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听听那冷雨教案授课题目: 听听那冷雨教学时数:2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领会本文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3具体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本文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3具体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思维。2.诵读法:经典名篇陪乐诵读,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的音乐美。3.讨论法。对于某些有争议的的问题,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教学手段: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参考资料:教材与余光中文集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教学引入:从余光中的那首乡愁讲起,引出余光中的“乡愁”情结。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一、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二、作品背景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即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的大陆的时候,已是经历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乡怀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颂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說:“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內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 三、 层次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3)写春雨勾起作者对故乡大陆的孺慕思念之情。第二部分:(4-13)具体抒写了冷雨情思。分为三层:第一层:(4)写“雨”字视觉上的美感。第二层:(5-12)写嗅雨、观雨、听雨的感受。第三层:(13)写20世纪70年代台北没有雨韵的雨季。第三部分:(14-15)写古屋不再、岁月无情的慨叹。四、思想内容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巷里听雨,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了自己在台北春雨中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而又柔婉与亲切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五、艺术特色举要 第一,新颖的构思。 自古以来,写雨的诗文很多,也有不少借秋雨写愁的作品。而本文则是以“冷雨”来写春雨,不仅写了冷雨的可嗅、可观,而且更突出地写了冷雨的可听,从听觉上来表现作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种种复杂感受。这在以往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构思的新颖还体现在叙述的角度上,作者没有采用一般文章通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而是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人物的情感流露仿佛一个个蒙太奇镜头,使读者尽收眼底,一切都像读者自己发现的一般真切自然。并且,这种人称叙述方法能够使抒情主人公更好地融入景物、背景之中,人景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为相似的艺术表达效果。 第二,独具特色的语言。本文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大量使用重叠的手法,有的叠字,有的叠词,有的叠句;有的对偶重叠,有的排比重叠,有的则反复重叠。句式上采用长句和短句结合的方式,短句少则二三字,长句多则超过20个字,有的句子甚至中间不加标点有意形成长句,如“雨是阴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等。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第三,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比喻如“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等;拟人如“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等。六、部分诗词补充1.孺慕之情: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传赞:“淮人孺慕,徐寇要降。”2杏花春雨江南:元虞集风入松:“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徐悲鸿甲申年(1944年)书赠流丹仁弟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吴冠中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3五陵少年: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4残山剩水:宋范成大万景楼:“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绝。”明王璲题赵仲穆画:“南朝无限伤心事,都在残山剩水中。”明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5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6牧童遥指已不再: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7剑门细雨渭城轻尘: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8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9仓颉:淮南子本经训:“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10荡胸生层云: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11商略黄昏雨:宋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12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13万籁都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罄音。”“都”一作“俱”。14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余光中的散文观: 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sense of immediacy)。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效。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文章常有硬性、软性之说:有杆无旗,便失之硬性;有旗无杆,又失之软性。又像是水果,要是一味甜腻,便属软性,而纯然苦涩呢,便属硬性。最耐品味的水果,恐怕还是甜中带酸,像葡萄柚那样吧。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组织讨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作业布置:一、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这篇散文在构思上有何独特之处?三、试分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四、文中哪些地方是采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抒情表达效果的?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