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第4章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案.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一 第4章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案.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一 第4章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案.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一 第4章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学习导航1知识网络2学习要求(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课堂互动1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自学评价】(1)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对物质进出细胞是有 。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 比 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他提出:膜是由 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从 分离出细胞膜,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从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在 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二倍,由此可见: 。【精典范例】例题 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成分,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是由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答案 c 【思维点拨】由于当时的 限制,最初是从 上入手,通过对 提出“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假说,假说还需要进一步的 来验证和完善。【追踪训练】水是否真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科学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1)彼得.阿格雷利用纯的磷脂通过一定方法制成“脂质体”(一种只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泡状结构),作为细胞模型。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表明 。进一步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分析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它最可能与膜上 (化合物)有关。(2)阿格雷从人红细胞及肾小管壁细胞的细胞膜中分离出一种膜蛋白chip28(分子量为28道尔顿),并证明它就是一种“水通道蛋白”。选择这两种细胞为实验材料的主要依据是 。2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自学评价】20世纪40年代,曾有科学家推测 两侧各覆盖着 。电子显微镜诞生后,罗伯特森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 的三层结构。于是他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三明治结构):所有的生物膜都由 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中间的亮层是 ,两边的暗层是 。但他把生物膜描述为 统一结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而且,不同膜的厚度也 。【精典范例】例题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a糖类和脂质 b糖类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脂质d蛋白质和核酸分析 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表明含脂质,会被蛋白酶分解表明含蛋白质。答案 c 3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自学评价】20世纪60年代后,不少科学家认为生物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该是 的结构。随着新技术手段的运用,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 。【精典范例】例题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能a高尔基体形成的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b吞噬细胞吞噬病菌c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d变形虫能伸出伪足分析 膜的出芽、内陷都是由于膜中磷脂分子的运动而使膜具有流动性造成的。内在蛋白进入细胞核是通过 进去的。【追踪训练】一系列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下图表示了人、鼠细胞融合的过程,研究中分别将带有绿色荧光、能与人体细胞膜上hla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和带有红色荧光、能与小鼠细胞膜上h2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国入细胞培养液中,对人、鼠细胞进行标记。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要使实验现象明显,可以适当提高细胞培养液的温度b选取不同生物细胞进行融合是因为不同生物细胞表面抗原差异较大c实验表明不同种细胞可以杂交,而同种生物细胞不能进行融合d实验结果可以直接证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4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自学评价】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 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 ,具有 。 有的镶嵌在基本支架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基本支架中,有的横跨整个 ,大多数 也是可以 。由于蛋白质在膜上的分布不均匀,膜的结构是 。【精典范例】例题 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赛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右图为嗅觉受体细胞膜的模式图,下列对该图描述错误的是 ( )a为蛋白质分子,可作为气味受体b为多肽,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的特异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d为磷脂双分子层,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分析 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是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不难看出是蛋白质,则应为多糖。答案 b 【思维点拨】解答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弄清各标号所指的物质或结构是什么,由什么组成,有什么功能。【追踪训练】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 ( ) a磷脂分子排列成双层 b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 c球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d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 三、选修延伸科学家根据观察到的 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假说或模型,用 对假说或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如人们通过膜能流动、断裂、重新组合、出芽形成小泡等现象,认识到膜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它是不断适应细胞的生长活动而组成或发展的。膜在较高温度下,呈液相状态;在较低温度下转变为固相状态。【精典范例】例题 物质通过细胞膜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究温度对膜的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条件下融合并培养,40分钟后,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和绿色均匀相间分布。(1)该探究实验的设计严密吗?如果你认为不严密,应如何补充? (2)本实验可以通过在相同时间后,观察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来判断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还可以通过什么比较来说明这种影响? (3)在补充完善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最可能的实验预测及相应结论。 分析 要探究温度对膜的流动性的影响,至少要有两个温度对照,该实验仅在37下培养,显然是不严密的。答案 (1)不严密,缺少对照实验。再增加两组,同时分别在10和40条件下融合并培养。(2)两种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分布均匀所用的时间。(3)40条件下两种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分布均匀所用的时间小于40分钟,10条件下【思维点拨】解答这类实验设计题,要看实验设计是否符合等量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可重复实验原则等。【追踪训练】随着环境温度降低,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的速度 。在生物系统中,这一效应更加明显,因为低温影响了营养物质通过细胞膜进行运输。细菌细胞膜含有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凝结的温度高于不饱和脂肪酸。喜寒性生物(或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