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案.doc_第1页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案.doc_第2页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案.doc_第3页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案.doc_第4页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案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7分)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拓展训练)(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解析】题目要求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那么你写的诗句一句要体现“浔阳”,一句要体现“月色”。然后回想琵琶行中有“浔阳”和体现“月色”的诗句,写出两句即可。答案: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对应表达方式)(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描写的角度主要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抓住上片关键的“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不难看出这是对乐曲的描写,是直接描写。抓住下片关键句“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也不难看出这是从听者的角度,由听者的联想来衬托音乐之美,属于间接描写。答案: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注】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古时农具)并肩而耕。使君:指作者自己。(拓展训练)(1)这首词与苏轼另一首同词牌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都描写了农村的风光,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5分)答: 答案:两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不同的是:前者还表达了作者对归耕田园的希冀,后者还表达了对民情的体恤。(对应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此题要结合词句具体分析。“光似泼”极言光照足,“气如薰”表明香气浓郁,视觉、嗅觉相结合,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绿光,暖风夹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生机蓬勃、风光宜人,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答案:比喻。“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贫居秋日皮日休亭午头未冠,端坐独愁予。贫家烟爨稀,灶底阴虫语。门小愧车马,廪空惭雀鼠。尽室未寒衣,机声羡邻女。(拓展训练)(1)诗中诗人的“贫居”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答: 【解析】解答本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分析,“头未冠”“愁”“贫家烟爨稀,灶底阴虫语”“未寒衣”等,可分别从妆扮、姿势、容貌、吃饭、衣着等方面分析概括。答案: “贫居”表现在衣食无着(2分)两个方面:首联从妆扮、姿势、容貌等方面表现,(1分)颔联借“烟爨稀”“灶底虫语”写出自己无法生火做饭,暗示没有食物,(1分)尾联以“羡邻女”暗示无衣可穿。(1分)(对应表达方式)(2)试分析全诗的表现手法。(6分)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根据平时对表现手法的积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表现手法。从首联和尾联的关键词“头未冠”“未寒衣”可知,诗人运用了正面描写,从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角度来表现家贫;从颔联和颈联的关键词“烟爨稀”“灶底虫语”“愧车马”“惭雀鼠”可知,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家贫,因此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答案: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表现出作者的贫居。(2分)首联和尾联,借助人物的动作、心理,直接表现出诗人的贫居。(2分)中间两联则借助“烟爨稀”“灶底虫语”“愧车马”“惭雀鼠”,从侧面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贫居。(2分)(或答视听结合手法。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渲染烘托结合。)【知识拓展】古代诗歌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与烘托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衬托表现主要对象。(侧面描写和烘托基本类似)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加固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12分)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韦庄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注】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韦庄(约836910),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对应修辞手法)(1)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首联“满耳笙歌满眼花”与尾联“却愁宴罢青娥散”这类情感明显的句子就可以确定对比手法,然后还应想到衬托这样的术语。类似题解答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答案:全诗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2分)整首诗作者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2分)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2分)(拓展训练)(2)试分析尾联“愁”的具体内容?(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抓住注释中“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这一关键信息就可品读出。答案:一“愁”黄巢兵乱国势预颓(为国家的安危而愁);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蕴含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送刘昱李颀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注】这是一首古体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五言,第二部分为七言。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拓展训练)(1)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5分)答: 【解析】要回答诗句描绘的画面,其实只要能把诗句内容翻译出来即可,诗的首联可以翻译成: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联系颔联,不难做出答案;分析此联作用,无非就是从这联交代的时、地、景等来分析,一般要涉及渲染的作用。答案: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冷清寂寥萧瑟的八月江边秋景图。在瑟瑟秋风中,江中白色的浪花涌向岸边洁白的苇花,素净萧疏洁白一片。(2分)作用: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以景衬情,借助景物的萧瑟惨淡衬托离情依依;同时渲染了朋友间离别时的哀愁气氛。(3分)(对应表现手法)(2)前人评价这首诗的尾联“不落窠臼,含蓄蕴藉”,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6分)答: 【解析】一般送客诗,往往易落入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这一窠臼,而李颀却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设想。身在此,而心随友人远去。可联系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的也是这种虚写手法。诗人推想刘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雁叫声。苇中有雁,这是常见的,因而诗人由镇江江边的芦苇,很容易联想到雁。但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雁是合群性的禽鸟,夜宿苇中也是群栖的,群栖时一般不发声,如果发出鸣声,那一定是失群了。刘昱单身前往浔阳,无异于孤雁离群,那么夜泊闻雁,一定会联想到镇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试”字,即暗含此意。反过来,留着的人都思念刘昱,这就不必说了。末句既以“雁”字呼应芦苇,又从雁声发生联想,委婉蕴藉。据此可作答。答案:手法:运用了虚写(联想想象)的手法。(2分)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而是从友人的角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担忧、对友人的不舍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2分)作者目送离去的友人,心中推想他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失群大雁的叫声。(2分)【讲评建议】本题题干没有明确是考查表达技巧的,审题上难度较大。讲评时可做此类题目审题的思路。古诗表达技巧题的题干一般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范围语”限定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鉴赏范围大小,试题可分为分析局部题和分析全诗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