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6张).ppt_第1页
人教版必修1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6张).ppt_第2页
人教版必修1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6张).ppt_第3页
人教版必修1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6张).ppt_第4页
人教版必修1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6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谋略治国创新 以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为例 课标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包括地方和中央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中央集权发展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三 选官 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四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汉兴之初 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于是剖疆裂土 立二等之爵 汉书 诸侯王表 一 中央集权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汉初 郡国并行 汉 一部分中央集权 一部分地方分权 汉的分封制被封的只有王 侯两级 西周的分封制所封诸侯分为公 侯 伯 子 男等 天下之势 方病大瘇 一胫之大几如腰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七国之乱 汉惠帝后 诸侯王自征赋税 私铸钱币 割据一方 一 中央集权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1 暴力方式 2 非暴力方式 颁布 推恩令 内容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各置刺史一人 刺史位卑权重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酎金夺爵内容 颁布 附益之法 内容 a 不许诸侯王招待宾客 限制诸侯王的活动b 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 不得参与政事 a 诸侯王死后 嫡长子继承王位 b 其他子 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 归郡统辖 前112年 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 酎 酒 金 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 被夺爵者达106人 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晁错主张削藩引起剧变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2015 新课标全国 卷文综 25 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 其唯良二千石 郡太守 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 2016 海南单科 5 西汉初年 刘邦封置诸侯王国 封子弟为王 功臣为侯 并规定 非刘氏不王 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练习检测 a c 节度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 朝廷赐以旌节 故称 藩镇 亦称方镇 是唐朝中 后期为保卫自身安全 防止边倕各异族的进犯而设立的军镇 藩镇割据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强大 互相争战的局面 边镇兵 中央军49万 9万 安禄山 史思明755 763安史之乱 一 中央集权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3 2016 北京文综 13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 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 因其态度恶劣 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 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a 汉长安b 唐长安c 宋汴梁d 元大都 b 练习检测 后梁 朱温 原任宣武节度使后唐 李存勖 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晋 石敬瑭 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 刘知远 原任河东节度使后周 郭威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五代建立者简历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杯酒释兵权 抽调各地精兵强将 充实中央禁军 强干弱枝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知州 三年一易 设通判负责监督 通判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各州公文须由知州 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军事 行政 财政 中央掌控大部分地方赋税 地方设转运使 负责征收地方赋税 运送中央 一 中央集权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影响 1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2 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朱熹 朱子语类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 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 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元朝的行省制 一 中央集权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元朝1 背景 第一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 西藏高原 台湾岛 2 措施 1 实行行省制度 邻近大都的河北 山西 山东等地区 不设行省 由中书省直辖 称 腹里 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 或省 10 11个行省 2 设立宣政院 直接管理吐蕃 西藏地区 3 设立宣慰司等土司 在边远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内容 土司 宣慰司 土知府 土知县 土把总 土巡检等 土官 少数民族首领 治土民 上属省管辖 特点 因俗而治 官其首领 世袭其官 交纳贡赋 一 中央集权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疆域空前广大 土民 即土人 当地人 世居在偏远地区的汉族以及少数民族的统称 西汉前202年 9年 魏晋220 589年 唐朝618 907年 宋朝960 1127年 元朝1271 1368年 郡国并行推恩令 节度使藩镇割据 军 收兵权于中央 政 文官管理地方 通判监督 经 掌控地方赋税收入 行省制度 宣政院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中央逐渐战胜地方 中央集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中央集权发展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初 丞相进见 皇帝要起座 丞相生病 皇帝要亲临问候 皇帝的诏命 丞相认为不妥的 可以据理力争甚至拒绝执行 西汉前期 丞相位尊权重 礼遇殊隆 威胁皇权 上述材料说明汉初丞相地位如何 有何影响 西汉 背景 措施 影响 内朝 又称 中朝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组成 出身卑微 是宫中决策机构 外朝 原来宫外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 沦为一般执行机构 决策实权由相府向宫廷转移 以内朝官制约外朝官 以内朝宫官排斥外朝府官 以小驭大 诸葛亮 出师表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意为 宫廷中和朝廷中 都是一个整体 对官员善恶的处罚 不应不一样 起用平民 儒生为相 形成内外朝制度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削弱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 影响 p14 1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分散 2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历朝基本沿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令 门下侍中 尚书令 宋朝 二府三司 削弱宰相权利皇帝总揽大权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 有发兵权 而无握兵之重 禁军统领军队 无发兵权 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元朝的中书省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 太子充任 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 统六官 率百司 居令之次 令缺 则总省事 佐天子 理万机 元史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 西汉前202年 9年 魏晋220 589年 唐朝618 907年 宋朝960 1127年 元朝1271 1368年 郡国并行推恩令 内外朝制度 三省体制 节度使藩镇割据 三省六部制 收兵权于中央 文官管理地方 通判监督 限制地方赋税收入 中书门下行使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相权 行省制度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宣政院 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 中央逐渐战胜地方 君权逐渐战胜相权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选官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 2015 四川文综 2 中书 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在东汉亦属少府 虽典机要 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 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 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a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 位尊权重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5 2015 福建文综 15 元初 中书省 省规 三日一奏事 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 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 逐项讨论 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c b 练习检测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高官由世家大族把持 把读书 考试与做官紧密地联系起来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品行 评定授官 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三 选官 用官制度的变化 发展规律 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考试 选拔方式趋向严密 科学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 儒童 童生 童试 生员秀才 第一名 解元 第二名 亚元 第三四五名 经魁 会试 贡士 通过 会元 第一名 殿试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甲榜 一甲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 教育部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座谈会在广东举行 指出 恢复高考是社会公平的重建 中国教育报 2007年4月1日第1版 西汉前202年 9年 魏晋220 589年 唐朝618 907年 宋朝960 1127年 元朝1271 1368年 郡国并行推恩令 内外朝制度 察举制 三省体制 九品中正制 节度使藩镇割据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隋朝创立 收兵权于中央 文官管理地方 通判监督 限制地方赋税收入 中书门下行使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相权 行省制度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宣政院 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 中央逐渐战胜地方 君权逐渐战胜相权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选官制度变化 趋于公开 公正 公平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四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6 2015 安徽文综 13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 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 又不好违背 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 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7 2016 新课标全国 卷文综 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 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 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8 2016 江苏单科 4 宋沿唐制 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 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 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 与唐代科举相比 宋代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练习检测 c d a 9 2014 福建文综 38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 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 历代踵行 时加修正 以迄于明清 防闲之法益密 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 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 西国莫不慕之 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 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 法 美均已见端 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 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 类皆廉谨自勉 埋首窗下 即纨绔子弟 亦知苦读 以获科第 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