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23张).ppt_第1页
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23张).ppt_第2页
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23张).ppt_第3页
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23张).ppt_第4页
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23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1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 经济上 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 政治上 分封制崩溃 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3 阶级上 士 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 文化上 由 学在官府 到 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2 表现 1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 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 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 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 影响 1 诸子百家彼此吸收 融合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1 创立 孔子 1 春秋末期鲁国人 2 主要思想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2 发展 孟子 荀子 3 结果战国后期 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自主思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有何明显的不同 这种不同对其治国理念有何影响 提示 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认为人性恶 孟子主张通过实行 仁政 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使人向善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道家和法家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自主思考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法家主张积极变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显的不同 提示 主要是因为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道家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 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史料导入封建社会中 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 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 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 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 加以王室衰微 政治无主 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 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 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 而春秋时若干边疆国家 如秦 晋 齐 楚等 因开拓疆土 并兼异族 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些新方面 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 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 这些新因素 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 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 1 史料中的 封建社会 是指什么时期 封建 的含义是什么 2 根据史料 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3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春秋时期 知识 流入民间 的表现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提示 1 夏 商 周时期 实行分封制度 封邦建国 2 分封制遭到破坏 学术下移 王室衰微 旧的礼乐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在争霸战争中 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 3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士阶层日趋活跃 私学兴起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1 历史背景 经济方面 生产力大发展 奴隶制经济瓦解 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方面 分封制 宗法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 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方面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士 阶层活跃 文化方面 私学兴起 由 学在官府 到 学在民间 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 历史意义 在 百家争鸣 的过程中 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 发展起来的 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 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分析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家 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 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 因而 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 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由此可见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大变动的根源在于 a 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b 各种社会传统遭到破坏c 中国各派思想家们的觉醒d 社会秩序出现空前混乱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题目立意 本题旨在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的解读 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社会根源的认识 同时 本题也旨在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解决 培养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题指导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出现思想大变动的根源是 混乱和改革 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 这一时期 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 井田制趋于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与经济基础的变化相适应 分封制 宗法制趋于崩溃 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 就是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 答案 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史料导入有子 孔子弟子 曰 孝弟 悌 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君子去仁 恶 乌 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论语 互动探究 1 根据史料 指出 仁 的根本是什么 从 仁 的角度 分析财富与道德的关系 2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仁 的思想对孔子政治观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提示 1 根本 孝悌 关系 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 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 道德比富贵更重要 仁是道德的根本 要坚守仁 2 孔子将其 仁 的思想扩展到政治领域 提出了德政的思想 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孔子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 其内容非常丰富 可以用下列图示进行形象表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由上图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1 孔子思想体系主要包括 仁 礼 中庸 有教无类 和 德治 等思想 其中 仁 是核心 2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这是其 仁 在政治上的体现 3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 有教无类 人人有受教育的资格 这是 仁 在教育上的体现 4 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 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 仁 的实施 5 孔子主张 中庸之道 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 仁 的常态化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分析孔子 有个毕生服膺的道德律 便是所谓的 他把这道德律加到政治和教育上去 创造出新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论 材料 中空缺的是 a 道b 法c 仁d 礼题目立意 本题旨在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的理解 考查对孔子儒学思想核心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解题指导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 和 法 分别是道家和法家的主张 a b两项可首先予以排除 就c d两项来看 仁 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是其政治主张和教育主张的基本出发点 其政治抱负就是通过 仁 来恢复周礼 因此 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2345 1 战国时代的 士 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通称 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 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 士 在当时充当的主要角色是 a 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b 诸侯争霸和兼并的倡导者c 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者d 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解析 当时的 士 依附于不同的阶级 他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成为这些阶级或阶层在思想文化上的代言人 答案 d 12345 2 孔子认为 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 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 a 仁b 礼c 孝d 忠解析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出发点 也是孔子一切道德的总汇 答案 a 12345 3 西方史学家提出 战国时期的 中国秩序是在 思想出现以后才恢复的 该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 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 材料中的 应是 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解析 法家主张法治 主张建立君主集权 这为当时各诸侯国实现富国强兵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故选c项 答案 c 12345 4 战国时期的某学派成员 以裘褐为衣 以跂蹻 草鞋 为服 日夜不休 以自苦为极 该学派是 a 墨家b 儒家c 法家d 道家解析 穿草鞋 生活极其清苦 这是平民阶层的生活写照 在题目提供的四家学派中 代表小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