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必修1 第2章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 作业.doc_第1页
鲁科版必修1 第2章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 作业.doc_第2页
鲁科版必修1 第2章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 作业.doc_第3页
鲁科版必修1 第2章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 作业.doc_第4页
鲁科版必修1 第2章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 作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鉴别胶体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最好方法是()a电泳b观察c稀释d丁达尔现象d2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散系的分类:b溶液是呈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c光线通过时,溶液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则无丁达尔效应d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ab项,胶体也是呈电中性的,错误;c项,光线通过时,胶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则无丁达尔效应,错误;d项,溶液中溶质粒子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都能通过滤纸,错误。3某种分散系的分散质粒子既能透过半透膜,也能透过滤纸,该分散系为()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a胶体分散质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浊液分散质既不能透过滤纸,又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分散质既能透过滤纸又能透过半透膜。4在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作用于气溶胶,以除去大量烟尘,减少烟尘对空气的污染。这种除尘法的原理是()a渗析b电泳c聚沉d丁达尔现象 b高压电除尘是利用了胶体电泳的原理。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bfe(oh)3胶体是纯净物c将10 ml 1 moll1 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所得fe(oh)3胶粒数小于0.01nad胶体粒子不可以透过滤纸c6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a过滤b渗析c定容 d.丁达尔现象c过滤、渗析均是利用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进行分离提纯的方法,丁达尔现象为胶粒对光线进行散射的结果。7对胶体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加电解质可使某种胶体聚沉,这是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电荷的缘故b胶体粒子在直流电场中做定向移动,这是胶体粒子选择性吸附离子而带电荷的缘故c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有丁达尔效应,这是胶体粒子对光散射的缘故d由于胶体粒子带电荷,所以胶体这种分散系不是电中性的d胶体是电中性的。8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黄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da选项属于蛋白质胶体遇电解质聚沉;b选项是土壤胶粒遇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聚沉;c选项是蛋白质胶体的丁达尔现象;d选项是一个化学反应:fe33oh=fe(oh)3,此时生成的fe(oh)3是沉淀而不是胶体。备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现将淀粉和稀na2so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袋中,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内,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加入碘水不变蓝c加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产生d加入碘水变蓝b半透膜完好无损,说明半透膜袋内的淀粉胶体没有透过半透膜,只是na和so透过半透膜而进入烧杯内,因此只要证明烧杯内没有淀粉,则就说明半透膜完好无损。9除去fecl3溶液中的fe(oh)3胶体,可行的方法是()a过滤b蒸发c加入适量的盐酸d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c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可以透过滤纸,不能过滤;fe(oh)3胶体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水,不引入杂质。10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a蒸发结晶b过滤c降温结晶d渗析在下列横线上用上面方法的对应字母填写恰当的分离或提纯方法。(1)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用_。(2)除去蛋白质胶体中混有的(nh4)2so4,用_。(3)分离kn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用_。【解析】(1)分离溶液和浊液时用过滤的方法。(2)分离溶液和胶体时用渗析法。(3)分离易溶盐的混合物时,利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采用降温结晶。【答案】(1)b(2)d(3)c11已知:淀粉溶液遇碘水变蓝色。淀粉溶于水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把淀粉和nacl溶液装入半透膜袋,浸入蒸馏水中渗析。试完成下列问题: (1)证明淀粉未通过半透膜而cl已通过半透膜的实验方法是_。(2)证明淀粉与nacl溶液已分离完全的实验方法是_。【解析】淀粉分子在水中形成胶粒,根据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而离子、小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分析回答。【答案】(1)取渗析后蒸馏水中的少许液体,滴加少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cl已通过半透膜;再加少量碘水,若不变蓝,则证明淀粉未通过半透膜(2)将半透膜袋再浸入另一份蒸馏水中,一会后取出半透膜袋向蒸馏水中滴加agno3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淀粉与nacl已完全分离12从一种澄清的fe(oh)3胶体中取出四份,每份5 ml,分装在四支试管中,标记为1号、2号、3号、4号。向1号试管中滴加:na2so4溶液,向2号试管中滴加(nh4)2so4溶液,将3号试管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将4号试管留作对比试样,观察各试管内的现象。结果是1号、2号、3号试管内都出现了红褐色的沉淀,4号试管内未发生新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1号、2号试管内的红褐色沉淀物的化学式是_,名称是_。(2)若向3号试管内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发生的现象是_。(3)若向4号试管内慢慢滴加稀硫酸溶液,并边滴边振荡试管,直至硫酸过量为止。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_。【解析】回答问题(1)时要注意fe(oh)3胶体中的主要成分h2o和fe(oh)3;回答问题(3)时要注意分析na2so4、(nh4)2so4、h2so4在化学组成上的共性(含so)和h2so4的酸性(含h)。【答案】(1)fe(oh)3氢氧化铁(2)红褐色沉淀溶解,形成了棕黄色的澄清液体(3)先产生红褐色的沉淀,后来该沉淀又溶解了,溶液变为澄清冲a挑战练13“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是溶液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滤纸静置会析出黑色沉淀a bc dc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的分散系为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的微粒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14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说,“往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害人而是救人。那么,这种做法的化学原理是()a胶体的电泳b胶体的聚沉c血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d血液中发生化合反应b血液是胶体,“往伤口上撒盐”能使胶体聚沉,加快血液的凝聚。15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向fe(oh)3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医院里用血液透析的方法治疗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fecl3溶液和小苏打溶液混合会产生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气体同一支钢笔先后吸入不同牌子的墨水易造成钢笔堵塞a bcdc烟尘属于胶体,直流电除尘是利用的胶体的电泳性质;植物油倒入水中形成乳浊液,不是胶体;蛋白质的溶液属于胶体,有丁达尔效应;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发生胶体的聚沉;血液属于胶体,透析是利用胶体的性质;氯化铁和小苏打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气体,与胶体无关;墨水属于胶体,不同牌子的墨水中胶体粒子可能带有不同的电荷而聚沉。16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oll1的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填“甲”、“乙”或“丙”)。(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此现象利用了胶体的一种性质,称为_。(3)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微粒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丁同学利用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微粒带_(填“正”或“负”)电荷。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解析】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e(oh)3沉淀;制备fe(oh)3胶体的正确操作是丙同学的操作。验证胶体的最简单的操作是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