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风,起了。郊外的芳甸,泛起层层波浪。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散发开来,萦绕身旁。不闻归鸟啼鸣声,只听江水拍沙岸。望向天边,夕阳那最后一抹残红也渐渐褪去了,却换得点点孤星与皓月当空。江潮连海,海共潮生。这是怡人的景,可缺少欢喜的情。只我独哀在这春江花月夜中。我想问这奔流的水啊,你为何这般急去?你满载着那月光,滟滟向东千万里,只是为了融入大海吗?难道大洋彼岸有你所相思之物?我想问这皎洁的月啊,你为何这般纯洁?你孤独地悬在天边,将鲜花与树林照得晶莹如雪,只是想给这个世界镀一层银霜吗?难道当初那个在江畔望月之人,至今还未寻见吗?我不知,是应为这江水的积极而喜,还是应为那孤月的寂寞而悲。我在默默冥想,想远方的她,是否也有如此惆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同一轮明月上,都有彼此的相思与期盼。月光走过厅堂,悄悄爬上了妆台,月影形成一双眼,眼中满是思念与热爱,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她。也许是我的眼神太过于炽烈,也许是她的相思太过于急切,相顾无言,落下泪千行。实在无法忍受这思念的煎熬啊,闭上门窗,拉下卷帘,却怎奈何这愁绪已然渗入心头,无法消除。鸿雁不停飞翔,却终飞不出这无边的月光;我用江水不断浇淋,也冲不尽满身的凄凉。起霜了,与汀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辨不分明。为何我不能化作这霜,伴着月色,飞到她的身旁。奔流的水啊,我求你,求你夹着我的愁思,一同向东流去。明亮的月啊,拜托你,拜托你映出她的模样,与我共销这万古情愁。花落月潭,春光将尽。乘月不归,情何以堪就让离愁伴着残月余辉,散落在这树林里吧。春去,江流,花落,月孤,夜、伤、人姓名张若虚(生卒年不详)。简历唐代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辞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作品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仅存两首,其一春江花月夜为“千古绝唱”,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语言清丽,情思浓郁,意境清美。评价唐代杰出的抒情诗人。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曾有多人拟题作诗,但他们的诗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首。张若虚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创长篇歌行,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张若虚写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他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滟滟()汀上()青枫浦()扁舟() 捣衣砧() 芳甸()拂还来() 碣石() 霰()纤尘()【答案】yntnppinzhndinfjixinxin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1)滟滟:_(2)宛转:_(3)流霜:_(4)皎皎:_(5)穷已:_(6)徘徊:_(7)摇情:_【答案】(1)水波闪耀动荡的样子。(2)曲折。(3)飞霜。这里指空中月色朦胧、流荡。(4)月光明亮的样子。(5)穷尽。(6)这里指月影移动。(7)摇荡情思。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春江潮水连海平,_。(2)_,皎皎空中孤月轮。(3)江畔何人初见月?_?(4)人生代代无穷已,_。(5)_,青枫浦上不胜愁。(6)鸿雁长飞光不度,_。(7)昨夜闲潭梦落花,_。【答案】(1)海上明月共潮生(2)江天一色无纤尘(3)江月何年初照人(4)江月年年只相似(5)白云一片去悠悠(6)鱼龙潜跃水成文(7)可怜春半不还家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江边月夜下朦胧、清幽的景象,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景,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虽略带感伤,但仍流露出对生活热爱与期待的积极人生态度。【重难突破】1读诗歌的前八句,试分析其营造的意境及表达的作者的感情。_【答案】春江的潮水涌动,气势宏伟,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作者描绘了一幅浩渺壮阔、明丽清幽的夜景图,表达了兴奋、快乐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定义:“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2面对良辰美景,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思考?_【答案】作者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发问,追溯人生的开端,探索人生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3诗歌的最后八句写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_【答案】诗歌最后八句写游子的思归之情,主要用了衬托手法。诗人用“落花”“江水”“斜月”来衬托游子人生易老、盛年不再、故乡难回的凄苦。沉沉的海雾遮隐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衬托了游子的迷惘和孤寂,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绵绵不绝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4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_【答案】核心意象:月。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引发作者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名句鉴赏】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鉴赏】这两句开篇入题,有春、有江、有月,有月就有了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江天一色、波澜壮阔的画卷。诗中没有用升起的“升”,而是用了生长的“生”,赋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泼的生命,写景中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月的特别感情。“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可谓一字一境界,着一“生”字,境界全出。唐代诗人对这个字情有独钟,像张九龄的诗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王湾也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鉴赏】这两句是写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更多是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这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这与大多数探索人生与宇宙的诗作的主题(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是不尽相同的。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鉴赏】这四句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气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景致的宁谧,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人生短暂,宇宙永恒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王勃也说过“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这些有哲理性的诗句都表明时光飞逝,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却一代传一代,没有穷尽。【应用角度】“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珍惜时间”“传递”“物是人非”等。神农架入“世遗”,保护才刚刚开始2016年7月17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微发布消息称,世界遗产大会于当地时间7月17日上午9时继续举行,集中讨论几项重要议题后,于周日傍晚结束。北京时间17日20时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微称,中国此次提交的湖北神农架申遗项目通过终审,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一员。至此,湖北神农架也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保护区(1990年)、世界地质公园(2013年)、世界遗产(2016年)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中国此次提交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的两个项目分别是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和湖北神农架,前者已在15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者昨日申遗成功后,成为了中国第50项世界遗产。据神农架景区官网介绍,湖北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面积73318公顷,分为西部的神农顶/巴东片区和东部的老君山片区,遗产地缓冲区面积为41536公顷。目前,神农架遗产地内有3767种维管束植物,已记录脊椎动物600多种,已发现昆虫4365种。其中有205个本地特有种、2个特有属和1793个中国特有种,旗舰物种神农架金丝猴数量达1300多只。然而,在更多人眼中,神农架是因“神农教民稼穑、尝百草”的传说闻名,景区内至今也留存着神农祭坛;近年来,神农架也有野人出没的传说。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湖北神农架在生物多样性、地带性植被类型、垂直自然带谱、生态和生物过程等方面在全球具有独特性。特别是其生物多样性,弥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媒评文摘】神农架申遗成功,这意味着神农架林区的责任和使命更加艰巨,对于增强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推动神农架在保护与管理上与世界接轨,加强国际保护与科研合作,更好地体现神农架的绿色发展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面临着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更高的保护要求和标准。不管是已经申遗成功的,还是正在提交审议“申遗”的,都面临同样的课题,即以点带面,推进社会各界对世界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想象张若虚(节选)庄晓明无疑地,那是扬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它不是人们所熟知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盐商之都,而是属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初唐,一个刚从混乱中涅槃的民族,正向着世界,向着宇宙,睁开一双澄明而充满憧憬的眼睛。多少次,我想象着那样一个美丽的春夜,孤独的诗人,在寂寞的江流声里踱步、徘徊,被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壅塞胸怀。突然,从蓊郁的花林那边升起的一片最初的月光击中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躯体开始透明,并随着江月一同浮升,一同俯瞰这片广博而温馨的大地,一个波光滟滟的梦幻世界于是,仿佛江水的自然流泻一般,这样的诗句从他的胸中汩汩而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等气象,仅此数句,已足使一个诗人永生。然而,神明天启的诗句,继续联袂而至,几乎使我们屏住了呼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此时,他感到自己易朽的躯体,如同一叶扁舟,被潮水的韵律推涌着,在水天一色的月光里,飘向一个永恒的境界,载着人间的情爱、思念、期待。在中国文学中,能与西方相抗衡的,唯有诗歌。春江花月夜的诞生,于浩瀚的中国诗史,不啻是一个奇迹,那种对时间的从容追问,身心与宇宙俱融为一体的空茫之境,均唯东方所特有。但对于尚兴趣而乏玄思的中国文化传统,春江花月夜又同时是一个异数。如果如梁宗岱先生所言,他曾为中国寻找出一首具有宇宙意识的伟大诗章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我认为还应立即补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在纯诗的意义上,后者更是空前绝后的。然而,在漫长的诗史中,张若虚是寂寞的,即使近于同一流派的李白、苏轼这样的大诗人,也未对这位前辈诗人表示应有的尊敬,甚至未置一词。李白的“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杰作,无不是从春江花月夜始出。相反,他们对一些二流诗人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如李白对写下七律黄鹤楼的崔颢的叹服,苏轼对婉约缠绵的秦少游的推崇。这不禁使我想到歌德对三流音乐家泽尔特的完全信任,却对伟大的贝多芬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显然,这几位伟人所推举的对象,都不能对他们的天才提出挑战,动摇他们的位置,他们完全可以以宽容的心态而对之。况且,在喜欢以诗才炫胜的中国古代,以自己才华的短处,与赞美对象的擅长打个不分胜负,也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无论多么伟大的诗人,都首先是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可以想象,李、苏初触春江花月夜的瞬间,一定会有一种被电流击中的感觉,并发出“既生亮,何生瑜”的叹息。在这里,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明月”对于中国诗人的特殊意义。在中国诗史中,诗人所咏叹的对象,以明月为最多,亦最佳。明月实际上已成了大自然,或人类所面对的整个宇宙的象征,“明月诗人”亦成了中国诗人所向往的最高桂冠,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天才而自负的李、苏当然都是不会拱手的,最合适的选择,自然是沉默。但在历史最终馈赠给人类的这三大“明月诗人”中,李白的明月最雄奇飘逸,苏轼的明月最富于情思,而张若虚的明月则是悬得最高的。他不仅以自己的“孤篇”盖全唐,他甚至已成了一种象征:一个诗人,与他的整个世界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最终成就一首伟大的诗篇。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古典时代,诗人作品的散失,应属正常现象。然而,同为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作品散失十之八九,至今仍有九百余首流传,连清心寡淡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亦传下了二百余首诗歌,何以张若虚独受如此重大打击呢?关于张若虚的生平,全唐诗仅有寥寥数语:“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对于包融,我所知不多,至于贺知章、张旭,当然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以唐人那特有的饱胀的生命力,蔑视习俗,乖张行为,而名噪一时。张若虚当时能与此辈并提,性格特征、行为举止上,一定有不俗之处,从春江花月夜所透露出的气质分析,张若虚应与激情迸发、外向型的贺、张相反,以内倾的沉思、哲人的孤僻而引人注目。而作为伟大的哲学诗人,张若虚的精神世界是自足的,他完全陶醉于向着宇宙、向着时间的发问,倾听着诗行间那迷人的回响。他充分体味着作为一个诗人的无穷乐趣,而他也必然离世俗的世界愈来愈远。尽管,他曾以最初的“文辞俊秀”,如代答闺梦还一类的作品名闻当时,但从同代诗人中,竟寻不到一首与他唱和的诗作这一罕见的情形,可论证他彻底的孤独。与王维们的终南捷径相反,他成了一个真正的隐士,完全生活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我几乎是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想象着那样一个“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的世外生活:只有当晚风吹拂的时候,诗人才款款醒来,与星辰一同睁开眼睛。水井边洗漱后,他背着手,在属于自己的庭院里独自徘徊,伴着缥缈如孤鸿的身影。此时,他的心境是满足的,他已进入中年,已完成了伟大的春江花月夜。凉风如水,拂过竹篱,拂动水藻一般的松影,而松隙漏下的银辉,仿佛星空来访的故人的视线,与他交换着鱼儿一般的语言。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逝,直至夜凉将他唤醒,才发觉庭院的阶石,已不知何时落下一层霜色,仿佛远行的故人的履痕。于是,他匆匆回到房间,他要攫住这时间偶然漏下的清辉。他案头的文字在闪亮着,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垒积着,它们的亮度,已欲与窗外的星空并高,与时间抗衡时间开始嫉妒了,它要收回它曾经慷慨馈赠的一切。终于,由于一个偶然事件,极有可能遭遇了红楼梦的命运,他孤独的案头默默垒积的张若虚诗集,悲剧性地散失了。如同历史上的许多伟大的作家一般,曹雪芹和张若虚都遵从了命运的安排,将自己的身世隐入了宇宙的迷雾,隐入了自己永恒的作品,仿佛曹雪芹、张若虚这两个肉躯的人从未存在过,只是某种宇宙的符号,在某个神奇的时刻,启动了一下嘴唇,又复归于空茫之中。他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红楼梦一直尾随着影子一般的续书,而张若虚诗集的残缺,则无人能续,或不可能有续。能弥补,或正在弥补那一片千古遗憾的,只能是无边无际的月华,和不舍昼夜浩浩东流的江水的韵律,在这一意义上,张若虚又幸运于所有的古典诗人。【精要赏析】春江花月夜,“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张若虚留下来的诗篇并不多,他也不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卓有名望的大家之一。在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乃至到了后来的大宋,尽管不少人从他的诗作中寻章摘句,也少有人赞叹。本文作者似乎是为他抱不平,也表现了自己对文学、对诗人、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想象张若虚“作为伟大的哲学诗人,张若虚的精神世界是自足的,他完全陶醉于向着宇宙、向着时间的发问,倾听着诗行间那迷人的回响。他充分体味着作为一个诗人的无穷乐趣,而他也必然离世俗的世界愈来愈远”。全文语言简练凝重,颇具文采。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注音。滟滟(yn)宛转(wn)芳甸(din) 霰雪(sn)汀上(dn) 纤尘(xin)青枫浦(p) 园圃(p)矫揉(jio) 江畔(pn)扁舟(bin) 皎皎(jio)徘徊(hui) 碣石(ji)捣衣砧(zhn) 偈子(j)_【答案】“霰”读xin,“汀”读tn,“扁”读pin,“砧”读zhn。2改正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帖上拂还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斜月沉沉藏海雾,偈石潇湘无限路。_【答案】“升”应为“生”,“帖”应为“砧”,“纹”应为“文”,“偈”应为“碣”。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花丛b江天一色无纤尘 纤尘:细小的灰尘c皎皎空中孤月轮 皎皎:月光明亮的样子d昨夜闲潭梦落花 闲潭:安静的水潭【解析】a项,芳甸:长满花草的原野。【答案】a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中“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b“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把江畔人望月、月照人巧妙结合起来,并展示对人生的思考。c“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代代相似,无穷无尽,个人生命也是永恒的,而且是这一轮明月照着我们走完人生。d“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交代游子与思妇两地的相思,表达人生不能相厮守的惆怅。【解析】c项,“个人生命是短暂的”。【答案】c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良辰美景引发了张若虚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是“_?_?_,_”。(2)春江花月夜中,“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3)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4)春江花月夜中“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答案】(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4)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诗的一、二句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请分析。_(2)这首诗的题目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即望着明月思念远方的人。在诗中,“明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具体分析。_【答案】(1)“生”字用得最好。“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2)这首诗抒写对远方的人的思念之情,起于“明月”,终于“明月”。首句写景,即用“明月”为相思铺设背景,而“情人”的相思之情也正是由“明月”引起的。“情人”在月光下忍受相思之苦,漫漫长夜,难以入眠,最后想把满手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人,却又不能,只好希望到梦中去相会。由此可见,“明月”贯串了全诗,在诗中起线索作用,并同思念之情密切相关。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代答闺梦还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_【解析】该题具有很强的指示性,“诗的前两句”即“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通过“关塞”二字可知,与戍守边疆有关,以此来说因为戍守边疆,年轻的丈夫要与妻子离别,而妻子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场景凄清动人。【答案】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的凄清动人的场景。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2)诗中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在表达这一情感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_【解析】诗人的情感是诗歌考查的重点,但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总是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来实现,诗句借对外物的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此外,诗人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同时,该诗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是别具一格,句句写心境。【答案】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运用了侧面烘托、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秋夜长张籍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1)这首诗选取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广电临汾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网络优化与维护类
- 中国联通毕节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财务审计类
- 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答案
- 国家能源黄南藏族自治州2025秋招综合管理类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渭南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30问及答案
- 中考英语阅读试题及答案
- 河池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法律与合规岗
- 中国联通怀化市2025秋招面试无领导高频议题20例
- 晋城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品分析质检岗
- 通辽市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题库含答案
- 支付外包管理办法
-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绪论-第一章)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第3讲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教学配套课件:二维动态图形设计基础
- 预防电信诈骗网络诈骗
- 督脉灸参考课件
- 2022版《科学》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四套)
- 建筑节能-课件
- Unit5DevelopingideasThesecretlanguageofplants课件-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公共建筑工程使用说明书
- 2022年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项目经济测算模板长租公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