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作业.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作业.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作业.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1“丑旧寅新宏图展,牛归虎跃春意浓”,这副对联中的“牛”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c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解析:选c。本题中的“丑牛”是农历纪年的具体表现,这是与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分不开的。2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三幅图片体现了中国古代农具的改进过程。a、b从图片中不能体现出来。而靠图片也不能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只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因此c为正确答案。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解析:选a。从小令中的“转来转去自行”可知是一种节省人力的灌溉禾苗的工具。b是使用人力的灌溉工具,c不是灌溉工具,d是利用水力,但是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选a。4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 b敬祖观念的淡薄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解析:选a。“牺”是指祭祀用的牲畜,“畎亩之勤”是指牲畜被用来耕作土地,春秋时期,人们把用于祭祀的牲口用于耕地,说明牛耕已经出现。5湖南卫视热播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第四站拍摄地在都江堰虹口。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形成于()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选b。都江堰是在公元前3世纪由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的大型水利工程。6唐代诗人杜甫“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诗句,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a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解析:选d。由“男耕女桑”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7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选b。a项强调的是施肥,农作技术的提高;c项描绘的是农作物生长状况;d项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要因时制宜,均不符合题意。b项“各顾各”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相对封闭性,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表现,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8(2014高考天津卷)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解析:选a。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b项错误;“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c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1)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每幅图的寓意。(2)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吉祥”内容的诗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三例。如:瑞雪兆丰年。(3)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解析:第(1)问要注意结合图示说明指出所选三幅图的寓意;第(2)问为开放性题目;第(3)问应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方面分析说明。答案:(1)图一: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图二:喜上眉梢或双喜临门;图三:四季平安或月月平安;图四: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任选三幅)(2)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人勤春来早,家和喜事多等。(3)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精神寄托。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7)(1)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2)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提示:(1)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二、本课测评(教材p7)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提示:(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三、学习延伸(教材p7)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提示:影响:在垦殖和利用这些土地的过程中,既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存在诸多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