、舒适的住宅、为那些需要机构照顾者提供服务、工作的机会、健康与受尊敬的退休生活、追求有意义的活动、有效的社区服务、运用研究的知识去维持或增进老人的健康与幸福并获得立即可得的福利、使老人能自由、自主地规划与安排自己的生活(注8)。60年代初期,法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化养老体系,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覆盖全国。法国政府在完成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和调整的基础上,颁布了财政法等有关法律,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强制性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及志愿性的个人储蓄计划,从而使退休老人收入可以享受到比一般的年轻人还要高的福利待遇。70年代初,日本政府颁布老人福利法,为推行社会化养老提供法律保障,使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具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90年代中期,德国政府为解决人口寿命增长、老年人生活照顾和护理等社会问题,在打破由家庭进行照顾和护理的传统方式,发展社区服务事业的同时,先后分两个阶段对居家护理和设施护理的老年人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注9)。德国以护理保险开辟新的社会保障领域,保证了老年人在需要受护理的情况下的权利。以社会福利法和保险法为依据构建的德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及政府、社会保险机构、养老服务机构三方和谐配合。为德国养老服务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老年人服务体系得以正常运行(注10)。2.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英国政府大力扶持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政府部门和社会志愿者为退休老人提供各类服务,资助建立很多由社区举办的非盈利行动机构服务设施。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义工可以领取政府一定的服务补贴。他们来自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组成的服务团队满足不同阶层老年人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日本采取社会辅助居家养老,让老人在熟悉的住处得到周到的照顾,居住的市町村均设立“居家护理服务中心”。服务群体以政府主导,家庭主妇、学生等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3.服务内容丰富提高老年的生活品质美国倡导老年人在自己居住的社区就近找到辅助生活机构。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接送老人就诊、银行办理事务、商店购物,提供免费午餐,聚会交流的场所。设立老人日托中心满足不能在家独立居住,但又不愿意去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社交、心理和康复服务、健康锻炼、娱乐活动等各种需要。英国服务模式采取与老年人的生活相融合,提供陪老人说话聊天、帮老人洗澡、清洗衣物、喂饭换药、家务等,过着家庭式的正常生活。(二)启示一是经费是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健康发展的基础。养老服务设施的完善,满足多层次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鼓励设立专项基金,基金来源于社会捐助,保证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和设施的更新、升级换代;二是建立一支综合性强的服务志愿者队伍。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要一支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专业化水平高的志愿者队伍,对他们的劳动强度、知识技能、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采取人性化的管理。三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据,促使机构运行和服务管理规范化,保障资金筹集、运作、管理的公开透明;五、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介入智慧居家养老的方法(一)老年社会工作要素老年社会工作是以老年人个体和群体为服务对象的,不仅受老年人自身种种内在因素的影响,也深受老年人现实生活环境和老年社会工作者素质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注11)。从广义上讲,老年社会工作包括一切有利于老年人更好生活的正式、非正式的养老服务,包括养老服务的内容、形式、制度、管理、经济、技术、文化七个基本要素。各要素间紧密联系,又可分离出若干内容,构成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个框架(见图4)。图4:养老服务要素框架(二)服务链理论应用到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服务链是以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把与服务有关的各个方面,例如银行、保险、政府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消费者服务网络(注12)。借鉴服务链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域的运用,应用到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中,将政府与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纳入到整个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来,使得社区养老资源与政府、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养老产业等资源共享,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不同作用,在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监督,能够根据养老服务者的实际需要提供服务,有效地解决养老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三)老年社会工作的具体介入老年社会工作具有组织机构优势和专业人员的优势,拥有独特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老年个案工作、老年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老年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工作方法是灵活的,可以按照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即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六个步骤来完成。当然,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养老服务模式吸收学习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模式,来应用于退休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我们需要将这些先进的理论运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并丰富这些理论,从而在帮助退休老人更好的适应社会这一问题的介入及化解中起到更好的效果和作用。1.老年个案工作方法从微观的视角看,居家养老个案工作是一种以老年人或家庭为对象(案主)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一对一服务,以协助老年人摆脱困境、解决问题,达到与社会、环境良好的相适应,提升老年人个人生活质量。它注重为社会问题所困惑或无法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案主,是老年个案工作介入居家养老中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个性化服务、认知辅导、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2.老年小组工作方法从中观视角看,居家养老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将老人组织到某种活动小组中,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互动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和指导,帮助老年人在小组中学习他人经验、改变自身的行为,使老年人摆脱孤独、克服困境,获得愉悦的心情和充实的晚年生活。它并不限于一种形式,根据小组工作的功能或目的不同,可以将老年小组分成五种形式:互助群体、治疗群体、社交群体、服务群体以及照顾者群体。而每类群体各有各的特色。他需要参考老年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涉及到老年小组结构、小组工作者、小组动力、小组工作过程、小组工作技巧等多个层面的知识与技能系统。这些小组由不同兴趣的成员缔结,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正能量,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3.老年社区工作方法从宏观视角看,居家养老老年社区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通过改善老人与社区的关系,提升老人的社区参与等方式,帮助老人解决问题,提高老人自助、互助能力,争取他们应有的权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在社区养老的社会政策倡导、老年人的社区活动参与、社区养老环境的营造,社区养老资源的挖掘、社区老年社会支持关系的建立,社区活动服务场所设施的建设等。它有效结合正式和非正式服务,正式服务有专业资质的人士或组织为其服务,非正式服务则是家人、邻居、义工等提供有情化的照顾,关键时刻起到缓冲的作用。六、老年社会工作介入智慧养老的专业思考借助数字化的智能系统,智慧居家养老将实现个性化、便捷化、安全化、实用化等多重保障,是未来养老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创新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符合未来养老产业化、规模化蓬勃发展的历史要求。(一)顶层制度设计组合服务政府是养老服务政策的制定者,顶层制度的设计者,在制定政策的同时,应当考虑到社工、义工与家政服务三者的联动问题。三者联动的核心和关键在社区,由社区来引进社会组织,开展社工服务,同时对特殊困难家庭申请政府补贴,给予兜底的服务,并示范和引导其他老人购买服务,构成一个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二)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构筑首先民政部门建立数据库。覆盖退休老人、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老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基础数据。将退休老人房屋土地、家庭成员、经济收入情况、联系方式与户口所在街镇、社区相连,精准定位、系统分析。其次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汇融采集的信息与退休老人所在社区、医疗、家政服务、紧急救援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让退休老人了解就近的老年大学、医疗、娱乐、家政服务信息,让社区了解退休老人健康和需求信息。最后搭建居家养老服务智能平台。一是技术开发云服务模块,主要由基础设施(IaaS)、数据及资源存储管理层(DaaS)、基础服务层(PaaS)、业务应用层(SaaS)、运维服务层(OaaS)组成,内容包括各项服务的信息服务;二是技术开发手机APP客户端和微矩阵等应用,便捷退休老人或家属下载。(三)居家养老监控平台设计1健康指标的模块设计该模块是诸多模块的核心,也是实现居家养老的关键。技术开发的跟踪监测模块、GPS定位模块、健康数据反馈模块、突发事件报警模块。其中健康数据主要包括:血压、心率、体温、血糖浓度和血氧饱和度。2身体状况实时跟踪监测通过为老人提供免费的手机手环,向远程健康信息处理中心,及时传输老人健康数据,数据进行筛选分析。3老人位置定位系统传输主要用于对老人外出迷失方向、突发疾病无法找到老人位置时,老人一键启动绑定的手机或佩戴的手机手环,按呼叫终端紧急按键SOS,进行GPS定位,当然子女发现老人不见也可以启动该系统,帮助查询,平台精确显示出老人所处位置和附近救援点。4老人健康信息处理反馈从数据分析中筛选出健康有异常现象症状,通过公用网络传送至健康信息处理中心进行甄别、诊断,并将出现异常的退休老人名单和诊断结果再通过手机客户端或微信端口反馈至注册老人或家属的手机上,以此引起警示,供老人就医的医院参考,子女可通过手机、微信实时查询。5出现突发情况救助措施手机或手环按键链接120急救中心,确保急救车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赶到,为居家养老提供紧急医药救援保障。(四)健全网络化管理系统和提供便捷异地医疗服务为避免城市的喧嚣和雾霾,呼吸乡村的新鲜空气,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退休老人也可选择异地居家养老,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较低的生活成本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异地养老要实现市场化需要社会各个行业和部门的合作,例如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旅游部门要齐心协力才能把异地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共同作大,要使服务的主体即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社会化,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以解决异地养老的老年人在语言,饮食,医疗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例如,可以利用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志愿者或者专门招聘来自不同地区的服务员,解决老年人到异地后存在语言不通,从细处着手,让他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就可(注13)。各级政府应给予优惠和保障,给予支持和引导,鼓励异地居家养老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养老模式。(五)社区主导整合服务资源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就是要通过“多社联动”来实现,使多个为老服务主体之间有效结合,良性互动,各自功能最大发挥并得到协同支撑,形成一张全面而系统的服务网络。以社区为纽带和桥梁,引导社区居民、居委会、社会组织、志愿者共同参与支持网络,当“多社联动”起来,就可以带来很多的资源,产生很大的能量,促使社区为老服务充满活力。(六)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利用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方法,促进退休老人的社区参与,提高退休老人的自助和互助能力,改善退休老人与社区的关系,通过集体参与的方式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的一种服务过程和方法。1.整合社区资源,增设基础设施目前社区的活动设施是政府的单方行为,是否真正满足社区老人的需求还有待了解。通过社会工作者了解辖区老人的需求,增设基础设施。政府也应和社区在社工的联系下加强沟通,为社区基础建设做好长期规划。2.社会工作者以身示范,提高志愿者服务热情社会工作者应在群众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积极培养志愿者队伍,将自己服务老人的经验、技能、良好的服务品质传授给志愿者,鼓励他们参加社工类的资格考试,为更好的服务退休老人带来便利。3.运用专业工作方法,及时解决老人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者要运用所掌握的方法,时刻关注老人的生活现状,经常走访探望社区居家退休老人,引导老人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提高生活质量。4.丰富老人社区生活,弥补退休生活空白社会工作者要担负起桥梁作用,联系社区、街镇、居委会,包括退休老人的工作单位,让其为退休老人举办一些社区公益活动。例如,举办摄影大赛、歌舞比赛、书法比赛等,重新燃起退休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提高退休老人生活的质量,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团队,依靠其提供专业性的社区服务。其中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引进专业性强的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因为退休老人的日常关心并不仅仅是日常的照料,而是与其思想交流,使其敞开心扉、打开心结,培养老人对待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这就要求服务的人员必须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的工作技能。(八)利用舆论弘扬敬老美德通过深化宣传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促进人民群众正确对待和积极接纳老年人,积极营造助老的社会氛围,帮助广大老人树立终身发展理念,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促进老人参与社会发展;通过积极宣传党和国家老龄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老龄工作的进展和成就,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和舆论引导氛围,增加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信心和决心。七、结语构建完备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高退休老人的生活质量,采用云平台架构,有效整合养老机构、医院、社区、社会工作者、服务志愿者等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为退休老人提供便捷、全面、安全的全方位贴心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社会服务的精细化、社会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趋势(注14)。因此,在供给侧改革制度的背景下,推广和普及智慧居家养老,解决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服务和评估体系,是上海市乃至全国积极应对老龄化、实现为老服务事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此,社会各界均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充分调动多方的力量,整合闲散的社区资源,发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专长和特点,为退休老人提供“菜单式”的一整套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缓解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实现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文注释】注1民政部.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8-32018-4-27. /article/sj/tjgb/201708/20170815005382.shtml.注2吴毅,毛春芳.居家养老护理与康复 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序.注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4-27./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注4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中民民政职业能力建设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EB/OL.2013-10-232018-01-26./article/zyjd/zcwj/201310/20131000534003.shtml.注5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陕西西安:老龄科学研究,2014,第2卷(7):17.注6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2016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暨上海老年人养老意愿状况信息发布会.EB/OL.2017-3-272018-2-1./content.php?id=2712.注7王瑞.退休老人在角色转换中遇到的问题及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研究,百度文库,2016-9-222018-3-24./view/d261d3c483c4bb4cf6ecd1c3.html.注8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83.注9高飞.国外缓解人口老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