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 学案 (2).doc_第1页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 学案 (2).doc_第2页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 学案 (2).doc_第3页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 学案 (2).doc_第4页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 学案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 学案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嘉宾四会会:会集b夫其贵可以荐宗庙 荐:推荐c嗟尔命之不工 工:好运,被人赏识d亦因人之所遇 遇:赏识答案b解析荐:敬献,祭祀。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南海郡出荔枝焉焉:语气助词b其实乃熟 乃:才,副词c经于南海 于:在,介词d是时二方不通 是:这,代词e夫物以不知而轻 以:因为,介词f夫其贵可以荐宗庙 夫:语气词,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答案c解析于:从,介词。3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何比数之湘橘罕获知于贵躬a与不同,与不同b与同,与同c与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不同答案c解析均是宾语前置句式,是疑问句式,是被动句式。4下列四个句子中“其实”的古义相同的一项是()每至季夏,其实乃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a b c d答案c解析和相同,都是“它的果实”的意思;和相同,都是“那实际情况”的意思。【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若乃卑轩洞开,嘉宾四会,时当燠煜,客或烦愦。而斯果在焉,莫不心侈而体忲,信雕盘之仙液,实玳筵之绮缋。有终食于累百,愈益气而治内,故无厌于所甘,虽不贪而必爱。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之为最。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嗟尔命之不工。每被销于凡口,罕获知于贵躬。柿可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辩乎其中哉!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不心侈而体忲忲:安泰b故无厌于所甘 厌:同“餍”,满足c其珍可以羞王公 羞:使羞愧d门九重兮曷通 曷:同“何”,如何答案c解析羞:进贡,进献(给人进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b.c. d.答案a解析a项均为副词,前一个解释为“是”,后一个解释为“才”。b项连词,表并列。c项介词,表比较。d项代词,它的。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描写荔枝奇异珍贵的一组是()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之为最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明珰出,冏然数寸a bc d答案b解析是讲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地方,是议论,均排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先运用铺叙手法渲染荔枝的外形奇美和内在甘美,然后侧重写荔枝的特殊功用,最后则笔锋一转,写荔枝本为水果精品,但最终能物尽其用,被理解被重视。b如果是厅堂门窗大开,嘉宾好友会集,时节炎热,客人中有烦躁不安的,然而只要荔枝在场,便使人无不心情舒畅而身体安泰。c柿子何以得到梁侯称赞,梨子何以有幸被张公赏识?也是因各人机遇的不同,谁能说得清楚其中的缘故呢!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文,作者的目的不是在于介绍荔枝,而是借荔枝来表达心中的感怀。答案a解析“但最终能物尽其用,被理解被重视”错,应是“却最终不能物尽其用,反而被误解被冷落被遗忘”。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译文:将美味的李子沉水而不取食,让甘美的甜瓜(随水)流走。(2)柿可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译文:柿子可得到梁侯称赞,梨子何以有幸被张公赏识?【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先大夫集后序曾巩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当此之时,太祖、太宗已纲纪大法矣,公于是勇言当世之得失。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忧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执事之人,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故治久未洽。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始公尤见奇于太宗,自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召见,以为直史馆,遂为两浙转运使。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见知。初试以知制诰,及西兵起,又以为自陕以西经略判官。而公常激切论大臣,当时皆不悦,故不果用。然真宗终感其言,故为泉州,未尽一岁,拜苏州,五日,又为扬州。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故卒以龃龉终。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集,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初,四方争言符应,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阴,而道家之说亦滋甚,自京师至四方,皆大治宫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呜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之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公卒乃赠谏议大夫。姓曾氏,讳某,南丰人。序其书者,公之孙巩也。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注符应:古人认为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相应,称符应。逋负:拖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疾当事者不忠疾:痛恨b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 望:希望c宜绌奸臣,修人事 绌:同“黜”,罢黜d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 难言:责难当世的言 论(难,读nn)答案b解析望:怨恨。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a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被”。c项动词,“认为”。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1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说明曾公敢于直谏的一组是()推大臣从官执事之人,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abcd答案c解析是就君臣关系而言的,是就史官对曾公的态度而言的。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朝立国后,虽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却未实现政通人和;在曾公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官吏心怀奸邪,不堪重任造成的。b曾公在朝廷上言论激切,勇于谏诤,颇受宋朝两代君王的赏识和重用,成就了历史上一段“主圣臣直”的佳话。c祥符年间,道教思想在朝野泛滥,全国各地大造道观,曾公极力谏诤,表现了敢于与不良现象抗争的大无畏精神。d曾公关心民生,刚勇正直,对其功绩与品行,史籍却言之不详,作者虽对此深感遗憾,叙述时却笔调委婉,藏锋不露。答案b解析“赏识和重用”与原文不合,从“屡不合而出”、“卒以龃龉终”可以看出;“主圣臣直”之说是作者言不由衷。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译文:虽然多次因与当权派意见不合而被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而动摇自己的本意。(2)故卒以龃龉终。译文:所以最后曾公在同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3)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译文:在那时喜欢曾公的当政者少,史书就果真能可信吗?参考译文宋朝平定天下之后,曾公才开始出来做官。当时,太祖、太宗已制定好治理国家的法度准则,曾公在这个时候敢于直言当时的得失。他在朝廷上痛恨当权者的不忠,所以凡是他谈论国家大事,一定从皇帝爱护百姓、忧心万事之意出发,而指责大臣中一些人做事情犹豫不决、心怀奸邪,和皇帝委任他们做官的初衷不能相称,所以国家治理很久还不能和谐融洽。至于曾公责难(当世)的言论,则常常是别人不敢说的。虽然多次因与当权派意见不合而被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而动摇自己的本意。刚开始曾公特别被太宗称奇,他在任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官时被召见,让他任职直史馆,然后做两浙转运使。不久真宗即位,他更加凭借才能被真宗赏识。最初试用他做知制诰,到西夏侵扰战乱时,又让他任陕西经略判官。但曾公常常言论激切地议论大臣,当权者都不高兴,所以终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真宗终于被他的话感动,所以让他出任泉州知州,不到一年,又任苏州知州,五天后又任扬州知州。在即将又召他还京时,曾公又向皇帝上书,言辞间斥责大臣尤其激切,所以最后曾公在同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曾公的谏言,大的方面,认为自从唐朝衰亡以后,人民穷苦困顿已经很久了。国内安定下来以后,皇帝正要修明法度,但掌权的人还是做事烦琐细碎,主管财利的大臣又更加急功近利,只有曾公认为应该遵从简易,以便让百姓休养生息,消除天下人的怨恨。祥符初年,各地争着报告符应之事,皇帝就着这种情况,到泰山封禅,祭祀汾阴后土神,而道教思想更加泛滥,从京师到各地,都大造道观。曾公更加直言进谏,认为天命不会被独占,应该罢黜奸臣,修明人事,反复言说达几百千字。唉!曾公的尽忠,皇帝的纳谏,为什么一定要发生在古人身上。这不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皇帝圣明,人臣耿直”吗?多么兴盛的事啊!多么兴盛的事啊!曾公在两浙为官时,上奏罢免苛税二百三十余项。在京西为官时,又与三司争论,免除百姓的租税,放弃了民间的拖欠,曾公为政大致如此。曾公最终在与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他的功绩和品行有的没有载入史书,即使记了下来,在那时喜欢曾公的当政者少,史书就果真能可信吗?后代如果有人要推究考证他的情况,读他的碑文和书籍,以及我的这篇序,就会看到他的一切,对于那些真假评价就可以核实了。曾公去世后,朝廷赐予谏议大夫的称号。祖父姓曾,名某,南丰人。为他的书作序的,是他的孙子曾巩。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年长受尊崇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累:堆砌,累积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答案b解析当:适合,得当。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a项第一个是连词,译为“而且,并且”;第二个也是连词,译为“况且”。b项两个都是介词,在。c项两个都是语助词,用于句中提顿语气,不译。d项均为连词,却。17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两序,非体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 b c d答案c解析分别叙述了两个事实,不是作者的观点。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答案d解析应为“可为后世宗师之人才可为书作序”,d项因果颠倒。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译文:(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译文:(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译文:答案(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解析(1)句中的第一个“其”,指示代词,那;第二个“其”,第一人称,自己。“审”,考虑(审视)。“让”,推辞。(2)句中“并”,一起;“生”,生活。(3)“汲汲”,急切地追求;“不吾知”,宾语前置。参考译文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在它的前面作序,副考试官在它的后面作序,这是他们的职分。大凡书也像是这样。而且如同国家刚建立时,州府县的地方志写成,一定推选他们乡里年长受尊崇的有才学的先生为书写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就选在州府县做官的。请的人一定是适合这件事的,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这里做官的人,他的文章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