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1概述生物群落的概念。(重点)2说出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3描述群落中的种间关系。(重点)4描述生物群落的结构。(难点)生 物 群 落1群落的概念生态学上把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2群落的构成(1)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2)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3群落的类型在整个生物圈中,地球表面因降雨量、温度等生态因子的不同,从赤道到北极依次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4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概念: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计算公式:d,s:物种数目;a:样地面积;d:物种丰富度指数。5统计大型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1)土壤动物的分类:按照体型和习性可将土壤动物分为微型土壤动物、小型土壤动物、中型土壤动物和大型土壤动物。(2)取样方法:一般采用吸虫器进行取样。(3)物种丰富度的等级:分为“很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6级。(4)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探讨:某草地上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是不是一个群落?为什么?提示:不是一个群落。因为这些生物不是这个区域内所有生物,缺少微生物等。探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为什么不适用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提示: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动物的数量特征,而丰富度是从群落水平上研究动物的物种数目。探讨:调查水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时,应该如何改进取样方法?提示:调查水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时,因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要相同。1种群与群落的比较种群群落区别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的集合联系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2.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1)选择样地:由于各类动物体型大小悬殊,活动方式各异,因而调查方案也应有所不同。采集大型土壤动物时,选择的样地一般在林下、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2)确定样点与取样:在采样地随机选取35个样点(10 cm10 cm10 cm),捡去表面干的落叶,收集部分落叶和土壤,用镊子或手捡的方法将大型土壤动物放入盛有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的瓶中。(3)样本鉴定与结果统计:根据有关资料,分捡并鉴定标本,填写下表,估算物种的丰富度。动物种类样点大型动物(种数)小型动物(种数)微型动物(种数)物种丰富度ds/ina(4)注意事项: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同样营养的土壤要多组进行统计比较。识别命名要准确。1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b无菌培养基上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c大兴安岭的红松林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解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由多个不同的生物种群构成。热带雨林和红松林内均有许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彼此相互作用而构成生物群落。污染后的共生菌落也由不同种的菌群构成,亦可视为一个小的生物群落。纯的大肠杆菌菌落不能构成生物群落,而只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答案】d2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地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b不同地域内同一时间段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c同一地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较多【解析】同一地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所以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也会发生改变。【答案】c3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甲类群样本155100151204202110样本252300231304102212样本348200201503902011乙类群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样本23560104101230141721样本33450183501126121619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的种类越多,丰富度就越大,故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于甲类群。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物种4的种群密度在甲类群中较小,物种7的种群密度在乙类群中较小。【答案】c生 物 群 落 中 的 种 间 关 系1互利共生: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2竞争: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的现象。竞争的资源有食物、水分、空间,以及阳光、无机盐等。3捕食: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往往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反馈关系,调节着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4寄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利用的物质为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现象。探讨:由于过度密植,玉米植株相互争夺养料和空间等,它们之间构成竞争关系吗?试分析原因。提示:玉米与玉米之间不构成竞争,因为这是同一物种,而竞争是指种间关系即不同物种之间,所以玉米之间的争夺资源应属于种内斗争。探讨:蚜虫以植物的汁液为食。雌按蚊以动物的血液为食,雄按蚊以植物的汁液为食,鲈鱼以幼鱼为食,它们之间都构成捕食关系吗?提示:都不是捕食关系。前三个都是寄生关系,第四个是种内斗争。群落的种间关系类型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种间关系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两种生物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白蚁与鞭毛虫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和羊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不同步性变化,如图a;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都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b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稗草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者有利,寄生者一般比寄主小且不置寄主于死地。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1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答案】a2下图所示为下面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1)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b_,c_。(2)造成图现象是由于_。 (3)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4)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5)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_(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_水平上的研究。【解析】(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共生关系,两者互惠互利,数量曲线波动近似平行,对应曲线;农作物与杂草,是生存能力相同的两种生物,属于竞争关系,对应曲线;狐与兔属于捕食关系,兔的波动变化在前,狐的波动变化在后,表现为消长关系,对应曲线。(2)造成现象的原因是二者争夺相同资源且生存能力相同。(3)为捕食关系,b死亡对a(捕食者)不利;竞争关系,b死亡对a有利;共生关系,b死亡时对a不利。(4)狐死亡,有利于兔的生长,但受食物、空间限制,种内斗争会加剧,又会导致数量下降,最后趋于稳定。(5)种群研究的是种内关系,而群落研究的是种间关系。【答案】(1)(2)共同争夺阳光、空气、水、肥等且生存能力相同(3)(4)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5)种群群落群 落 结 构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2群落结构的类型(1)垂直结构:指群落的分层现象。植物由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层次。动物的分层与不同层次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2)水平结构: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特点:种群呈现局部范围内的片状分布,如植物群落水平结构主要特征是具有镶嵌性。3生态位(1)概念: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2)意义: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生态位的分化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探讨:玉米田中有的植株高,有的植株矮,是否说明玉米有垂直结构?为什么?提示:不是。一片玉米田中的所有玉米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探讨:实验中,两种草履虫之间竞争会使其中一种消失,但在自然环境中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试用生态位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提示:在实验中两种草履虫的生态位相互重叠,竞争激烈,使其中一种趋于绝灭,但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然选择,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或排除了物种间的竞争,使它们共存下来。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生态因子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对生态位的理解(1)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2)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竞争相互夺取生态位。生态位越近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越强。举例:下图为3个共存物种对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图a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狭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种间竞争激烈。结果:a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b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共存下来。c出现优势物种。1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结构特征,单一物种不存在垂直结构。【答案】c2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多选)()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d越小时,m与n的种间竞争越激烈dm、n将呈现s型增长【解析】坐标图中的横坐标为摄取食物的种类,两曲线不重叠时,仅表明m、n的食物不重叠,但两种生物在其他方面可能会存在竞争,如生存空间;b越大,表示生物摄食范围越广泛,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越小,表示m、n的食物重叠程度越大,物种间竞争越激烈;m、n均呈现s型增长。【答案】cd3下图是生态位的关系图,a、b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物种,b的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的一组是() 【解析】简单而言,生态位重叠是两种生物在同一资源上的相遇频率,一般而言,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只发生部分重叠,在重叠的生态部分往往发生竞争排斥作用,d选项中b的生态位较窄,被重叠的部分占其一大部分。【答案】d1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的多少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c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说明丰富度很高d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高【解析】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生物的种类)数目的多少;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低。【答案】b2.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三种生物所取食的食物颗粒大小有重叠,可以判断三种生物是竞争关系。【答案】b3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表现【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故不存在垂直结构。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嵊州银行面试题目及答案
- 直播竞赛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库包【必刷】附答案详解
- 2025-2030中国吲哚乙酸酯行业运行形势分析与经营管理风险报告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提分评估复习及参考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如何找到自考试题及答案
- 地理竞赛野外试题及答案
- 识字竞赛试题及答案
- 中级袋鼠竞赛试题及答案
- 乐至县至弘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度员工招聘调整部分岗位笔试备考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秋人教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 SOP考试题及答案
- 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办法
-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办法
- 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一)(危险化学品无机产品部分)
- 德瑞斯D600变频器说明书
- 2025-2030年中国锂电池回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 JG/T 127-2017建筑门窗五金件滑撑
- T/CGCC 7-2017焙烤食品用糖浆
- 2024福建农信社春季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