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3.doc_第1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3.doc_第2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3.doc_第3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3.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慧明 三 案 导 学 稿课 题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 学会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框图表示出来,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4、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解决学习的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1.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理论知识,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2.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理清知识要点,理清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有逻辑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头脑中形成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结构图。3.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要学会阅读分析教材中的各种图表,从中获取有用信息,进行分析与整合。学会自己画图解决问题,将形象的图片转换成抽象的框图。1、 【导入新课】ppt1: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师:很好。那么对于这几个外部圈层的具体内容我们将从第二章开始意义为大家来介绍。大家还记得我们在课本23页做的那个活动吗?在黄色方框里都写下了自己对于每个圈层所感兴趣的问题了吗?课本上给了个示例问题“大气运动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应该也有同学提到了其他的关于大气圈的问题吧!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大气圈开始,进入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可以解决诸如ppt上显示的这些问题。二、【新课讲解】1、ppt2:首先大家来回忆一下有关太阳辐射的知识,太阳高度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说明不同地区地面受热程度是不均匀的。那么这种地表各地的冷热不均会给大气圈带来什么影响呢?2、ppt3: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家把书翻到p28.板书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大气受热不均会带来大气运动,而各种天气变化和气候状况又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板书 大气受热(不均)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3、ppt4:下面我们就从第一个问题,大气的的受热过程开始说起。板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本上第一句话大家一起读一下,“大气中一切的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好,ppt动画效果。师:那么太阳辐射在穿过厚厚的大气到达地球表面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是100%都达到地面了吗?生:不是师:对。如果太阳辐射全部到达地面了,那么现在的地球会烫的让我们没法生存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来龙去脉”板书 “来龙” “去脉”4、 ppt5:大家先看到课本28页上的图2.1,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都说珠穆拉玛峰是地球上最接近太阳的地方,“近水楼台”的先得到太阳辐射的能量,那么应该最热才对,可是大家都知道那里温度极低,这是为什么呢?(3min)后请学生回答(提示可以从大气的热量来源考虑)总结学生回答,提到大气的热源其实有两个,板书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根本热源 地面辐射是地球大气的直接热源5、 ppt6: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分为三大阶段来说。首先太阳辐射在到达大气上界,射向地球表面,使地表升温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辐射能量是反射向宇宙空间,另外一小部分则被大气吸收了。这一个阶段我们可以说它是“太阳暖大地”。6、 ppt7:地面在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 分(75%95%)被近地面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说是“大地暖大气”。7、 ppt8: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 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 到保温的作用。这一阶段则是“大气还大地”。 对于大气受热的整个过程,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三句口诀来简单概括:“太阳暖大地、大地 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板书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8、ppt9:下面大家在书上p29上边空白的地方跟我一起再来把大气的受热过程串一遍。这张图就是我们把之前ppt形象表示大气受热过程的图系统化了,这种讲形象的事物抽象成思维框图的方法对于大家学习地理这门课是很重要的。好,下面大家就看看自己画的框图,找到大气受热过程中最本质的三种辐射形式。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短波辐射,这里的长波、短波大家就只需要理解就好。画图示意长短波。具体的为什么是这样,书上28页的最下边给了解释,也就是,其实,万事万物都在发出辐射,物体本身的温度与发出的波长情况是呈反比的,太阳温度可以达到6000k这么高所以辐射波长自然短,而地球和大气则刚好相反。所以是太阳的短波辐射,地面大气的长波辐射。好了,大家都了解了大气的的受热过程,有时候我们也说这种受热过程是热力作用,那么,这里的热力作用具体包括那些呢。继续在框图上板图“大气对太阳的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9、 ppt10:那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哪些呢?(1)吸收: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说过的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这些大气成分对于太阳的短波辐射是不喜欢的,所以就不怎么吸收,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这里其实提到两个环境问题。一个是温室效应,一个是臭氧层空洞。二氧化碳增多,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中红外线的能量增多,温度升高。紫外线有利有弊,其实是一个量的问题,少量的紫外线可以杀菌消毒,小感冒的时候可以多晒晒太阳。过量的紫外线不仅是会让我们的皮肤变黑,而且会造成皮肤癌和白内障。所以,现在臭氧层空洞的问题其实是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的。10、 ppt11:(2)反射作用,这里主要指的是云层的反射,使得太阳辐射被削弱。11、 ppt12:还有一个热力作用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就是之前我们提到大气逆辐射的影响。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全天都有,在白天它强烈但作用没有夜晚显著,举手电筒的例子。大家还记得我们在第一章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关于月球的阅读材料吗?大家回去有没有对月球做进一步的了解呢?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剧烈的多是为什么?12、 ppt13:这其实就是因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热力作用所导致的。ppt动画演示。月球上没有大气,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面的保温作用,热量散失很快,温度迅速下降;地球上有大气,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和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不致上升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使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保留在大气中,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很少。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ppt14:ppt15:下面我们就用刚刚学过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来解决一下实际中的问题。这五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呢,每个同学只需要做一半的题,这样来分,学号尾数为单数的同学做1、3题,学号尾数为双数的人做2、4题。1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2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3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14、ppt16: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下面我们就来说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板书二、热力环流首先大家在课本30页找到热力环流的概念,请一位同学念。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本上为我们设置的热力环流的实验,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解释过程作图。并将实验的图再装化为科学一些的图。热水冰块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引起气流的垂直(升降)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近地面冷热不均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可依据热气球和空调开口朝上的例子说明气体热胀冷缩垂直运动。这个实验模拟的就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作用,这个过程在自然界的大气圈内到底是怎么进行的呢?边说过程边画示意图。同时ppt4演示过程。 投影板图15、17-20动画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16、 ppt21: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释海陆风,完成课本30页上的活动。17、 ppt22:“热岛效应”18、 ppt23: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白天和夜晚山谷风的情况,并思考为什么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山谷风的形成原理跟海陆风类似。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见图5-41)。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由于西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达四千米以上,云的顶部往往超过七、八千米。白天,强烈的太阳光,把云晒热,使云滴蒸发,云变薄以至消散;强烈的太阳光,又把地面的空气晒热变轻,沿着山坡向上爬,形成较强的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