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求谏》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求谏》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求谏》教学设计.doc_第4页
《求谏》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求谏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选修 教材名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家国天下 年 级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 学 段 第8学段 教学 目标 1.借助工具书,网络和手中各种教辅资料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2.掌握作品中涉及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3.借助经典,传承文化,领会一脉相承的“家国天下”观,并将所思所感本着“主人翁”的态度写作议论文一篇。 教学 重点 1.掌握“经典原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2.领会求谏和原君中所包含的建立在“君权至上”基础上的“家国天下”观;3.有感于经典,评议于生活的写作训练。 教学 难点 1.理解“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以及懂得对此句蕴含的的人生哲理进行传承的方式方法; 2.超越古代“谏官制度的”黄宗羲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是体现真正的民主意识的思想。 课时 安排 4课时 教学 方法 1. 课前预读与课内诵读相结合;3.适时点拨与提示; 2. 学生自主讨论法; 4.问题探究法。 教学 思路 课前预读第一、二课时求谏与“家国天下”第三课时解读原君节选 第四课时前半部分交流课后习题三,后半部分作文指导(“家国天下”篇给我的启示) 教 学 准 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学习资料; 资料1: 课前预读求谏的资料 一、借助“经典原文”下的注释与工具书完成下列习题: (一) 给加粗的字注音: 俨肃( )谏诤( ) 鲠议( ) 王珪( )刍荛( ) 不讳( )丧乱( ) 属文( ) 芜词( )诋诃( ) 愆过( )纂组( ) 怖懾( ) 罄其狂瞽( ) (二) 解释下面文句中的加粗词语: 1. 读注释,掌握文言词语: 必假颜色( ) 必须极言规谏( ) 后从谏则圣( ) 不能致理( ) 惟君臣相遇( ) 冀凭直言鲠议( )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 )( )( ) 但思正人匡谏( )朕亦不以为忤( )信为难矣( ) 2. 解释词语: 失其举措 罄其狂瞽 平章国计 预闻政事 耳目外通 属文之士 伎巧之徒 商略诋诃 一人听断 举觞勖之 3. 查工具书解释词语: 太宗威严俨肃 ( ) 寻亦诛死( )主若自贤( ) 卒令不闻其过( ) 必藉忠臣( )危亡之渐( ) 恒恐上不称天心( ) 言语致失次第( )举其愆过( ) 冀闻谏诤( ) (三) 判断下列文言句子句式: 下为百姓所怨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二、熟读“经典原文”求谏。 教 学 准 备 教 学 准 备 资料2 : 第一课时幻灯片内容及排序 幻灯片序 号 内 容 操 作 1 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求 谏 吴兢(唐代史学家) 在等级森严的,“君权至上”的政治制度下,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君主是否开明。 分两次操作 2 作家作品 1.求谏节选自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 2.贞观政要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经典之作。 作品背景 1.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 2.谏官制度虽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以君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 分条操作 3 资料1中习题(一) 注音按学生朗诵顺序逐一显示。 4 资料1中习题(二)1-2 习题1、习题2分别按学生解答横向逐一显示。 5 资料1中习题(二)3 习题(三) 同上 6 例1卒p521 步兵;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死。 终,完毕,结束;副词,终于。 通“猝”,突然,仓猝。 注意区别:在古代,“卒”一般指“步兵;“兵”一般指“武器”,可泛指“军队”;“士”指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例2渐p181 jin 浸,浸染。慢慢流入,疏导。欺诈。 jin 加重。端倪,兆头。渐进,逐步发展;副词,逐渐,慢慢地。 提示积累“举”“致”“属”“藉”“俨”等词语。 分四步操作 7 翻译重点句: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4.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懾,言语致失次第。 1.重点句子一次性投影。 2.翻译逐句操作。 8 分角色朗读求谏二、六部分 人物:太宗、王珪、褚遂良。 布置作业:1.熟读求谏,完成p54习题四; 2.讨论完成p54习题一。 分两次操作 资料3 第二课时幻灯片内容及排序 1 “家国天下”之求谏解读 从求谏中,你看出了一代圣君唐太宗对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导臣子积极纳谏? 操作一次 2 唐太宗认识: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4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起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5.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以将终,皆宜进谏。 分两次操作 3 措施: 1.求谏(适时,对不同的对象),鼓励“尽情极谏”: 公卿、侍臣(包括谏议大夫王珪)、房玄龄、褚遂良(谏议大夫); 2.虚心纳谏(及时改正,能常自省); 3.提出“公等亦须受人谏语”,“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一次性操作 4 指导阅读“阅读指南” 贞观政要反映了怎样的治国安邦之术?(请你用完整的语句表述) 唐太宗李世民:广开才路与言路,虚心纳谏,任用贤能; 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 通婚,汉夷一家:远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 提倡儒学,奖掖文士;兴办学校,制礼作乐; 广收天下图籍编纂成书。 分三步操作 5 指导阅读“阅读指南” 求谏所反映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义? 唐太宗总结历史教训任贤纳谏,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思考:结合现实生活再读经典,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家国天下”的认识? 分三步操作 6 我的“家国天下”观: 1. 建好两型社会需广开言路和才路。 2. 用批评与自我批评完善自我。 3. 举贤任能应成为发展企业的命脉。 分条操作 7 拓展延伸: 同一文本可从不同角度提炼观点。 延伸举例: 文本本身观点 魏徵就经常向太宗发表意见,有时甚至不顾太宗的情面。 其他角度 1.虚己纳谏彰显一代圣君; 2.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贤明的女人; 3.“皇权至上”留给我们的遗憾; 4.各尽其能,社会和谐; 5.忠言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同上 8 布置作业 1. 利用双休日完成p54习题三; 2. 阅读p55海瑞骂皇帝p56“知识链接”。 一次性操作 资料4 (原君资料 略) 备 注 1. 统一工具书: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2.班级人数4550人,按6人一组分成8组。根据学情走读生与寄宿生分开自愿组合,当天晚自习第一节前30分钟分组讨论完成(走读生自行约定时间和方式:课余讨论或网上讨论)。 “家国天下”之求谏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石青松 通讯地址:湘潭市第一中学 邮编:411100 学科 语 文 教材名称 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题 “家国天下”之求谏 课型 “经典原文”探究 教学 目标 1.借助工具书,网络和手中各种教辅资料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2.掌握作品中涉及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3.借助经典,传承文化,领会一脉相承的“家国天下”观,并将所思所感本着“主人翁”的态度写作议论文一篇。 教学 重点 1.掌握“经典原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2.领会求谏中所包含的建立在“君权至上”基础上的“家国天下”观;3.有感于经典,评议于生活的写作渗透。 教学 难点 1.理解“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以及懂得对此句蕴含的的人生哲理进行传承的方式方法。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学 方法 3. 课前预读与课内诵读相结合;3.适时点拨与提示; 4. 学生自主讨论法; 4.问题探究法。 第一课时预设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教师活动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导入语:“伴君如伴虎”,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董仲舒“君为臣纲”的“君权至上”的封建伦理思想。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就明白:在等级森严的政治体制下,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君主是否开明。 今天,让我们打开经典,来感受一代“明君”唐太宗是怎样“求谏”的。 (投影1) 扣题抓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 初识作品 了解背景 4. 布置学生快速阅读p49“单元提示”。 2.教师边投影边提问。 (投影2) 3.学生口述要点,学习转换角度叙述。 1.学生大胆概括,表述,并补充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 2.在教材上划记要点。 1.尊重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口头表述的机会。 2.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 检查预读 诵读正音 初读经典 1.指名朗读词语,正音。 (投影3) 2.齐读注音的词语。 3.1-6学习小组各派一人朗读课文(每段一人)。 4.找1-2人评点朗读情况后,齐读其中问题较多或第一段,感受作品“文质兼美”的特点。 1. 学生朗读。 2. 学生评点。 1.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2.实事求是的评点精神。 四、 检查预读 掌握文言 实词虚词 1.指名完成预读题。 (投影4) 2.让学生识记,自译对应句子。 3.继续完成预读题。 投影5 4.让学生识记,自译对应句子。 5.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投影6) 1.在教材上标出并补充“致”“冀”的意义。 2.解答查工具书中多义选择的歧义现象。 3.识记自译。 1.学会从工具书中多个义项中选择恰当的义项。以“卒”“渐”为例。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五、 质疑解疑 译重点句 1.自由朗读求谏,找出不能解释的词、句。 2.师生合作解疑。 3.翻译重点句子。 (投影7) 质疑,释句。 掌握重点语句,帮助领会文化内蕴和精神。 六、 诵读经典 感受内涵 1.分角色朗读二、六段(太宗、王珪、褚遂良),叙事部分齐读。 2.评点。 3.布置作业。 (投影8) 诵读 初步感受“圣主”“贤臣”的“家国天下”思想。 第二课时预设 环 节 教师活动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 提问导入 从求谏中,你看出了一代圣君唐太宗对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导臣子积极纳谏? (投影1) 学生再读求谏,完善家庭作业。 学会取长补短,捕捉瞬间感受,不断完善观点。 二、 解读经典 1.各组派代表发言,本着不重复的原则进行。 依次(投影2)(投影3) 2.教师补充。 3.指导阅读“阅读指南”p52p53 (投影4) 学生课内发表讨论结果并补充。 在教材上标出要点p53. 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三、 合作探究 经典启示 1.阅读p53求谏所反映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义? (投影5) 2.自由朗读求谏全文,思考: 结合现实生活再读经典,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家国天下”的认识? 3.小结学生观点,补充观点。 (投影6) 1.解答并在教材上标出。 2.分组讨论完成思考题,派代表发言。 3.指名学生完善投影6. 提高认识和分析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