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趵突泉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本课4个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能力训练点1、指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自主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观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4、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三)德育渗透点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欣赏大泉、小泉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位置和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述方法。(二)难点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通过对描写大泉和小泉的重点词句的理解展开想象,把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转化成生动的画面(三)疑点小泉冒出的泉水为什么不一样?(四)解决办法1、搜集有关介绍趵突泉的资料,同学之间可进行传阅交流。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3、把指导观察和启发联想结合起来,体会课文对小泉的描写,指导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想象小泉的其他姿态。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课文插图投影片、字幕投影片、生字卡片及配套电脑软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什么地方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2、简介趵突泉。(点击课文插图),你们听说过“趵突泉”这个名字吗?看,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济南名胜趵突泉。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南市旧城区西门南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趵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趵突泉泉池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秒钟可达1.6立方米。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二)检查课前预习1、指名读“预习”要求,看一共提了几点要求。2、师指名检查预习情况,其他同学可补充。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1)“开火车”认读生字。(2)熟读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4、质疑问难、生生之间解答,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三)图文对照,初步感知1、点击课文插图,找一找大泉眼和小泉眼。2、对照画面朗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和画面内容一致。(四)再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概括自然段的意思。2、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归纳自然段的意思。(1)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2)讲趵突泉的泉水清浅、鲜活。(3)讲大泉的景色。(4)讲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五)简介千佛山、大明湖,读懂课文一、二自然段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向全班介绍千佛山、大明湖。2、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现在单讲趵突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引起下文)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的词概括一下趵突泉泉水的特点。(清浅、鲜活) 4、出示投影:“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讨论、交流。(体会趵突泉在济南风景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六)课堂作业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2、熟读生字及带有生字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入新课。(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图文对照,通过读、议、想、背,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1、学习第三自然段。(1)看图,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大泉眼在什么地方,它冒出的泉水是什么特点。(生议答后板书:昼夜翻滚、晶莹活泼、热气飘荡)(2)指读4-6句,同学们看画面,体会大泉的美。(3)点拨:假如你站在趵突泉边,望着这永远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向上冒的泉水,会怎样想?(大自然多么神奇、多么伟大。)(4)冬天到来之时,趵突泉的景色美吗?此时你有怎样的感觉?(5)指读课文第六句。(6)引导学生展开想象。(7)设疑激趣,你知道冬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吗?(师生共同解疑)(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自由读、指读。)2、自学第四自然段(1)出示自学提示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小泉的几种姿态?(3)小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想象一下小泉的其他姿态吗?(2)自读、勾画、理解。(3)教师引读,体会小泉动态之美。(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有的有的)4、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描述小泉的其他姿态。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总结全文1、分段朗读课文。2、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在什么地方?3、学完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教师小结:作者把趵突泉写得如此之美,与它平时细致观察和描写具体形象是分不开的。使人读后,不禁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而感到惊叹,更为祖国秀美的山河而自豪。(四)延伸拓展你到过济南的千佛山、大明湖吗?给大家介绍一下。(五)指导书写1、熟读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2、组内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3、教师重点指导“藻”字的读音和间架结构。4、学生在田字格内练习生字词。六、布置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七、板书设计 泉水 清浅 鲜活 昼夜翻滚1 趵突泉 大泉 晶莹活泼 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热气飘荡(冬天) 小泉 有的有的有的课后小记:2 长 城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指导学生看图,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本课中的10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凝结”等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看图学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2、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三)德育渗透点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直观观察画面,欣赏长城的高大、坚固和壮观。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乾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难点理解文中作者看长城展开的联想部分,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三)解决办法1、课前了解有关当时修筑长城的历史资料,同学之间交流。2、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劳动场面。3、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课后思考练习3中带点词语表达的好处。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学光盘、长城图片资料、字幕投影。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你们当中都有谁去过长城?能给大家谈谈感受吗?其他同学想不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呢?(生谈内心的想法)过渡:同学们都想去长城,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二)观察欣赏,发展思想1、观察图画(1)让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到长城东起山海关和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跨越了哪几个省份。(2)书上的两幅画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第一幅是远看;第二幅是近看。)(3)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说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等。)(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结合图画理解垛子、缭望口、射口、城台)(5)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为什么不同?(一是远看的景象;二是近看的景象,角度不同,景象就不同)2、欣赏录音(本课文质兼美,感情充沛,播放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边思考所描写的内容。)3、练习朗读。分节练读,思考:(1)第一节,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从文中找出来。结合看图加深印象,并体会这一比哈句的好处(突出其“长”)(2)第二节,长城的近景又怎样?围墙这样建造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说出垛口、缭望口、射口、城台的作用。并知道这城墙在八达岭之上,已成为游览景区。)(3)第三节,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了什么?(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慧。)(4)最后一节写什么?(长城在世界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4、欣赏录像(播放优美而令人神往的乐曲,打开录像机,展示一幅幅美丽的长城风光画面,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5、展示作品,陶冶感情(课上让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成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热爱长城的思想感情。)(三)图文对照,初步感知1、指读生字,重点指导“蜿蜒”的写法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崇山峻岭:崇,高。峻,陡。山高而陡。形容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蜿蜒盘旋: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盘旋,回绕曲折。长而曲折地延伸。形容远望长城的样子。气魄:魄,精神。气魄,精神,气势。课文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3、熟读课文。4、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指读课文(二)析文畅谈,发展创新1、精读课文,深思问题(1)结合课文内容,对照图画,说一说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方形城台的位置、构造及作用。(可指名到台前说。)(2)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收”、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付出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结合看图,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4)指导感情朗读第三段,想象当时修筑长城的劳动场面。(5)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可让学生讨论、想象,然后教师归纳: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这样艰巨的任务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来的智慧,绝无仅有。)(6)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表达了赞扬和敬佩之情。)2、讨论构思,品味妙法。回顾课文,讨论作者怎样构思,为什么能在这不足四百字的课文里,把一个闻名世界的古代宏伟工程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呢?(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有顺序、记叙有条理、联想丰富、巧用比喻等写作特色。)3、讲述故事,训练语言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讲给大家听。(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四)延伸拓展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作者由“站”“踏”“扶”,很自然地过渡到“想”,说明作者的联想是在观察到长城的雄伟坚固之后产生的,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是作者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一词说明修筑万里长城,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是无法估计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更直观地让人们感受到万里长城的工程之浩大;“才”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2、当一次小导游,向别人介绍万里长城。介绍时,要突出长城是“氯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七、板书设计 远看 像一条长龙2 长城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气魄雄伟)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课后小记:3 古诗两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每首诗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默写江南春。(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体会江南水乡的早春景象,感受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学习江南春,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四)美育渗透点通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词。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这是两首描写春景的诗,一是画中景物,一是现实中的景物,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的意境。(二)难点1、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中诗人边观察边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2、学习江南春,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3、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公作者的思想民感情。(三)解决办法1、以读代讲,读中感悟。2、抓住诗中景物,引发学生想象。3、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1、惠崇春江晓景彩色画出。2、两首诗的字幕投影。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2、揭题:(点击课件)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3、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理解障碍。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三)深入研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1)认识萎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点击实物)萎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边吟育,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萎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四)小结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萎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育古诗。1、对照画面朗读。2、背育古诗,想象画面。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2、指名描述诗意。过渡: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二)揭示课题1、解题江南春:江南的春天。2、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士,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2、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诗意。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4、检查学习效果(1)指名朗读。(2)解释词语:“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5、点拨: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6、归纳: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7、讨论: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8、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9、背诵古诗(四)延伸拓展1、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2、为江南春完成一幅诗配画。七、板书设计惠崇春江晓景(苏轼)桃花三两枝水暖鸭先知 河豚欲上时蒌蒿满地、芦芽短 (想象)(观察)江南春(杜牧)莺 绿 红村 郭 酒旗 风 (写景)南朝 寺楼台 烟雨中 (抒情)(忧国忧民)课后小记:4 西湖的“绿”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能力训练点1、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三)德育渗透点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四)美育渗透点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二)难点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解决办法抓住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课文插图,课文朗读录音。五、教学步骤(一)(出示课文插图)看图激情,导入新课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这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二)范读课文(生静静地听)(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四)小组交流(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巧玲珑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拨。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六)感受语言文字美1、本文优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七)听课文朗读录音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六、布置作业1、把自己喜欢人词句摘抄下来。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七、板书设计 雨中访灵隐4西湖的“绿” 漫步苏堤 美 在花港观鱼课后小记:5 古 井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能力训练点1、继续培养学生“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结合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的能力。3、初步学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四)美育渗透点体会古井无私奉献的吕格和乡亲们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心灵。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联系上文,理解结尾一段话的意思。(二)难点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怎样从内容体会思想。(三)解决办法1、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哺育”统领全文教学,使学生弄清“哺”和“育”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从内容体会思想。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古井录像、字幕投影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1、认识“井”,引出“井”的作用。(“井”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2、体会课文题目“古井”的含义。(题目告诉人们,这口井存在时间已经很长,它从古到今始终为乡亲们提供着生活用水。)(二)抓重点,找联系,把握课文整体1、通读全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课文直接赞美古井的句子。2、学生议答3、教师出示字幕投影(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2)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4、思考并讨论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句话中“哺育”是喂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句话中“提供着生命的泉水”指的就是“哺”,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是“育”。)5、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些内容与这两句话有联系?(“哺”即“提供泉水”,是对第二自然段的概括,“育”即“陶冶品格”,是对三至五自然段的概括。)(三)练习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抽生朗读课文(二)指名分别读文中“哺”和“育”的部分(三)析词句,想画面,深入探究各部分在把握课文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重点词句,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二至五自然段。1、探究第二自然段(1)认真阅读并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引导学生抓住“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络绎不绝”“叮叮当当、吱悠吱悠”“乡间小曲”“湿漉”“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等词句分析作者从时间、人数、声音路面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表明了古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2)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眼前浮现人们到古井取水时的画面,进行口头描述。(天刚蒙蒙亮,就已经有很多人到古井边来取水了。看,有提着空桶往这边来的,他们迈着轻快的步子,水桶也跟着一摆一摆的,由于取水的人多,水桶免不了左右发生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场;有担着满满一担水往回走的,扁担一颤一颤的,发出吱悠吱悠的响声。听,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多像在演奏一曲快乐的乡间小曲啊。太阳落山去了,取水的人依然不断,再看看路面,由于总有人从这儿挑水路过,免不了会洒出一点儿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3)把你想象中的人们到古井取水的情景画成一幅画,可取名为古井取水图。(课下完成)(4)人们到古井取水,每天迎着晨光,踏着暮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古井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什么精神?(无私奉献)(5)指导感情朗读。2、探究三至五自然段(1)默读课文,想想乡亲们是怎样帮助村里的一对老人挑水的?(引导学生抓住“见老人用水困难”“这个帮挑,那个帮提”“不肯接受报酬”等词句,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进行理解体会。)(3)古井和乡亲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用文中的哪个词来概括?(是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乡亲们,乡亲们的精神是古进精神的再现,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理解“陶冶”一词。)(“他们”不光指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乡亲们,也包括那两位老人。因为从“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可以看出他是个老革命,曾经打过,负过伤,是革命的功臣。凭着这一点可以向党、向人民提出要求:让自己惟一的女儿留在身边工作,照顾自己。可老两口没有这样做,他们也是受到了古井精神的陶冶。)(5)分角色朗读老两口和乡亲们的对话。(四)悟中心、明道理,受到思想教育1、作者离开家乡多年,对故乡的一口井一直难以忘记,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借赞美古井来表达对无私和奉献精神的深情赞美。)2、古井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也教育我们怎样做人。请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感受和体会。六、板书设计 提供生命的泉水(哺) 5古井 陶治人的品格(育) 无私奉献 内容思想;课后小记:6 峨眉道上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二)能力训练点1、继续训练“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读懂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2、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了解峨眉道上的铺路人不畏艰险、辛劳,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体味到在平朴的言语行动中蕴含着的至真至纯的美。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二)难点学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理解“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三)解决办法1、弄清铺路人的劳动过程,体会其劳动的危险、辛劳。2、借助“模拟采访”突破难点。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插图投影。2、字幕投影。3、同步教学光盘。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著名作者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二)检查预习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愧疚、葱茏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4、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5、小组内交换意见。6、班内汇报交流。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过渡: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呢?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勾画。2、班内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两尺见方的石板”体会山路的窄;抓住“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体会其高、陡、险。)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想象峨眉山路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4、师设疑激趣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四)课堂作业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练习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文中的生字、生词。重点强调“竖”下面不要写成“土”,“葱”不要丢一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对照自己画的峨眉山路直观图,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明确学习目标:(投景出示)(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2、自学课文2-6自然段(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2)指名谈学习收获。(“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3)师点拨引导游人平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3、组内合作学习。(1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模拟采访。(作为记者,应注意提问的顺序,作为铺路人要展示铺路人劳动的艰辛和真实的感受。)(2)个别组向全班展示。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铺路人:很累。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3)激发学生情感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中真正的英雄)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2、体会数量词的妙用。(本文数量词多灰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记号,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词的准确性。)(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2、班内交流。(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3、师小结: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七、板书设计 开山取石 6 峨眉道上 铺路人 凿成石板 不畏艰险 (高、长、窄、陡)背石上山 默默奉献 (真正的无名英雄)课后小记:7 尊严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能力训练点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志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抓住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二)难点透过年轻人的言行等,体会人物的品质。(三)解决办法采取自读、勾画、理解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办法,突破教学重、难点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课文插图、自学提示字幕投影。五、教学步骤(一)揭题,导入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窨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二)学生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三)小组合作研讨(师深入到各小组,了解学生自学课文和小组讨论情况,适当给予点拨、诱导。)1、(四)集体汇报交流1、指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坳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3、点拨,揭示中心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有尊严)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引志学生深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在尊严。)七、板书设计 逃难人 7尊严 (哈默)石油大王课后小记:8 父亲的菜园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能力训练点落实本单元“读写例话”训练重点,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从内容体会思想。(三)德育渗透点学习父亲那种坚毅、自信和勤劳的品格。(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悟,体味乡村风情和父亲坚毅淳朴之美。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抓住描写父亲言行词句的理解,体会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二)难点通过对描写父亲言行词句的理解,体会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民。(三)解决办法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读中感情,读中理解,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深化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课文插图,字幕投影。五、教学步骤(一)(出示课文插图)看图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居然有“一块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板书)荒山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菜园呢?读完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1、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2、勾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想想从这些词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三)小组合作研讨,深入理解课文1、组内交流自学收获,组长负责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疑点、难点。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讨论问题1,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体会菜园对我们一家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明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讨论问题2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四)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出示课文插图)望着荒凉的山坡上那“一片碧绿的翡翠”,你此时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可能只从“父亲真伟大”“我真佩服父亲”“父亲的精神值得我学习”等表面认识来谈。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从内心真实地感受父亲身上的那种坚毅、自信和勤劳的品格。更深一步地懂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怀念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完成。)(五)以本文为例,学生自己总结一下“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七、板书设计 8 父亲的菜园 坚毅 荒凉的山坡 没有气馁 一块碧绿的翡翠9 麻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相关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情的方法。2、继续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3、培养学生抓住课文重点的句、段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了解母爱的伟大以及由母爱产生的强大力量能使弱小战胜强大,联系实际,感受母爱之深。(四)美育渗透点老麻雀舍身救幼儿行动的壮美和母爱的博大与纯真。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抓住老麻雀的神态、动作,体会母爱的伟大。(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为母爱的力量。(三)疑点1、教师引路,抓住课文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探讨。2、向学生讲述亲身经历的事(与母亲之间),诱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学习课文。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麻雀一文教学软件(含生字、生词、课文有关情节的画面。)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导入新课同学们都见过麻雀,有的人喜欢它,有的人看不起它,而课文中描写的麻雀却受到了作者的敬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叫?学了课文之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2)课文主要讲了几个角色?它们各是什么身份?(3)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4)指名回答。打猎归来,猎狗跑在我的前面。猎狗好像发现了猎物。小麻雀从巢里掉在林阴路上。猎狗想吃小麻雀,老麻雀从树上飞了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驱使老麻雀准备同猎狗搏斗。猎狗慢慢地后退了。我带走了猎狗。(5)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打猎归来的路上,看见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事。(6)弄清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段落和内容。发生(1-3自然段):猎狗发现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发展(4-5自然段):老麻雀勇敢地同猎狗搏斗,保护小麻雀。结果(6-7自然段):小麻雀得救,猎狗走开了。2、朗读课文,加深对文中角色的印象。(1)自由读课文。(2)组内谈一谈故事中的每个角色。(三)课堂练习1、(点击课件)指读生字、生词。2、指导读音和书写:拯:区分“搏”与“傅”、“躯”与“驱”、“浑”与“混”的字形及用法。3、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学生谈上节课的读书收获。(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2)组内交流学习成果。(3)班内交流汇报。(4)师点拨:文中对一只小麻雀的样子作了具体的描述,勾画有关句子,读一读。(5)(点击课件)出示小麻雀的画面,认真观察它的样子,说一说此时你的心里想些什么?(担心、可怜)(6)读描写小麻雀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呆呆”“无可奈何”“拍打着小翅膀”可以看出小麻雀当时很害怕;“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缄毛”可以看出小麻雀刚出生不久,不会飞,无法逃生。)引导过渡:面对悄悄走近的猎狗,小麻雀是多么孤单、害怕,它多么需要帮助啊!是谁救了小麻雀呢?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指名朗读4、5自然段,观看动感画面。(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3)示范引路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像一块石头似的”说明了什么?“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是怎样的情景?“绝望”的老麻雀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尖叫?)“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4)读书、提问题、合作研讨(5)通过读书、讨论,老麻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勇敢,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不怕死,竟敢和猎狗搏斗)(6)班内交流“像块石头似的”说明老麻雀果断、勇敢。“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可以看出老麻雀很勇敢。点拨:老麻雀面对庞大的猎狗,它也有些紧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7)指名回答(“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着不动”,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老麻雀很紧张。)引导:既然紧张,老麻雀为什么还要从树上飞下来?(8)从文中寻找答案。“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9)“一种强大的力量”指什么力量?(10)生发表见解。(母爱)(11)观看动感画面,深化对课文词句的理解。(12)师讲述真实故事,激发学生情感。动物之间的亲情亦是如此,我们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书中特定子女教育支出分担及保障协议范本
- 体育赛事赞助担保合同风险规避与权益保障
- 电力施工合同签订与施工期合同履行及竣工验收规范
- 物业服务合同终止与社区环境修复及恢复协议
- 智算中心扩建项目技术方案
- 化工车间安全员考核及答案
- 博望区营销推广计划方案
- 恩施环保应急预案(3篇)
- 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体系2025年行业标准化与认证体系构建策略报告
- 2025年通信基站储能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标准与规范报告
- 管线打开作业工作安全分析(JSA)记录表
- 污水处理池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及警示标志
- 住院病人药物使用情况评价表
- 阳宅风水培训讲义课件
- 1《材料科学基础》第一章晶体学基础课件
- 威索燃烧器中文说明书
- 大学物理(热学篇)课件
-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
- 风电场定检项目
-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总体规划方案)
- 中国诗词协会入会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