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高祖本纪 学案 (1).doc_第1页
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高祖本纪 学案 (1).doc_第2页
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高祖本纪 学案 (1).doc_第3页
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高祖本纪 学案 (1).doc_第4页
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高祖本纪 学案 (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祖本纪守住自己的金矿曾经,美国田纳西州有一位秘鲁移民,在他的居住地拥有6公顷山林。在美国掀起西部淘金热时,他变卖家产举家西迁,在西部买了90公顷土地进行钻探,希望能在那里找到金矿或铁矿,他一连干了5年,不仅没有找到任何东西,最后连家底也折腾光了,不得不又重返田纳西州。当他回到故地时,发现那儿机器轰鸣,工棚林立。原来,被他卖掉的那个山林就是一座金矿,主人正在挖山淘金。如今这座金矿仍在开采,它就是美国有名的门罗金矿。【内容赏析】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这种天赋就像金矿一样,埋藏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命中。一个人能否有幸挖到这座金矿,关键看能不能脚踏实地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去经营自己的人生。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刘媪(o)晦冥(hu)大泽之陂(bi)须髯(rn) 长揖(y) 折券弃责(qun)酒阑(ln) 轵道(zh) 跂而望归(q)告谕(y) 荥阳(xn) 氾水之阳(fn)黥布(qn) 章邯(hn) 献飨(xin)帷帐(wi) 垓下(i) 绐为谒(y)郦食其(y)(j)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同“债”)(2)高祖常繇咸阳(“繇”同“徭”,服役)(3)无所诎(“诎”同“屈”,理亏、不安)(4)诸所过毋得掠卤(“掠卤”同“掠掳”,抢人抢物)(5)秦人憙(“憙”同“喜”)(6)秦军解(“解”同“懈”)(7)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8)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内”同“纳”)(9)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同“佯”,假意)(10)兵罢戏下(“戏下”同“麾下”)(11)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同“向”)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易(2)因(3)让(4)谢(5)引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沛公引兵西(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向西进军(2)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名词用作一般动词)驻军(3)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建都(4)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从事(5)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安家(6)欲约分王关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称王(7)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词用作一般动词)驾着白马白车(8)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名词作状语)向北(9)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名词作状语)在夜间(10)先入关者王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王(11)会项伯欲活张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来(12)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降服(13)沛公从百余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14)及见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怪现象(15)大王起微细(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的身份(16)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17)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18)公始常欲奇此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奇(19)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20)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21)沛公然其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对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古义:普通百姓。今义:一家人。(2)常有大度古义:远大的抱负。今义:气量宽宏能容人。(3)吾视沛公大人长者古义:有大作为的人。今义:相对儿童所说的年龄大的人。(4)摄衣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5)诽谤者族古义:非议。今义:造谣中伤。(6)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古义:规约。今义:制约,限制。(7)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古义: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义:山东省。(8)项羽仁而爱人古义:爱人民。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方或女方。(9)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放刁撒泼,蛮不讲理。(10)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古义:老相识,老朋友。今义:已去世的人。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译文: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2)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判断句)译文:怀王是我家叔父项梁拥立的。(3)此三者,皆人杰也。(判断句)译文:这三个人都是众人中的俊杰。(4)开封未拔。(被动句)译文:开封没有被攻占。(5)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被动句)译文:这就是项羽被我捉住的原因。(6)不然,籍何以生此!(宾语前置句)译文: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做呢?(7)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译文: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8)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状语后置句)译文:又和秦军在蓝田南部作战。(9)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定语后置句)译文:项羽封有功的将领做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10)已而有身,遂产高祖。(省略句)译文:不久,(刘媪)有了身孕,生下了高祖。(11)因与俱攻秦军。(省略句)译文:于是就与(他)一块攻打秦军。(12)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固定句式)译文:(可是)现在我所成就的家业与二哥比较,谁更多?常识速览大汉天子刘邦刘邦,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振臂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建国,定国号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称。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战国以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战争走向和平,从松散的分封制走向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政治发展的大势;而对天下一统、风俗齐同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追求,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主流。汉高祖刘邦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出台了一系列争取民心的政策和制度,在楚汉之争中,渐渐扭转了不利形势,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高祖本纪是司马迁为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事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形象地记录了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了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整体探究1高祖本纪介绍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你怎样看待司马迁的这种评述方式?【答案】这体现了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优点。司马迁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一般不作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在司马迁笔下,刘邦是一个“人”,他有乐善好施、大度的性格优点,也有流氓无赖、贪酒好色、言行粗鲁的缺点,他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也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司马迁能够秉笔直书,说真话,突出表现了他作为一个“良史”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2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为丰富、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举例讨论刘邦的形象。【答案】特点表现作用有远见卓识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赢得人民拥护智谋超人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分化敌人、笼络人心知人善任此三者(子房、萧何、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将士们心甘情愿为刘邦冲锋陷阵无赖鄙陋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好酒及色凡夫俗人本相随机应变鸿门宴上,化险为夷为兴汉灭楚打下了基础3.从文中找出用对比方法描述刘邦和项羽的内容,探究这种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事件发展趋势方面的作用。【答案】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如:遣兵入关中,怀王及诸将的对比评议。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洛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的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壮观的场面,表现了刘邦壮志已酬,衣锦还乡,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而项羽被围垓下“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是踌躇满志,一是英雄末路,不仅从对照中使两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4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相互补充。在史记中,对有些传主的事迹,本传不作介绍或略作介绍,而详见于其他传记中。关于刘邦,项羽本纪中有下面两段记载,但在高祖本纪中却未记载,这是为什么?从下面两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刘邦什么性格特点?(1)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2)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答案】本文详细叙述了刘邦由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 再到统一全国、建号称帝的全过程。文中对刘邦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如顺应时代、善结人心、知人善任,以及所采取的恩威并施、团结内部、分化敌人等措施,都做了生动的描述,而把他的恶劣品行分散写在其他篇中。这种写法,除了因组织材料、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避讳。第一则记载中刘邦为逃命,几次把亲生儿女推下车, 足见他的自私自利和凶狠残暴。第二则记载中刘邦面对项羽威胁要烹死他的父亲的话, 满不在乎地说那就分他一杯肉汤喝,充分暴露了他自私无赖、残酷寡情的性格特点。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七段,完成下面的题目。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落实句中加点的词语。(1)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译文:(2)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译文:【答案】(1)我和诸侯们约定,谁先进入关中就让谁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做关中王。(2)仓库里的粮食多,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2上题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翻译方法比较特殊。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什么用法?【答案】使动用法。使动用法1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2一般规律:(1)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如: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2)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3)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知人知己的汉高祖刘邦在还是一位普通人时,就把秦始皇当成自己的偶像。他曾经到咸阳服徭役,有一次,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刘邦能够虚心听取意见,礼贤下士,胸怀宽广。当辩士郦食其去见刘邦时,刘邦开始很傲慢,郦食其说:“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于是沛公就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座。刘邦对自己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他能正确认识自己,并用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认识到自己在远见方面不如子房,在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方面不如萧何,在带兵打仗方面不如韩信,于是他重用这三个人,并靠着他们取得了天下。【应用角度】可用于以“理想与追求”“胸怀”“招贤”“认识自己”“扬长补短”“谈成功”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薛之谦:认真做音乐的段子手现在的薛之谦简直不能更红,他不仅是著名段子手,还是上上谦火锅店的老板,更是凤凰涅槃的歌手而他一路走来,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当初,薛之谦参加了东方卫视的一档选秀节目我型我秀,凭借帅气的外表和出色的歌声,迅速走红,他连合同都没看就签下了一家公司。然而,他却被公司坑了,他被公司困了整整七年。后来,他自由了,他可以做自己的音乐了。但首先,他得有钱。为了能做音乐,他尝试开火锅店。筹备初期资金不足,他东拼西凑,才凑足开店资金。选址、装修、菜品、定位、厨师、进货,他样样亲历亲为,刚起步的时候,每天只睡5个小时,店里出了任何问题,他都第一时间冲过去解决。特别忙的时候,他亲自端盘子,连店里的酱料都是自己调制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现在网友逐渐将目光从段子转移到他的音乐上,他的新歌一首接一首。在原创歌手的路上,薛之谦拼命挣扎、发了疯地努力,而这一切,终于有了回报。【媒评文摘】现在他是歌手,是演员,是老板,所有的身份,他都会努力交出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单。他,从来都是认真的。人民网刘邦得天下的“秘籍”刘邦出身低微,且颇有顽劣之名,而能成为四百多年汉家王朝的开国皇帝,人们对其缘由议论两千年不绝,难有定论,最佳答案仍然是刘邦自己给出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最近与友人聊天,偶涉这一话题,我把自己的看法与友人分享,竟获击掌称道,故此把主要观点罗列于下,供方家品评。第一,刘邦真想得天下。这话听起来特别像一句废话:刘邦想得天下,谁不想得天下?所以我特别在前面加一个“真”字。天下大乱的时候,确实可能有很多人想得天下,但绝大部分人只是想想而已,甚至想都不敢认真想,甚至具备了得天下的条件仍然不敢认真想。比如说宋朝的宋江。刘邦只是用了“三杰”,宋江都聚起“一百单八将”了,可惜他的最高目标只是“受招安”而已。第二,刘邦给得起。有能力帮助别人得天下者,只能寻找真想得天下、真能坐天下者追随,因为只有这样的人能够给他们足够大的舞台空间供他施展,只有这样的人能够按照他的能力和贡献给他足够大的价值承认。对于刘邦来说,因为他想要的是天下,因此能帮他得天下的人要的东西只要小于天下,他都给得起也愿意给;相形之下,项羽表面上想要天下,实际上想要的只是天下的东西而已,想要天下和想要天下的东西可不是一回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两码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项羽在给自己的功臣封赏时那种千般无奈、万般不舍的可笑之态了。第三,刘邦容得下。在对刘邦的种种恶评中,说他起事前不务正业、泼皮无赖者居多。岂不知,正是这段放浪形骸、游戏人生的经历使他有了洞悉人性的机会和资本。而唯有洞悉了人性,刘邦才可能在识人、用人、容人方面表现出罕见的大度和雅量,就连所谓“盗嫂昧金”的“反覆乱臣”陈平都能得到重用,最终成为一心一意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之一。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刘邦看似表现自己懦弱无能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为之奈何”的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啊!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打天下,到头来反落个徒增笑柄呢?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有意思,案例教学的各种教材就活生生地摆在那里,至于大家能从中学到什么、学到多少,那就看各自的需要、各自的造化了。【精要赏析】不是态度决定一切,而是胸怀和眼光决定一切。刘邦看似流氓,却有着非一般的胸怀和眼光,这就是领导力的最关键要素吧。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导学号:09592021】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因以文谕项羽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abc d【解析】“案”同“安”,“内”同“纳”,“距”同“拒”,“详”同“佯”。【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木欣欣以向荣c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沛公然其计,从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析】a项,前一个“因”是“于是”;后一个“因”是“依照、根据”。b项,前一个“以”是“来”的意思,表目的;后一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c项,前一个“乃”是“于是,就”;后一个“乃”是“竟然”的意思。d项,“其”都作代词,“他的”讲。【答案】d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09592022】会项伯欲活张良沛公欲王关中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a.相同,不同b不同,相同c相同,相同d不同,不同【解析】为使动用法,使活下来;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都是意动用法,认为奇怪,认为小。【答案】b4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b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c秦人大失望d常有大度【解析】a项,“家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b项,“约束”,古义:名词,规约;今义:动词,限制使不超出范围。c项,古今义均为因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d项,“大度”,古义:远大的抱负;今义:气量宽宏,能容人。【答案】c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09592023】例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a此非儿女子所知也b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c不然,籍何以生此d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答案】a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导学号:09592024】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使者”是主语,领起下面的句子,排除c、d两项。“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意思是“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故选a。【答案】a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d项,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不能指其他儿子。【答案】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d.孙傅舍生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解析】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以偏概全。【答案】c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译文:(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宾语前置、一词多义。(1)“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做皇帝,称帝;“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2)“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吾索”即“不索吾”;“俱”,一起,一同;“庶或”,差不多,或许;“济”,成功。【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靖康元年,孙傅被征召为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折请求恢复祖宗的法律制度,钦宗问他为什么,孙傅说:“祖宗的法律对百姓有好处,熙、丰年间的法律对国家有好处,崇、观年间的法律对奸恶的人有好处。”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十一月,被授予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金兵分四路呼喊着进攻,宋军失败后退,掉到护龙河里,河里填满尸体,城门也急忙关闭。这一天,金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