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件 课件(共31张).ppt_第1页
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件 课件(共31张).ppt_第2页
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件 课件(共31张).ppt_第3页
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件 课件(共31张).ppt_第4页
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件 课件(共31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 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1课 第2课 第3 4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 新儒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 儒学新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什么叫 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 中主要有哪些流派 3 春秋战国为什么会出现 百家争鸣 的局面 4 百家争鸣 产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一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概念解析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 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阴阳家 杂家 名家 纵横家 兵家 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 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 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一 百家争鸣 的含义 社会大变革 奴 封 一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二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 战乱频繁 士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铁犁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提高 井田制瓦解 封建小农经济的兴起 分封制瓦解 周王室衰微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旧制度正在崩溃 新制度即将建立 各种力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 兼并他国 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 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私学的兴起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你 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思想形态上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牛 1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 百家争鸣 的过程中 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三 百家争鸣 的历史意义 东周时期 公元前8 公元前3世纪 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文化圈 经济圈的形成期 下面对这一阶段历史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 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b 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c 中围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d 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 c 孔子姓孔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 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 17岁丧母 生活十分惨淡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 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 成为政府高官 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 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然而屡遭冷遇 于是 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孔子生平简要介绍 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 春秋 1 哲学思想 子曰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子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 宽 信 敏 惠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 融洽相处 要待人宽容 孔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仁 的学说 核心 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 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任何事先从 难 的方面想 以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先从难的方面 问题多的方面看 都研究完了 最后有一个结论 得到中道的成果 这就是仁的用 这样一来 便利了自己 也便利了别人 更便利了老百姓 孔子说 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 就是仁人了 庄重 宽厚 诚实 勤敏 慈惠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 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 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 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 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孔子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 人与人的关系b 人与自然的关系c 国与国的关系d 夷夏关系 2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 之 子为政 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进步 保守 2 克己复礼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1 以德治民 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 取信于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民本思想 希望恢复周礼 维护等级制度 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 就会像北极星那样 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 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先生施政 为什么要用刑杀 您如果想善良 百姓自然会善良 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 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后来汉儒董仲舒藉着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的观念 提出 三纲五常 孔子认为如何实现 仁 的主张 对己 对人 对百姓 克己复礼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以德治民 礼 仁 德 子曰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论语 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论语 为政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论语 学而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 3 教育思想及贡献 2 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 编订整理出 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等 六经 1 创办私学 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此外 在教学方法 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仁政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亚圣 制民恒产 勿夺农时 省刑罚 薄税敛 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伦理观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性本善 二 孟子的思想主张 战国 政治思想 1 天之生民 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 以为民也 2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 3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4 天行有常 不为尧舜 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仁义 和 王道 君主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 伦理观 性本恶 朴素的唯物思想 三 荀子的思想主张 战国 比较孔子 孟子 荀子思想的异同 仁 以德治民 性情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合作探究 在春秋时期 孔子为安定社会秩序 开出了 仁 的处方 但他周游列国十四载 积极推销他的政治方案 为什么未被诸侯们采纳 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诸侯割据 社会秩序相当混乱 统治者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儒家自身 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 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 满足统治者兼并战争的需要 孔子曰 性相近也 论语 阳货 孟子曰 人无有不善 孟子 告子上 荀子曰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荀子 性恶 告子曰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孟子 告子上 想一想 上面关于 人性 的几种看法 你认为对不对 为什么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见教材p6 学思之窗 讨论 学思之窗 1 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 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 孔子 孟子 荀子对 人性 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和 性无善无不善 的观点 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 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 从主观上说 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 还有社会属性 附 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但 论语 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唯心 提出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的政治主张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 获取精神自由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三 道家 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2 法家代表韩非子 战国 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 c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a 历史是向前发展 认为今胜于昔 主张变法 此法乃帝王之法 一人之法 b 主张以法治国 符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需要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 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当世之民 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治理国家的政策 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 韩非子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继续解读韩非的政治观点 请思考 韩非子 守株待兔 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3 墨家创始人墨子 代表小生产者追求公平的愿望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墨子 约前468年 前376年 兼爱 非攻 尚贤 继承老子的学说 万物相对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 总结 儒家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同 异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 代表小生产者的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老子 庄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墨子 1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 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 孰不可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 仁者爱人b 忠恕之道c 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2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 学生从 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 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 这是品德问题 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 这是违纪行为 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 这是无意识的 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 儒 乙一法 丙 道b甲 儒 乙 道 丙 墨c甲一墨 乙一法 丙 道d甲 道 乙一墨 丙 儒 c a a 课堂检测 3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 墨子主张 兼爱 非攻 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 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4 某班同学在编写 诸子百家论治国 的历史短剧时 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 兼爱非攻 互助互爱 b 民贵君轻 社稷次之 c 为政以德 爱惜民力 d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 a b 5 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 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 衣能遮体 食能果腹 足矣 遇事要冷静 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法家思想 b 6 therivercarriesaboat yet itcanturntheboatoveraswell 这句话最早见与中国哪位思想家的著作 a lierb zhuangzhouc mengked xunkuang d 链接高考 1 2012 山东文综历史 9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 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 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 反对贵族特权 主张社会变革 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d 2 2012 海南卷历史 2 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b 仁政思想c 礼法并重d 礼治为先 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 但与题意不符 如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c项是荀子观点 题干无从反映 d为孔子思想 题干也无从反映 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 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 礼 义 信 则民治 因此 b项正确 b 3 2010 山东文综 9 视人之国 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 仁爱 思想b 墨家 兼爱 思想c 儒家 礼治 思想d 墨家 非攻 思想 这是墨子的话 大体意思是 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 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 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属于墨子的 兼爱 思想 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而错选a项 注意儒家所宣扬的 仁爱 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不可能做到 视人之国 若视其国 b 4 2010 浙江文综 13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 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 不以人助天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