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 学案 (2).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 学案 (2).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 学案 (2).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 学案 (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轲刺秦王 学案第二课时(10结尾)【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10尾段文言知识点,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赏析“廷刺秦王”场面描写,学会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荆轲机智、沉着、勇敢的优秀品质。 4、重点:熟练掌握文言知识点。5、难点:赏析“廷刺秦王”场面描写。【自学互学】 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刺秦王。 一、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工具书标注疑难文言知识点以备合作学习。二、合作探究(一)文言知识点归纳 1、重点实虚词(1)厚遗秦王宠臣(送给)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 (3)愿举国为内臣(全) (4)比诸侯之列(并列) (5)恐惧不敢自陈(陈说) (6)以次进(按照)(7)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8)前为谢曰(道歉) (9)北蛮夷之鄙人(浅陋)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11)使毕使于前(使命 (1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打开)(13)自引而起(身子向上起) (14)故不可立拔(所以) (15)秦王还柱而走(绕着) (16)卒起不意(意料) (17)尽失其度(常态) (18)诸郎中执兵(兵器)(19)皆陈殿下(陈列) (20)方急时,不及召下兵(正当) (21)而乃以手共搏之(只、仅仅)(22)王负剑(背) (23)秦王复击轲(又) (24)被八创(遭受)(25)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26)乃欲以生劫之(威逼) (27)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报答)2、特殊句式(1)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2)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句)(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定语后置句)(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判断句)3、古今异义(1)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物、礼品;今义:人民币)(2)秦武阳色变振恐(古义:脸色;今义:颜色)(3)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拿着)(5)断其左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4、固定结构(1)以故荆轲逐秦王(“以故”,意为:因此)(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3)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5、通假字(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2)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3)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4)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5)卒起不意(卒,通“猝”,c,仓促,突然)6、词类活用(1)使使以闻大王(使动用法,使听到)(2)乃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朝服)(3)群臣怪之(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4)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5)左右既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二)课文内容分析1、秦廷行刺写了那几个场面? 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现、倚柱笑骂四个场面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提示:通过矛盾双方的动作描写;通过语言、神态描写;c通过秦臣的不同反应;(1)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荆轲谈笑掩饰,足见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2)秦王被逐狼狈不堪,荆轲行刺无所畏惧。(3)在极短的时间内,秦庭上下混乱,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有动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骂,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场面。(4)身受八处创伤,事败还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凛然无畏的性格跃然纸上。(5)荆轲被斩后,威震六国的秦王仍因惊惧而“目眩良久”,其紧张慌乱情状如见其人。3、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廷刺秦王写了“计见秦王”,可见荆轲做事的周密;“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显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 “追刺秦王” 显示了荆轲勇敢无畏的精神。三、限时训练(课堂巩固)(一)翻译下面句子: (1)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3)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二)仿照“庭刺秦王”一节,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叙写一生活场景。四、课外延伸一词多义练习【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4、顾恋慈母(动词,眷念)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4、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6、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5、虚词:【以】1、何以言之(介词,凭借)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以刀试人(介词,用)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5、日以尽矣(连词,表修饰)6、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7、以次进(介词,按照)8、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乃】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4、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